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椎管内麻醉方式对BIS引导异丙酚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妇科择期开腹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镇静组(A组)与硬膜外麻醉镇静组(B组)。两组病人均控制无痛阻滞平面T6~T8水平,阻滞平面固定后,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血浆靶控起始浓度为1.2mg/L,达到预期血浆靶浓度后,每30s上调血浆靶浓度0.2mg/L,使BIS值达到70,术中维持BIS值在65~75范围内。比较两组切皮(T0)、腹腔探查牵拉子宫(T1)、冲洗腹腔(T2)及术毕(T3)异丙酚效应室浓度;比较两组异丙酚镇静初始用量、异丙酚总用量、手术时间、镇静时间;比较两组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与输液量、出血量。结果与B组比较,A组各时间点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均明显降低(t=2.201~2.920,P<0.05);异丙酚镇静初始用量、异丙酚总用量减少(t=2.473、2.639,P<0.05);麻黄碱使用率增高(χ2=9.130,P<0.05);两组手术时间、镇静时间、输液量、出血量及阿托品使用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可降低BIS引导异丙酚镇静的效应室浓度及用量,具有更明显的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地佐辛复合异丙酚用于宫颈锥切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宫颈锥切术病人80例(ASAⅠ~Ⅱ级),年龄20~60岁,随机分成D1、D2、D3、F组,每组20例。4组病人手术开始前10min启动异丙酚靶控输注,起始浓度为3.0mg/L,术中根据BIS(40~50)调整异丙酚靶浓度(每次0.3mg/L)。待病人入睡后放置鼻咽通气道。手术开始前5min,D1、D2、D3组分别静脉注射地佐率0.10、0.15、0.20mg/kg,F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记录各组病人麻醉诱导前(T0)、入睡后(T1)、用地佐辛或芬太尼5min后(T2)、扩宫颈时(T3)、手术结束时(T4)以及呼之睁眼时(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同时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4组病人各时间点HR、MA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1与T0比较HR、MAP、RR、SpO2、BIS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27~2 744.193,q=3.600~10.500,P<0.05)。T2、T3时,F组RR、BIS值与D1、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776~60.999,P<0.01),D3组BIS值与D1、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3组RR与D1、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323~5.006,P<0.05)。D2、D3组T1、T2、T3时HR、MAP、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F组、D3组的SpO2明显下降(q=9.779~2 2.021,P<0.01)。术中体动发生率D1组大于其他3组(χ2=14.33,P<0.01);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率D3组、F组大于D1组、D2组(χ2=11.87~17.55,P<0.01)。结论地佐辛复合异丙酚可安全用于宫腔镜手术,其中以0.15mg/kg地佐辛复合异丙酚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作为反馈靶控输注异丙酚在硬膜外阻滞期间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将50例在硬膜外阻滞下完成择期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靶控输注组(TCI组),反馈靶控输注组(FTCI组),每组25例。以1.0μg/kg为初始靶控浓度开始输注,在效应室异丙酚浓度达到平衡后3min,将靶控浓度增加至1.8μg/ml。TCI组整个手术过程中维持此浓度不变。FTCI组5min后开启BIS反馈系统,当BIS>75时,持续进行TCI,BIS<75停止TCI。整个调控由脑电监测仪器控制输注泵自动完成。记录两组病人麻醉前(T1)、开启BIS反馈系统前(T2)、切皮时(T3)、腹腔探查时(T4)、手术60min时(T5)、术毕停异丙酚输注时(T6)、病人清醒时(T7)等各时点BIS、MAP、HR、SPO2的参数及OAA/S评分,并记录两组病人麻醉时间、异丙酚总用量、平均给药速度、意识恢复时间,计算术中OAA/S、BIS、MAP、评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分别表示为△OAA/S、△BIS、△MAP。随访有否术中知晓。结果与T1比较,两组患者在T2时BIS、MAP、HR均下降(P<0.05),T4时MAP、HR升高(P<0.05)。与FTCI组比较,TCI组患者在T4时BIS、MAP、HR升高,而在T6时上述几项指标均下降(P<0.05),术中△OAA/S、△BIS、△MAP升高(P<0.05)。FTCI组病人异丙酚总用量犤(410±33)mg犦显著低于TCI组犤(528±59)mg犦(P<0.01)。结论应用BIS值反馈靶控输注异丙酚在硬膜外阻滞期间的清醒镇静,可更加合理地评估镇静的深度,防止术中知晓,减少异丙酚用量,加快病人清醒,安全有效,较TCI更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小儿上肢显微血管外科手术时间长,麻醉深度管理困难。文中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二异丙酚靶控输注全身麻醉患儿的基本情况,以监测麻醉深度,确定最佳靶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区间。方法将80例手指手术患儿随机分为4组,氯胺酮诱导,臂丛神经阻滞后靶控输注二异丙酚,靶浓度为2.0、2.5、3.0、3.5μg/ml。记录患儿术中体动、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2)<95%的次数,术后苏醒时间和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vomiting,PONV)情况及术中相应BIS值。结果 BIS值与二异丙酚的靶控浓度呈良好负相关(P<0.01)。3.0μg/ml组的效应室靶浓度(target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Ce)达到靶浓度即刻BIS值49±6,效应室浓度稳态后30min BIS值46±5。SpO2<95%例数、术后苏醒时间远低于3.5μg/ml组(P<0.05),术中体动次数较2.0、2.5μg/ml组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恶心呕吐4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二异丙酚靶控输注全身麻醉,二异丙酚靶浓度设定为3.0μg/ml,麻醉深度最佳,术后苏醒较快。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有助于麻醉深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ABO血型病人是否对异丙酚的效果存在差异,以期对临床麻醉应用异丙酚提供个体化依据.方法:择期全麻手术病人80例,年龄40~60岁,体重50~75 kg,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血型(n=20)分为A组、B组、AB组、O组.病人入室稳定10min后测定靶控输注异丙酚前T0的MAP、HR和BIS值,之后开始静脉血浆靶控输注异丙酚,初始浓度4μg/mL,目标浓度6μg/mL,分别在靶控浓度4μg/mL(T1)、4.5μg/mL(T2)、5 μg/mL( T3)、5.5μg/mL(T4)时测定MAP、HR、BIS值.分别计算每组用异丙酚后各时间点MAP、HR、BIS与麻醉前测定值的差值△.结果:各时间点△MAP、△HR比较,B组最高,(P<0.01),0组次之(P<0.05),而A组和AB组无明显差异.△BIS,只有A组在T3和T4时间点大于其它血型组.结论:不同ABO血型病人异丙酚应用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肝功能分级对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全麻诱导患者意识消失和脑电双频指数(BIS)<60时异丙酚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45例,依据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三组:肝功能A级组(A组)、B级组(B组)和C级组(C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异丙酚TCI初始血浆靶浓度1.25 ug/L,采用剂量滴定法,待血浆浓度与预测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后如患者意识未消失,按等比数列(1.2倍)逐级增加血浆靶浓度至意识消失,意识消失后继续增加血浆靶浓度使BIS<60.记录患者意识消失、BIS<60时血浆靶浓度、预测效应室浓度并计算相应EC50.比较三组患者诱导期BIS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C组患者意识消失、BIS<60时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和预测效应室浓度EC50均低于A、B两组(P<0.05),B组均低于A组(P<0.05).C组患者意识消失时BIS高于A组(P<0.05).结论 手术前低的肝功能分级可降低异丙酚TCI全麻诱导患者意识消失、BIS<60时异丙酚血浆靶浓度EC50,增强异丙酚的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7.
柯海  郭滢  宓燕 《医学综述》2010,16(15):2386-2388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过程中,舒芬太尼用于中老年人的效应室靶控剂量。方法 60例中老年患者,按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控浓度随机分为3组:A组0.2μg/L;B组0.4μg/L;C组0.6μg/L。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3组均设为3mg/L。记录诱导及气管插管前1min和后4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并记录舒芬太尼用量。结果诱导后3组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BIS值均发生明显变化,差异与诱导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A组、B组各指标及C组的BIS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则无明显变化(P>0.05)。3组舒芬太尼的用量(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68,P<0.01),3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控浓度0.6μg/L复合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3mg/L用于中老年人气管插管时心率、平均动脉压波动最小;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控值0.2、0.4、0.6μg/L均能达到满意的镇静深度,对BIS影响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异丙酚靶控输注( TCI)时在不同效应室浓度(Ce)下皮肤电传导(SC)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特点.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手术患者30例,年龄25~55岁,ASA(Ⅰ~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设定血浆靶浓度为3μg/mL,在效应室浓度达到3μg/mL后停止靶控;同时记录靶控期间BIS值、SC值、MAP和HR.比较各监测指标在效应室浓度为:0、0.5、1.0、1.5、2.0、2.5和3.0μg/mL时各自的变化差异,以及与Ce的相关性.结果 SC值和BIS随着Ce的增加逐渐变小,MAP和HR无显著性变化;各监测指标与Ce进行相关分析显示,BIS(r =-0.872,P<0.01)较SC值(r=0.766,P<0.01)稍高,HR最低(r=0.136,P<0.05).当Ce在0~1.5μg/mL时SC与Ce的相关系数(r=-0.852,P<0.01)较BIS(r=-0.801,P<0.01)高;当Ce在1.5~3.0μg/mL时,SC与Ce的相关系数(r=-0.791,P<0.01)较BIS(r=-0.890,P<0.01)低.结论 在异丙酚靶控输注下,BIS与SC较MAP和HR更好的反映了Ce的变化;在Ce为0~1.5μg/mL时,与BIS相比,SC对反映Ce的变化较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心功能Ⅱ~Ⅲ级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的合适效应室靶浓度。方法全麻下心功能Ⅱ~Ⅲ级年龄62~86岁患者择期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入室后(基础值T1)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5ml/kg,效应室靶浓度TCI(T2)3组病人瑞芬太尼从1.0ng/ml分别渐升至2.0ng/ml,3.0ng/ml和4.0ng/ml(T3)后启动异丙酚TCI,从1.0μg/ml血浆靶浓度渐升至4.0μg/ml(T4),气管插管后即刻(T5),气管插管后2min(T6)。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双频谱指数(BIS),不良反应发生率、辅助药物使用次数。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Ⅲ组给药后气管插管时及气管插管后MAP、HR降低(P<0.05),而Ⅱ组、Ⅲ组不良反应次数较Ⅰ组多、麻醉过浅次数较Ⅰ组少(P<0.05),而BISⅠ组较高。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老年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全麻诱导效应室靶浓度TCI瑞芬太尼宜为3.0ng/ml复合异丙酚TCI4.0μg/ml。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诱导中,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为55±5时,复合不同剂量的布托啡诺对异丙酚靶浓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8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4组(n=20):Ⅰ、Ⅱ、Ⅲ、Ⅳ组为不同剂量布托啡诺.麻醉诱导:异丙酚起始靶浓度(CP)为3.0 μg/mL,每30 s以0.3 μg/mL浓度递增,至患者意识消失,且BIS在55±5左右时给予布托啡诺30 μg/kg(Ⅰ组)、40 μg/kg(Ⅱ组)、50 μg/kg(Ⅲ组)、60 μg/kg(Ⅳ组),维持予先设定的BIS不变,根据BIS调整异丙酚靶浓度以0.3 μg/mL浓度递增或递减.BIS稳定后再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2 mg/kg,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记录麻醉前3 min(T0)、BIS为55±5左右时给阿片类药前即刻(T1)、给阿片类药BIS稳定后 (T2)、插管前即刻(T3)、插管后即刻(T4)、插管后3 mim(T5)、6 mim(T6)各时间点CP、HR、MAP及BIS.结果 各组T0、T1时刻CP、HR、MAP及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Ⅱ、Ⅲ、Ⅳ组在T2至T6时刻CP明显降低(P<0.05).Ⅰ组在T4至T6时刻HR、MAP上升明显(P<0.05),而Ⅱ、Ⅲ、Ⅳ组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TCI异丙酚诱导时,以BIS降至55±5为指标,静脉注射布托啡诺可进一步降低异丙酚的血浆及效应室靶浓度;可减轻异丙酚诱导时所导致HR减慢和MAP下降,静脉注射 40~60 μg/kg布托啡诺具有较好的镇静作用,可较好地抑制气管插管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我国新型小儿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可行性,并与国外小儿Marsh系统比较.方法 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分级Ⅰ级、3~5岁、择期行单侧腹股沟斜疝疝囊结扎术小儿,数字随机法分为L组(内嵌我国新型小儿丙泊酚药代学模型)和M组(国外小儿Marsh模型),每组45例.所有患儿术前不用镇静药,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BIS).两组分别以我国、国外两种药代模型行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初始目标血浆浓度为6 μg/ml,同时复合局部神经阻滞后开始手术.如切皮时发生明显体动则将血浆浓度上调1μg/ml,直至体动消失,最高至8 μg/ml,如仍有体动则停靶控输注改为吸入麻醉.监测诱导前(T_0)、麻醉诱导毕(T_1)、切皮时(T_2)、切皮后3 min(T_3)、5 min(T_4)和术毕时(T_5)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频率(RR)和BIS值.记录丙泊酚各目标血浆靶控浓度以及吸人麻醉下完成手术的例数,术后苏醒时间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L组在靶控输注下及血浆浓度为6 μg/ml时可完成的手术例数多于M组(P<0.01).T_1~T_4时点HR、SBP、DBP、RR和BIS值组内比较,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T_2~T_4时点上述指标均小于M组(P<0.05或0.01).L组术中并发症少于M组(P<0.05).结论 小儿短小手术同样应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6 μg/ml时,我国内嵌新型小儿丙泊酚药代系统较Marsh系统能较好地抑制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较少,符合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比较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全麻诱导过程中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 例,分为舒芬太尼(S)组和瑞芬太尼(R)组,每组20例.采用分步达靶的方法 ,调节丙泊酚使脑电双频指数(BIS)保持在65以下.记录所有患者入室后(T0)、诱导后插管前即刻(T1)、插管时(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3 min(T4)、插管后5 min(T5)、插管后10min(T6)的SBP、DBP、HR、BIS等指标,分别于T0、T3、T5、T6四个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测皮质醇及白介素-6的血清含量. 结果 两组间的 SBP、DBP、HR、BIS、皮质醇、白介素-6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间比较,麻醉诱导后两组SBP、DBP均呈下降趋势,与基础值(T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醇先升后降,与T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介素-6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与组间交互效应,只有SBP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R组在气管插管后5 min回落到诱导后插管前水平,S组在气管插管3 min即回落到诱导后插管前水平. 结论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通过TCI均能较好地抑制气管插管所造成的应激反应,但舒芬太尼较瑞芬太尼能更好地抑制插管引起的血压波动,维持循环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13.
解翔彬  陈霞 《微创医学》2011,6(3):213-215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全麻在宫腔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级或Ⅱ级择期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R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F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 min、10 min和停药后10 min的DBP、SBP、HR、SpO2,记录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丙泊酚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在麻醉后5 min、10 min的SBP和DBP较术前下降明显(P<0.05)。R组患者苏醒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较F组短(P<0.01)。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喉罩全麻应用于妇科宫腔镜手术,苏醒迅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etral index,BIS)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全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方法 择期行LC患者60例,ASA Ⅰ~Ⅱ级,根据术中丙泊酚输注的调节方法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每组30例:C组维持SBP100~140mmHg,DBP60~89mmHg;T组维持BIS40~60.分别记录两组各时点SBP/DBP、HR、BIS值及丙泊酚用量、拔管和离室时间,并于拔管和离室时进行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术后评定有无术中知晓.结果 与C组比较,T组麻醉诱导后、气腹期间、术毕及拔管时SBP/DBP及BIS值均较高,而丙泊酚用量减少、拔管和离室时间缩短、OAA/S值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HR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BIS调控LC术TIVA可避免麻醉过深,减少全麻药用量,加快麻醉恢复,防止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15.
老年患者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 TCI)不同血浆浓度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临床安全性和可行性,并评价Marsh参数应用于老年人丙泊酚TCI系统的性能.方法:3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例.A组,丙泊酚复合硬膜外组;B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血浆浓度4 μg/L)组;C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血浆浓度7 μg/L)组.3组病例丙泊酚TCI的血浆浓度均为3 mg/L.观察患者麻醉及术中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tral index, BIS)、心率、血压、心率变异性等指标,并抽取桡动脉血,检测丙泊酚的血浆浓度.结果:(1)B, C组(血浆浓度4,7 μg/L)的瑞芬太尼能有效抑制插管反应,但C组(血浆浓度7 μg/L)麻醉诱导时低血压和窦缓的几率增加;(2)3组患者术中均能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BIS值=45~60);(3)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TCI不影响老年患者的苏醒; (4)Marsh参数的丙泊酚TCI系统用于我国老年患者偏离性(MDPE)为11.17%、精确度(MDAPE)为12.16%.结论: 血浆浓度4,7 μg/L的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均能安全应用于老年患者的临床麻醉,但应用血浆浓度7 μg/L的瑞芬太尼在麻醉诱导时应注意加强监测.采用Marsh参数的丙泊酚TCI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我国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6.
异丙酚、芬太尼及瑞芬太尼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单独使用异丙酚、异丙酚联合芬太尼以及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麻醉效果、麻醉深度、苏醒时间、异丙酚用量以及对患者术中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180例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和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每组60例。异丙酚组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8.0 mg.L-1;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输注异丙酚前静脉注射芬太尼1.0μg.kg-1,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为5.5 mg.L-1;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静脉注射1.0μg.kg-1瑞芬太尼后,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为5.5 mg.L-1。监测给药时(T1)、术中(T2)、呼之睁眼时(T3)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的变化,记录异丙酚的总剂量及患者诱导、唤醒时间,并对3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结果给药后,3组患者MAP均有下降,与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相比,异丙酚组术中(T2)血压下降更加明显(P<0.05),而与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2组相比,异丙酚组在呼之睁眼时(T3)的心率明显较快(P<0.05),而在术中(T2)时的心率,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明显低于异丙酚组(P<0.05),3组之间,术前、术中、术后SpO2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给药后BIS值均明显下降,T2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BIS值稍高于异丙酚组(P<0.05),但与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丙酚组诱导时间明显短于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和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P<0.05);而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诱导时间与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唤醒时间明显短于异丙酚组和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P<0.05),而异丙酚组与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唤醒时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丙酚组异丙酚用药总量明显大于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和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P<0.05);而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与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和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术中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异丙酚组(P<0.05);而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和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痛人工流产中,异丙酚联合芬太尼或者瑞芬太尼镇痛效果好,可以减少异丙酚用药量,且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可以缩短患者唤醒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曲马多作为妇科腹腔镜瑞芬太尼、丙泊酚全静脉麻醉术后镇痛药物对患者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曲马多组40例,芬太尼组40例,分别使用曲马多或芬太尼作为术后镇痛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语言、定向、理解力恢复时间,总恢复室治疗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恶心、呕吐,苏醒期躁动等指标。结果:曲马多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语言、定向、理解力恢复时间及总恢复室治疗时间均短于芬太尼组(P<0.01),芬太尼组苏醒期躁动较多(P<0.01),曲马多组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P<0.01),术后1h、离室时VAS评分,恶心、呕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马多作为全麻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药物优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BIS作为异丙酚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均分为两组:靶控输注组和反馈靶控输注组。异丙酚的血浆靶控浓度均设定为1.8μg/mL,靶控输注组整个手术期维持不变,反馈靶控输注组BIS作为控制变量设定在75。记录并比较两组间BIS值、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异丙酚的单位标准化剂量、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结果:两组间BIS值、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反馈靶控组异丙酚总剂量低于靶控输注组(P<0.01),单位标准化剂量亦较低(P<0.01);两组病人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BIS作为异丙酚反馈控制变量是可行的,此输注系统为硬膜外麻醉病人提供了适宜的镇静深度,且异丙酚用量少,定向力恢复快,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D)对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不同溶剂丙泊酚血药浓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影响,以指导血液稀释期间麻醉药丙泊酚的使用。方法  40例ASA I~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长链丙泊酚稀释组(LH组)与未稀释组(L组),中长链丙泊酚稀释组(MH组)与未稀释组(M组),每组10例。全程使用丙泊酚TCI静脉麻醉,以血浆靶浓度4 μg/mL进行诱导气管插管,插管后即刻降至3 μg/mL持续输注。在3 μg/mL丙泊酚TCI 10 min时,LH和MH组以15 mL/kg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纳注射液实施血液稀释,L和M组输注乳酸林格氏液。于术前(T0)、3 μg/mL丙泊酚输注10 min (T1)、70 min (T2)、90 min (T3)时,采集动脉血,测定血球压积(hematocrit,Hct),用HPLC法测定丙泊酚浓度,同时观察BIS的变化。结果  T2、T3与T0相比较,LH组Hct值分别降低25.6%、28.2%,MH组Hct值分别降低28.9%、28.2%。T2、T3时LH、MH组丙泊酚血药浓度分别为1.80、1.78 μg/mL和1.84、1.76 μg/mL,均明显低于靶控浓度3 μg/mL (P<0.05)。稀释组丙泊酚血药浓度明显低于未稀释组(P<0.05)。LH、MH组在T2、T3时的BIS值分别为49.89、49.55和49.66、49.33,较L、M组的41.89、41.22和40.55、40.67明显升高(P<0.01)。不同溶剂丙泊酚间的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AHHD后丙泊酚的血药浓度较TCI设定值明显下降,且BIS值有所上升,因此为了维持麻醉深度可能需要增加丙泊酚剂量,且两种不同溶剂丙泊酚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