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目的]浅析孙志教授"泻胃补脾法"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经验。[方法]从2型糖尿病病机新认识、刺法理论研究、临床实践等方面,总结孙志教授"泻胃补脾针法"的腧穴配伍、针刺手法,体会其治疗特色,并举案例佐证。[结果]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但其病机与消渴不尽相同,孙志教授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发现2型糖尿病发病多见肥胖、消谷善饥并伴见倦怠乏力,概括其病机为"胃强脾弱",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使用补泻手法针刺,调节脾胃功能,泻法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庭抑胃控制食欲,补法针刺太白、三阴交、脾俞增强脾的运化,以达泻胃补脾之用,在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良好疗效。[结论]孙志教授"泻胃补脾法"为针刺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探索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孙志教授泻胃补脾针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验,以指导临床学习。[方法]通过跟师学习,研究典型案例,将孙志教授运用泻胃补脾针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选穴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孙志教授认为由于现代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不再为传统的"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是总属于胃强脾弱证,治疗当以通腑泻热、健脾益气为主。其独创之泻胃补脾针法主穴为足三里、内庭、中脘、三阴交、太白、脾俞,其中胃经之足三里、内庭及胃募中脘三穴行提插捻转泻法,脾经之三阴交、太白及脾之背俞穴脾俞三穴行提插捻转补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结论]孙志教授运用脾胃理论治疗糖尿病经验独到,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值得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健脾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60例,以自拟健脾泻胃汤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雷尼替丁、阿莫西林等治疗,两组疗程皆为12周。结果 治疗组显效40例,胃黏膜基本正常26例,幽门螺杆菌(HP)转阴率75%,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上述各项分别为16例、9例、78.1%、72.50%。结论 中药健脾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肯定,且能改善胃黏膜,在抗HP感染方面与西药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辨证治疗胃痛十法,即舒肝和胃、健脾和胃、降逆和胃,消食导滞、通腑泻(胃)热、滋阴养胃、辛开苦降、活络化淤、补中益气、温中散寒等。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迁延性腹泻7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8例婴幼儿迁延性腹泻为研究对象,用10年的时间探索最佳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案。将迁延性腹泻分为脾虚泻、脾胃虚寒泻、脾肾虚寒泻3型,分别投以参苓白术散、桃花汤、附子理中汤临症加减,以达到健脾和胃、温中健脾、温补脾肾、固涩止泻的功效。78例治愈率达到84.6%,较以往未行系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有明显提高。总体来说,脾虚泻的治愈率、治好率较高,但是其他2型腹泻的治疗仍较为棘手,还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小儿腹泻临床以偏湿泻和湿热泻为常见,尤好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偏湿泻易伤阳,湿热泻最易伤阴,甚则可致阴阳两伤。如何掌握偏湿和偏热的关系,是防止小儿腹泻的关键所在。治疗本病,利湿首选苍术,清热重在黄芩。苍术性味微苦,芳香悦胃,醒脾助运,疏化水湿,故对脾失运化,湿胜则濡泻病儿作用较好。湿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刘万里教授诊疗此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刘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发展与肝、肺密切相关,肝肺不和是本病的重要发病基础,治疗应以调肝理肺治本、和胃降逆治标,使气机和畅、血脉充盈、五行制衡,则将相和调,胃逆易降。刘教授运用调肝理肺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泻肝清肺、疏肝肃肺、清胆泻肺、活血益气、滋肝润肺五法,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者随机且均匀的分为2组,对照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的患者采用的是中药进行治疗,其药物主要为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进行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在临床的治疗效果以及内镜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烧心、咽部不适的症状明显改善,其治疗效果要由于对照组的患者。结论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胃手术后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手术后,胃、十二指肠的局部解剖发生变化易导致胆汁返流性胃炎。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肝失疏泻,故治疗应以肝、脾、气血论证。  相似文献   

10.
泄泻一证,四时皆有,夏秋之季多而易患,唯小儿及老人更为常见。在病型上以伤食挟湿者尤多。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湿胜则濡泄”。在分型上有:一、全身证候性质上分为热泻与寒泻;二、在发病器官上区分为胃泄、脾泻、大肠泄、小肠泄、肾泄;三、以腹泻症状特点上分为飨泄、洞  相似文献   

11.
以调理胆胃气机为主,自拟四逆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46例,疗效较好。结合病例,从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探讨了胆胃相关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认为:慢性胃炎的病机根结在于气机升降失调,胆与胃在协调气机升降方面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故调理胆胃即可调畅气机,而取效于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12.
王邦才教授临床以擅治胃病著称。认为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滞而不通是胃病理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以临床治疗胃病多以“通降”立论。但“通降”之法,老师认为非通腑泄浊一途,当辨寒热虚实不同而分治之,配伍严谨,疗效颇佳。如气滞中脘,胃失和降者,予理气通降法;肝失疏泄,横侮胃土者,当泄肝通胃法;湿热蕴结,食积阻滞者,宜降胃导滞法;寒热错杂,胃脘痞、满、呕、泄并见者,则用辛开苦降法;而对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者,宜甘寒通降和胃法;胃气不足,中阳不振,消磨无力者,尊叶天士之意,用通补阳明法。笔者择其养阴通降和胃,通补胃阳,通腑降逆方面予以不同侧面介绍王师通降立法治疗胃病经验。  相似文献   

13.
茵陈蒿汤由茵陈蒿、栀子、大黄3药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为治疗湿热黄疸的要方。茵陈蒿汤中茵陈、大黄配伍的核心作用,既能清热除湿,利胆退黄,又可泻热逐瘀,气血同治,通利二便,给湿邪瘀热出路,从前、后二窍分消。茵陈、大黄作为临床治疗肝胆湿热蕴结阳黄为主证的方剂中常配伍的药组,具有很好的退黄作用,其核心作用通过清利湿热,活血化瘀,气血同治,给邪出路,利胆排石等方面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胃经循经逐点动态刺激对家兔胃排空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以阿托品灌胃造成家兔胃排空抑制模型,以酚红排出定量分析法测定胃排空率,采用经络疏通仪沿胃经作逐点动态刺激,比较了刺激胃经及其内外侧对照线对胃排空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两个方面论述仲景脾胃学术思想。(1)阳道实,阴道虚:阳明胃病多实多热,或有形实邪结滞、或无形邪热内扰、又或热伤胃津,仲景以寒凉来清降胃腑;太阴脾病多虚多寒,或中阳虚弱、或火不生土,通过温运脾阳或温补肾阳,以复脾之健运。(2)调气机,复升降:脾胃枢机不利,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仲景或升清、或降浊使清浊归于常道;若清浊相混、寒热错杂于中,则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开中焦之郁结,复脾胃气机之升降。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继承先贤理论,系统总结、阐发脾胃的生理功能与发病特点,形成了以脾胃功能为核心,气机升降为主线,甘温除热降阴火为具体措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目前肿瘤的中医治疗同样强调改善脾胃的功能及气机的升降,与李东垣学说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深刻理解李东垣"补中、升阳、降阴火"理论并灵活运用,对肿瘤的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历代医家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中风专辑》中以通腑法为主治疗中风病方剂的初步分析,并与现代医家的用药规律相比较,从而指出了两者的异同。结果:通腑泄热是二者的共同点,但历代医家多配合扶正解表法,而现代医家多配合化痰活血法。结论: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入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通因通用临床应用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因通用于临床,发热下利用逆流挽舟,热结旁流用峻下热结,尿淋赤痛用清热泻火,自汗恶风用调和营卫,腹泻注下用淡渗利湿。利下不爽用行气活血。呕吐便秘用通腑泄浊,久漏不止用化瘀活血.梦交遗精用清热利湿,倒经吐衄用引火下行。凡此貌似通利而实为闭塞之疾施以通散通泄通窍通络等通利之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陈福如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方法: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分析,提出消除病因,恢复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祛瘀通络的根本治则及益气健脾、祛瘀通络的治法,以及据法所拟之经验方——萎胃汤,并附以典型病案。结果和结论:益气健脾、祛瘀通络的治法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及发病过程,萎胃汤有助于对此病的控制和逆转,值得我们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吴雪  段国相 《当代医学》2021,27(3):21-22
目的分析中医补肾通络行瘀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82例,均进行计算机编号,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降压、降血脂、降糖治疗,观察组同时使用中医补肾通络行瘀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肾功能各项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补肾通络行瘀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肾功能改善效果理想,不良反应显著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