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行择期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76例,ASA为Ⅰ~Ⅱ级,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n=38)和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CA组,n=38).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咪唑安定0.05 mg/kg和盐酸戊乙奎醚0.02 mg/kg.CA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以0.5%罗哌卡因加1%利多卡因进行右侧颈深浅丛神经阻滞及左侧颈浅丛神经阻滞.两组患者给予3 μg/kg芬太尼、1.5 mg/kg异丙酚和0.15 mg/kg维库溴铵静脉诱导,加固型螺纹气管导管经鼻行气管插管,并以芬太尼、异丙酚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记录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1~5 min、手术切皮、分离颈椎骨膜及术毕清醒时患者无创血压、心率以及心电图ST段变化;并观察记录芬太尼用量、异丙酚用量、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结果 CA组在插管后1 min、手术切皮、分离骨膜及术毕清醒时,血压、心率及心电图ST段变化均明显低于A组.CA组异丙酚及芬太尼用量均低于A组,CA组麻醉苏醒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结论 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是颈椎前路手术较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右美托咪定在甲状腺手术颈丛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甲状腺手术颈丛麻醉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颈丛神经阻滞组(A组,45例)和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组(B组,45例),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手术前后SBP、DBP、HR、SPO,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组内比较,A组SBP、DBP、SBP、DBP、HR与麻醉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SBP、DBP在手术开始前有所升高,手术开始后和HR均缓慢下降并维持较为恒定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B组SBP、DBP、HR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B组SPO: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变化不大。A组与B组比较,麻醉镇静、镇痛、手术满意度等均低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在甲状腺手术中可控性好、安全有效、镇静、镇痛效果明显,可有效抑制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时的心血管反应,对循环、呼吸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为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因+0.375%罗哌卡因8mL阻滞颈浅丛.B组为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mL阻滞臂丛,颈丛阻滞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颈浅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4JD例甲状腺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A组为单纯全麻;B组用颈浅丛阻滞复合全麻。记录围麻醉期MAP、HR及全麻药用量,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结果两组诱导前后MAP、HR无明显差异,但A组于切皮、切除腺瘤和拔管时MAP、HR显著高于B组(P〈0.05),全麻用药量A组明显多于B组(P〈0.05)。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B组较A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全麻复合颈浅丛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高龄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应用的可行性。方法40例60岁以上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正确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后分别给予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25—30m1和35—40ml;B组选择第2~3腰椎或第3—4腰椎间隙行硬膜外麻醉,给予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8—15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B组麻醉15min后各时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麻醉前及A组(P〈0.05或P〈0.01);A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B组(P〈0.05),但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短于B组(P〈0.05),B组术中使用麻黄碱的例数及输液量高于A组(P〈0.05);B组患者围术期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腰丛一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镇痛时间长,并发症少.适合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单侧髋部手术中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效果。方法50例ASAⅠ~Ⅲ级拟行单侧髋部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n=25)和硬膜外麻醉组(B组,n=25)。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两点分别给予0.45%罗哌卡因30ml(腰丛)、20ml(坐骨神经);B组行硬膜外麻醉,给予0.75%罗哌卡因10~15ml。观察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A组在手术过程中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B组平稳;A组用麻黄碱的患者显著少于B组;2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B组围术期出现恶心、呕吐、尿潴留不良反应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侧髋部手术不仅可满足手术需要,而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镇痛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方秀春  李艳 《河北医学》2013,19(4):487-490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PNS)定位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下肢骨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行下肢骨科手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5例,患者采用PNS定位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麻醉相关时间参数、术中输液量、术后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术中输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术后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T1、T2、1r3、T4、B时段的SBP、DBP指标值均比对照组稳定(P〈0.05)。结论:PNS定位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刘鹏  张柏英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89-89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麻醉与插管浅全身麻醉复合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麻醉方式,将68例患者分为硬膜外阻滞麻醉组(A组)和硬膜外阻滞麻醉与插管浅全身麻醉复合应用组(B组),对比两组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且A组患者术后恢复明显优于B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与插管浅全身麻醉复合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神经阻滞方式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1年8月-2013年7月我院96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32例,A组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采用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三组麻醉效果。结果C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显著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或颈丛神经阻滞,是锁骨骨折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窦艳  刘长慧 《吉林医学》2015,(7):1408-1409
目的:探讨颈丛神经阻滞复合舒芬太尼咪达唑仑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ASA1~2级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为单纯颈神经阻滞组,B组为颈丛神经阻滞静脉复合舒芬太尼咪达唑仑组。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地西泮10 mg,阿托品0.5 mg。入室后鼻导管吸氧,常规监测ECG、BP、HR、Sp O2、R,建立静脉通道。对A组和B组均行右侧颈深丛神经阻滞和右侧颈前丛神经阻滞。在手术切皮前对B组静脉给予舒芬太0.15~0.2μg/kg,咪达唑仑0.03~0.04 mg/kg。观察患者的ECG、BP、HR、Sp O2、R;对麻醉效果进行评级;观察患者术中体动情况;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定。结果:B组的麻醉效果优于A组。结论: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颈丛神经阻滞复合舒芬太尼咪达唑仑的麻醉方法安全有效,是一种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颈5-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与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在锁骨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拟行锁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颈5-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组(A组)与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组(B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并记录两组成功阻滞前(T0)、成功阻滞后10 min(T1)、30 min(T2)的心率及血压,测定阻滞成功后的30 min、1 h及4 h的肺用力肺活量(FVC),并计算阻滞成功后的30 min、1 h及4 h的FVC与阻滞前FVC之比,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麻醉满意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率、血压及FVC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但T 1及T2的心率及血压、各时点FVC%均高于B组(P<0.05).A组患者满意度高于B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5-颈浅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起效更快,维持时间更长,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2.
谢红春  杨丽佳  黄超  杨剑 《四川医学》2012,33(5):834-835
目的观察24例醉酒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选择48例醉酒后肩部受伤的急诊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A组)和神经刺激仪组(B组),记录麻醉效果。结果 B组达(优+良)的患者数95.8%(23/24),明显高于A组62.5%(15/24)(P<0.05)。A组有7例麻醉效果差。结论醉酒后肩部手术的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是安全、方便、可靠的一种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组,B组为单纯氯胺酮麻醉组。观察两组患儿术前、切皮时、术毕之SBP、DBP、HR、RR、SpO,;氯胺酮的用量;清醒时间(手术结束至患儿睁眼、能应答之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哭闹等发生情况。结果B组切皮时SBP、DBP、HR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也明显高于A组同时点(P〈O.05)。氯胺酮用量A组明显少于B组(P〈0.05),术毕清醒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5)。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B组均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是有效的和安全的,不仅可减少术中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加快患儿苏醒,而且可降低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低浓度布比卡因用于改良颈丛阻滞,能否提高颈丛阻滞效果,减少心血管副作用。方法:择期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70例,ASAⅠ级~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两组用改良颈丛阻滞(患侧阻滞深丛,双侧阻滞浅丛),观察组(A组)用0.25%的布比卡因20ml含芬太尼1μg/kg;对照组(B组)用0.25%的布比卡因20ml。两组局麻药均加入地塞米松5mg。连续监测血压(BP)、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阻滞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麻醉效果、心血管副反应(BP升高、HR增快)情况。结果:研究组阻滞效果达优率高于对照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缩短,作用时间比对照组延长(P<0.05),研究组中高血压、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低浓度布比卡因可提高颈丛阻滞效果,减少心血管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术中单纯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与全麻联合颈丛阻滞两种麻醉方式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等相关合并症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基本特征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全麻芬太尼组(Ⅰa组)、全麻舒芬太尼组(Ⅰb组)、全麻芬太尼+颈丛阻滞组(Ⅱa组)、全麻舒芬太尼+颈丛阻滞组(Ⅱb组),每组20例。比较各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拔管时间、苏醒质量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术后2、6 h 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b、IIb组明显低于Ia、IIa组(P<0.05),但Ia组与IIa组间比较、Ib组与II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4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拔管时间、苏醒质量、术后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手术单纯全麻和全麻联合颈丛阻滞两种麻醉方式对该类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别,但选用舒芬太尼作为全麻镇痛组分较芬太尼能明显减轻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术后VAS评分。  相似文献   

16.
王桂林  贾渝屏  姚洪林 《四川医学》2012,33(7):1238-1239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手术老年患者96例,术前合并I~Ⅱ期高血压,均按WHO标准诊断,随机分成单纯全麻(A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B组),每组48例。观察两组麻醉前、插管时、拔管后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术毕苏醒情况间及不良反应(如术中知晓、术后躁动、恶心、呕吐、肩背痛等)。结果 A组在插管及拔管时的SBP、MAP、HR均明显高于麻醉前值(P<0.05),同期B组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苏醒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减少术中应激反应使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药量明显减少,术后苏醒快、拔管早,是高血压患者妇科手术较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地佐辛对颈丛阻滞下甲状腺手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ASAⅠ~Ⅱ级行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地佐辛组和对照组。麻醉前5 min,2组分别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和生理盐水,行患侧颈深丛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记录静脉给药前、切皮、术中及术毕时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值,检测静脉给药前、术中血糖(Glu)和血浆皮质醇(Cor)水平,观察麻醉效果,记录恶心呕吐、眩晕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MAP和HR在切皮、术中及术毕较麻醉前明显上升(P0.05~P0.01),但地佐辛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2组患者Glu和Cor水平均较麻醉前显著升高(P0.01),但地佐辛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地佐辛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各时点SpO2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能够较好地抑制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40例拟择期行CEA患者,依据麻醉方法分为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复合全麻组)和单纯全麻组,各20例.比较分析两组在入手术室后或颈浅丛神经阻滞前(T0-B)、颈浅丛神经阻滞后(T0-L)、诱导后(T1)、切皮时刻(T2)、动脉剥离时刻(T3)、颈动脉阻断时刻(T4)、颈动脉开放时刻(T5)、术后2 h(T6)的血流动力学(有创动脉压及心率)和脑氧饱和度;术中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用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前、术后1d及术后3d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间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全麻组的收缩压在T2、T3时间点较T1时间点升高(P<0.01),其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在T2时间点也均较T1时间点升高(P<0.01).除术侧T4时间点,两组双侧脑氧饱和度在其他时刻均较Y0-B时间点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全麻组比较,复合全麻组的麻醉药用量、血管活性药使用次数及VAS评分均降低(P<0.05,P<0.01),两组间MMS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EA中,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较单纯全麻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及镇痛状态,并减少了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方法:将2008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40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15例采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比较并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苏醒延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呼吸再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