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3):296-298
目的:初步探讨定时膨肺吸痰法对心脏直视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肺不张的影响。方法:将107例心脏直视手术后行呼吸机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定时膨肺吸痰组(47例)和常规吸痰组(60例),定时膨肺吸痰组每8 h内用膨肺吸痰法吸痰1次,其余时间按常规吸痰法操作。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后30 min Pa O2、Pa CO2、Sa O2等血气指标的变化;治疗后1周常规行胸片或肺部CT检查,观察比较两组肺不张的发生率。结果:定时膨肺吸痰组患者吸痰后低氧血症较常规吸痰组明显改善(P<0.05),肺不张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吸痰组(P<0.05)。结论:定时膨肺吸痰能改善心脏直视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低氧血症,减少肺不张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气管内留置吸痰管在无创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并发Ⅱ型呼吸衰竭且无力咳痰的患者,在应用无创机械通气的基础上,给患者经鼻腔留置气管内吸痰管,按需吸痰,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按入选条件,选择96例需要进行无创通气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用随时插管的方法吸痰,观察组经鼻腔留置吸痰管72h,按需吸痰。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很快改善,神志恢复时间短,不需要有创通气就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在无创通气的同时行气管内留置吸痰管,可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法和开放式吸痰法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法,对两组患者吸痰前中后血氧饱和度(SpO2)及血性痰出现的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吸痰中SpO2比吸痰前低,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吸痰前和吸痰中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吸痰后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血性痰发生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机械通气48 h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更适合ICU机械通气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不同气管内吸痰方式对降低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5月该院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共计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2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42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观察并比较两组不同气管内吸痰方式通气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细菌检出率及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通气后48 h、通气后72 h及停止通气时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9.52%、16.67%及21.43%,相比于对照组同时段的发生率19.05%、28.57%、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48 h及停止通气时痰培养细菌检出率分别为4.76%、9.52%及23.80%,对照组24 h、48 h及停止通气时痰培养细菌检出率分别为11.90%、21.43%及38.10%,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痰液培养细菌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为(60.32±21.23)h,对照组总机械通气时间为(79.15±31.23)h,两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内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减少通气时间,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深部吸痰对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IC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72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A、B、C 3组,各24例,A组、B组、C组分别采用浅部吸痰法、深部吸痰法、改良深部吸痰法进行吸痰,分析3组患者术后第3天吸痰前1min(基础水平)和吸痰过程中ICP的变化以及术后第3天24 h内吸痰次数和吸痰间隔时间;比较机械通气7d内VAP的发生率。结果 B、C两组患者吸痰前与吸痰时IC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种不同的吸痰深度,患者术后第3天24 h内吸痰次数和吸痰间隔时间总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C组吸痰次数和吸痰间隔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VAP发病14例(50%),B组5例(20.8%),C组6例(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改良深部吸痰与以往常规深、浅吸痰法比较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安全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6.
赵肖娜  白春娟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1):3194-3194
呼吸机治疗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排痰是日常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对其吸痰时机的探讨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86例均为本院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男58例,女28例,年龄14岁68岁,平均44.6岁,均神志不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包括呼吸停止)均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其中15例在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3 d7 d后根据临床需要改气管切开,所有患者吸痰方法相同,根据吸痰时机的不同分为两组,定时吸痰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1岁,定时吸痰(一般2 h吸痰一次,有痰时及时吸引);按需吸痰组44例,男30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岁,机械通气开始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时有效吸痰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将80例COPD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按医嘱每2小时吸痰,翻身扣背、雾化吸入后吸痰;实验组采取按需适时吸痰,听诊后行雾化吸入后翻身60°角侧卧位5~10分钟后吸痰,再听诊并观察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效果和间隔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时按需适时有效吸痰,可明显延长吸痰时间,提高患者对吸痰的耐受性,达到最佳吸痰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气管内吸痰适宜方式。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共1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6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78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观察两组在每次吸痰前、后新生儿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经皮测血氧饱和度(TcSO2)的变化,每天一次送检吸出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组在吸痰后新生儿心率、MAP、TcSO2与吸痰前比较无明显改变,痰液细菌培养在持续机械通气24h无检出新菌株,48h检出率12.99%,3d检出率24.62%,7d检出率50.98%。而对照组在吸痰后新生儿心率、MAP与吸痰前比较明显升高,TcSO2与吸痰前比较明显降低,痰液细菌培养在持续机械通气24h检出率12.82%,48h检出率34.85%,3d检出率50.91%,7d检出率67.4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能稳定新生儿血流动力学,降低缺氧程度,缩短缺氧时间,降低院内感染,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适合新生儿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均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观察组采用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导管。观察两组每日吸痰次数、吸引分泌物总量、每日刺激性呛咳频次、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48 h或拔管48 h内的VAP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每日吸痰次数、刺激性呛咳频次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而每日吸引分泌物总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VAP发生率和VAP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行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可有效清除气管导管气囊上分泌物,减少呛咳,降低VAP的发生及持续时间,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0.
王丹心  韩健美 《海南医学》2013,24(14):2152-2153
目的 观察心脏直视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膨肺吸痰对痰液清除的效果.方法 将56例心脏直视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膨肺吸痰,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氧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间吸痰前氧代谢指标、血液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直视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采用膨肺吸痰法能较有效地促使肺部分泌物排出,防止肺不张,纠正低氧血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