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少年安氏Ⅱ类错患者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牙颌指标的变化及两者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60例安氏Ⅱ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拔牙组(30例)和非拔牙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牙颌指标的变化,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气道矢状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矫治后后鼻棘点-颅底点(PNS-Ba)显著增加(P<0.05),其余上气道矢状径指标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拔牙组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A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SNA角)、上颌中切牙牙轴与NA平面的交角(U1-NA角)、上颌中切牙牙轴与SN平面的交角(U1-SN角)、上中切牙切缘至NA连线的垂直距离(U1-NA距)、下中切牙点与NB的距离(L1-NB距)、上中切牙切缘至AP连线的垂直距离(U1-AP距)、下中切牙切缘与AP连线的垂直距离(L1-AP距)均显著减小,上下中切牙角(U1-L1角)明显增加(P<0.05);矫治后非拔牙组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交角(L1-MP角)、下切牙长轴与NB连线的交角(L1-NB角)、下中切牙点与NB的距离(L1-NB距)、下中切牙切缘与AP连线的垂直距离(L1-AP距)显著增加,上下中切牙角(U1-L1角)明显减小(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拔牙组SNB角与TB点-TPPW点(TB-TPPW)、悬雍垂尖点-中咽壁(U-MPW)呈正相关,非拔牙组ANB角与SPP-SPPW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对于安氏Ⅱ类错,拔牙矫治后SNB角与TB-TPPW、U-MPW变化呈正相关,非拔牙矫治后ANB角与SPP-SPPW变化呈负相关,影响矫治后患者气道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上颌骨前后位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行拔牙掩饰性矫治的成人骨性Ⅱ类错■病例治疗前颌骨不调的极限。方法 选取采用拔除四颗前磨牙进行固定矫治器的掩饰性矫正治疗成功的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24例,测量矫治前、后头颅定位侧位X片上的SNA、SNB、ANB、FMA、SN-MP、 U1-NA、U1-NA距、U1-SN、L1-NB、L1-NB距、L1-MP、U1-L1、Ls-E线距、Li-E线距、Z角等15项头影测量参数,分析治疗前的颌骨不调参数ANB角与其他矫治前后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对有临床意义的组对,建立回归方程。结果 治疗前ANB角(Y)与治疗后L1-NB距(X)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62,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0.432X+3.83。结论 当治疗前患者ANB角≥8.6°时,应积极建议患者选择正畸联合正颌外科手术治疗,否则下前牙有可能过度唇倾或不能达到可接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侧貌特征,探讨该类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方法:收集64例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头颅侧位片。64例患者的初诊侧位片用于分析患者的侧貌特征,其中38例患者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进行矫治,初诊和治疗结束侧位片用于比较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对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包括硬组织和软组织项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值比较,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覆盖、覆牙合、ANB、U1-NA角、面角、Y轴角、Pg-NB、面突角、软组织面角、H角和颏唇沟至H线距较大,SNB、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和颏唇沟角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矫治后,覆盖、覆牙合、U1-NA角、U1-NA距、U1-SN、H角和鼻唇沟至H线距变小,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Pg-NB和颏唇沟角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下颌发育不足但颏部发育充足,覆牙合覆盖较大,下颌切牙舌向倾斜,颏唇沟较深较锐。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矫治后患者侧貌整体面型基本未变,但前牙咬合关系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托槽隐形矫治联合肌功能训练在口呼吸所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口呼吸所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无托槽隐形矫治)与观察组(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肌功能训练)各45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所用时间,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咬合关系、颌面部形态及上气道形态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矫治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年后,两组均建立了正常的覆合、覆盖,观察组前牙覆合、前牙覆盖轻于对照组,上牙弓、下牙弓宽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矫治后前颌面部形态均好于矫治前,观察组矫治后SNB角、L1-MP角、L1-NB角、L1-NB距高于对照组,SNA角、A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NA)、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相交之上内角(L1-MP)、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内角(U1-SN)、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连线的交角(L1-NB角)及连线的垂直距离(L1-NB距)...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殆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择13例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13.6岁.通过拔除上、下颌共4颗双尖牙或2颗上颌第1双尖牙,采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平均疗程为15.6个月,其中打开咬(牙合)平均用时4.2个月.治疗后均获良好的覆(牙合)、覆盖及中性磨牙(牙合)关系(仅1例拔除2颗上颌第1双尖牙成人病例,获得完全远中磨牙(牙合)关系),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相关的头影测量项目分析显示:治疗后除SNA、MP-SN角、U6-PP距、U1C-PP距外,SNB角、ANB角、U1-NA角、L1-NB角、U1-L1角、U1+NA距、L1-NB距、L6-MP距、LIC-MP距、覆(牙合)、覆盖变化较治疗前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结论 传动直丝弓技术能快速、高效地矫正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殆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择13例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13.6岁.通过拔除上、下颌共4颗双尖牙或2颗上颌第1双尖牙,采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平均疗程为15.6个月,其中打开咬(牙合)平均用时4.2个月.治疗后均获良好的覆(牙合)、覆盖及中性磨牙(牙合)关系(仅1例拔除2颗上颌第1双尖牙成人病例,获得完全远中磨牙(牙合)关系),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相关的头影测量项目分析显示:治疗后除SNA、MP-SN角、U6-PP距、U1C-PP距外,SNB角、ANB角、U1-NA角、L1-NB角、U1-L1角、U1+NA距、L1-NB距、L6-MP距、LIC-MP距、覆(牙合)、覆盖变化较治疗前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结论 传动直丝弓技术能快速、高效地矫正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  相似文献   

7.
明洪菊  田光琼 《四川医学》2012,33(10):1804-1805
目的固定矫治成人前牙反20例,观察患者前牙位置及面型变化。方法选择20例成人前牙反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时间18~24个月,矫治前后常规拍曲面断层片,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8项与前牙位置相关的角度与线距进行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并进行t检验。结果上中切牙角、上中切牙距及上下中切牙角矫治后变化较大,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固定矫治成人前牙反,使上前牙唇向移动,改变了上前牙位置,解除了前牙反,增加了牙弓突度,改善了患者面型,达到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减数矫治方案,配合使用微种植钉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上颌牙列,矫治成人轻、中度上颌牙-牙槽前突畸形病例的软硬组织侧貌变化。方法 15例轻中度上牙-牙槽前突畸形成年患者,拔除第三恒磨牙,共30颗种植钉植入双侧上颌颧牙槽嵴区,用镍钛拉簧牵引上牙列整体向远中移动。对所有病例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30颗种植钉,其中4颗松动后重新植入,其余均保持稳固。(2) SNA、SNB等骨骼方面的测量值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正畸没有改变上下颌的基骨;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的交角(U1/NA)、上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的距离(U1-NA)、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连线的交角(L1/NB)、上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的距离(L1-NB)及上下中切牙交角(U1/L1)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上、下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3)鼻唇角(Cm-Sn-UL)增大、面突角(G-Sn-Pos)减小(P 0.01),上下唇相对于审美平面的距离减小(P 0.01),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软组织面部侧貌得到改善。结论使用微种植钉作为强支抗能有效牵引上颌全牙列整体远中移动,使其软硬组织均发生明显变化,是非减数方案矫治成人轻中度上颌牙-牙槽前突畸形病例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春期安氏Ⅱ1类错畸形在拔除上颌第一双尖牙和下颌第二双尖牙矫治后硬组织X线影像变化.方法 选择14 例青春期安氏Ⅱ1类错病人上颌减数2个第一双尖牙,下颌减数第二双尖牙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对其进行测量、统计.结果 正畸后, U1-SN、U1-NA角、U1-NA线距显著减小(t=2.831~8.730,P<0.05),SNA角减小,SNB、L1-MP、L1-NB、L1-NB、MP-SN、MP-FH增大,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Ⅱ1类错减数上颌第一双尖牙、下颌第二双尖牙主要通过内收上前牙,限制上颌骨的生长发育来改善前牙深覆、深覆盖,通过下颌第一磨牙前移纠正Ⅱ类磨牙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春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在拔除上颌第一双尖牙和下颌第二双尖牙矫治后硬组织X线影像变化。方法选择14例青春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人上颌减数2个第一双尖牙,下颌减数第二双尖牙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对其进行测量、统计。结果正畸后,U1-SN、U1-NA角、U1-NA线距显著减小(t=2.831-8.730,P〈0.05),SNA角减小,SNB、L1-MP、L1-NB、L1-NB、MP-SN、MP-FH增大,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减数上颌第一双尖牙、下颌第二双尖牙主要通过内收上前牙,限制上颌骨的生长发育来改善前牙深覆、深覆盖,通过下颌第一磨牙前移纠正Ⅱ类磨牙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