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阳明病的诊断标准为“胃家实”,即阳明胃肠中存在有形邪气(燥屎),而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不符合“胃家实”标准,将此4证并列于阳明热证之中,进而归属于阳明病,不符合《伤寒论》本意。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不典型阳明病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伤寒论》阳明病篇的221-223条文从文理,医理和编次上进行重新的理解,指出有阳明病外证而内无燥屎结聚的所谓不典型阳明病,在临床上应从上,中,下,三焦辨证论治,其主治方剂分别的栀子豉汤,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这样理解比之现行的将此条件作为阳明误下后的救逆似更有临床意义,而后世的温病三焦辨证与此暗合可能受此启发。  相似文献   

3.
欲食并非是单一的脏腑生理、病理的反应 ;为腹中空空 ,饥肠漉漉 ,就欲食、思食 ,或胃中嘈杂 ,这种饥而欲食的状态为正常的生理或病理反映 ,用现代医学的认识是 :饥饿——大脑——欲食。而欲食不能症 ,它还包含着一种心理的情志状态 ,而除脏腑一般的生理或病理反映外 ,还包括心理状态的反映 ,而有时的心理状态的改变为主要发病原因 ,因此欲食传导途径 :饮食 (感观 )——大脑——欲食。因此两者病机 ,前者由内到外 ,后者由外至内。胃热脾寒 :胃有积热 ,消烁食物 ,受纳旺盛 ;脾寒失运 ,水谷难化 ,阻滞不化。常见 :时时欲食 ,喜欢汤水 , 腹胀满…  相似文献   

4.
“食不欲杂”是中医饮食养生的一个传统观点,同时也被论述“食物相反”的古代文献引以为理论依据.与“食不欲杂”相关的文献年代久远,存在论述出处不明确及传抄过程中讹误丛生等问题,本文考证《博物志》中“虽食者,百病妖邪钟焉”之“虽食”当为“杂食”;《备急千金要方》《医心方》及《太平御览》中“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的论述出自西晋名医王叔和,而《太平御览》所载《养生论》的作者高湛当为东晋的张湛,《养生论》实为《养生要集》之误.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报》2013,(7):949-951
目的:探讨"汗下留邪动膈扰神"及"变通应用栀子豉汤"的机理。方法:从《伤寒论》第76条、第77条、第78条、第80条、第81条、第221条、第228条及第378条入手,对栀子豉汤证进行分析。结果:①栀子豉汤证病机相同轻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从虚烦不眠—烦热—热不去,是留邪更多,扰神更重,邪热更深;从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是邪郁渐重,气滞更甚,气机不通。②《伤寒论》中具有攻下作用的丸药只有抵挡丸和大陷胸丸,分别治疗蓄血重证和大结胸证,蓄血证血热互结于下焦,大结胸证水热互结于上焦。蓄血下后,瘀血去热独留,其热应在下焦,本证微烦是邪扰心神,其热必在上焦而不可能在下焦,故栀子干姜汤证是大结胸证以大陷胸丸攻下后所致。③栀子汤类方后均有"得吐者,止后服"的注脚,吐只是服药后郁热因势宣泄发越得一种表现形式,而非药效使其必然,临床有服后得吐者,绝大部分不会出现服药后呕吐的情况。但"得吐者,止后服",结论:应用栀子豉汤可能会出现药后反应,提示服用栀子豉汤类药物用量的度,更重要的是提示栀子豉汤类证的主要病位在上焦,凡病位在上的得吐以后就不要再服药。  相似文献   

6.
白虎汤始见于<伤寒论>,是治疗阳明胃热津伤之主要方剂.清代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划分适用与禁忌界限,成为清气分热的主方.其后历经诸温热医家拓展、阐微,使本方有墨可循而广泛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食亦证治验     
食亦之证临床比较少见,在<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琪>一书中有治验记载.本人在临床医疗中遇到两例,师其法,均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以栀子豉汤为代表方的栀子豉汤类方,由于在理论上对其证治缺乏充分的认识,致使在临床上不能如桂枝剂、柴胡剂等经方那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提出栀子豉汤所治主证是热郁胃中所致的“心中懊”而非热扰胸膈的“虚烦”,而“心中懊”实乃胃中嘈杂。并进而分析了从热郁胃中至阳明腑实证与阳明湿热发黄证之间存在的内在病机演变过程,指出栀子豉汤是治疗阳明热证之第一法。  相似文献   

9.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84岁,因患高血压病2年来长期服用尼群地平片、吲哒帕胺片治疗.近半年来反复出现多食善饥的症状,每天进食6~8次.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心率80次/min,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和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5岁,某糖厂保安人员。为防顽童偷窃甘蔗,时常高声嚷叫,长年累月,酿成失音,曾就诊于某市级医院,胸片、血、尿常规均示正常。西药消炎抗菌及中药润肺生津之品不间断调治月余,但病情反复难愈,于1999年12月4日求治于余。患者精神不振,用手指口,不能发声,将病情写于纸上:饥不欲食,腹部不适,夜寐不宁,大便7天未解,小便赤少,已失音1个月有余,痛苦难当。察其面赤形寒,舌红苔黄,脉沉洪数。刻诊:金实不鸣,拟大承气汤。药物组成:大黄15g,枳实15g,芒硝15g,厚朴10g,停用其他中西药物。  相似文献   

11.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病因多样,仲景尤其重视水气痰饮致病的病理因素,为后世论治本病奠定了坚实基础。仲景论治眩晕,辨证精当,处方灵活,用药详备,疗效确切。文章谨遵经旨,依据病机,将其分为3类:虚证眩晕,实证眩晕,水气病所致眩晕。分列十四方证,对其病机立法、治疗特色以及处方用药进行详实阐述,以期对临床辨治本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人参白虎汤加减方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效果,采用四氧啶一次性腹腔注射法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大鼠血糖,IgG,IgM含量,并与西药降糖灵作比较,结果表明:(1)高剂量,低剂量均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其降糖效果与降糖灵无明显差异。(2)秘剂量,低剂量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糖尿病大鼠IgG,IgM含量,尤以高剂量疗效为佳。  相似文献   

13.
逍遥散多应用于临床各科肝郁脾虚证的治疗,疗效确切,近几年运用现代研究手段对逍遥散与肝郁脾虚证的方证相关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逍遥散方证的研究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14.
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证,根据黄德彰主任医师40余年胃脘痛诊疗经验,经笔者临床30余年体会总结,结合西医的诊断和药性分析,提出肝胃不和、饮食停滞、肝火犯胃、脾胃虚寒、气虚血瘀、阴虚血热等六大辨治纲要,以指导胃脘疼痛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5.
通过跟师侍诊,整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典型病案探讨周晓波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特色。该病病位虽在肠,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以调肝健中,运脾益肾,注重审证求因,肝脾同调,擅用风药,均衡饮食,身心并调,利于康复。周晓波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本虚论治胃癌前病变经验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胃癌前病变,病位在胃,和肝脾相关,病理变化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脾胃气虚和胃阴亏虚,标实多是痰凝、血瘀。病因多和现代饮食及生活习惯相关。治疗上多以补虚去实为大法,但更注重于补虚,以期达到养正则积自除,脾胃气虚多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胃阴不足多用麦门冬汤加减。治疗本病时,病证结合,并借用现代医学手段,从整体出发着重调整人体状态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不同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将13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根据睾酮(T)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分为高雄组、非高雄组及肥型、瘦型、正常型;根据中医四诊分类,将PCOS患者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肾虚痰阻证、肝郁血瘀证、脾虚痰湿证、肝经湿热证、痰瘀互结证七大证.观察不同的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规律.结果 132例PCOS患者中,肾虚肝郁证45.5%,肾虚血瘀证11.3%,肾虚痰阻证1.5%,肝郁血瘀证16.7%,脾虚痰湿证0.8%,肝经湿热证9.1%,痰瘀互结证15.1%;肥型18.9%,瘦型18.9%,正常型62.2%.BMI从低到高的证型依次为肾虚肝郁证、肝郁血瘀证、肝经湿热证、肾虚血瘀证、肾虚痰阻证、脾虚痰湿证、痰瘀互结证.T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肥型、正常型、瘦型.不同中医证型、体型、雄激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虚肝郁证临床较为多见,PCOS病理因素主要与虚、郁、瘀、痰相关.肝郁者的BMI偏低,形态多瘦,而痰湿者的BMI较高,形体多肥.瘦型PCOS患者T水平较肥型高.不同中医证型分类与T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诊断标准的5例患者,采用醒脑开窍配合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3个月。结果:1例患者共济失调、感觉障碍及吞咽困难症状完全缓解,3例患者仅遗留少许感觉障碍,1例患者仍存在病灶侧的共济失调症状。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仝小林教授善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2型糖尿病中辨证属"脾虚胃热"者。本研究采用描述的统计方法,分析仝小林教授运用该方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319人次的证候特点,初步探讨本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辨证要点。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治癌的思路与基因组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强调了中医肿瘤病因的“三因”学说与基因组学中人类原癌基因活化的条件相一致;中医学“天人相应”学说与环境致癌、环境治癌及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极为相似;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与基因的多态性和个体化治疗相近;肿瘤的“反克”传播途径及其理论与癌转移时,相关基因功能表达变化类似。从而提出了中医肿瘤学应以基因组学为契入口,继承和创新中医肿瘤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此构筑新的思路,为攻克肿瘤,继而为使中医药学成为世界主体医学组成部分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