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UA)水平、补体C3与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血压值的不同分为三组,比较各组间hs—CRP、UA与血压的相关性,对各例患者分别检测血生化指标:血清hs—CRP、UA、C3,B超观察颈动脉内膜变化,按B超结果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hs—CRP、UA、C3水平。结果高血压3级患者hs—CRP、UA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2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级高血压患者3组hs—CRP、UA值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异常组hs—CRP、UA、C3值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增厚,UA、hs—CRP的浓度亦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压、UA、hs—CRP和C3浓度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hs-CRP、UA、浓度与IMT厚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UA)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108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测定入选患者血清hs-CRP、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并对三组进行比较,分析颈动脉硬化与hs-CRP、UA的相关关系。结果随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血清hs-CRP、UA水平逐渐升高,三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s-CR、UA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成正相关。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清hs-CRP、UA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血脂,同时做颈动脉彩超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膜,根据超声特征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水平。对颈动脉内膜异常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颈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年龄、血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FBG、UA之间的关系。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患者血U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中颈总动脉内膜和UA、TG水平显著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IMT的变化与血UA的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UA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降血压的同时应重视血UA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静澜  古平  牟海刚 《四川医学》2010,31(5):654-65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60例T2DM患者及58例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CRP与IMT,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组CRP及IMT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T2DM组IMT增厚者CRP高于无IMT增厚者(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RP与IMT呈正相关(r=0.439,P〈0.05)。结论检测CRP与IMT对及早发现DM大血管病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戴健  肖瑾 《安徽医学》2010,31(10):1217-12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斑块数,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P〈0.01),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增大(P〈0.05),斑块检出率增高(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颈总动脉内径增大,颈动脉粥样化斑块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降脂逐瘀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3个月后,检测两组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最大面积(Smax)。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内膜中层厚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变薄、斑块面积缩小(P〈0.05);TC、TG显著下降(P〈0.05),且优于对照组。结论:降脂逐瘀汤具有降脂、稳定及消退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斯红萍  胡丽艳  卢亮 《浙江医学》2010,32(4):501-50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尿酸的表达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确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并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对不同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包括斑块形成者、IMT增厚者)及IMT正常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压、血hs—CRP、尿酸等进行检测,并作组间比较及血hs—CRP和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超声检查结果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IMT正常者TC、TG、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s—CRP浓度和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IMT正常者(均P〈0.05)。斑块形成者及IMT增厚者血hs—CRP浓度和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者f均P〈0.01);而且斑块形成者血hs—CRP浓度明显高于IMT增厚者(P〈0.05),但尿酸水平与IMT增厚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hs—CRP浓度及血尿酸水平均与IMT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结论hs—CRP及血尿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与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随机选取60例2013-03/2014-03月期间在作者医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试验组,根据IMT试验组分为IMT增厚组(27例)和IMT正常组(33例),记录研究对象的IMT、FFA及相关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h blood sugar,2hBS)、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在TC、TG、HDL-C、LDL-C、2hBS、FPG、IMT、FFA等指标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MT增厚组的TC、TG、HDL-C、LDL-C、2hBS、FPG、IMT、FFA等指标均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和血糖均为紊乱状态,且IMT增厚组较IMT正常组更为严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FFA的检测对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意义显著,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3例2型糖尿病患者,另选取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分为A、B两组,A组为2型糖尿病组,B组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游离脂肪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血糖血脂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组血清FFA水平为(562.68±58.54)μmol/L,IMT为(1.10±0.23)mm,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54.23±45.87)μmol/L,(0.69±0.12)mm,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型糖尿病组空腹血糖水平为(10.80±2.99)m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74±0.90)mmol/L(P〈0.05),且A组TC、TG、LDL、HDL水平较B组均有升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超敏CRP浓度和颈动脉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9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超敏CRP(hs-CR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及颈总动脉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按颈总动脉IMT分成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超敏CRP(hs-CRP)水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血尿酸水平与超敏CRP(hs—CRP)浓度和颈动脉IMT之间的关系。结果血尿酸、hs-CRP与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有关。结论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测定颈动脉IMT、hs-CRP浓度、血尿酸水平,可协助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11.
葛君  汪朝晖  宣玲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7):1138-114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60例,IMT>0.9 mm)与正常组(60例,IMT≤0.9 mm),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依据IMT检查结果分为内膜增厚组(30例,0.9 mm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Hcy、U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5)。内膜增厚组hs-CRP、Hcy、UA水平均显著低于内膜斑块组(均P<0.05)。内膜稳定斑块组hs-CRP、Hcy、UA水平均明显低于内膜不稳定斑块组(均P<0.05)。 结论 血清hs-CRP、Hcy、UA水平可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血清hs-CRP、Hcy、UA水平越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三者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樊胜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01-102,104,161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测的诊断价值,从而为判断糖尿病动脉硬化的病情进展、治疗效果、了解预后及对并发症的预防提供进-步的指导依据。方法对临床确诊的528名住院及门诊2型糖尿病的患者应用高频彩超行双侧颈动脉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性质、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部位及不同年龄、不同病程的上述各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28名糖尿病患者中,不同程度内-中膜增厚占76.7%,各种不同斑块占60.9%,内-中膜增厚无斑块占20.6%,内-中膜增厚同时合并斑块占56.1%,内-中膜未增厚却检测到斑块占4.9%,颈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占8.5%。左侧颈动脉检测到各型斑块194例,占总例数的60.2%,右侧为128例,占总例数的24.2%,左右侧对比无明显差异(P〉O.05)。年龄大于55岁、病程长于10年的内-中膜增厚者分别为82.6%、87.2%,斑块检}H率为65.1%、70.5%;年龄小于55岁、病程短于10年的内-中膜厚度增厚者分别为51.0%、47.1%,斑块检出率为42.9%、34.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高频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可给临床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提供可靠资料,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与动脉硬化指数、血压、血脂、血尿酸、血纤维蛋白原等相关因子的关系,了解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的原因,为临床判断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情况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高血压病1、2、3级患者150例,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增厚组和斑块组三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硬化指数、血脂、血尿酸、血纤维蛋白原等情况,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相比较,IMT增厚组和斑块组的动脉硬化指数均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T增厚、斑块形成与高血压的病程、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血纤维蛋白原(FIB)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随着动脉硬化指数的升高,血管内膜增厚及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血中TC、LDL-C、UA、FIB越高,颈动脉内膜越厚且斑块检出率越高。这些因子可作为了解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作为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 选择58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纳入观察组,58例未合并脑梗塞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Hcy、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Hcy及颈动脉I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水平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患者中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735,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情况较单纯糖尿病患者更为严重,Hcy参与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塞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sprosin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CIMT)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99例,根据2011年《血管超声检查指南》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CIMT增厚(CIMT≥1.0 mm)患者46例(CIMT增厚组),2型糖尿病CIMT正常(CIMT<1.0 mm)患者53例(CIMT正常组)。检测人体测量指标及生化参数,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Asprosin浓度。计算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 AIP) 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Asprosin与CIMT、AIP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CIMT增厚的影响因素。结果: CIMT增厚组血清Asprosin明显高于CIMT正常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sprosin与CIMT、三酰甘油、AIP呈正相关(r分别为0.317、0.266、0.285,P<0.01),与载脂蛋白A呈负相关(r=-0.242,P=0.016);2型糖尿病患者CIMT与年龄、病程、颈围、腰围、收缩压、Asprosin呈正相关(r分别为0.577、0.390、0.203、0.229、0.295、0.317,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血清Asprosin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CIMT增厚的患病风险增加。结论: Asprosin可能在2型糖尿病患者CIMT增厚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世英  刘斌  刘昊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8):977-980,99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简称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简称非斑块组),并根据斑块积分将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3级(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的血浆CHOL、LDL-C和Apo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白细胞计数、TG、HDL-C、ApoB、Glu和Fib在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WBC计数、TG、ApoB、Glu和Fib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HDL-C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卒中筛查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调查方法,选取在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者500例,将其体格检查、生化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慢性病等录入计算机,并加以分析。结果 500例筛查者共检出内膜增厚240例,占48.00%;颈动脉斑块形成198例,占39.60%;颈动脉狭窄53例,占10.60%。随着年龄的增高,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和发生狭窄的几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越多,越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针对个体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刘漪  唐灵  刘树娇 《四川医学》2012,33(3):434-43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并微量清蛋白尿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尿酸、血脂的关系。方法 14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尿清蛋白水平分为两组,正常组75例,微量清蛋白尿组67例。对两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尿微量清蛋白(MAU)水平、血中尿酸、(U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微量清蛋白尿组的IMT、斑块发生率、MAU水平、血UA、TC、LDL-C浓度均高于正常清蛋白尿组(P<0.05);微量清蛋白尿组IMT和血尿酸浓度与MAU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并微量清蛋白尿患者多合并高尿酸及高脂血症,微量清蛋白尿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心脑血管病变早期预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62例为研究组,同期选择无脑血管病临床事件的其他住院患者160例为对照组,通过测定其血清UA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斑块积分,分析血清U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清U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低密度脂蛋白和血清UA水平与患者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斑块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U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且血清UA水平与脑梗死病情轻重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情况.方法检测患者临床指标及用彩色B超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粥样斑块阳性的HD患者年龄、病程、HD时间、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颈动脉平均IMT显著高于斑块阴性组患者,而患者血浆白蛋白(A lb)显著降低.HD患者颈动脉平均IMT与病程、A lb、TG、LDL、CRP显著相关.结论HD并AS患者CRP、颈动脉IMT显著增高,A lb显著下降;HD患者颈动脉平均IMT与病程、A lb、TG、LDL、CRP相关.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微炎症状态、血脂水平可能减少HD并AS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