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钩体菌苗的应用对控制和消灭钩体病具有重要的作用。几年来我区使用钩体菌苗后,钩体病的发病率有了明显下降。但由于钩体菌苗过去的免疫方法是皮下注射。接种剂量大,注射次数多,群众不易接受,给防治工作带来不少麻烦,影响预防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应用离心法制备之钩端螺旋体浓缩菌苗免疫豚鼠,不论抗体的产生或所获得的免疫效果均与普通菌苗一致,能接受一次致死量活菌攻击而不死亡,亦不出现任何病变,说明在豚鼠体中有一定预防效果。其在人体中的免疫效果如何,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钩端螺旋体菌苗(简称钩体菌苗)对降低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发病率有肯定的作用,而接种后对人群的有效保护期限究竟有多长,何时接种较为适宜,则是目前防治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81年我们在一个公社对67人接种钩体菌苗后不同时期的抗体变化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南平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状况、疫源地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临床表现、疫苗接种情况等调查,基本掌握我市钩体病流行规律,为当今农业生产结构下提出针对防治对策。方法:收集并分析南平市钩体历年疫情、临床资料,开展疫区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等调查。结果:南平市地理环境、气侯、植被等适宜钩端螺旋体菌生长。44年来流行曲线呈波浪型,5-11月为流行期,九十年代后以浦城县流行为主,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疫源地有三种生境类型。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农村男性青壮年受感染发病最多。宿主动物以黄毛鼠、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分离出14群钩体菌株,而且带菌率高。近年猪宿主作用下降。病人血清检出13群钩体感染,健康人群检出14群钩体抗体,隐性感染率15.15%。“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是肯定的,完全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结论:南平市存在钩体自然疫源地.是福建省较严重的钩体流行疫区,有明显季节高峰,宿主动物种类多,流行菌群有14群,稻田型流行为主,病例临床表现复杂,疫情虽然呈下降趋势,凶险型病例增多,“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但是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 ,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南康市有 30个乡 (镇 ) ,1998年以前 ,北片山区 8个乡 (镇 )每年均有钩体病发生 ,基本处于流行状态 ,其他乡 (镇 )无病例报告。多年来 ,由于我们采取了以灭鼠 ,人群接种钩体菌苗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控制了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 ,2 0 0 1年我市没有发生钩体病。为了分析我市钩体病的流行情况 ,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1996~ 2 0 0 1年我市钩体病流行情况统计分析如下。1 历年发病情况我市 1996~ 2 0 0 1年共发病 175例 ,各年份发病、钩体菌苗接种情况见表…  相似文献   

6.
有关钩体外膜菌苗的研制、理化特性、化学组成、抗原性及免疫力试验过去业已报道。为了进一步观察外膜菌苗免疫人群后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以及血清中抗体消长动态,以便为中量试验提供依据,我们选择本省非流行区的桐乡县某镇近郊,年龄在13~60岁之间,外表健康的农民61人作为研究对象。另以同样条件选择农民60人接种钩体普通菌苗作为对照。钩体多价外膜菌苗系按V报〔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0(2):96,1981〕改良法制成,  相似文献   

7.
二、生物制品的种类及保存生物制品是用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和动物的毒素、人和动物的血液及组织等制成的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统称为生物制品。目前,已广泛地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之中。预防用的生物制品一般分为五类: 1.菌苗用细菌、螺旋体制成。分为活菌苗、死菌苗、纯化菌苗3种。 (1)活菌苗:一般选用无毒或毒力低,免疫原性较好、生长稳定的菌种培养繁殖后,收集活菌体制作成。常用的活菌苗有卡介苗、鼠疫菌苗、布氏杆菌菌苗、炭疽杆菌菌苗等。 (2)死菌苗:系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死菌体制成的菌苗。常用的死菌苗有伤寒、副伤寒菌苗、百日咳菌苗、钩端螺旋体菌苗等。  相似文献   

8.
浓缩和普通三价钩端螺旋体菌苗近期免疫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83年5月至1984年2月在四川省平昌、仁寿和眉山县的15个公社133个大队,对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浓缩和普通三价钩体菌苗进行了人体接种反应观察,血清抗体动态测定和流行病学近期效果考核。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1971年现场初步实践的基础上(见1972年全国钩体防治会议资料),1972年在全国有四个省(区)选点进行乳凝及乳抑试验的临床应用。四川、广西两地区,仍以培养及凝溶试验对照,对151例钩体病人及16例其它疾病,8例经钩体菌苗注射者的血消,进行了对照实验。现就这两地的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和流行规律的影响及有效防治策略。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应用apsall.O分析软件统计数据,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结果 1960~2002年湖北省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2.61/10万,病死率2.90%,发病时间以8月份为主,占调查总数68.69%。野外鼠类、放养的猪和牛为受灾地区主要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型为13群20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57.29%,波摩那群28.60%,乳山型钩体抗体在我国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中首次发现。将仙桃市、枝江县近10年气温、降雨量资料与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只有仙桃市8月降雨量与钩体病发病率相关有显著性。经8万余例人群接种双价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未发现严重副反应和异常反应,安全性良好。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1针注射后1年内,对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保护效果达95.57%,血清抗体阳性率和GMT均在6个月时达到最高峰,其黄疸出血群(赖型)和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抗体阳转率分别达96.2%和95.7%,其C,MI’分别为1:87.72和1:47.48。1年时黄疸出血群的赖型和七日热群的七日热型仍分别有53.8%和29.0%的阳性率,基本达到保护所需的抗体水平,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结论 洪涝灾害可以影响钩端螺旋体的流行,但不是决定因素。不同洪涝灾害类型对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影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在可能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病的地区,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