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因素并建立列线图,评估列线图能否有效预测个体的生存时间。  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9年12月80例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肝内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R语言建立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癌患者生存列线图,使用一致性指数C和校准曲线验证列线图性能,并使用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列线图和TNM分期对术后患者生存的预测效果。  结果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糖链蛋白抗原19-9(CA19-9)、肿瘤数目、肿瘤分化程度、预后营养指数为肝内胆管癌术后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列线图一致性指数C为0.692,校准曲线图接近对角线,表明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列线图时间依赖性ROC曲线预测肝内胆管癌术后患者1、2、3年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783、0.711、0.726。列线图ROC曲线下面积为0.741,大于TNM分期ROC曲线下面积0.509。  结论  由CA19-9、肿瘤数目、肿瘤分化程度、预后营养指数构建的列线图比TNM分期能更有效地预测肝内胆管癌术后患者生存时间,并具有估算个体的生存概率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肝内胆管癌术后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2009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肝内胆管癌患者进行随访获得预后信息,选择32种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检测相关指标,分析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通过病历回顾性收集进行回顾性研究,最终入组189例病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影响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表明,除了肿瘤数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前CA199、谷氨酰胺酶之外,术后第1天的总胆红素和术后第5天的谷丙转氨酶(P<0.05),是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肝功能某些指标(术后第1天的总胆红素,术后第5天的谷丙转氨酶)对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患者预后有指示作用。术前术后应积极保肝治疗,改善营养状况,术中尽量减少对肝脏的创伤,这些措施均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HBV感染对肝内胆管癌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HBV感染和非HBV感染患者两组的预后有无差别。结果:HBV感染及非HBV感染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26月、28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29.8%、14.5%,79.3%、31.2%、1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7)。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34)。其中,HBV感染组不同HBV-DNA水平患者(HBV-DNA<50IU/ml、HBV-DNA>50IU/ml)其中位生存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无进展生存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535)。经过COX多因素分析后,显示TNM分期IV期(HR:3.12; 95%CI :1.57-6.20;P=0.001)、根治性手术(HR:0.47; 95%CI :0.26-0.87;P=0.016)、淋巴结转移(HR:2.10; 95%CI:1.31-3.36;P=0.002)是影响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HBV感染对肝内胆管癌预后无显著性影响,根治性手术是肝内胆管癌预后的独立保护性因素,TNM分期IV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预测术后早期肝内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0例HCC患者,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2年)40例,非早期复发(>2年)30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入院主诉为腹痛、术前血清ALP>135 U/L、术前血清AFP>400 ng/ml、术中输血及肿瘤直径≥5 cm与HCC术后早期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腹痛、术前血清ALP及AFP水平、术中输血、肿瘤直径是影响HCC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CC术后早期肝内复发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腹痛、术前ALP及AFP水平、术中输血及肿瘤最大直径是影响HCC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诊治的4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访观察,对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讨论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3%、30.8%和6.2%,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是否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c drainage,PTCD)、病理分化程度、肿瘤大小、神经侵犯是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患者的有神经侵犯和肿瘤低分化程度是降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总体预后不良,分化程度低及伴有神经侵犯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肝切除术后肝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术前血浆前白蛋白(PA)含量在评估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远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1年12月-2012年3月期间施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术前多项指标对患者总生存时间及术后复发的影响.根据术前血浆PA含量的临界值,分为低PA组(术前PA含量≤152 mg/L)和高PA组(术前PA含量>152 m/L),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间预后的差异.结果 共373例行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纳入本研究,中位生存时间32.3个月,中位肿瘤复发时间20.5个月.肿瘤大小(P=0.003)、TNM分期(P<0.001)、术前血浆PA含量(P=0.034)、血管侵犯(P=0.027)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TNM分期(P<0.000 1)、术前血浆PA含量(P=0.002)、血管侵犯(P=0.048)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高PA组中位生存时间和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41.3个月和28.8个月,优于低PA组的31.7个月和14.4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 术前血浆PA含量低是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总生存期和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9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肝切除术的24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感染性并发症,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32)和非感染组(n=209),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41例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32例,未发生感染性并发症209例,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3.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糖尿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术中失血量大、术中输血量大、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长及术后合并胆瘘是肝癌肝切除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合并糖尿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术中失血量大、术中输血量大、腹腔引流管时间长及术后合并胆瘘是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预测术后早期肝内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0例HCC患者,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2年)40例,非早期复发(>2年)30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入院主诉为腹痛、术前血清ALP>135 U/L、术前血清AFP>400 ng/ml、术中输血及肿瘤直径≥5 cm与HCC术后早期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腹痛、术前血清ALP及AFP水平、术中输血、肿瘤直径是影响HCC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CC术后早期肝内复发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腹痛、术前ALP及AFP水平、术中输血及肿瘤最大直径是影响HCC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后并发症与联合大范围肝切除治疗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7年接受联合大范围肝切除与尾状叶切除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严重并发症定义为任何Clavien?Dindo Ⅲ或Ⅳ级并发症。 结果:共123例纳入研究,其中35例(28.5%)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和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的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12.9% vs. 40.2%(P=0.012)、0% vs. 28.1%(P < 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严重术后并发症是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风险比=1.87,P=0.043),但严重术后并发症不是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并发症严重程度分层的亚组分析显示了相似结果,出现轻度术后并发症与无并发症的患者长期生存相近。结论:联合大范围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因此,良好的术前准备和精细的手术操作对减少严重术后并发症、提高长期生存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术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pTACE)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并鉴别适合进行术后pTACE辅助治疗的ICC患者.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 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114例ICC患者,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总生存期(()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l项及以上复发危险因素的患者被定义为高风险组(n=73),没有复发危险因素的被定义为低风险组(n=41),比较pTACE对这两组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肿瘤(HR=3.515,95%CI:2.083~5.932,P<0.00l)、肿瘤最大径>5 cm(HR=2.050,95%CI:1.309~3.210,P=0.002)、微血管侵犯(HR=2.287,95%CI:1.104~4.736,P=0.026)、手术切缘阳性(HR=5.089,95% CI.2.055~12.600,P<0.001)和淋巴结转移(HR=2.880,95%CI:1.579~5.251,P=0.00l)是()S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发肿瘤(HR=2.752,95%CI:1.619~4.678,P<0.001)、肿瘤最大径>5 cm(HR=2.010,95%CI:1.298~3.113,P=0.002)和微血管侵犯(HR=3.857,95%CI:1.856~8.013,P<0.001)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虽然pTACE不是OS或RFS的独立预后因素,但pTACE可以改善高风险组患者的OS和RFS(P<0.05).结论 具有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ICC患者可从pTACE中获益,应该建议接受pTACE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患者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危险因素,并同时分析患者术中心率、血压波动情况及其对血管活性药物的需求。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5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颈动脉体瘤切除手术的患者,对术中需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同时分析Shamblin分型与术中血压心率波动、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108例患者,共116侧颈动脉体瘤切除手术。单因素分析中,肿瘤最长径>4 cm、术中颈内动脉损伤、颈内动脉重建、恶性病理、高Shamblin分型(Ⅱ型或Ⅲ型)、失血量≥400 ml以及手术时长>4 h的患者术中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需求增加。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Shamblin Ⅲ型(OR=2.286,95%CI=1.324~14.926,P=0.016)、手术时长>4 h(OR=3.874,95%CI=1.020~14.623,P=0.046)为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患者需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危险因素。此外,Shamblin Ⅲ 型与术中心率异常升高、术中使用升压药物显著相关。结论 Shamblin Ⅲ型、手术时长>4 h是患者术中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危险因素。Shamblin Ⅲ型的患者术中心率异常升高、术中使用升压药物的需求增加。  相似文献   

12.
邬嘉波  夏丹  陈炳 《浙江医学》2015,37(2):111-113
目的 分析和探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尿瘘的危险因素。方法统计和分析2004-10-2013-06 行腹 腔镜下经后腹膜路径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尿瘘的128 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尿瘘严格定义为手术2d 后仍从后腹膜引流管持续引流出尿液。结果术后有14 例(10.9%)患者发生尿瘘。发生尿瘘的患者中10 例(71.4%)未行CTA 检查,术中平均出血量(232.3±86.7)ml,平均肾动脉阻断时间(28.2±7.5)min,平均住院时间(13.1±2.1)d,9 例(64.3%)术中发现集合系统破损。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P =0.1102)、糖尿病(P =0.0445)、肿瘤内生型生长(P =0.0835)、术前是否行CTA 检查(P=0.0137)、集合系统损伤(P=0.0935)、肾动脉阻断时间(P =0.1225)及术中出血量(P=0.0045)是发生尿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糖尿病(P =0.0381)、术前是否行CTA 检查(P =0.0433)及术中出血量(P =0.0155)是术后发生尿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术中出血 量及术前是否行肾脏CTA 检查是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尿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术者获得清晰的操作视野,有效缝合破损的集合系统,从而防止尿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合并肝硬化的不同大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特点及肝切除术近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08-2012年期间因肝癌而接受肝脏切除手术且具有肝硬化的连续患者资料共703例.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对可能影响近、远期预后的因素分别进行Logistic及Cox回归分析.结果 703例患者中,男性638例,女性65例.其中,肿瘤最大直径<5 cm的患者(小肝癌组,ST组)280例(39.8%),肿瘤最大直径≥5 cm的患者(大肝癌组,LT组)423例(60.2%).与ST组患者比较,LT组患者术前甲胎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脉管癌栓发生率较高,但白蛋白及血小板较低.术中资料表明LT组患者复杂手术比例、术中失血量、肝门阻断时间及手术时间都较高.而LT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也较高(35.0%vs27.1%,P=0.029).多因素分析显示,在ST组中,复杂手术(OR:2.755,95%CI:1.196~6.344,P=0.017)是独立的危险因素,而白蛋白水平低于35g/L(OR:4.049,95%CI:2.105 ~ 7.752,P<0.01)与手术时间>240 min(OR:3.044,95%CI:1.912 ~4.847,P<0.01)是LT组独立的危险因素.远期预后分析显示:LT组患者无瘤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均比ST组短(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在ST组中,癌栓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hild-Pugh B级、癌栓和复杂手术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在LT组中,癌栓和手术时间>240 min均为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ST >40 U/L和癌栓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直径<5 cm的小肝癌较之直径≥5 cm的大肝癌患者有着更高的近、远期生存率.而选择无癌栓的大肝癌病例,改善术前白蛋白、转氨酶水平,提高手术熟练度及合理使用手术器械[如射频消融辅助(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ssist,RFA)]以缩短手术时间,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并改善大肝癌手术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PCABG)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611例择期OPCABG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服药组(Y组)466例和未服药组(N组)145例。服药组又分为:阿司匹林组(A组)94例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AC组)372例。记录各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各组术中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血液制品使用率和使用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与手术失血相关的因素。结果术中血浆用量Y组比N组少[(584.65±322.81)mlVS(681.47±359.38)ml,P:0.006],两组在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药组中,与AC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短[(257.02±41.84)minVS(273.49±60.48)min,P=0.002],近段吻合口数多(1.76±0.48VS1.58±0.60,P=0.002),红细胞使用率低(90.4%VS96.5%,P=0.013),血小板使用率低(4.3%VS15.6%,P=0.004),输血浆量多[(706.96±422.16)mlvs(551.56±303.37)ml,P=0.000],术后A纽血浆总使用率低(89.4%VS96.0%,P=0.01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术前是否抗血小板治疗因素(r=-13.770,P=0.618)与术中失血量无显著相关性。手术时间因素(r=1.16,P=0.000)是影响术中失血量的相关因素。结论术前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择期OPCABG术中失血量,术前双联与单联抗血小板治疗相比不增加手术失血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影响脊柱转移性肿瘤一期后路单切13360度减压椎体切除重建内固定术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因素。方法分析2007-2012年48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同一组高年资医生做的后路经椎弓根途径行一期后路单切口360度减压椎体切除重建内固定术的12个可能影响因素:手术顺序、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术前神经功能的Frankel分级、肿瘤血管丰度、切除椎体的部位、椎体切除的节段数、内固定节段数、椎弓根累计数、TPA入路的途径、钛网的类型等。观察其对手术时间和手术估计出血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手术顺序和患者年龄的增加,手术时间明显减少(P〈0.01)。≤4节段的内固定明显比〉4节段内固定的手术时间少,2、4和6节段手术时间分别为(2854±0.22)、(4.11±1.25)和(6.42±4-1.25)h(P〈0.01),而2节段和4节段固定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供丰富的肿瘤组出血量[(4171.42±992.83)ml]明显较非血供丰富组术中出血量要大[(136707±706.72)m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可撑开钛网[(1581.25±140997)ml]进行前柱重建比非可撑开钛网[(197083±1776.04)ml]的出血量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其他因素对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影响。结论影响手术时间的因素包括手术顺序、患者年龄、内固定节段数,结果支持≤4节段的内固定。影响出血量的因素包括肿瘤血管丰度和钛网类型,应推荐应用可撑开钛网进行前柱重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曲妥珠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用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探讨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曲妥珠单抗治疗分为靶向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采用SPSS19.0软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112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靶向联合化疗组23例(20.54%),单纯化疗组89例(79.46%)。靶向联合化疗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显著长于单纯化疗组(P=0.012),靶向联合化疗组患者总生存期(OS)虽然长于单纯化疗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激素受体(HR)阴性组Miller Payne(MP)分级为5级的患者18例(32.7%),多于HR阳性组的5例(10.9%)(P=0.009)。Cox回归单因素分析,原发肿物大小、初诊时区域淋巴结情况及术后淋巴结情况是Her-2阳性患者DFS的影响因素;原发肿物大小、初诊时区域淋巴结情况、MP分级及术后淋巴结情况是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O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原发肿物大小、初诊时区域淋巴结情况、是否接受放疗是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DFS及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R阴性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接受曲妥珠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后乳房病灶可获得显著缓解。曲妥珠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DFS,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85-89
目的探讨稽留流产(MA)患者清宫术后宫腔粘连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行清宫术后的MA患者210例,随访半年,根据其是否发生宫腔粘连分为粘连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清雌激素和炎症因子水平及阴道三维超声检测结果;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MA患者清宫术后发生宫腔粘连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半年的随访过程中,共44例患者发生宫腔粘连,发生率为20.95%。两组患者在既往流产次数、手术时间、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雌二醇(E2)、子宫内膜厚度(ED)、内膜体积(EV)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回归结果显示,hs-CRP(HR=1.315,P=0.033),既往流产次数(HR=3.005,P=0.000)是MA患者清宫术后发生宫腔粘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E2(HR=0.950,P=0.000)、ED(HR=0.000,P=0.000)、EV(HR=0.068,P=0.000)是MA患者清宫术后宫腔粘连的独立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MA患者清宫术后宫腔粘连的发生率较高,其中既往流产次数、术后高水平的hs-CRP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血E2水平、ED、EV是其独立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Long-term outcom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ckground The management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 remains a challenge due to poor progno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summarize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 recent 10 years and to identif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related to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ICC in a single hepatobiliary center. Methods From January 1995 to June 2005, 136 patients with ICC undergoing surgery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Kaplan-Meier method and compared by using the log-rank test. The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Cox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Seventy-nine of 136 patients underwent resection, and 65 of 79 patients were curative (R0). The surgical mortality was 2.2%. The 1-, 3- and 5-year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R0 resection were 72.1%, 35.6% and 20.1%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ose who underwent palliative resection and exploration, respectively (P 〈0.01). At stage IV of the disease, 1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ggressive curative resection achieved a better median survival than those (n=12) without resection (14 months vs 3 months, P 〈0.001). Th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of the whole group were TNM stage (OR, 2.013, P=0.008) and curative resection (OR, 2.957, P=0.003). Higher TNM stage (OR, 1.894, P=0.004)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OR, 4.248, P=0.005) linked to poor prognosis after R0 resection. For patients without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 median survival of those who underwent regional lymphadenectomy was comparable with those who did not (18 months vs 22 months, P=0.817). Conclusions R0 resection is mandatory for ICC patient to achieve long-term survival. Aggressive resection benefits for selected patients with local advanced disease. Higher TNM stage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poor prognostic factors for ICC patients after R0 resec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尿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病人65例,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一般特征、肿瘤、手术等临床资料及病人早期尿控恢复情况,探究术后早期尿控的影响因素。结果病人早期尿控率为49.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新辅助治疗、前列腺质量、肿瘤分期、出血量、完整保留膀胱颈、术后漏尿等变量与术后早期尿控恢复相关(P < 0.05~P < 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新辅助治疗、出血量、完整保留膀胱颈4个变量为术后早期尿控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P < 0.01)。结论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尿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合适的手术时机、术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术中精准操作减少出血量及止血操作副损伤、完整保留膀胱颈部与尽可能长的尿道均可使早期尿控获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transurethral plasma kinetic resection of prostate,PKRP)中影响失血量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37例应用PKRP治疗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BPH)患者临床资料,以年龄、病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前列腺体积、膀胱结石、反复血尿、留置导尿管、非那雄安、抗血小板药、手术时间、前列腺切除质量、术中并发症和术者手术年资等为自变量,应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各因素与出血量之间的关系,寻找影响术中失血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7±27)min(45∽118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308±37)ml(78∽716 ml)。分析显示前列腺体积、糖尿病、抗血小板药物、术前口服非那雄胺、手术时间、术者手术年资及术中并发症对术中失血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手术时间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β'=0.417)。年龄、病程、高血压、高脂血症、留置尿管、泌尿道感染、血尿、膀胱结石等对术中失血量影响不明显。结论手术时间是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中失血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