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枕下远外侧入路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枕下远外侧入路探讨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学特征,为利用该入路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和10例成人颅骨及寰椎标本的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结果 骨性颈静脉孔形态、大小多变.在保留枕髁的前提下,切除颈静脉结节、颈静脉突、寰椎横突及部分后弓和侧块可以充分显露颈静脉孔内外口.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存在硬膜或骨性分隔,在入颈静脉孔处,两者之间存在大约2.0 mm的间隔.JF区的血管与神经关系复杂.在2例标本中,两侧小脑后下动脉与舌下神经的关系并不对称.右侧乙状窦大者占60%,高位颈静脉球的出现率占20%.结论 熟悉JF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手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不同肿瘤类型及其CT和MR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和CT/MRI特点,包括病灶周围骨质破坏、病灶密度与MRI平扫及增强的信号特点,及病灶的位置、大小和边界.结果:(1)病变类型:副神经节瘤18例、神经鞘瘤10例、内淋巴囊肿瘤5例、神经纤维瘤3例、脑膜瘤3例、软骨肉瘤2例、横纹肌肉瘤2例、浆细胞瘤1例及骨化性纤维粘液样瘤1例.统计结果显示,颈静脉孔区常见肿瘤为副神经节瘤、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及内淋巴囊肿瘤.(2)常见肿瘤的CT与MRI特点:①副神经节瘤位于颈静脉孔的血管部,可见典型的"胡椒盐征"及骨质破坏;②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位于颈静脉孔前内侧部,压迫性骨质吸收,边缘较清晰;③脑膜瘤常呈宽基底紧贴颅骨,可见典型的"脑膜尾征";④内淋巴囊肿瘤位于岩骨后缘,T1WI可伴有高信号;⑤软骨肉瘤以岩枕裂为中心,伴钙化.结论:颈静脉孔区不同类型肿瘤有一定特征性,CT与MRI结合应用有助于术前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前方经口腔径路至斜坡手术提供斜坡区的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观测30例成人头颅骨性标本和15例成人头颅湿性标本钭坡区重要解剖标志及其毗邻关系。结果:(1)双侧破裂孔内侧壁间距和双侧舌下神经管外口间距分别为2 0 .6 7±2 .83mm和36 .37±2 .6 2mm ;(2 )展神经在颅后窝硬膜入口处双侧间距19.71±1.79mm ;(3)颈静脉结节在颈静脉孔神经部内侧1.5 3±0 .4 3mm。结论:了解斜坡区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可提高相关手术的安全度。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探讨颅颈交界区各结构毗邻关系,为临床安全处理颅颈交界区病损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②方法 将15具(30侧)国人成年连颈尸体头颅湿性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③结果 枕下段椎动脉测量左右两侧直径有显著性差异,以左侧大于右侧为主.上、下枕下三角是保护椎动脉第三段的重要标志.头外侧直肌是确认颈静脉孔后外侧缘的标志、二腹肌后腹是保护面神经的标志.枕髁后1/3~1/2的磨除可获得对枕骨大孔腹侧和腹外侧的满意显露.颈静脉结节的磨除对于增加枕骨大孔上方病变的显露非常重要.④结论 颅颈交界区结构毗邻关系复杂,掌握该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和解剖学标志,可增加该区手术的安全性.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磨除可增加手术视野.  相似文献   

5.
远外侧入路显微外科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16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经验、显微手术技巧及并发症防治要点.方法:1996-06/2004-02共收治确诊的16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采用远外侧入路,在显微镜直视下切除肿瘤.并对其临床特点、手术入路、手术操作和并发症等方面予以总结和分析.结果:16例肿瘤中均经手术治疗,其中11例全切除,次全切除4例,1例大部分切除;术后病理示神经鞘瘤10例,颈静脉球瘤3例,脑膜瘤2例,脊索瘤1例.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耳漏,1例出现感染,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手术无死亡病例.结论:远外侧入路可以直接暴露颈静脉孔区,最小程度牵拉神经血管结构,使手术更加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充分了解中下斜坡和颅颈交界区解剖结构,探明颅骨表面标志与其周围重要结构的对应关系,为安全、合理地运用远外侧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依据.方法 通过对10例(20侧)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带颈尸体头颅(不分性别)和干性颅骨10例(20侧)(不分性别)进行解剖、测量拍摄获取相关资料.结果 ①枕髁、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环椎、枕骨大孔、乳突是枕下远外侧入路的重要骨性标志;②枕下三角和头外侧直肌、二腹肌是保护深部重要血管、神经的重要肌学标志;③舌下神经管后缘至枕髁后极距离(9.91±0.93)mm(左),(9.99±0.85)mm(右);舌下神经管下缘至枕裸下极距离(8.77±1.07)mm(左),(8.80±1.11)mm(右);舌下神经管上缘至颈静脉孔下缘距离(9.48±0.87)mm(左),(9.28±1.04)mm(右);舌下神经管长度(10.68±1.07) mm(左),(10.40±1.03)mm(右);舌下神经管与正中矢状面角度(48.3±4.7°)(左),(47.9±4.5°)(右).结论 远外侧入路可以以最短的距离到达脑干和颈延髓的腹侧和外侧,直接的显露下斜坡和颈延髓的腹侧和外侧,为颅神经和椎动脉提供了良好的显露,易于利用颅神经的自然间隙;避免对脑干和颅神经的牵拉,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手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一颌下联合入路显微切除5例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5例均经术中证实,术后病理确诊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5例肿瘤中,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颌下联合入路能良好显露、安全切除颈静脉孔区哑铃型神经鞘瘤,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术中应注意保护好后组颅神经.  相似文献   

8.
颈静脉孔区血管神经解剖复杂、术野狭小,暴露困难。以往该区域肿瘤手术成功率较低,并发症多。近些年随着现代耳神经显微外科、影像诊断、导航等高新技术的进展,使病变的范围及与周围的重要结构关系得以明确,因此安全彻底切除肿瘤成为可能。1997年7月~2006年8月,笔者对8例颈静脉孔区肿瘤采用改良颅颈入路进行一期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肖立崇 《重庆医学》2011,40(18):1852-1854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 jugular foramen schwannoma,JFS)为生长缓慢的良性颅内肿瘤.JFS起源于舌咽、迷走和副神经的神经鞘膜许旺细胞.这些神经纤维从脑干延髓发出,集结在颈静脉孔而后出颅,神经鞘瘤多在颈静脉孔区域发生和发展,由于颈静脉孔解剖结构复杂,很难分辨肿瘤的神经来源,因而统称为JFS.JFS占颅内肿瘤的0.2%,颅内神经鞘瘤的2.2%~4.0%,颈静脉孔区肿瘤的50%~59%;病程平均2.7~5.0年;患者发病年龄37~43岁,女性略多于男性.2001年Sen等[1]报道总例数约200例.随着病例的不断积累以及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技术的提高,世界各地的报道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颅后窝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和立体结构框架,以利于术中保护重要结构,便于临床显微神经外科的应用,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10例(20侧)成人带颈头颅标本,按手术入路进行解剖和观测,同时对枕骨大孔等区域进行研究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乳突、茎突、茎乳孔、寰椎横突外侧端、颈静脉窝、枕髁及枕外隆突等都是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志,而枕下三角是远外侧经髁手术暴露椎动脉入颅前的一个重要解剖学标志,由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三块肌肉组成,其底由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组成,为处理其周边重要结构,如:椎动脉(VA)、寰枕关节(AOJ)、乙状窦(SS)、颈静脉孔、后组颅神经等提供显微解剖依据.同时须注意围绕VA的静脉丛及颈1、2神经等结构.认真对各重要骨性标志及相关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和立体结构进行仔细的测量和研究,收集大量资料,用统计学进行分析处理.结论掌握该手术入路的重要步骤、重要毗邻及立体三维结构,根据测量结果对该区域不同位置病变采用相对应的操作间隙,有助于远外侧经髁入路至靶区的手术之顺利进行,有效而安全地保护重要结构,达到手术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