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突触可塑性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玉  王忱 《重庆医学》2006,35(21):1992-1994
神经系统的功能在外环境作用下,从神经元到神经环路都可能发生适应性变化来维持其相对稳定,即可塑性变化。宏观上为脑功能、行为表现及精神活动改变;微观水平则是神经元突触、神经环路的细微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突触是神经可塑性变化的敏感部位,其可塑性包括突触前和突触后可塑性,包括突触在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长时程增强(long-term depression,LTD)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LTD)是主要表现模式。过去对突触可塑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突触后方面,  相似文献   

2.
癫痫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由大脑神经细胞群反复超同步放电引起的发作性、突然性、短暂性脑功能紊乱,属于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脑功能失常性疾病.癫痫发作可导致脑神经元选择性损伤,甚至死亡,从而引起胶质细胞增生、苔藓纤维出芽、突触重建等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变化;而大脑这些可塑性变化在形态上又使得癫痫更加反复发作,是癫痫频发和难治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海马学习记忆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一员,不仅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促进多种神经元的存活和生长发育,而且BDNF能促进突触的可塑性,改变脑内神经元的形态,增加突触终末的密度和促进树突和轴突的生长,BDNF还参与了学习的可塑性机制和长时程增强效应,对学习记忆功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脑可塑性的功能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刘世文 《吉林医学》2007,28(2):173-176
一直以来,对脑损伤后神经是否能够恢复存在争议,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经系统局灶性损伤后大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而对于这些躯体外在所表现的功能恢复和脑功能重组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尚缺乏有效的临床证据,学者们应用各种方法予以揭示,功能影像学的出现及在脑可塑性研究中的应用为其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脑可塑性的功能影像学研究已经历经了二十余年,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为探讨可塑性过程的神经基础提供了粗略框架。研究者们发现,运动、语言、认知等功能都具有特殊的神经传导基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心通过学习、再学习与所引发的外在功能变化相对应神经系统变化的功能影像学研究。本文简单介绍了脑可塑性、功能影像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及理论,总结了近些年来有关脑可塑性的功能影像学的一些临床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神经干细胞(NSC)的增殖、迁移和分化是脑可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缺血性脑损伤康复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康复训练和丰富环境干预对脑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有可靠疗效,能调控NSC生存的特殊微环境中的多种因子,促进NSC增殖、迁移和分化,影响脑损伤后的神经发生和脑的可塑性,促进脑结构和功能恢复。本文分析NSC增殖分化在缺血性脑损伤康复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丰富环境刺激对NSC的影响,提出丰富环境刺激、康复训练和传统中医药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能通过干预NSC增殖分化机制,提高脑损伤患者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是导致成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认为卒中患者应该同时使用多学科的康复手段进行治疗。脑刺激是近些年用于促进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的新技术,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皮直流电刺激(tDCS)和硬膜外皮层电刺激(ECS)。研究表明,使用rTMS、tDCS都可以增加神经的可塑性变化,促进运卒中后动功能恢复,ECS则对一些保留有完整皮质脊髓束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对不同脑刺激在促进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应用的安全性、机制及有效性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衰老脑的可塑性研究课题负责人姚志彬(中山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广州,510089)以往研究脑衰老多数从脑细胞的退化和机能减退方面进行,本课题则从发掘衰老脑的代偿机制和积极因素着手,系统地研究了老年脑的神经元树突,突触的结构和机能的可塑性变化及损伤...  相似文献   

8.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于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存活、可塑性及损伤后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阻止甲基苯丙胺诱导神经元死亡.阐述了甲基苯丙胺毒性作用机制,BDNF生理作用及BDNF在甲基苯丙胺依赖机制中作用.BDNF在甲基苯丙胺依赖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BDNF作用机制的研究将为甲基苯丙胺依赖机制和戒毒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早期康复训练对缺氧缺血大鼠脑结构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湛棋  蒋莉 《医学争鸣》2008,29(14):1263-126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结构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IBD组、HIBD康复干预组.HIBD组和HIBD康复干预组按Rice法建立HIBD模型,HIBD康复干预组于建模后72 h开始进行为期30 d的早期康复训练.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观察脑重量变化,HE染色检测海马及皮层神经元病变.结果:(1)HIBD组大鼠学习与记忆保持能力均低于HIBD康复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HIBD康复干预组测试成绩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2)HIBD组和HIBD康复干预组建模侧脑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0.638±0.019)g],HIBD康复干预组的建模侧脑重[(0.428±0.085)g],高于HIBD组[(0.348±0.043)g].三组大鼠未建模侧脑重无明显差异.(3)HIBD组和HIBD康复干预组大鼠脑皮层和海马存活神经元较正常对照组少.但与HIBD组相比,HIBD康复干预组存活神经元数量增多.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围产期HIBD后脑认知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促进损伤后脑神经细胞的存活,促使脑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0.
邱永红 《中外医疗》2008,27(25):26-27
对生长因子在运动诱导的脑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其作甩机制.研究认为,运动作用于脑功能的很多方面,对学习记忆、抑郁症、神经发生等有着广泛的作用.运动引起的BDNF、IGF-1、VEGF等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级联反应对于提高可塑性、增强认知功能、延缓抑郁、刺激神经发生和提高脑血管的灌注有着积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脑健康.  相似文献   

11.
脑脉康颗粒剂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益气活血开窍复方脑脉康颗粒对缺血再灌注脑保护作用的机理.用线栓法制成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干湿重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量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含水量及钙离子(Ca2+)含量,HE法观察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显示中药组谷氨酸 (Glu)含量下降(P<0.01),谷氨酸/ γ-氨基丁酸(Glu/ GABA)趋向于正常比值,脑组织含水量及Ca2+含量下降(P<0.05).中药可减轻由于缺血再灌注所导致的脑细胞形态学的改变.证明益气活血开窍方脑脉康颗粒通过抑制EAA释放,Ca2+内流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刺在促进神经损伤康复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神经可塑性理论为针刺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探讨针刺影响神经可塑性的具体机制,包括对结构可塑性及功能可塑性的影响,为针刺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思辨研究法的特点及其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探讨思辨研究法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成果和误区,以及这些误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思辨研究法对中医理论研究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仍存在4个问题:对思辨一词的滥用、在没有公理和共识的情况下使用思辨研究进一步造成概念的混淆、对思辨研究法的应用范围把握的不够准确、与定性研究法混淆。发现并理清以上4点,有助于在科研工作中正确选择研究方法,对中医教材的整理、中医理论研究、中医教育以及中医理论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药熏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利  汪建英  陶英 《西部医学》2011,23(9):1724-1725,1728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Brunn strom分级测定法评定上下肢和手的功能,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中药熏洗组41例,对照组只给予肢体功能锻炼,中药熏洗组给以肢体功能锻炼及中药熏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状况。结果两组急性脑卒中患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肢体偏瘫,经干预后患者肢体功能状况明显改善,中药熏洗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熏洗对急性脑卒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脑梗塞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9601方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建立多发性脑梗塞学习记忆障碍大鼠模型的基础上 ,通过跳台、避暗和水迷津实验方法研究脑梗塞缺血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中药的防治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微栓子致多发性脑梗塞可明显造成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行为学改变 ,960 1方可以改善和提高造模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尤其是造模前给药可明显改善记忆保持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息风养阴汤应用于脑出血伴失语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言语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脑出血伴失语症患者共11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吸氧、降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对照组共56例实施言语康复,观察组57例增加息风养阴汤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汉语失语症检查法》检查患者的言语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言语蹇涩、口舌歪斜、舌红苔黄、脉弦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的言语功能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言语功能各项评分及失语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息风养阴汤可显著改善脑出血伴失语症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言语功能,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的综合康复治疗疗效。方法对128例脑瘫患儿采用常规理学疗法、药物治疗、高压氧疗、中医针灸、语言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观察并比较不同年龄小儿脑瘫疗效。结果&lt;6个月组患儿除1例外均治疗有效,7个月~1岁组有效率达93.75%,1~2岁组有效率达81.25%。&gt;2岁组,有效率达66.67%。各年龄组治疗前后智能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均有提高,尤以小年龄组提高明显(P&lt;0.01),脑瘫的类型以痉挛型疗效最好。结论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效果明显,越早治疗康复程度越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清脑通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常规卒中单元治疗模式进行,包括常规西药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益气清脑通颗粒10g,3次/d,连续28d。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实际分别完成192例、189例。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各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语言及上下肢肌力、半身不遂、言语蹇涩不利及舌苔改善方面效果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常规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基础上加用益气清脑通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其神经功能缺损及中医证候改善效果方面较常规卒中单元治疗模式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上述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及两组上肢、下肢肌张力治疗后的改善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康复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治疗1个月后,上肢:康复组的肌张力以0级为主,对照组以2级为主,康复组的肌张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下肢:康复组的肌张力以0级及1级为主,对照组以1+级及2级为主,康复组的肌张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2l天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康复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使患肢功能及肌张力得到最大程度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邹建鹏  毕鸿雁  彭伟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1):1948-1951
神经系统疾病种类较多,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运动障碍、情绪及行为障碍、认知损害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参与度。神经康复介入可提高功能水平,减少继发损害,改善生存质量。目前神经康复治疗方法发展迅速,许多全新的康复干预理念得到应用。基于神经生理学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NBS)近年来引起康复学者的关注。NBS选取大脑皮层相关功能区为作用靶点,通过电、磁刺激引起相关神经生理学改变,实现改善功能的目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rTMS基于电磁感应原理,产生感应电流,引起作用皮质区域神经细胞发生动作电位变化,促进皮质代谢和脑功能改善。tDCS将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 mA)通过电极作用于目标皮质区域颅骨上方,进而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生理活动,诱发脑功能良性改变。虽然二者具体刺激模式稍有差异,但都是通过微观作用实现大脑功能的整体改善,具有无创、安全性高、疗效好的特点,临床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NBS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康复中,已成为临床康复重要的干预手段之一。目前有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较深入,临床应用研究已陆续开展,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NBS相关研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