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树突树的分支程度及其构筑对神经元的“计算”特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树突计算的形态基础,本文研究γ氨基丁酸(GABA)能突触在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分支点和树突棘颈的分布。方法: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灌注固定取脑,按免疫电镜程序制备GABA免疫电镜切片,电镜观察和拍照。结果:在大鼠海马CA1锥体细胞的大多数树突分支(667%)和树突棘棘颈处(683%)有GABA能突触存在。它们位于树突分支发出处的下方和附近,带有抑制性突触的形态特征。在非分支处的树突干上很少见到GABA突触。结论:海马CA1锥体细胞的树突分支和棘颈(也可视为分支处)有着高频度的GABA能突触,这一特征可能是树突“计算”特性的形态学基础。分支处的GABA突触不仅可以控制来自树突远端的突触电位向胞体的扩布,也可以控制发生在胞体的动作电位返回扩布到树突。  相似文献   

2.
GABA能突触在海马CA1锥体细胞树突分支点和棘颈处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树突树的分支程度及其构筑对神经元的“计算”特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树突计算的形态基础,本文研究γ-氨基丁酸(GABA)能突触在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分支点和树突分支点和树突颈的分布。方法: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灌注固定取脑,按免疫电镜程序制 GABA免疫电镜切片,电镜观察和拍照。结果:在大鼠海马CA1锥体细胞的大多数树突分支(66.7%)和树突颈处(68.3%)有GABA能突触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了观察证实纹状体神经元的形态定位和突触连接,以及由此证实神经示踪技术在此领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方法 实验借助示踪剂立体定位注射,并结合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超微结构技术,实验数据以SPSS10.0软件统计处理.结果 (1)神经示踪剂BDA显示较好的定向运送特性,具有敏感和理想的标记效果.借助示踪剂BDA注射的逆行单标记实验结果显示纹状体-SNr和-GPe两类投射神经元的胞体大小和分支数量无明显的形态学差异,在免疫电镜下明显可见阳性树突和树突棘及其所形成的兴奋性突触连接.光镜下可见BDA顺行标记的PFn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密集分布于纹状体,并在电镜下清晰可见这些阳性终末与纹状体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2)神经示踪结合免疫组化双标记显示纹状体-SNr和-GPe神经元均较少定位于Patch间区,而且均与纹状体Parv中间神经元之间无明显定性关系,但可见中脑TH阳性纤维的密集分布.在电镜超微结构水平可见BDA顺行标记的PFn阳性终末分别与纹状体-直接通路和纹状体-间接通路神经元形成典型的兴奋性突触连接,但与两者之间,及其所属的树突和树突棘之间的突触连接百分率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P>0.05).(3)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BDA标记的PFn阳性终末和VGlut2抗体的免疫标记的背侧丘脑-纹状体阳性终末,在纹状体内呈现95.4%的共存率,而且后者标记更充分.同时也证实纹状体-SNr和-GPe两类投射神经元相互之间不显示可见的共存关系.结论 BDA为高度敏感的神经示踪剂,能够较为方便和充分地标记目的 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纹状体-SNr和-GPe两类投射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分布形式无明显的差异.中脑和背侧丘脑神经元均与纹状体神经元之间存在形态学联系,尤其是背侧丘脑神经元与纹状体-直接通路和纹状体-间接通路神经元之间形成典型的兴奋性突触连接,提示其对纹状体神经元可能具有广泛的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纹状体Patch和Matrix间区被证实与神经精神活动和躯体运动有关。本实验旨在探测Patch和Matrix间区及其神经元的形态学特征,为研究纹状体-Patch和-Matrix神经元的通路联系提供资料。【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分别按照常规和电镜要求灌注固定、取脑和后固定;半导体或振动切片之后进行免疫组化PAP方法单标记和双标记;光镜下分别用Photoshop软件测量Patch和Matrix间区的面积并计算百分比;光镜和电镜下观察阳性神经元的结构;实验数据用SPSS软件统计处理。【结果】①Mor阳性的Patch间区呈不规则形的斑块状散在分布于纹状体,在胼胝体深方存在一条恒定的阳性带状区。Patch间区占纹状体面积的9%,其面积在纹状体的头侧明显大于尾侧(P〈0.05)。阳性结构呈细丝或絮状,阳性胞体不明显。②Calb阳性的Matrix间区在纹状体内侧区染色较深,可见明显不规则的淡染色区,其形状与相邻片的Patch间区一致。Matrix间区的面积明显大于Patch间区(P〈0.05)。可见阳性树突和树突棘,但阳性胞体不明显。③电镜下分别可见Mor和Calb阳性树突和树突棘,其大多数接受兴奋性突触连接,而与阳性树突形成的突触多为穿孔型。抑制性突触少见,阳性胞体不明显。【结论】头侧纹状体密集分布的Patch间区、内侧纹状体Calb强烈反应,和阳性标记的树突、树突棘以及兴奋性突触为主的形态学特征,提示Mor和Calb阳性神经元分别具有特异性的神经通路连接和生理机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前额叶皮层(PFC)树突棘及突触发育障碍,诱发自闭症(ASD)小鼠核心症状的机制。方法 将C57小鼠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ASD模型组(VPA组),溶剂对照组(DMSO组)和Wortmannin抑制剂组(Wortmannin组),10只/组。旷场实验,青年玩耍实验和三箱社交实验评价小鼠的ASD样行为;高尔基染色观察小鼠PFC树突棘密度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小鼠PFC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以及突触相关蛋白PSD95、p-Syn、Syn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SD95、p-Syn的变化。结果 与CON组相比,VPA组小鼠出现了ASD样表型,PFC总的、成熟型树突棘密度减少(P<0.05),未成熟型树突棘密度增加(P<0.0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PI3K/PI3K、p-AKT/AKT和p-mTOR/mTOR表达上调(P<0.05),突触相关蛋白PSD95和p-Syn/Syn表达下调(P<0.01或P<0.001)。Wortmannin能改善小鼠ASD样表型,改善树突棘发育,下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及上调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和突触相关蛋白PSD95、p-Syn表达降低可能导致VPA诱导的ASD小鼠PFC树突棘损伤和突触发育障碍,最终导致ASD样表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查Mauthner细胞腹侧树突的复合性突触后电位的抑制性成分。方法电刺激鲫鱼皮肤,用微电极记录诱发的Mauthner细胞腹侧树突的突触后电位。分别改变刺激频率和刺激强度,经负向电流向腹侧树突内电泳Cl-,延髓表面滴加士的宁,观察电位变化。结果突触后电位具有频率和强度依赖性,同时具有氯离子浓度依赖性。滴加士的宁后,突触后电位幅度增加,甚至在原有去极化的基础上爆发动作电位。结论从皮肤到M细胞腹侧树突的通路由多突触组成;抑制性成分不仅投射到胞体还投射到腹侧树突,释放的递质可能是甘氨酸。  相似文献   

7.
树突棘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树突上的微小突起,是形成突触的部位,其接受外界刺激,将信号传入胞体,是突触可塑性的形态学基础。树突棘的形态和功能密切相关,其形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和小儿使用全身麻醉药后出现行为学和认知障碍的比例较高,因此很有必要了解全麻药的突触作用机制。文章就树突棘的基本结构和全麻药对其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药物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 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s)的电流-电压(I-V)曲线在离子通道层面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断头法分离 Wistar 大鼠海马脑半球,运用切片机制作400μm 厚度的海马脑部切片。切片分别置于60μL 脂肪乳剂和依托咪酯(相当于10μmol/L)乳剂中孵育40 min。在 Schaeffer 侧支/联合纤维处给予单个刺激,同时改变 CA1锥体神经元细胞膜钳制电位(-100~+40 mV 时,变化幅度为20 mV),绘制 I-V 曲线,并且采用膜片钳内面向外式记录技术全程记录外向整流特性的单通道氯电流。结果在保持膜钳制电位-70 mV 的条件下,10μmol/L 的依托咪酯降低反转电位,其电位由-53 mV 左右降低为-60 mV 左右,I-V 曲线左移,相应的单通道氯电流明显增强,通道开放程度增加。结论在静息状态下,依托咪酯主要作用于兴奋性突触后膜 GABAA 受体,通过使其 EPSCs 的离子构成发生变化抑制兴奋性突触活动,此过程中外向的电流分量增加,发生的主要改变可能为氯离子的跨膜转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快速老化小鼠认知功能减退与海马 CA1区锥体细胞树突棘变化的关系。方法:选用6月龄雄性 SAM-P8和 SAM-R1小鼠各8只,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 Morris 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认知状况,通过 Golgi 染色观察海马 CA1区树突棘的变化。结果:与 SAM-R1小鼠比较,SAM-P8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海马 CA1区树突棘密度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Morris 水迷宫实验中第5天逃避潜伏期及跨越平台次数与海马 CA1区树突棘密度分别呈负、正相关(P <0.01)。结论:SAM-P8小鼠海马 CA1区树突棘密度的减少导致小鼠认知功能减退,可能与突触功能障碍和突触丢失相关。  相似文献   

10.
树突棘为分布于人脑的大多数神经元树突上覆盖的一些小突起,它是构成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的主要部位.树突棘的结构、形态和密度等在患有神经系统智力障碍性疾病时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我们选取部分与之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方面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 ABC 法,研究了海兔5-羟色胺免疫反应阳性(5-HT-IR)纤维与侧节感觉神经元的空间关系。在光镜下可见5-HT-IR 纤维走向 PSN 并围绕在 PSN 胞体及轴突起始段,交织成网.5-HT-IR 膨体依据大小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3类。5-HT-IR 膨体与 PSN 构成轴-体和轴-轴突触.尚可见到轴-胶突触存在.各类突触可分为平坦型和内陷型.参与突触形成的膨体均为小型膨体.本文首次报道了无脊椎动物海兔神经元之间存在着轴-体突触联系,并从形态学上证明5-HT 能神经通过与 PSN 的突触联系,从而参与海兔尾回缩反射弧的组成.  相似文献   

12.
Mauthner细胞脊髓EPSP前电位在腹侧树突上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多点胞内记录方法在鲫鱼Mauthner细胞(M 细胞)胞体和腹侧树突探测了脊髓刺激诱发的脊髓EPSP前电位(简称前电位)和逆向动作电位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前电位在胞体处幅度最大,沿腹侧树突幅度逐渐降低。其衰减扩布的空间常数约为500μm,明显大于逆向动作电位沿同样方向扩布时的空间常数330μm。提示中介前电位的突触比较集中地排列在胞体附近,沿腹侧树突也有少量散在分布。  相似文献   

13.
采用激光衍射法对离体和在体蟾蜍与蛙的缝匠肌肌节长度进行了测量,所获结果如下:离体实验时将缝匠肌长度固定于机能位时为在体长度,SLf为此状态下的肌节长度。蟾蜍的SLf为2.70±0.10μm(n=11);蛙的SLf为2.32±0.0 4μm(n=11)。从松弛状态牵拉缝匠肌直至肌肉断裂,肌肉和肌节长度关系未出现预期的线性关系,曲线略呈S型。在体实验表明蛙缝匠肌SLf,小于蟾蜍SLf;与离体结果一致。当激光光束在蟾蜍缝匠肌中部由内侧向外移动时,可见肌节长度逐渐增加,肌肉内侧部、中间、外侧部的SLf分别为2.59±0.07μm(n=9)和2.64±0.09μm(n=9);2.71±0.08μ(mn=10),蛙的这些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PLGA/CS)纳米粒超细纤维复合膜血管外支架缓释组织因子小干扰RNA(TFsiRNA)抑制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有效性.方法 使用改进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LGA/CS纳米粒超细纤维复合膜.氯仿溶解复合膜PLGA后测量壳聚糖含量,检测超细纤维复合膜吸水率.建立SD大鼠右颈外静脉一颈总动脉间置移植模型,随机分为5组:A组(PLGA/CS-TFsiRNA纳米粒外支架组),B组(PLGA/CS-Stealth~(TM) RNAi阴性对照纳米粒外支架组),C组(PLGA/CS空白纳米粒外支架组),D组(PLGA外支架组),E组(无外支架组).BLOCK-iT~(TM)荧光寡核苷酸检测静脉移植物转染.分别于术后1、3、7、14、28 d取标本.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管壁组织因子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管壁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计算机图像系统分析新生内膜厚度.结果 通过调节静电纺丝PLGA和壳聚精纳米粒溶液流量控制复合膜中PLGA和壳聚糖含量.复合膜由于加入壳聚糖具有良好吸水性.术后12 d静脉移植物管壁可检测BLOCK-iT~(TM)荧光寡核苷酸绿色荧光.术后3、7 d,A组组织因子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其中术后3 d分别为0.40±0.03与0.75±0.01、0.75±0.05、0.77±0.07,术后7 d分别为0.30±0.03与0.84±0.05、0.86±0.06、0.85±0.06),术后14 d,A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P<0.01,13.O%±2.6%与25.0%±2.8%、24.2%±3.9%、24.0%±4.1%、44.8%±3.7%),A组术后28 d新生内膜厚度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1,(18.8±2.9)μm与(38.7±5.0)μm、(37.3±3.6)μm、(37.2±2.6)μm、(67.5±4.8)μm.结论 静电纺丝制备PLGA/CS纳米粒超细纤维复合膜血管外支架缓释组织因子siRNA能有效抑制大鼠静脉移植物早期内膜增生,这将成为基因治疗静脉移植物狭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应用ABC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了海兔5-羟色胺免疫反应阳性(5-HT-IR)纤维在侧节感觉神经元簇(PSC)中的分布及其与侧节感觉神经元(PSN)的关系。可见PSN胞体和轴突的近侧段被含有大量膨体的5-HT-IR纤维所包绕。光镜下测量4个视野区的5-HT-IR,膨体平均短径为1.1±0.6μm,分布范围为0.2~3.8μm。膨体大小的频数分布呈正偏态,79%的膨体短径分布于0.2~1.4μm之间。5-HT-IR纤维至少存在4种类型。少数5-HT-IR纤维可有分支发出,发出点通常是在膨体上,从膨体发出2~4条细分支,每条分支上又可见数个子膨体存在。发出分支的膨体平均短径为1.70±0.5μm,分布范围在1.0~2.4μm,某些小的膨体似与PSN胞体表面形成接触,但现有结果尚不足以说明5-HT-IR纤维与PSN之间存在着突触样联系,因为PSN细胞胞体表面有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鞘包绕,这一结构或许阻碍5-HT-IR纤维与PSN形成真正的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苯巴比妥(PB)、苯妥英(PHT)、卡马西平(CBZ)血药浓度的最佳实验条件,将标本在pH7.6条件下用二氯甲烷提取后经高纯度氮气在50℃水浴中吹干,再用甲醇重溶后进行色谱分析。色谱条件:YWG-C18柱(250mm×4.6mm,10μm),流动相甲醇:水为60∶40,流速1ml/min,柱温40℃,波长254nm。结果PB、PHT、CBZ的最低检出浓度各为0.67μg/ml、0.94μg/ml和0.31μg/ml。在三个不同水平下,PB、PHT、CBZ的平均回收率各为98.14%、96.72%和99.36%,日内和日间变异均低于6.25%,内源性物质及10种常用药物未见干扰,在分析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准确,可满足临床和科研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急性缺氧对大鼠红细胞膜生物物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实验通过在低压舱模拟高原的缺氧环境,研究了急性缺氧条件下,大鼠红细胞膜生物物理特性的变化。实验选择1,6-Diphenyl-1,3,5-hexaatriene(DPH)荧光探剂标记膜脂质,反映膜脂微粘滞性,另外还观察了膜蛋白内源性荧光光谱的变化,结果显示:急性缺氧条件下,红细胞膜脂质有序性增加,流动性降低,在模拟4000m、6000m、8000m高度维持8h,膜脂流动性比平原对照显著降低;动物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HPLC-PDA法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分别测定芪芍方有效部位中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大豆苷、芍药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ODSHYPERSIL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2%磷酸水梯度洗脱,柱温:35℃,流速0.8 mL/min,采用250 nm、230 nm 2个检测波长对葛根素、大豆苷和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葛根素、大豆苷和芍药苷分别在0.096 4~1.542 4μg、0.094 4~1.510 4μg、0.099 6~1.593 6μ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44%、98.40%、100.26%,RSD分别为1.31%、2.70%、1.35%。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以用于芪芍方有效部位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氨茶碱/壳聚糖/β-环糊精肺吸入缓释微球,考察其特性。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3种不同药物/载体比例的茶碱/壳聚糖/β-环糊精微球A,B,C,通过扫描电镜、激光粒度测定仪、红外光谱仪表征其理化性质,透析法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最佳药物/载体比例( TH∶CTS∶β-CD)为1∶3∶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微球外观圆整,表面光滑或有皱折;微球A,B,C 50%的容积粒径为(4.97±0.03)μm,(4.90±0.45)μm,(6.43±0.08)μm,分布范围窄;载药量为35.70%±0.09%,21.09%±0.62%,13.33%±0.33%;包封率为88.79%±0.23%,91.40%±2.71%,85.16%±2.15%;产率为52.98%±1.05%,46.08%±0.13%,45.81%±0.04%;红外光谱结果显示茶碱与壳聚糖和β-环糊精高分子间发生氢键反应;体外释放结果证实茶碱/壳聚糖/β-环糊精微球具有缓释作用,并且与药物/载体比例及药物性质有关。结论喷雾干燥法能成功制备氨茶碱/壳聚糖/β-环糊精缓释微球,符合肺吸入粉雾剂的各项要求,该微球有望成为肺部给药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鼻-鼻窦炎筛窦黏膜中基底膜的厚度变化。方法:采用HE染色观察并测量10例对照组、35例慢性鼻-鼻窦炎不伴息肉(CRSsNP)及40例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CRSwNP)和12例复发性CRS基底膜的厚度。结果:基底膜的厚度在对照组为(7.8±1.3)μm,CRSsNP组为(25.4±4.3)μm,CRSwNP组为(34.7±5.1)μm,复发组为(36.2±6.3)μm,与对照组比较,慢性鼻-鼻窦炎组及复发性CRS组的基底膜厚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鼻-鼻窦炎中,基底膜增厚,尤其是在CRSwNP和复发性慢性鼻-鼻窦炎中,基底膜增厚更为明显。基底膜增厚在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