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1995年4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230例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13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术.结果介入治疗组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和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明显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16和1041).结论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介入治疗可明显降低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on  JG  Peters  Shamir  Mehta  Salim  Yusuf  杜昕 《英国医学杂志》2007,10(6):357-361
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在近几年发展很快。新的抗栓药物改善了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估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危险性的新方法有助于临床医生筛选从侵入性治疗,即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手术)可能获益的患者。由于需要在患者住院后很快决定治疗策略,因而目前是在入院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分类。  相似文献   

3.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NSTEACS)已成患者急诊和入院的主要原因,其抗血小板、抗凝、调脂、介入治疗等方面研究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新的治疗药物、治疗方法的选择、介入治疗的时机及特殊人群的处理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是由于斑块破裂或撕裂导致急性腔内非闭塞性血栓形成而触发。与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富含纤维素的“红色血栓”不同,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和ST段不抬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其共同的病理基础为粥样斑块不稳定,只是伴发了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病理改变.NSTEMI心肌酶增高达到或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UA心肌酶不增高或增高不到正常上限的2倍.以上类型均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猝死,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危险分层才能选择合理的治疗措施[1-2] .近年来ACS中UA和NSTEMI药物治疗进展很快,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两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 182例AC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常规治疗,B组常规治疗+辛伐他汀20 mg/d.随访观察两组患者首次入院后1个月和1年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死亡、再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再入院率),以及血脂水平、肝肾功能和不良反应.结果 B组初始1个月及1年内的病死率、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及再住院率均较A组明显降低(P<0.05);B组1个月、1年病死率下降分别为3.8%和7.6%,第2、6、12个月血脂监测显示,B组治疗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B组4例出现恶心、食欲欠佳等消化道症状,2例出现转氨酶增高2~4倍.结论 辛伐他汀20 mg/d用于ACS早期治疗能有效降低近期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倪艳  于鸿 《吉林医学》2006,27(11):1393-1394
目的:探讨两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的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182例ACS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常规治疗,B组常规治疗+辛伐他汀20mg/d。随访观察2组患者首次入院后1个月和1年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死亡、再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再入院率),以及血脂水平、肝肾功能和不良反应。结果:B组初始1个月及1年内的病死率、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及再住院率均较A组明显降低(P<0.05)。B组1个月、1年病死率下降分别为3.8%和7.6%,第2、6、12个月血脂监测显示,B组治疗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B组4例出现恶心、食欲欠佳等消化道症状,2例出现转氨酶增高2 ̄4倍。结论:辛伐他汀20mg/d用于ACS早期治疗能有效降低近期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韦晓  尹瑞兴 《医学综述》2014,(24):4520-4522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而抗栓药物治疗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病死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及致残率,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药。其中抗血小板药有阿司匹林、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拮抗剂等;抗凝药有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抗Ⅹa因子抑制药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特指冠心病中急性发病的临床类型,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因其均具有共同的解剖学基础,即与斑块的破损有关,从而提出ACS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疾病,治疗的目的是即刻缓解缺血症状和避免不良后果。近年来,非ST段抬高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药物治疗已不局限于传统方面,新药(例如应用于抗凝治疗的磺达肝癸钠)与新技术的应用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郑扣龙  卢辉和  盛臻强 《广东医学》2012,33(7):1012-1014
目的观察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血小板膜糖膜蛋白Ⅵ(GP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6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普通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31例)和强化治疗组(阿托伐他汀80 mg/d,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2 h、1周后的GPⅥ水平和血脂水平;比较两组1周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础血清血脂及GPⅥ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2 h、1周后,两组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无显著下降(P>0.05);两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但两组之间比较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1周后两组GPⅥ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强化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强化治疗组心血管事件较普通治疗组发生率低(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强化他汀治疗能够有效降低GPⅥ水平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小板血栓形成,减少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结果治疗组症状缓解更明显。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标准抗心绞痛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更彻底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脏不良事件,改善预后,是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调脂药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于治疗前后严密监测血脂指标 ,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前提下 ,观察 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给予辛伐他汀 1 0mg ,睡前顿服 ,连用 1 2周为 1个疗程。分析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及血脂变化。结果 血脂改善显著 ,血管事件 1 0 34% ,较对照组 33%明显降低。结论 辛伐他汀主要通过有效的调脂效应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疗效显著。是值得临床选择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或激发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以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具有发病急、变化快、临床表现与危险性不均一等特征。在急诊科,ACS的诊断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5.
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月选择该院临床确诊为ACS的老年(〉60岁)患者,其总胆固醇(TC)≥4.6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年龄60~77岁。入院24h内空腹采静脉血测定血脂等生化指标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24h后即服辛伐他汀40mg,每晚服药1次,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4周、12周测定TC、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及hsCKP,上述检查结果进行自身对照比较定期随访6个月并观察上述指标变化,观察终点为辛伐他汀治疗后的6个月或开始治疗心脏事件发生后。结果 服药后4周、12周的TC、LDL—C、hsCK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12周后TC、LDL-C和hsCRP水平较4周下降更明显。结论 ACS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40mg/d,能有效地降脂,提高达标率,明显抑制炎症因子,对临床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2例),2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12h 1次,连用7天。观察治疗30天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死亡、心绞痛、Q波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2组无明显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非趼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国目前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住院患者接受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临床治疗的应用现状。方法: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选择32家三级医院和32家二级医院注册研究,每家医院选择患者50例,共3 223例,对其中ST段抬高ACS的130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接受再灌注现状、应用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量肝素、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调脂药物的临床情况及预后进行评价。结果:(1)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接受再灌注治疗率为30.9%~69.4%;单纯溶栓治疗率为1.9%~45.8%、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的治疗率为1.3%~62.7%;其中急诊PCI、补救PCI、择期PCI的治疗率分别为0~28.8%,0~9.1%,0~36.6%;溶栓治疗率二级医院显著高于三级医院(36.8%vs.14.6%,P<0.01),接受PCI的治疗率三级医院显著高于二级医院(48.2%vs.6.46%,P<0.01),总灌注率为53.8%;而有46.2%的患者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2)药物使用率分别为:阿司匹林88.0%~98.6%、ACEI或ARB 60.5%~84.4%、β-受体阻滞剂55.8%~84.4%、低分子量肝素54.2%~94.2%、氯吡格雷14.3%~88.6%、调脂药51.9%~90.9%;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低分子量肝素、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调脂药应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住院期间主要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死亡或再发心肌梗死联合事件发生率,二级医院高于三级医院(P<0.05),接受再灌注与非再灌注治疗患者有显著差异(P<0.01)。(4)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再灌注治疗、使用阿司匹林、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与住院期间死亡率有独立的联系。结论:目前我国ST段抬高ACS的临床治疗在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之间、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加大力度推动指南在心血管临床实践中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的调脂作用及由此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发生率及总死亡率已为不争事实.本文应用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观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不同血脂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二年随访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中国地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的临床特点、治疗现状及自然病程。方法作为是国际性多中心关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登记试验(OASIS)的一部分,中国地区由38家中心共注册因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入院患者2294例,对入选患者的治疗不作任何干预,治疗处理由当地医师决定,按统一方案以填表方式记录其住院的临床特征、治疗措施以及重大事件等,并进行前瞻性的追踪记录2年。患者平均年龄63岁±8岁,男性占623%。结果898%的患者就诊时存在心电图异常,绝大部分患者为不稳定心绞痛(885%)。既往有冠心病史者562%,其中将近半数曾有心肌梗死,既往病史中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卒中分别为574%、183%、476%、71%。住院期间药物治疗以抗血小板药物及硝酸酯制剂的应用分别为945%、966%,β阻滞剂、钙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分别为675%、574%和591%。出院后药物治疗率逐渐下降,下降幅度202%~502%,随访2年时抗血小板制剂、硝酸酯制剂、β阻滞剂、钙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率分别为738%、694%、439%、358%、316%。2年间分别有431%、231%和82%的患者采取冠状动脉造影(CA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介入检查及干预治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急性期和长期治疗以及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的辅助治疗中恰当应用抗栓治疗可改善患者的早期和远期预后及介入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