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肠道在人类食物消化和能量吸收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肠道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增长的趋势,并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益生菌由于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因而在肠道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就是探讨了益生菌在肠道疾病治疗的原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异益生菌干预是否可以减少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PAR)发作次数,减轻PAR症状;益生菌抑制PAR发病是否与肠道或全身免疫有关。方法 2013年春季和2014年春季(2-4月),我院收治PAR患者50例进入研究序列,每例患者允许获得独立编码的胶囊药物,每天确保口服胶囊1粒,连续3个月。益生菌组药物为益生菌胶囊,每粒含5×109CFU(25%嗜酸乳杆菌和75%乳双歧杆菌)。对照组为纤维素胶囊。2组PAR患者均口服氯雷他定10 mg/d,治疗1个月。分别于治疗后1、3个月进行随访,完成以下指标检测:症状VAS评分、鼻腔分泌物及全血嗜酸性粒细胞测定,血清s Ig E、细胞因子IL-4及IFN-γ浓度测定,粪便Ig A浓度测定。结果 2组治疗前检测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VAS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均降低;治疗后3个月益生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3个月,益生菌组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后1、3个月,2组血清s Ig E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2组IL-4均上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IL-4升高被益生菌干预阻断,而对照组IL-4继续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IFN-γ水平在治疗后1、3个月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1、3个月,益生菌组粪便中Ig A持续降低,而对照组Ig A水平持续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口服特异益生菌组合能够减少PAR的发病,减轻鼻腔黏膜的变应性炎症。益生菌可能通过调节肠道或全身免疫状态,抑制PAR的发病。  相似文献   

3.
银屑病是以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易复发、难根治.有研究表明,皮肤和肠道菌群与银屑病密切相关.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道功能来减少全身的炎症反应,对银屑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作用.该文论述肠道、皮肤微生物与银屑病关系以及益生菌治疗银屑病的相关机制和疗效,挖掘益生菌在防治银屑病...  相似文献   

4.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急性脑血管病在许多方面与免疫功能的改变有密切关系。而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针灸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肯定。针灸通过干预免疫过程的某些环节,降低免疫反应造成的继发性损害,针灸已成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参与急性脑血管病病理过程的免疫细胞和免疫  相似文献   

5.
杨海涛  刘倞坤  杨毅  谢翔   《四川医学》2023,44(6):655-659
<正>动脉粥样硬化是指以大中动脉内膜形成富含脂质及免疫细胞斑块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动脉中脂质等血液成分的沉积、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增多,进而形成粥糜样死病灶、血管壁硬化和管腔狭窄。发生在心脏冠状动脉中的动脉粥样硬化其阻塞动脉腔超过50%的病理现象为冠心病。据估计,  相似文献   

6.
郑鹏  嵇武 《医学综述》2014,(24):4479-4481
人体消化道存在大量细菌,肠道菌群调节着人体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其功能状态的改变与人体多种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转归密不可分,在宿主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该文总结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与现状,简介肠道菌群的构成以及生理功能,探讨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其波  詹峰  钟冲  顾涛 《河北医学》2023,(4):595-600
目的:探讨肠道益生菌辅治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5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常规组52例和益生菌组53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益生菌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肠道益生菌辅助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免疫功能及痰嗜酸性粒细胞占比(EOS%)、整合素α4β1、αvβ6的差异,统计不良反应及6个月内急性发作次数。结果:治疗前,两组肠道菌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益生菌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前升高,大肠杆菌较前下降,常规组肠道菌群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生菌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治疗前后差值均较常规组大(P<0.05)。治疗前,两组痰EOS%、整合素α4β1、αvβ6及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8+及痰EOS%、整合素α4β1、αvβ6较前下降,CD4 Anhui+、CD4+/CD8+较前升高(P<0.05);且益生菌组治疗前后差值均较常...  相似文献   

8.
肖佳璇  刘旺华 《疑难病杂志》2022,(12):1325-1327+1332
肠道菌群是存在于人体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对人体的生理和代谢稳态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科研人员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除与消化系统疾病有着密切关系外,同时对循环、神经、呼吸、内分泌等系统疾病的发生与转化也有一定的作用。文章重点探索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并对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肠道菌群作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靶点的干预研究提供新的科研思路。  相似文献   

9.
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是免疫系统中最具多向性功能的细胞,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噬菌、杀菌、促炎或抗炎作用等。另外,mφ还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共刺激分子和抗原提呈等途径发挥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功能。多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微生物抗原和效应T细胞(如辅助性T细胞1型、2型、3型和调节性T细胞等)及其分泌产物可以影响Mφ的表型和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艾灸调节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许多研究者发现,针灸对机体有免疫调节作用,尤其是艾灸疗法,它的防病、治病与保健养生作用在古医籍中早有记载。如《本草纲目》曰:“艾,外用灸百病,壮元阳,通经脉,行气补血”。宋·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就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之说。现代实验研究也表明:艾灸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在治疗与免疫相关疾病过程中,艾灸具有抗感染、抗自身免疫病、抗过敏反应、抗癌和延缓衰老等作用,这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失衡的免疫功能实现的[1]。笔者对近几年来艾灸调节免疫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牙周病是一种发生于牙齿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累及牙周上皮组织、结缔组织以及骨组织,造成软组织的破坏和牙槽骨的吸收。环戊烯酮类前列腺素(15d-PGJ2)是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合酶2(COX-2)途径代谢的终产物之一,具有潜在的抗炎和调节骨代谢等作用。本文作者围绕15d-PGJ2的生理功能、作用机制及其在牙周病治疗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和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完成,极大地带动了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结构与功能研究。人类基因组草图基本绘就之后,人类基因组计划也由此加入到功能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的重点也由基因序列研究上升为基因功能研究,基因芯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它具有快速、高通量、高准确性、低成本等特点,能够满足临床基因检测的要求;且其操作简单、易于标准化、适于推广,显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基因芯片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防御素是一类重要的内源性抗菌肽亚家族,广泛存在于植物、昆虫、哺乳动物以及人类中。它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抗病毒活性以及肿瘤细胞毒性作用,是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防御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就防御素的分类、分布、生物活性以及与肠道疾病的关系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鄢良春  周岐新  曾渝 《四川医学》2006,27(4):355-358
目的综述葛根素治疗临床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方法计算机检索大量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选择有较大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并加以综述。结果临床应用葛根素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高粘滞血症等心血管疾病疗效确切。结论葛根素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鉴于葛根素的不良反应,对其结构或剂型进行改造,将拓宽其在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树鼩在进化上接近于灵长类动物,在生理、生化及解剖学等生物学特性方面与人类有着相似之处,树鼩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人员运用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多种优势的树鼩建立了一系列的疾病模型,如病毒类疾病、神经系统、肿瘤等,本文着重就树鼩在人类病毒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6.
机体含有2种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AT)。WAT以甘油三酯形式贮存能量,而BAT却是消耗能量进行产热。近年来研究证实了在成人体内存在具有生理功能的BAT,并显示出其在肥胖以及相关代谢疾病方面潜在的巨大治疗价值。本文简述了BAT的发现、生理功能和起源,并概述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以BAT为靶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微量元素铁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职业或饮食习惯等因素所致铁暴露增加可通过氧化应激损伤等机制导致肿瘤的发生。此外,有研究发现肿瘤患者体内存在铁代谢异常,参与铁代谢的各种标志物水平发生改变,肿瘤细胞处于高铁代谢水平,这些代谢指标的改变成为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新靶标。本文作者对肿瘤患者体内铁代谢异常及其对肿瘤诊治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近年恶性胶质瘤的治疗虽然取得很大进展,但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亟待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胶质瘤富含血管且高度表达促血管生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血管生成已成为治疗胶质瘤的新策略。贝伐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是一种以VEGF为靶点的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新型靶向药物,在恶性胶质瘤治疗中取得一定疗效,但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对贝伐单抗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治疗失败等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小肠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但由于解剖学的原因,小肠疾病的诊断比较困难.2001年,日本Yamamoto等[1]发明了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由于其能对深部小肠进行直视检查和组织活检,显著提高了小肠疾病的诊断率;同时,能对一些小肠疾病如出血、息肉、狭窄及异物等进行治疗,现已成为诊治小肠疾病的最重要的检查手段.本文就DBE近几年来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