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液体复苏加1,6-FDP对严重烧伤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将30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1,6-FDP治疗组(A组,n=15)和对照组(B组,n=15),两组患者均按国内常用烧伤补液公式计算补液量复苏,A组患者静滴1,6-FDP 10g/次,每日2次。两组患者于入院后均置入Swan-Ganz漂浮导管,连接血流动力学监测仪,于入院时及伤后8、16、24、36、48h监测患者的心排量(CO)、心排指数(SI),每搏量(SV),每搏指数(SI)。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心功能有关指标均显著下降,伤后8h后A组各时相点心功能指标均显著高于B组。结论 在液体复苏的同时,应用1,6-FDP对严重烧伤患者的心脏功能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Vigileo心排量监测仪与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CO的比较,探讨Swan-Ganz导管与Vigileo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05月至2016年05月入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1例,同时应用Flo Trac/Vigileo心排量监测仪与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CO,将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Flo Trac/Vigileo心排量监测仪所获得的心输出量与肺动脉漂浮导管所获得的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值为0.913,P0.05)。结论 Flo Trac/Vigileo心排量监测仪与肺动脉漂浮导管技术监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CO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用于临床上动态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肺热稀释法和肺动脉导管法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方法通过经肺热稀释法(COa)、右心漂浮导管热稀释法(COpa)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测量法(COpc)在20只犬感染性休克模型制作前后以及应用不同液体容量复苏后测量心输出量和血液动力学参数,比较COa、COpa、COpc之间的关系。并且比较经肺热稀释法、右心漂浮导管热稀释法两种方法测得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包括SVRI和SVI)。结果实验全程中COpc、COa和COpc的相关性好,准确性很稳定。体循环指数(SVRI)和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在经肺热稀释法和右心漂浮导管热稀释法比较中呈正相关。结论在犬感染性休克模型中,我们发现与肺动脉导管法相比较,经肺热稀释法测量得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准确稳定,COpc准确、可靠,体循环指数(SVRI)和每搏输出量(SVI)在两种方法中的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慢性肝病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肺血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肺血流的变化。方法 经Swan-Ganz漂浮导管和桡动脉导管监测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术前比较。结果 心率在无肝期开始增快;血压在新肝早期明显下降,术后有增高的趋势;肺动脉压在新肝期开始有显增高,术后仍继续增高;肺动脉楔压与肺动脉压变化基本一致;术前心输出量高于正常,术中转流期有明显下降,术后48h内趋于术前水平;体循环阻力在转流期中显增高,新肝期始恢复,术后48h趋于术前水平。肺循环阻力术前低于正常,术中无明显变化;术毕及术后48h显增高。结论 监测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患肺血流的改变对预防和控制肺部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老年烧伤延迟复苏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60岁以上爆炸伤伤后6 h入院伴有休克症状患者,入住烧伤ICU,在心电监护、有创动脉压、血气分析等多指标综合监测下液体复苏,防治心、肺等脏器并发症。结果 11例休克患者得到有效复苏,较平稳度过休克期。结论入住烧伤ICU,多指标综合监测下液体复苏,防治脏器并发症,可提高老年烧伤患者延迟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中原地区大面积烧伤休克期补液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休克液体复苏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2年3月~2005年6月大面积烧伤及时复苏(A组)124例和延迟复苏(B组)54例病人,入院后在多指标监测下快速补液,观察神志、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尿量、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各种并发症发病率等指标,并收集烧伤后8h、第1个24h、第2个24h补液量与国内通用公式理论计算量相比较。结果烧伤后及时复苏组、延迟复苏组补液量均大于国内通用公式理论计算量。及时复苏组较延迟复苏组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国内通用烧伤补液公式满足不了大面积烧伤休克期补液需要,改进补液公式可快速纠正休克,减少烧伤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黄克 《中外医疗》2014,(18):95-96
目的探究重症急性胰腺炎腹内高压患者血液动力学监测的新方案。方法根据血液动力学监测方法将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腹内高压患者随机分为漂浮导管组、超声组及超声漂浮导管组,各20例。漂浮导管组测右房压(RAP)、右室压(RVP)、肺动脉压(PAP)、肺动脉嵌顿压(PAWP)、心排血量(CO)、全身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等,超声组用彩色多普勒便携式超声诊断仪监测肺动脉压(PAP)、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射血分数(EF);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肾动脉、肺动脉、肝动脉及颈内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阻力指数(RI)等,超声漂浮导管组则监测全部上述指标。3组每日监测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包括乳酸)、淀粉酶、脂肪酶、心肌酶谱、肝肾功能、氧合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等。通过比较3组各重要脏器的功能变化、住院时间及死亡率,评估3种方法的优劣及临床实用性。结果根据监测的结果给予相应的治疗后,发现超声技术与漂浮导管技术相结合用于监测血液动力学的超声漂浮导管组,患者治疗更为及时,器官、系统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死亡率显著降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统计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P腹内高压患者血液动力学监测采用超声技术与漂浮导管技术相结合的方案,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并缩短住院天数,间接减少医疗开支,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监测早期液体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47例,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和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早期液体复苏前、复苏后6h的心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患者7d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对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 (1)7d内死亡21例,病死率为44.7%。两组早期液体复苏前除每搏量变异(SVV)外,其余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液体复苏后6h每搏量指数(SVI)、平均动脉压(MAP)、全心射血分数(GEF)、ELWI、PVPI和心功能指数(CF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流动力学各指标预测预后的ROC曲线图显示,早期液体复苏后6h的ELWI预测患者预后结局的AUC最大为0.898,切点值为9.5ml/kg,在此截点值下灵敏度为76.2%,特异度为92.3%。早期液体复苏后6h的PVPI预测患者预后结局的AUC为0.842,切点值为1.75,在此截点值下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96.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期液体复苏后6h的ELWI水平对预后判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PVPI、ELWI、MAP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相关,早期液体复苏后6h的ELWI水平是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早期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床旁急诊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急危重病救治中的应用。方法26例急诊科急救的危重症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应用Swan—ganz导管(漂浮导管)技术进行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根据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来调整治疗方案,记录患者相应的临床情况。结果应用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后,26例患者中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7例,感染性休克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19例患者于48h内病情迅速好转并趋于稳定.6例患者病情恶化自动出院,1例患者死亡;26例患者漂浮导管留置时间为24~160h,最长1例达13d,均未出现采用漂浮导管后产生的任何并发症。结论床旁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急危重症伴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的诊治中起重要作用,方法简便安全,值得在急诊科急危重病急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张鹏  沈君华 《海南医学》2011,22(22):68-69
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与肺动脉漂浮导管法两种方法在临床中指导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住院患者30例,同时使用以上两种方法对心搏量(SV)、心指数(CI)、心输出量(CO)、心搏出指数(SI)、肺动脉楔压(PAWP)、左室做功指数(LCWI)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数据的相关性。结果两种方法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血流动力学检测所得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相关性好(r=0.86),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有创"的检测手段,以指导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烧伤创面深度与患者休克期补液量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烧伤面积≥25%总体表面积(TBSA)且休克期采用瑞金公式进行液体复苏患者的病史资料。记录入选患者的体表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以及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的补液量;计算Ⅲ度烧伤创面面积与体表烧伤总面积的比值(Ⅲ度创面比),换算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的实际补液系数(VIWB);分析Ⅲ度创面比与VIWB的相关性,建立回归方程并换算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 的修正VIWB。结果 166例患者资料入选。与单纯Ⅱ度烧伤患者(n=53)比较,单纯Ⅲ度烧伤患者(n=7)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 的VIWB分别增加了37%和41%(均P<0.05)。Ⅲ度创面比与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 的VIWB均呈显著正相关(R2=0.138,P<0.001;R2=0.108,P<0.001);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0.537x+1.595和y=0.314x+0.775。与相同面积的Ⅱ度烧伤创面比较,Ⅲ度烧伤创面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的修正VIWB分别增加了35%和41%;Ⅲ度创面比每提高20%,第1个和第2个24 h的VIWB-修正公式需分别增加0.1和0.06。结论 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量与Ⅲ度创面比有关;修正公式适用于不同深度烧伤创面VIWB的换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在严重烧伤早期应用血液稀释疗法,研究机体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改变。方法 选择伤后6h内住院的成年男性严重烧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常规进行体液复苏治疗,观察组患者体液复苏治疗同对照组。并于伤后24h内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进行血液稀释。二组患者分别于伤后8,16,24,48h测定全血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进行血液稀释后,心输出量(CO)、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楔嵌压(PAWP)等反映血流动力学的指标有所改善。②对照组患者全血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伤后显著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下降。虽经补液治疗,上述指标仍于伤后24h达峰值,伤后48h才接近正常范围;而观察组患者进行血液稀释后上述指标明显改善,伤后24h基本达正常水平。结论 严重烧伤早期应用血液稀释疗法是安全的,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大大提高体液复苏的效果,尽快恢复循环血容量,有效防治休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烧伤创面深度与患者休克期补液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烧伤面积≥25%总体表面积(TBSA)且休克期采用瑞金公式进行液体复苏患者的病史资料。记录入选患者的体表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以及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补液量;计算Ⅲ度烧伤创面面积与体表烧伤总面积的比值(Ⅲ度创面比),换算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实际补液系数(VIWB);分析Ⅲ度创面比与VIWB的相关性,建立回归方程并换算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修正VIWB。结果 166例患者资料入选。与单纯Ⅱ度烧伤患者(n=53)比较,单纯Ⅲ度烧伤患者(n=7)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VIWB分别增加了37%和41%(均P<0.05)。Ⅲ度创面比与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VIWB均呈显著正相关(R2=0.138,P<0.001;R2=0.108,P<0.001);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0.537x+1.595和y=0.314x+0.775。与相同面积的Ⅱ度烧伤创面比较,Ⅲ度烧伤创面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修正VIWB分别增加了35%和41%;Ⅲ度创面比每提高20%,第1个和第2个24h的VIWB-修正公式需分别增加0.1和0.06。结论烧伤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对脓毒症休克合并心肌损害患者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 将37例脓毒症休克合并心肌损害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C组)18例和PiCCO组(P组)19例。C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P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和股动脉PiCCO导管,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指导患者的液体复苏、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和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的应用。记录两组患者复苏6h后相关参数(CVP、MAP、ScvO2、尿量、血乳酸水平)、心功能指标(NT-proBNP,cTnI)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6、24、48h的液体正平衡量、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和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的用量。结果 与常规对照组(C组)相比,P组治疗6h后ScvO2升高、血乳酸水平降低,心功能指标cTnI降低,液体正平衡量增加(P均<0.05);P组治疗6、24、48h多巴酚丁胺用量增加、多巴胺用量减少(P均<0.05);治疗24、48h两组液体正平衡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VP、MAP、尿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iCCO监测可以指导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在指导正性肌力药物应用的同时还可以减少血管收缩药物的应用、减轻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过度补液的正负临床效应。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8月我科收治的烧伤总面积≥70%Ⅱ度、Ⅲ度≥50%TBSA的患者39例行液体复苏,总结患者伤后24、48、72h的补液量对患者的影响,同时观察记录这一时间段患者各项临床指征的变化。结果28例重度烧伤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6例患者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同时高血压患者2例,凝血功能障碍(VK1↓)1例,腹腔间隙综合征2例。结论把控好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杜绝过度补液,为保证烧伤休克期顺利、安全、有效的补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张盐右旋糖酐液(HSD)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中的作用及其对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HSD在犬35%TBSAⅢ度烧伤6h后复 的容量负荷、MAP、LVSP、LVEDP、dp/dtmax-dp/dtmin、CO及SVR的变化。结果L:HSD在烧伤休克的延迟复苏伤后第一个24h的输液量比乳酸林格液复苏少30.56%,其中复苏后4h的输液昌比乳酸林格液复苏少59.50%,并且能增加心肌的收缩、  相似文献   

17.
支晨 《中国医药导报》2011,8(14):111-112
目的:探讨Swan-Ganz导管用于ICU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41例危重患者置人Swan-Ganz导管,置管时间3-5d。结果:41例患者均未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有针对性地救治,休克与心衰均得到纠正。结论:使用Swan-Ganz导管监护为ICU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护士的严密观察、有效护理.有助于防止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影响烧伤休克的因素,为烧伤休克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824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烧伤面积、年龄、入院时间、并发症与休克发生率的关系。结果烧伤面积越大,休克发生率越高;儿童与老年患者休克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4~12h内入院患者休克发生率高于其他入院时间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肾、肺、心功能衰竭者休克发生率更高。结论烧伤面积、年龄、入院时间和并发症等与烧伤休克关系密切,对烧伤患者应及时进行液体复苏,加强对儿童与老年患者的抗休克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总结救治1例合并休克期呼吸心跳骤停的大面积烧伤的成功救治经验。方法:对1例火焰烧伤总面积96%TBsA(深Ⅱ度4%;Ⅲ、Ⅳ度92%)合并吸入性损伤、休克期(伤后27h)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早期重要治疗包括合理的补液治疗,早期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治疗;早期切痂手术,自体微粒皮、异体大张皮覆盖创面;此外,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也贯穿了治疗整个过程。结果:患者在休克期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经过及时、成功的心肺复苏治疗,在密切监测生命指标的前提下,采取早期分二次切痂自体微粒皮、异体大张皮移植;由于自体皮源的缺乏,后期分11次手术自体皮移植封闭创面,经过128天创面愈合,治愈出院。结论:对于休克期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的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患者,个体化的补液治疗、及时有效地心肺复苏是救治成功的前提;在心肺复苏之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重视围手术期的治疗,早期切痂手术,自体微粒皮、异体大张皮覆盖创面仍然是可行的,并且对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非常重要。同时,积极营养治疗并且尽早向肠内营养过度,防治感染,及时有效利用有限的自体皮源封闭创面同样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0.
严重烧伤会导致机体发生休克,休克期渡过不平稳是大面积烧伤患者全身感染和内脏并发症发生的基本原因之一。通过静脉补充液体,可增加机体血容量,维持血压,纠正休克,降低烧伤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近年来,随着烧伤静脉补液成分的发展,休克期的监测指标的进步及烧伤补液公式的演变,个体化补液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