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舌的病理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舌的病理改变。方法: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舌的病理改变,并设湿热组、脾虚组、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湿重于热组、湿热组固有层乳头密度及核分裂相频数显著增多,与正常组及脾虚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湿重于热组和湿热组固有层均出现炎症、充血及水肿,前者水肿更甚,后者则充血明显。结论:舌的病理改变,可能是湿热证型中舌苔变化的病理基础,并可作为判定湿热轻重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温病湿热证是外感湿热病邪引起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大多起病相对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本实验采用“气候+饮食+生物因子(大肠杆菌灌胃)”多因素综合造模法研制了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观察了清热化湿方对大鼠血清TNF-α、IL-1α、SIgA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叶洪  蓝娜 《广州医药》2002,33(2):58-59
三仁汤是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著名方剂。取其上中下分消之功,推而广之加减用于湿温病或其他热病夹湿的湿热并重之证,而不拘泥于三仁汤只用于湿温初起的湿重于热证之原意。广州地处南方,炎热多雨,四季均可发生湿温或其他热病夹湿,笔者故特别注重从湿论治,常以三仁汤加减运用而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介绍辛温发汗在温病中的应用,包括外寒里热,暂用辛温;暑湿夹杂,配用辛温;湿重于热,辛温芳透;温病初起,稍佐辛温四种情况。辨析辛温发汗在温病临证中的失误,分"误"和"失"进行讨论。前者包括寒热性质不辨,误用辛温;湿热轻重不分,过用辛温;湿热伤寒不别,误用辛温;食古泥古,误用辛温四种情况。后者包括温病宜汗,不必强责其汗;三因失宜,发汗失误两项。  相似文献   

5.
对20余年来湿热证动物模型(包括温病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肾病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肺炎湿热证及多发性肌炎湿热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中医湿热证病因及证候特征的角度对不同的造模方法、造模条件进行比较评价,为湿热证实验研究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近年来中医湿热证候模型的研究进行述评。目前中医湿热证候模型主要有基于中医病邪病机的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及湿热并重模型及基于脏腑病机的脾胃湿热、大肠湿热、肝胆湿热模型;湿热证模型的实验动物多采用大鼠、小鼠,其构建多采用高糖、高脂或高蛋白饮食,人工气候箱模拟湿热环境,灌胃致病菌等综合方式;湿热证动物模型的成模标准多以动物的临床表现如体质量、背毛、活动、饮食及饮水量、粪便等为主。认为目前以多因素复合方式构建的湿热证候模型,因涉及施加因素太多,造成后期成模标准及因素分析复杂化、不确定性。提出今后有关中医湿热证候模型的改良可尝试以饮食、湿热环境、生物因素等单一因素分别造模,以部分克服复合因素造模方法的可重复性差、不确定性大的不足;实验动物可选择与人类基因组序列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应建立一套既符合中医学辨证理论,又可以稳定地在动物模型上体现的指标体系,使成模标准兼具针对性及客观性;中医湿热证候模型的研究需基于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对20余年来湿热证动物模型(包括温病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肾病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肺炎湿热证及多发性肌炎湿热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中医湿热证病因及证候特征的角度对不同的造模方法、造模条件进行比较评价,为湿热证实验研究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G-CSF、NO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一氧化氮(NO)含量影响的研究,初步探讨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的治疗机理。方法:采用吴仕九之法复制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再给予甘露消毒丹治疗,测定各组间量化指标,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内G-CSF水平显著升高,NO水平显著降低,而经治疗后,治疗组人鼠各项指标均降至正常,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甘露消毒丹能显著降低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机体内G-CSF的含量和升高体内NO的含量,使其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9.
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病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按温病学理论及现代研究方法 ,用多因素综合造模方法模拟了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中医辨证角度观察其症状和体征 ,与临床所见该证的主要症状体征和病理变化相符合。本实验将为研究湿温病湿重于热证提供较为理想的动物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利用多因素,包括模拟湿热气候环境,过食肥甘及内毒素感染等综合复制的家兔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方法,造型动物出现诸如发热、纳呆、不欲饮水、便软烂或溏、嗜睡懒动、舌苔白腻等表现,与临床所见该证的主要症状体征和病理变化相符合,中药反证也提供了支持的佐证;实验进而发现模型动物造型后6小时及10小时的血浆内毒素水平较单纯用内毒素致热的发热对照组为高(p<0.05),提示温热造型动物内毒素廓清较为缓慢。可见,本实验将为以后研究温病湿热证提供较为理想的动物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肺心病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老年肺心病并冠心病50例(伴发组)与同期收冶的204例单纯肺心病(非伴发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伴发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非伴发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两组在劳力性气促,胸部束带感、心电图ST-T改变及非持续性房颤无统计学差异(p>0.05),伴发组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重度心力衰竭、左室或双室长大,X线胸片显示主动脉弓迂曲、钙化、延长,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半束支传导阻滞或双柬支传导阻滞,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电轴左偏(<-30°)而能排除高血压,心脏彩超显示:左室后壁搏幅降低.伴发组死亡率10%,漏诊率14%,误诊率20%.结论:老年肺心病并冠心病病情较复杂,绝不能套用单纯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应从症状、体征、心电图、X线检查、心脏彩超、临床冶疗反应综合判断,从而正确诊断,降低误诊、隔诊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甘草大戟同用对大鼠心肝肾功能及病理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十八反中甘草与大戟同用对大鼠心、肝、肾功能及形态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甘草组、大戟组、甘草加大戟组及对照组4组,分别灌服等量甘草、大戟、甘草加大戟煎剂和生理盐水,连续7d,观察大鼠心、肝、肾功能及形态的变化。结果:单纯大戟对动物肝功能有一定影响,但配伍甘草后对肝功能影响加重。甘草加大戟对大鼠心功能有明显影响,对肾功则无影响。对大鼠心、肝、肾脏组织形态有一定影响,但停药后可以恢复。结论:甘草、大戟同用后有一定的副反应,建议临床上宜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3.
辨治糖尿病足应重视四毒,即糖毒、瘀毒、浊毒、热毒。糖毒是水谷精微物质过盛产生的一种毒邪,也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致病基础。瘀毒和糖毒均是贯穿糖尿病足整个病程的致病因素。浊毒之邪上可煎熬肺津,中可烧灼胃阴,下可耗损肾水,入血则伤脉络,壅腐气血,导致脉道不通,局部组织液渗出。浊毒下注,足部水肿,日久化热,引发足部坏死感染。糖毒、浊毒、瘀毒日久均可变为热毒,强调糖尿病足感染期必定以湿热毒邪内盛为主。糖尿病足可分为缺血期、感染坏死期和恢复期,分期论治。缺血期采用活血化瘀解毒法;感染坏死期采用清热泻浊解毒法;恢复期采用扶正补消托毒法。  相似文献   

14.
草乌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毒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草乌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毒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将草乌分别煎煮15 min、30 min、1 h、2 h、3 h、4 h、6 h,生药含量依次为临床用量的6倍、12倍、24倍、48倍、72倍、96倍、120倍.模型组和给药组于复制痹证动物模型后,按组给药30d.观测动物生长发育、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系数、病理组织学变化,及停药15 d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将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草乌煎煮时间、剂量与毒性的相关性.结果:草乌水煎液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对模型动物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对其造血系统无明显毒性;对其肝脏、肾脏、心脏有一定毒性.毒性最大的煎煮时间和给药剂量是30 min、120倍,药效最佳的煎煮时间和给药剂量也是30 min、120倍.结论:煎煮30 min,给药剂量为临床用量120倍时,草乌水煎液对痹证动物产生的毒性最大,同时药效最佳.  相似文献   

15.
PLGA神经诱导管的制作及其神经再生诱导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观测制备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管的神经再生诱导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观察以两种构成比不同[(85:15)或(50:50)]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制备的PLGA管的神经再生诱导作用.结果(1)体内神经桥接情况下,硅胶管促发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并形成包囊包裹于管壁,而两种PLGA管组未见类似现象;(2)与硅胶管组相似,PLGA(85:15)管能够顺利完成坐骨神经缺损桥接作用,再生神经电生理及组织学评价显示两组无明显差异,而PLGA(50:50)管体内神经桥接4周时即出现破裂,不能为坐骨神经桥接提供良好的支持作用.结论与硅胶管及PLGA(50:50)管相比,PLGA(85:15)管能够提供良好的神经再生诱导作用,而且由于其并物反应小、生物相容性佳,生物降解率适当,是一种良好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35例进展期胃癌(AGC)行胃癌根治术第Ⅱ、Ⅲ站淋巴结清扫(R_2、R_3式手术)探讨AGC淋巴结转移的规律,阐明对AGC行R_2、R_3式手术的临床合理性及进行第Ⅱ、Ⅲ站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采用硬脊膜外麻醉或全麻,取上腹正中并绕脐下2~3cm切口,按规范的AGC R_2、R_3式手术操作进行。结果:35例均施行R_2、R_3式手术,手术时间平均5h左右,术后病理证实中分化腺癌20例,低分化腺癌9例,粘液腺癌6例,均有浆肌层浸润,其中淋巴结转移n_1(+)35例,n_2(+)26例,n_3(+)3例。术后病人均恢复顺利,其中2例全胃切除合并脾脏切除。本组病人术后经B超、消化道钡透或CT复查,以及定期随访5年10例,无瘤存活4例,癌灶复发转移死亡6例;随访3年10例,均无瘤健在;随访1年9例,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灶,健康生存。结论:AGC行R_2、R_3式手术能达到一定的手术彻底性,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此术式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临床治疗不孕症建立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IVF -ET)动物模型。方法和结果  1995年 11月开始对小鼠受精卵进行体外培养 ,至 1998年 6月成功地建立了动物模式。结论 根据小鼠受精卵的发育来检测培养液的质量 ,了解仪器设备、周围环境是否适合胚胎的生长 ,将此作为IVF -ET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EST联合LC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附73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患者常规行内镜胰胆管逆行造影术(ERCP)发现胆总管结石后,即行EST+网篮取石。根据EST术后并发症治愈的情况再行LC。结果全部病例EST均获成功,结石全部取出,术后出现胰腺炎1例,胆管炎2例,治疗1周痊愈后行LC术。结论EST联合LC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该微创治疗方法扩大了LC的指征,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中单指数模型和峰度模型在评估前列腺癌的Gleason评分(Gleason score,GS)方面的应用及差别。方法 连续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疑诊前列腺疾病患者,进行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包括常规序列、DWI、DCE-MRI。使用后处理软件分析DWI图像分别获得单指数模型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及峰度模型参数Kapp及校正后的ADC-Dapp。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癌区DWI参数与GS的相关性;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三组及两组间参数差异显著性分析,使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即κ样本)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别行三组及两组间非参数检验分析;通过ROC曲线来评估各参数鉴别诊断不同GS分组的效能。结果 参数ADC、Dapp均与肿瘤的GS存在负相关,Kapp与肿瘤的GS呈正相关。3个参数在GS≤3+4和GS>3+4、GS≤3+4和GS>3+4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Kapp仅在GS=4+3和GS>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C、Dapp、Kapp鉴别诊断GS≤3+4和GS>3+4组的AUC分别为0.751、0.756和0.785,AU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0.76)。结论 DWI单指数模型参数和峰度模型参数均有助于术前评估前列腺癌的Gleason分级;Kapp可能是肿瘤侵袭性的优秀预测因子,推荐将扩散峰度成像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洛赛克强力抑酸作用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胃镜下食管炎症改善情况.方法将95例GERD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用洛赛克(20mg qd)50例,雷尼替丁(150mg Bid)45例,疗程4周,停药2周后胃镜复查,观察临床症状及食管炎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为91.6%,对照组为50.4%.治疗组胃镜下食管炎症改善有效率为70%,对照组为29.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GERD病人抑制胃酸分泌,减轻其对食管粘膜的损伤和改善临床症状洛赛克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已被公认,但在食管炎症愈合方面疗效不太满意,如与促动力药物合用,可望更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