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1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71)和对照组(n=79),观察组给予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开放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体高度和后凸Cobb角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肉剥离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周VAS和O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6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伤口疼痛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分别联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路椎间融合术、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行性滑脱的适应证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0年收治的下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98例,其中29例行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组)、35例行后路椎间融合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34例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组),并进行随访1年,对三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以及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年后,B、C组在ODI、VAS评分方面显著好于A组(P〈0.05),B和C组不存在差别,C组在术后椎间隙高度上显著好于A组和B组,三组在术后融合率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DS)的效果。方法:选取64例D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统计并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JOA)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Cobb角均明显减小、腰椎前凸角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ODI评分均明显降低、JOA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4.69%。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可明显减小术后Cobb角,增加腰椎前凸角,并能有效矫正脊椎侧弯,提高腰椎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通过后路行椎板及关节突切除减压并经椎间孔行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闹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4月~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且获得随访的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32例,其中L1/2 12例,L2/3 10例,L3/410例。均接受经椎问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26例行单侧椎板切除减压、6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前、术后1年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l)评估和椎间隙相对高度(R)测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00~160分钟,平均112.6分钟,术中出血180~320ml,平均248ml。术中无硬膜损伤。1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牵拉伤,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前VAS、ODI及R分别为8.5±0.5分、52.22±9.27%、0.19±0.054、术后1年时VAS、ODI及R分别为1.9±0.7分、19.28±5.34%、0.315±0.049,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1例可能不融合,融合率为97%;内置物位置佳,无松动、脱出。结论:采用后路行椎板及关节突切除减压并经椎间孔行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减压融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Ⅰ、Ⅱ度滑脱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该院实行内镜下减压、复位、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6例腰椎Ⅰ度滑脱、7例Ⅱ度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微创组;另回顾性分析同期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8例腰椎Ⅰ度滑脱、12例腰椎Ⅱ度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对照组;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3~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相比,内镜下减压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Ⅰ、Ⅱ度滑脱的早期疗效显著,虽然手术时间长,但出血少、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且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TLBF)的疗效。方法:对24例确诊为TLBF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结合中西药物治疗,手术前后测量骨折椎体前、后缘高度百分比、后凸畸形Cobb's角。定期随访并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畸形Cobb's角明显恢复,伤椎后缘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无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加重者,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植骨融合手术简单易行,疗效确切,适用于绝大多数新鲜的TLBF患者。  相似文献   

7.
王然  陈耀辉 《微创医学》2009,4(6):627-629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加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PLIF)在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治疗中的应用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椎弓根螺钉加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45例患者。41例均获得随访,平均64个月(48~75个月)。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功能评分,以评价手术结果。结果术前与术后ODI、VAS评分和最终随访结果相比有明显差异,术后与最终随访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别。3例不融合,融合率达92.7%。末次随访优良率85.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加PLIF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有椎体不稳的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14例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2例采用传统的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入椎弓根螺钉数量、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数量、术中和术后骨水泥并发症(包括术中骨水泥椎旁渗漏、椎间盘渗漏、椎弓根渗漏、血管渗漏、椎管内渗漏,术后肺栓塞等)。随访过程中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动力位X线片,评价融合节段的融合情况和螺钉松动的情况;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下肢痛VAS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每个病例置入椎弓根螺钉(9.9±4.7)枚,平均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5.9±2.6)枚;对照组平均每个病例置入椎弓根螺钉(7.1±2.8)枚,平均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3.0±1.9)枚;每个病例骨水泥加强螺钉比例(骨水泥加强螺钉/置入椎弓根螺钉)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69±0.30 vs. 0.47±0.30,P<0.05);骨水泥渗漏方面,观察组渗漏率为5/83,明显低于对照组渗漏率(12/42,P<0.01),观察组无椎管内渗漏病例,对照组有1例3枚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出现椎管内渗漏;观察组随访(10.6±2.3)月,对照组随访(36.5±7.2)月,两组病例均未发现植骨不融合病例和螺钉松动病例。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腰椎功能分级和ODI评分均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 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技术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简化了操作过程,降低了骨水泥渗漏风险尤其是椎管内渗漏风险,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2月一2011年6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均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问植骨融合(10例)或后外侧植骨融合(8例)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分析患者术前、术后VAS腰腿痛评分、Cobb’s角;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腰腿痛VAS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冠状位Cobb’s角术前平均31.56,术后改善至平均14.8(P〈0.01);矢状位术前平均12.6,术后改善至平均36.0(P〈0.01)。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2年(1年4个月~4年8个月),至末期随访,无椎弓根钉棒松动及断裂现象/椎间Cage融合器无明显下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椎管充分减压、椎间或椎旁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张顺聪  梁德  杨志东 《广东医学》2006,27(4):506-507
目的评价经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患者,均经后路行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椎弓根内固定术包括:USS11例,ISOLA 17例,Moss-Miami 1例,Tenor 8例;从滑脱复位结果、融合的成功率、椎间高度维持、术前术后Os-westry伤残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时间1年6个月。滑脱椎体复位率(%)由术前34.4±17.2,术后恢复至7.6±3.4;全部病例均获得融合,融合率100%;椎间隙高度由术前(6.3±4.3)mm,达术后(10.6±4.1)mm,随访见椎间高度轻度丢失(8.7±4.6)mm,但患者未出现症状加重。ODI由术前(33.4±4.3)分改善至术后(5.9±3.4)分,VAS由术前(7.65±0.95)分改善至术后(0.58±0.30)分。并发症共5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发生率6.67%(2/37);3例患者术后出现单侧沿坐骨神经根性放射痛,发生率8.11%(3/37),术后2周症状消失。未出现植骨块向后方脱出进入椎管、假关节、再滑脱、内固定松脱或折断等并发症。结论经后路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复位率、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充分减压是成功复位的关键和前提,椎间植骨融合率与良好的复位、植骨床处理、植骨的质和量、早期稳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以前路腰椎体间融合术(ALIF组,11例)及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28例)治疗不同类型及合并症的腰椎滑脱症患者,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腰痛疾患疗效(JOA评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并发症、椎间高度及术后植骨融合率。结果PLIF组的手术时间为(238±28)min,显著长于ALIF组的(154±24)min(P<0.05)。PLIF组的出血量为(860±34)mL,显著多于ALIF组的(590±29)mL(P<0.05)。PLIF组无神经根损伤,ALIF组无输尿管及大血管损伤,所有男性患者均未发生因交感神经损伤所致的逆行射精等并发症。PLIF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分别为(13.2±2.5)和(22.9±3.1)分,ALIF组为(15.9±4.0)和(23.8±2.7)分,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值均<0.05)。PLIF组、ALIF组术后SF-36量表评分分别提高65%和53%。PLIF组术后L4~L5、L5~S1椎间高度分别为(13.6±3.1)和(14.7±4.2)mm,ALIF组分别为(15.0±2.9)和(15.9±4.6)mm,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LIF组术后植骨融合率为96%,ALIF组为100%,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达到理想效果,但应根据滑脱类型、程度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3例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椎间植骨手术治疗。结果23例患者术后骨性融合率97.2%,临床症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优良率89.2%,1例出现神经根激惹。本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行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椎间植骨有良好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疾患病人接受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器(以下Cage)植入融合术手术的适应证及早期效果。方法2001年9月-2005年6月共收治患例55例接受PLIF+Cages手术的腰椎疾患患者,其中腰椎滑脱24例,腰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20例,腰椎不稳合并间盘突出者9例,复发腰间盘突出2例。平均54.2岁,手术方法为椎板小关节切除及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扩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50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或优,占90.9%,以腰腿痛缓解最为明显,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8.7分,术后平均3.2分。随诊扣51个月,平均37.5月,除2例在术后6个月内固定失败外,其余均在6个月时X-线显示骨性愈合,融合率96.4%。结论该手术在掌握适应证时应慎重,以腰部轴性疼痛为主的患者是手术关键的适应证。手术后近期临床和植骨融合的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板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月对42例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患者采用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术前常规摄腰椎正侧位、腰椎过伸过屈动力位片、CT及MRI,了解椎管狭窄及椎体不稳程度;术后1周带腰围或佩戴支具下床活动。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腰痛及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的评定标准,优良率85%。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结论经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效果优良,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医疗费用少等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及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椎间盘造影证实14个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均撕裂,行PELD治疗.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前、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60 ~120(96±18.1)min,术中出血量10 ~30(16±8.6)mL.住院时间3~9(4.6±1.3)d.14例均获随访,时间2~12(6.9±4.3)个月.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VAS术前为6~10(7..9±1.8)分,术后为0~3(1.8±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ODI术前为52.0%~85.1%(78.1±17.3)%,末次随访时为10.8% ~24.1%(16.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7例,良6例,可1例.结论 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传统后路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方法:分析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采用经皮腰间盘切除术治疗19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术后随访10~32月,平,平均21月,优11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4.2%。结论:在具有再次开放手术适应症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初次手术行单节段半椎板、全椎板切除和开窗术者中一侧单  相似文献   

17.
许勇  云才  郭昭庆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81-82,85
目的通过腰椎小关节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在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的改变,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程度与腰椎小关节形态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1月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43例,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29例为A组,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14例为B组;Weishaupt关节炎影像学法对L4/5小关节炎进行分级;CT测量L4/5小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不同退变性腰椎滑脱组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和L4终板下关节角及两侧对称性比较。结果 A组和B组骨关节炎均无0级,其中,A组1、2、3级分别为4、11、14例;B组分别为1、6、7例,两组骨关节炎分级无差异(P〉0.05)。A组L4/5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28.69±8.97)°、(115.91±6.51)°]与B组[(28.23±11.89)°、(117.90±7.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关节矢状角对称性差异、终板下关节角对称性差异A组[(9.06±4.45)°、(5.21±3.90)°]与B组[(12.80±4.95)°、(8.25±3.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的不对称性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滑脱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84.6%,明显低于B组的9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B组为3.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可靠,能更有效地改善椎体间融合情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98例患者经临床和CT(或MRI)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在X线透视监视下,健侧卧位,经侧后方入路插入工作套管,摘除髓核。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6个月总有效率89.79%(88/98例),显效67例(68.37%),有效21例(21.43%),无效10例(10.20%);3年总有效率87.76%(86/98例),显效69例(70.41%),有效17例(17.35%),无效12例(12.2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探讨其对患者腰部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的影响。 方法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和对照组(常规术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QOL)、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住院时间及治疗费。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治疗费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VAS评分降低,QOL评分和JOA评分提高;与对照组术后比较,观察组术后VAS评分降低,QOL评分和JOA评分提高(P<0.05)。 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明显改善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