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构建颈椎单侧半椎板以及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的动物模型,分析单侧半椎板以及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只实验羊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5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实施C4-C6右侧半椎板切除术,C组实施C4-C6 右侧半椎板+50%右侧C4-C5小关节切除术,D组实施C4-C6右侧半椎板+100%右侧C4-C5小关节切除术,各组常规饲养24周后处死并获得新鲜颈椎标本。比较术后24周生物力学改变: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模拟生理活动状态对A、B、C和D组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定,并比较颈椎活动度差异。结果:(1)术后24周颈椎总活动度:D组在屈伸下的活动度(60.2° ±8.6°)显著大于A组(40.7°±6.4°)和B组(41.2°±13.1°);D组在侧弯状态下的活动度(81.5°±15.7°)显著大于A组(56.7°±12.2°)和B组(57.7°±12.8°);D组在旋转状态下的活动度(38.5°±17.5°)较A组(26.4°±9.9°)和B组(27.1°±10.9°)无明显增加;C组在屈伸状态的活动度(44.1°±11.7°)、侧弯状态下的活动度(73.6°±11.4°)及旋转状态下的活动度(31.3°±11.5°)较A组和B组无明显增加;(2)术后24周节段间活动度:D组在屈伸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20.3°±4.6°)显著大于A组(11.7°±3.4°)和B组(11.9°±2.1°),在侧弯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26.8°±3.5°)显著大于A组(15.2°±3.1°)和B组(16.2°±3.2°),在旋转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15.2°±3.5°)显著大于A组(6.6°±2.3°)和B组(7.1°±1.9°);C组在侧弯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21.2°±4.1°)显著大于A组和B组,在屈伸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15.7°±3.7°)及旋转状态下的C4-C5活动度(10.3°±3.1°)较A组和B组无明显增加。结论:单纯半椎板切除术不影响颈椎稳定性,半椎板合并50%同侧小关节切除不影响术后远期的颈椎稳定性,半椎板合并100%同侧小关节切除会明显降低术后远期在侧弯和屈伸下的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颈丛麻醉辅助方案对双侧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00例行双侧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右美托咪定组)、B组(芬太尼组)、C组(咪达唑仑组)、D组(咪达唑仑合并芬太尼组),4组均为25例,比较4种颈丛麻醉辅助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MBP水平方面A组较低,与另外3组比较(P〈0.05),B、C、D3组比较(P〉0.05);HR方面A组与另外3组比较(P〈0.05),B、C、D组比较(P〉0.05);Sp O2方面D组较低,但4组比较(P〉0.05)。A、B组无躁动例数,C组躁动发生率显著高于D组(P〈0.05),C、D组与A、B比较(P〈0.05);镇静过深中C、D组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P〈0.05);A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另外3组(P〈0.05),其他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清醒镇静效果显著,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在选择颈丛麻醉辅助方案时应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观察胶原酶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不同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 颈椎间盘突出症138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46例,在C型臂或CT监视下A组行颈椎旁椎间孔入路注射胶原酶,B组行颈部硬膜外间隙入路注射胶原酶,C组行颈硬膜外间隙和椎旁椎间孔联合入路注射胶原酶.结果 术后3个月~3年随访观察疗效;A组优良率从6个月到3年为76.1%(35/46例)~80.9 0A(34/42例),B组优良率84.7%(39/46例)~87.8%(36/41例),C组优良率95.6%(44/46例)~95.2%(40/42例),三组间比较B组优于A组(P〈0.05),C组明显优于A、B组(P〈0.05).结论 胶原酶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不同入路治疗均有很好的疗效,但联合入路法明显优于单纯椎旁入路或硬膜外间隙入路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兔颈椎骨性结构测量数据建立兔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椎间融合情况。 方法 选取雄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2.0~2.5 kg),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9只。A组用于解剖测量兔颈椎椎体结构;B、C、D组造模行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植骨材料选用兔自体髂骨。术后4、8、12周对实验动物或标本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手触检查及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 结果 自颈2(C2)~颈6(C6)椎体长度、椎体下端矢状径、椎体下端斜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检查显示B、C、D组植骨充分,钢板螺钉置入情况良好,仅1例术后发生螺钉松动退钉。B、C、D组手触检查颈椎融合率分别为22.2%(2/9)、55.6%(5/9)、88.9%(8/9)。C组新生骨体积与植入材料总体积比值和X线评分高于B组,D组BV/TV和X线评分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模型建立方法简便,为颈椎椎间融合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蒋文良 《现代医学》2014,(7):755-758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免疫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10例健康儿童为A组,26例应用维生素D哮喘患儿为B组,53例未用维生素D哮喘患儿为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25-(OH)D3的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IgA、IgG及IgM,碱性磷酸酶及抗碱性磷酸酶法行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测定。结果:B、C组患儿的25-(OH)D3、IgA及CD4+显著低于A组(P〈0.05),C组显著低于B组(P〈0.05);B、C组CD4+/CD8+显著高于A组(P〈0.05),C组显著高于B组(P〈0.05);B组与C组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A组(P〈0.05);B组与C组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A组(P〈0.05);25-(OH)D3水平与IgA、CD+4呈正相关,与CD+4/CD+8之值呈负相关。结论:哮喘患儿血清25-(OH)D3水平降低,免疫功能紊乱,25-(OH)D3水平与免疫功能有相关性,应用维生素D制剂可改善患儿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椎间孔开大对降低颈椎后路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分析。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共有46例颈椎病患者接受了颈椎后路减压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男性31例,女性15例。25例(A组)接受单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21例(B组)同时行椎间孔开大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以及颈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A组有2例患者(8%)发生了C5神经根麻痹症状,B组没有发生C5神经根麻痹症状(P〈0.05)。2例患者均诊断为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症,在随访中(24个月),均完全缓解。结论:新手术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预防C5神经麻痹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推荐在行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时对颈4-5椎间孔开大预防C5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颈脊髓压迫患者采用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代替传统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9月我们对41例颈脊髓压迫症患者,其中18例采用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A组);23例患者接受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作为对照组(B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6~20个月)。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改善、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 JOA评分恢复率,A组患者为(62.1±26.3)%,B组患者为(62.6±119.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22.2%B组为5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MRI显示椎管减压充分。结论 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颈椎后伸机制的破坏,从而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椎弓根皮质劈裂对椎体骨折内固定稳定性生物力学的影响,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对椎弓根皮质劈裂后不同伤椎置钉方式的螺钉内固定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 取新鲜小牛胸腰段(T11~L3)标本36具,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A、B、C、D组.A组为椎弓根皮质完整组,B、C、D组均为椎弓根皮质破裂组.4组标本于L1椎体上制作单椎体压缩骨折模型,然后对B、C、D3组T12胸椎任意一侧椎弓根行外侧1/4切除,作为椎体压缩骨折合并椎弓根皮质劈裂模型.A、B组均为四钉组,C组为经与劈裂椎弓根同侧的伤椎椎弓根置入一钉组(5钉组);D组为经伤椎置入两钉组(6钉组).各组标本行相应螺钉固定,然后在HY-3080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上以500N的载荷对4组标本均进行10000次疲劳试验,分别测量疲劳试验后4组标本的轴向压缩刚度、T12椎体椎弓根劈裂侧螺钉拔出力的大小及4个方向的活动范围,比较4组的差异.结果 与B组比较,A、C、D3组的模型刚度和最大拔出力均高于B组(P<0.05);B组模型在屈伸、侧弯4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均明显高于A、C、D3组(P<0.05).C、D两组模型刚度大于A组(P<0.05);C、D两组模型在屈伸、侧弯4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及螺钉最大拔出力均低于A组(P<0.05).C组各个检测指标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根劈裂将严重影响椎体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经伤椎置钉可以明显提高劈裂椎弓根内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何翠嫦  蒙家敏  韦启麒 《广西医学》2014,(4):510-512,518
目的探讨梗阻性肾病与慢性肾炎致慢性肾衰竭患者病情进展特点。方法对52例梗阻性肾病致慢性肾衰竭患者(A组)与56例慢性肾炎致慢性肾衰竭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入组时的情况,将B组分为非高血压组8例(C组)与高血压组48例(D组);尿蛋白≤1.5 g/24 h组24例(E组)与尿蛋白〉1.5 g/24 h组32例(F组)。观察各组入组时、入组3年后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血红蛋白(Hb)水平及24 h尿量〈400 ml比例。结果入组时A、B组Scr、GFR、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3年后两组Scr水平均明显高于入组时(P〈0.05),GFR水平均明显低于入组时(P〈0.05);入组3年后A组Scr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GFR、Hb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入组3年后B组24 h尿量〈400 ml者比例为67.86%(38/56),明显高于A组(为0)(P〈0.05);入组时C、D组Scr、GFR、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3年后两组Scr水平均明显高于入组时(P〈0.05),GFR、Hb水平明显低于入组时(P〈0.05);入组3年后C组Scr水平明显低于D组(P〈0.05),GFR、Hb水平明显高于D组(P〈0.05);入组3年后D组24 h尿量〈400 ml比例为70.83%,C组为50.00%,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E、F组Scr、GFR、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3年后两组Scr水平均明显高于入组时(P〈0.05),GFR、Hb水平均明显低于入组时(P〈0.05);入组3年后E组Scr水平明显低于F组(P〈0.05),GFR、Hb水平明显高于F组(P〈0.05),入组3年后F组24 h尿量〈400 ml比例为93.75%(30/32),明显高于E组的33.33%(8/24)(P〈0.05)。结论慢性肾炎致肾衰竭进展较梗阻性肾病明显快,其原因可能与慢性肾炎患者持续性免疫性损伤、高血压及蛋白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梗阻性肾病患者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局部热疗、化疗、放疗综合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3年12月至2005年11月间120例临床Ⅱ、Ⅲ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成单纯放疗组(A)、热放疗组(B)、放化疗组(C)、热放化疗组(D),观察其近期疗效及3年内局部复发情况,并统计1、3年生存率。结果治疗结束时完全缓解率CR分别是单纯放疗组(A)56.7%、热放疗组(B)66.7%、放化疗组(C)60.0%、热放化疗组(D)93.3%,近期疗效热放化疗组(D)与其它3组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内局部复发率分别为:A:50.0%、B:40.0%、C:36.7%、D:10.0%,D组与其它3组之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分别为:A:50.0%、B:60.0%、C:50.0%、D:86.7%,D组与其它3组之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热化放综合治疗晚期宫颈癌可提高其近期疗效及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器械的脊柱融合已成为治疗脊柱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弯、椎体滑脱、椎管狭窄症的治疗。在体内,电化学作用、机械作用或两种作用一起引起的磨损和腐蚀,导致了金属的释放,从而引起局部和全身的反应。在脊柱旁的软组织内发现了金属颗粒碎片,主要为含铁的铁锈色颗粒,含铬的黑色颗粒和含钛的超细碎屑,这些碎片可导致一系列临床不良反应,如迟发性手术部位疼痛、骨质溶解。各种脊柱内置物置入机体以后,金属离子浓度显著升高,但金属离子浓度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脊柱损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和诊断意义。方法对100例急性脊柱外伤患者的MRI检查的临床情况及MRI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患者经MRI明确诊断为颈椎损伤25例,胸椎损伤36例,腰椎损伤39例,其中包括椎骨骨折、椎体脱位、椎间盘损伤、韧带损伤、脊髓损伤。结论MRI是急性脊柱损伤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颈脊髓压迫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探索、建立颈脊髓压迫损伤的动物模型 ,并观察、研究其病理学改变过程 ,为临床治疗颈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在犬C4 、C5椎间孔置入不锈钢螺钉压迫脊髓 ,成功建立起一种新型不完全性颈脊髓压迫损伤的动物模型 ,并通过光镜和电镜研究创伤后不同时间脊髓的病理改变。 结果 :损伤后动物表现为不完全性瘫痪 ,随时间的推移运动功能逐渐恢复。病理改变结果可分三期 :早期脊髓内出血、水肿及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变性 ;中期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变性达到高峰 ,胶质细胞增生 ;晚期出现机化和修复 ,部分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恢复正常形态。 结论 :颈脊髓不完全性压迫损伤后脊髓功能有恢复的可能 ,临床应进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讨椎管内麻醉后神经根损伤的治疗方法。并汇报2例神经根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治疗效果,分析其损伤原因,总结预防与治疗经验,为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处理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因不同原因所致创伤性脊髓损伤合并其他多器官损伤的特点,了解以脊髓损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的受伤模式和相关因素,总结此类损伤的处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996年8月至2002年7月间收治的132例包含脊髓损伤的全身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分析伤者的年龄分布,受伤原因,合并伤情况,脊髓损伤的主要节段和程度,处理方式,以及临床后果。结果 本组132例伤者中,男性94例,女性38例。年龄14~65岁,以青壮年为主。最主要的致伤原因是车祸,占62%,其次为坠落伤,占24.5%。最常见的合并伤是四肢创伤(约51.5%),其次为头伤(约32%)和胸伤(约30%)。脊髓损伤的主要节段发生在C1-2,C6-T1,T6-T8和T12-L1。合并伤越重,后果越差,本组共死亡34例(约为26%),主要死因是呼吸系统并发症导致呼吸衰竭和重型颅脑损伤。完全性脊髓损伤者神经功能无明显恢复,不完全脊髓损伤者中有41例(约54%)经治疗后按ASIA标准可恢复Ⅰ级以上。结论 合并伤对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的影响,了解以脊髓损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的受伤模式和临床后果有助于早期判断和处理这类复杂的多发创伤,也对制定有关安全防护措施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康复护理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平均住院时间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按照临床基础性护理流程进行干预的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2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护理质量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检验存在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均全部顺利出院,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6.48±2.08)天,骨折愈合时间为(70.72±5.34)天,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1.72±1.46)天,骨折愈合时间为(54.27±4.96)天,组间检验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康复护理满意度为93.48%,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满意度为78.26%,组间检验存在明显差异(x2=4.829;P=0.028)。结论:康复护理能够加快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进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水平,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杨本孝  贾涛 《西部医学》2010,22(2):301-303
目的评价早期脊髓复苏在急性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6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其中脊髓完全性损伤17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69例。早期脊髓复苏方案包括: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和足够有效的血容量,维持平均动脉血压在100mmHg以上,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②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③行颅骨牵引制动或复住颈椎。④早期进行颈椎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⑤术后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结果死亡6例,失访4例,76例获得12~54个月的随访。随访病例中56例神经功能获得改善,其中完全性损伤组有效率为23.5%,不完全性损伤组有效率为73.9%,总有效率为65.1%。结论颈脊髓损伤后,早期复苏治疗是保留和恢复残存脊髓神经功能较为有效的措施,应在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脊髓损伤,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大致包括外科手术、药物、物理治疗等。近些年来,在亚低温广泛应用于颅脑损伤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应用于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和亚低温预处理保护髓内切开手术的研究。现将亚低温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螺旋CT对脊椎结核与肿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6月30日~2012年6月30日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20例脊椎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治过程中是否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确诊率和常规CT与螺旋CT对于脊柱结核和脊柱肿瘤的诊断表现。结果使用螺旋CT进行检查的观察组的脊椎肿块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脊柱结核诊断中,螺旋CT对于骨质破坏、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椎体改变、死骨形成等诊断方面均优于常规CT;在脊柱肿瘤诊断方面。螺旋CT在骨质破坏、骨性椎管受累、椎旁软组织受累等诊断出例数及比率均多于常规CT。结论螺旋CT可以大幅增加脊椎结核与肿瘤鉴别诊断的准确率,且不增加患者的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20.
前路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病灶彻底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及结核病灶内植入内固定器械的安全性。方法 :全组 16例 ,平均 4 5岁。其中胸椎结核 7例 ,胸腰段结核 5例 ,腰椎结核 4例。采用经胸或腹膜外入路 ,彻底清除病灶 ,髂骨椎间植骨融合 ,同期内固定。应用TSRH 8例 ,Ventrofix 3例 ,Z -plate 5例 ,术后卧床 8周 ,不需支具外固定 ,抗结核治疗 12~ 18月。结果 :平均随访 19个月 ,疗效满意 ,伤口均一期愈合 ,脊柱后凸畸形改善 ,矫正角度 13°;无植骨块松动脱落 ,无内固定器械断裂 ,结核病灶愈合 ,无结核局部复发 ,无窦道形成。结论 :彻底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并内固定 ,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利于结核病灶的稳定与修复 ;在结核病灶内植入内固定器械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