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 比较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7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有完整的头颅3D-TOF-MRA和DSA检查影像资料。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3D-TOF-MRA与DSA对脑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评估的一致性程度;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3D-TOF-MR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结果76例836支脑动脉血管中,3D-TOF-MRA与DSA对826支(98.80%)脑动脉血管检查结果一致;3D-TOF-MRA与DSA诊断脑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952);3D-TOF-MRA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Kappa值分别为98.40%、99.58%、99.40%和0.977。结论 3D-TOFMRA作为一种无创、方便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评估中与DSA检查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以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DSCTA)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价值。方法对210例ICVD患者行头颈部DSCTA检查,观察ICVD患者前后循环和多发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及不同年龄ICVD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210例ICVD患者中,158例(75.2%)ICVD患者颅内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单一动脉狭窄59例(37.3%)与多发动脉狭窄99例(62.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5~60岁,中重度狭窄者21例(52.5%),年龄>60岁,中重度狭窄者93例(78.8%),不同年龄ICVD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DSCTA检查能检测血管狭窄的部位和判定血管狭窄的程度,在临床诊断ICVD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re sonance angiography,3D CEMRA)在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3例患者的3D CEMRA及DSA资料,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并比较3D CEMRA与DSA在不同程度血管狭窄方面的符合程度。结果与DSA相比,3D CEMRA颈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97.5%,特异度为95.9%,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在五种狭窄程度(Ⅰ-Ⅴ)3D CE-MRA与DSA比较符合度分别为97.5%,91.7%,88.9%,93.8%,100%。结论 3D CEMR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上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基本可以替代DS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MRA评价的价值与限度。方法:临床拟诊颈动脉硬化性狭窄1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3例,行2DPC冠状面定位成像后,作2DDTOF成像,MIP重建。所有病例2周内都作了DSA。血管狭窄按ECST方法计算,分四级。结果:MRA评估正常或轻度狭窄的准确度达96%,只3%的血管过高评估为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病变的准确度都达到100%,无一例高估或低估。2例中度狭窄有1例低估。结论:MRA是一种很有用的评估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的术前检查方法。但目前MRA尚不能完全代替DSA。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 CDF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行CDFI与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二者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颈动脉狭窄CDFI检出率84.00%、DSA为7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种方法检查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DFI检查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D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Kappa值=0.7512,P<0.05)。 CDFI检查诊断颈动脉的敏感性为88.10%,特异性为87.50%,准确性为88.00%,阳性预测值为97.37%,阴性预测值58.33%。结论:CDFI在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及狭窄程度判定与D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无创伤,可重复好,适合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21年1月1号至11月30号期间收治的85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颅脑平扫、CTP与CTA检查,以血管减影造影(DSA)为金标准,观察CTP与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情况,并计算颅内异常灌注区患侧与健侧的灌注参数值,同时观察CTP异常患者是否存在动脉狭窄或斑块。结果CTP联合CTA相较于单一检查方法来说诊断效能更好(P<0.05);CTP结果显示颅内异常灌注区患侧与健侧相比,CBV、CBF、MTT、TTP等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图像分析显示CTP异常组头颈脑动脉狭窄及斑块检出率均高于CTP正常组(P<0.05)。结论 CTP联合CT更能提高诊断准确率,不仅能帮助医师及时判断缺血范围,确认是否存在脑血流动力学异常,还能将狭窄及斑块进行客观评价,为临床提供更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邓秋英  呼健 《铁道医学》2001,29(1):31-32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的表现与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之间的相关怀以及MRI、MRA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0例有神经系统症状和(或)体征的老年病人作MRI和MRA检查,从其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MRI显示38例脑实质改变(脑梗死、出血、腔隙性梗死,皮层下缺血灶),1例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左侧小脑半球海绵状血管瘤和1例不典型小脑扁桃体疝,MRA显示40例有血管病变(动脉狭窄、闭塞、分支减少),结论 脑血管病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最常受累的血管是大脑中动脉。MRI和MRA联合检查可同时显示脑实质和脑血管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重度狭窄与脑白质病变定量体积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分析了2020年5月~2022年5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人民医院接受DSA造影且提示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21例(颈动脉狭窄组),另外选择同期在本院行颈动脉超声和头颅磁共振(1.5T)检查、超声结果确认不存在颈动脉狭窄、既往无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病史的人群作为对照,共2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脑白质病变体积以及单侧颈动脉狭窄时,该侧与对侧脑白质病变体积的差异。采用1.5T头颅磁共振检查和ITK-SNAP3.8软件半自动化分析头颅磁共振T2加权像双侧脑白质病变定量体积。结果 颈动脉重度狭窄组脑白质病变体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颈动脉狭窄时,左侧脑白质病变的体积均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颈动脉狭窄时,该侧脑白质病变的体积并非总高于对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颅外颈动脉血管病变,探讨不同类型脑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筛查并进行全脑及颈动脉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其血管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脑梗死患者中均存在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其中5例存在双侧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结论颈动脉血管病变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临床上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狭窄的DSA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加深对颈动脉狭窄DSA表现特征的认识 ,探讨DS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4 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选择性DSA造影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由 2名医生共同对其DSA表现进行动态观察、分析 ,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 颈动脉造影显示全部患者颈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其中狭窄程度≤ 5 0 %者 2 6例 ,>5 0 %而≤ 70 %者 66例 ,狭窄程度 >70 %者 5 0例。狭窄部位位于颈总动脉 14例 ,颈内动脉 12 8例 ;狭窄段长度 8~ 65mm ,平均 (14 .5± 2 .5 )mm。结论 DSA检查是颈动脉狭窄诊断的金标准 ,有利于估计其预后并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CVD)患者不同程度颈动脉病变血管反应性(vasomotor reactivity ,VMR)的变化.[方法]应用高频彩超对90例ICVD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进行颈动脉的超声检查并测定血管反应性,将各项超声指标进行成组设计的T检验.[结果]90例ICVD患者中轻、中度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血流速度指标(除中度ICA狭窄患者的MFV增高)PSV、EDV、MFV及其相关指标RI、PI均无明显改变;重度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PSV、EDV、MFV、RI、PI明显增高(P<0.01).ICVD患者VMR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颈动脉狭窄分级程度的加重VMR有降低的趋势.[结论]VMR是早期ICVD判定的敏感指标.通过对VMR的检测来判断脑血管舒缩功能的储备能力并对ICVD的发病风险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刘振红 《实用医技杂志》2022,(2):148-151,前插1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均行急诊颈动脉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记录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并分组;比较2组颈动脉超声血流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行CEA的95例患者(97次)的临床资料,97次均为初次手术,无二次手术;65例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1例术前曾患脑梗死。所有患者术前经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程度均大于70%,其中50例狭窄程度大于95%,35例对侧伴有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颈动脉分叉位置平第2颈椎水平5例,第2颈椎水平以上1例。43例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其中18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所有术前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后有较明显改善,表现为TIA消失、记忆力明显好转和语言障碍恢复等;1例患者术后出现舌下神经损伤,该患者颈动脉分叉位于第2颈椎水平以上。术后随访6~60个月,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同时合并有颈动脉疾病的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因素,以提高对该类 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至2014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4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颈动脉狭窄 的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2例。所有患者在处理颈部病变后再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其手术效果及随访 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术后出现偏瘫,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1例,5例患者在术后1周再发脑血管后循环梗死。12例患者术后48 h内出现神经损伤表现。早期使用主动脉内 球囊反搏9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胸骨哆开3例;术后早期出现心房颤动27例。总计死亡2例。随访1~7年,随访率为 90%,44例患者脑缺血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6例患者诉心绞痛症状再发,但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 管造影无异常发现,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恶性肿瘤死亡。结论: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一旦合并颈动脉疾病, 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概率更高,但颈动脉狭窄并不是该类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卒中的唯一原因,其他危险因素同样 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评价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诊断价值。方法460例经TCD检测发现颅内脑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MRA检查,90例行DSA检查。结果TCD检测发现狭窄大脑中动脉436支,MRA检查发现狭窄大脑中动脉425支,两者符合率为93.3%,与DSA比较TCD检查颅内动脉狭窄敏感性为83.2%,而MRA为72.0%。结论TCD和MRA是诊断颅内动脉狭窄重要且无创的检查方法,TCD较MRA敏感性高,两者联合应用精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以指导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观察行连续性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2例,将其中存在脑动脉狭窄的108例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5~44岁)、中年组(45~59岁)及老年组(≥60岁),并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特点.结果:108例脑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别为69.4%和66.7%.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青年组与中、老年组间狭窄类型比较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颅外动脉病变数目与年龄有关,而且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P<0.01).,颅内动脉病变数目与年龄无关.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狭窄数目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The blood supply to the eye comes from the retinal central vascular system of the ophthalmic artery and the ciliary vascular system. The ophthalmic artery stems from the ipsilater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f occlusion or stenosis occurs in the carotid artery, the blood perfusion to the ophthalmic artery becomes insufficient, leading to signs and symptoms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ocular ischemi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ocular ischemic diseases caused by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Methods This study wa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145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Fifty-eight patients who had symptoms of ocular ischemic disease caused by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formed group A and the other 87 patients who only had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formed group B. We analyzed the causes and course of disease, and relative risk factors, by comparing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degree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group 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And group A had a greater decrease of ophthalmic artery flow. Male, hypertension, hyperlipidemia, and smoking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maurosis fugax was the most common ocular symptom in group A. The ocular ischemic diseases mainly included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central/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ophthalmoplegia externa, and ocular ischemic syndrome. Conclusions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correlates with ocular ischemic diseases. Ophthalmologists must observe for ocular symptoms, which were the onset symptoms in some patients.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狭窄与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MRI上的病灶模式。方法常规MRI和FLAIR序列研究脑梗死的形态学表现,利用DSA定位MCA/ICA血管狭窄程度,对照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41例患者(ICA65例,MCA76例)MRI上缺血病灶模式分为4种:区域梗死、皮质下梗死、边缘带梗死和弥散小梗死。MCA组中皮质下梗死的发生率较ICA组高(47.4%vs27.7%;χ^25.74,P〈0.05);ICA组中区域梗死的发生率较MCA组高(32.3%vs5.2%;χ^217.57,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病变患者多见于皮质下梗死,而ICA病变患者多见于区域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