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方法:分别对64例经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观察推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的形态学变化,椎动脉颅外段的走行,管壁及椎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相互关系。测量椎动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64例患者中有椎动脉异常表现者51例,横突孔异常者16例,钩椎关节增生者4例,椎动脉发育不良4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椎动脉CTA比CDFI更有价值。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卢昕 《中国医疗前沿》2013,(6):75-75,82
目的观察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入院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68例,应用椎动脉三维CT成像技术对患者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并应用CT血管成像观察椎动脉的外形、行经及其与颈椎骨的关系。结果椎动脉正常者2例(2.94%)。椎动脉较健侧细1.0mm以上或直径小于2.8mm的椎动脉纤细26例(38.24%),均为单侧变细,其中左侧变细11例(42.31%)、右侧变细15例(57.69%)。血管硬化4例(5.88%)。管腔局限性狭窄13例(19.12%)。血管走行迂曲15例(22.06%)。两侧不对称的横突孔有2例(2.94%),一侧横突孔变小的有4例(5.88%),两侧对称且大小正常的有62例(91.18%)。43例(63.24%)患者呈不同程度的钩椎关节增生,其中C4-5、C5-6最为常见。结论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能良好显示椎动脉的异常与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的病理情况,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经临床及相关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CT增强扫描并进行三维图像处理,观察椎动脉外形的变化、走向及狭窄程度,其中23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结果58例116支椎动脉均可获得清晰的血管三维重建图像,其中完全正常的椎动脉45条,先天变异纤细17条,椎动脉粥样硬化并狭窄36条,椎动脉型颈椎病压迫所致的椎动脉狭窄21条。其中23例46条椎动脉CTA与DSA结果比较,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5.7%,准确度为97.4%。CTA对椎动脉钙化斑及横突孔、钩突骨质增生的显示明显优于DSA。结论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尤其对椎动脉粥样硬化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的椎动脉狭窄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贾春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59-306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先天性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11月,应用飞利浦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 712例疑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颅外段椎动脉超声检查,重点观测、记录椎动脉内径、走行、血流速度以及颈段入横突孔的位置等.其中103例入横突孔位置变异病例,同时进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结果 2 712例患者中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为244例,占全部椎动脉型颈椎患者总数的8.9%,其中103例患者同时接受多普勒超声与CTA检查,其多普勒超声与CTA诊断结果完全符合.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准确、快捷、无创且检查费用较低,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推拿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颈椎病的60%,多见于40~60岁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主要为发作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其中较常见的乃是头痛、眩晕及视觉障碍。X线片可见:颈椎正常弧度消失或过曲,钩椎关节增生,左右斜位片示横突孔变窄,颈椎张口位寰齿,寰枢关节间隙不等,齿突偏移等,属于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失。笔者自2005年1月~2006年5月,运用推拿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成人椎动脉第二段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成人椎动脉第二段的走行和毗邻结构,为进一步明确椎动脉型椎病的病因提供依据。方法:对14具成人尸体颈椎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双侧椎动脉的形态,走行方向与周围骨,肌肉,神经的关系,结果:椎动脉第二段走行于骨,肌肉,神经根所围成的管道中,与后方颈神经前支和小关节突的关系密切,钩突的高度在C5,C6最高,颈椎上关节突前缘和横突孔后缘距离较近,部分可超过横突孔后缘,结论:椎动脉后方关节突的退变,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又一个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7.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及治疗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退行性改变、脊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近年来,有关本病的研究不断增多,其临床水平不断提高。为加深对本病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疗效,兹依据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对本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情况,予以浅要综述。1 发病机理赵定麟[1]认为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及变位而波及侧方上下横突孔,以致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而致病;由于钩椎关节骨赘形成、髓核脱出压迫椎动脉,钩椎关节囊创伤性反应引起钩…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型颈椎病X线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X线片的特征与临床关系。方法 对4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X线片进行测量和临床分析。结果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颈椎不稳、钩椎关节增生。结论 颈椎曲度改变及颈椎不稳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本病的研究。其中中医药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1、2]。下面就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概况综述如下:1 发病机制1.1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供血不足的原因有2点[3]:①是先天性横突椎动脉孔骨性狭窄或椎动脉本身发育细小;③是钩锥关节(Luschka)增生之椎后骨赘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所致。当Luschka关节前外侧增生,即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或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丛,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眩晕等症状,是CSA发…  相似文献   

10.
吴晓莉  杨华  先世伟  刘鲁  张知贵 《重庆医学》2012,41(26):2730-2732
目的评价椎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后循环缺血(PC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PCI的100例患者进行椎动脉CTA检查,对椎动脉的起始、走行、管腔狭窄及周围骨性结构压迫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PCI患者椎动脉CTA中椎动脉异常91例,其中椎动脉先天性变异123支;粥样硬化狭窄142段,椎动脉闭塞3段;钩椎关节增生压迫135段。结论 CTA能很好地显示椎动脉管腔及周围情况,对PCI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颈椎横突孔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颈椎横突孔的测量与对椎动脉的形态的观察。评价横突孔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形成过程中的实际作用。方法 对13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及50例对照组人员作颈椎横突孔扫描,测量及孔径对比,并对其中107例及23例分别作了MRA及DCE-MRA检查。结果 横突孔形态多样,有卵圆,圆形,逗点及三角形等,卵圆型,约占70%左右,病例组横突孔孔径与对照组孔径对比,特别是横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原因复杂,横突孔的形态改变仅是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的外科治疗。方法 :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颈性眩晕 2 8例 ,其中横突孔切开减压 4例 ,横突孔切开减压 ,钩椎关节切除 8例 ,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10例 ,颈椎植骨融合加钩椎关节切除 2例 ,颈椎管扩大成形术 4例。结果 :随访 1年~ 4年 6个月 ,优 11例 ,良 12例 ,可 4例 ,差 1例 ,优良率 82 1%。结论 :颈性眩晕由多因素引起 ,应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李伟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1):1608-16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高级血管分析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和病因分析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3例临床拟诊为CSA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所得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血管分析(AVA)等重建技术进行后重建处理,并与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几种后重建方法诊断CSA的差异。结果:AVA重建的图像质量最佳,其中I级图像为55例(75.34%),而MIP和VR则分别为65.75%和64.38%。AVA对椎动脉钙化、椎动脉变异、椎动脉狭窄、椎动脉发育不良显示与MIP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AVA对钩椎关节增生、椎动脉钙化、椎动脉狭窄、椎动脉发育不良显示与VR相比,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AVA在无创诊断和随访CSA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为CSA临床应用开辟了一条安全、可靠、无创、便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宗美  赵岭  王义亮 《重庆医学》2011,40(16):1605-1606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高频探头,频率:7~10 MHz)检测6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观察椎动脉的走行、管壁、管腔、有无压迫及其血流情况,测量各段椎动脉内径。结果超声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符合率为93.6%,根据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将6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5大类,走行变异11例(1.6%),走向迂曲354例(51.2%),狭窄191例(27.6%),斑块79例(11.4%),闭塞13例(1.9%)。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符合率高,无创、无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西比灵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对近5a来所诊治的109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组55例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西比灵5~10mgq.n.,两组均经治疗两个月后观察疗效情况。结果:按所定疗效判定标准统计,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无论平均初效时间或症状完全控制时间以及两个月后复发例数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西比灵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颈椎病中医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颈椎病患者的中医分型与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结果风寒湿型48例,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张,椎小关节增生,韧带钙化;气滞血淤型62例,CT表现为颈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压;痰湿阻络型78例,CT影像表现为骨性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变形移位;肝肾不足型37例,CT显示横突孔狭窄,椎动脉扭曲狭窄;气血虚亏型13例,CT显示椎小关节对应不良,关节间隙出现真空,椎体失稳。结论 16层螺旋CT检查能够确定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明确显示椎管、椎间孔及横突孔的狭窄、神经根及脊髓的受压程度,可以观察椎动脉的变异、钙化及狭窄程度,能为颈椎病中医辩证分型提供客观指标,有利于提高颈椎病中医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针刺以颈椎病穴为主穴,对照组针刺以颈夹脊穴为主穴;两组针刺得气后,均辨证取穴,接电针仪,中等刺激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头晕症状评分量表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愈显率为85%,显著高于对照组50%(P<0.05);眩晕证候积分减少率,血流速度改变率,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颈椎病穴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流速度,提高临床愈显率方面较颈夹脊穴组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循环治疗联合低周波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同时接受脑循环治疗仪和低周波治疗仪治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3.3%(28/30例),对照组治愈率为63.3%(19/30例),治疗组CASCS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P〈0.01),且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循环治疗联合低周波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较单用药物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