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侵袭性胸腺癌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报道5例经病理证实侵袭性胸腺瘤,着重分析CT尤其HRCT分期及表现。结果:HRCT分析:Ⅰ期:包膜完整,无包膜的镜下侵犯;Ⅱ期:肿瘤穿过包膜侵及纵隔脂肪或胸膜;Ⅲ期:侵及心包、大血管或肺;Ⅳ期:胸膜、心包种植或淋巴、血行转移。HRCT主要表现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侵厦心包、大血管、肺及胸膜。结论:HRCT能清晰显示胸膜、心包和肺实质侵犯,对病变范围进行可靠评价,进行准确分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胸腺瘤患者结合病理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非侵袭性胸腺瘤16例,边界均较为清晰,内部密度较均匀,实质部分呈轻度较均匀强化;侵袭性胸腺瘤9例,边界均欠清晰,可见不同程度胸膜和/或心包膜增厚、受侵,其中6例内部密度欠均匀,实质部分呈轻-中度强化。结论CT对胸腺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小鸽  梁娜  邓珍萍  贺平 《西部医学》2009,21(12):2090-2092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胸腺瘤,对其CT平扫及增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13例,瘤体边缘规则,密度均匀,无纵隔胸膜和心包受侵征象。侵袭性胸腺瘤12例,瘤体边缘不规则,与心脏血管接触面大,脂肪间隙消失,有不同程度纵隔铸形改变;其中10例胸膜和心包受侵、增厚;9例有胸水和心包积液;2例侵入肺内;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腺癌1例,瘤体沿纵隔血管间隙侵润生长,伴纵隔淋巴结和胸膜转移。结论CT能清晰显示胸腺瘤形态和内部结构及周围侵犯情况,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侵袭性胸腺癌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报道5例经病理证实侵袭性胸腺瘤,着重分析CT尤其HRCT分期及表现。结果:HRCT分析:Ⅰ期:包膜完整,无包膜的镜下侵犯;Ⅱ期:肿瘤穿过包膜侵及纵隔脂肪或胸膜;Ⅲ期:侵及心包、大血管或肺;Ⅳ期:胸膜、心包种植或淋巴、血行转移。HRCT主要表现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侵及心包、大血管、肺及胸膜。结论:HRCT能清晰显示胸膜、心包和肺实质侵犯,对病变范围进行可靠评价,进行准确分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侵袭性胸腺瘤的CT诊断及临床评价。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其中平扫18例,增强扫描14例。结果 18例侵袭性胸腺瘤均表现为前纵隔不规则分叶软组织肿块,邻近纵隔器官侵犯,心脏大血管侵犯12例,纵隔胸膜、心包侵犯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4例。结论侵袭性胸腺瘤CT影像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肿瘤分期及制订治疗计划、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对恶性胸腺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腺瘤的CT表现,并根据侵袭性胸腺瘤(I型)和胸腺癌(Ⅱ型)的分型,作对比分析。结果恶性胸腺瘤沿纵轴爬行生长,易侵犯邻近器官,形态不规则,肿瘤密度不均匀等。Ⅱ型易纵隔淋巴结及胸外转移,I型可合并自身免疫疾病及胸膜种植。结论CT扫描对恶性胸腺瘤的诊断和分型具有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ST)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GST患者的CT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GST的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的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增强后,肿块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强化,可见中心坏死及远处转移灶。本组病例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数小于5cm,边界较清楚,CT显示多为均匀强化;恶性13例,肿块直径多数大于5cm,边界欠清楚,CT显示为不规则强化,肿块内有坏死表现或转移灶。结论CT可清楚显示肿块的外部形态、内部改变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G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CT征象,评价CT对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12个病灶病理证实为GISTs患者的C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8例12个病灶GISTs发生在胃3个,小肠9个;良性7个病灶,恶性5个病灶。良性肿瘤常密度均匀,边缘清楚;恶性肿瘤常多发,密度欠均匀,边界不清。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s的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和大小,对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胸腺瘤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术前早期准确判断胸腺瘤的危险分类可以影响治疗计划并改善临床预后,以及预测术后复发风险。传统的影像学诊断是利用形态学基础及诊断医生的临床经验进行诊断,难以准确区分肿瘤风险分类,已经不能达到生物个体的精准影像医学的标准。影像组学则是对医学影像图像进行高通量特征空间数据信息提取,着眼于临床问题构建预测模型,从而可以无创地量化肿瘤异质性,旨在根据患者个体及其肿瘤的特征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本文就CT影像组学在胸腺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42例的病变部位胃部20例、小肠21例、肠系膜1例.良性病变18例,CT检出16例,平扫表现为类圆形均匀软组织密度影,直径2~6 cm,平均3.8 cm,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CT未检出的2例直径均<1 cm.恶性病变21例,CT均检出,平扫多表现为较大的不规则或分叶状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不均可见囊变坏死,直径4~30 cm,平均10.1 cm,增强扫描不规则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潜在恶性3例,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较均匀,直径4~8 cm,平均5.6 cm,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结果 说明CT能较准确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大小,对诊断有明确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WI)在胸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诊断确诊的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204例。其中,低危胸腺瘤组患者98例,高危胸腺瘤组患者62例,胸腺癌组患者44例。所有患者行增强CT及MRI-DWI检查。比较3组患者增强CT、MRI-DWI指标情况,分析增强CT联合MRI-DWI诊断胸腺癌的价值;比较高危胸腺瘤组及低危胸腺瘤组增强CT、MRI-DWI量化指标情况,分析增强CT联合MRI-DWI诊断高危胸腺瘤的价值。结果 胸腺癌组边界不清楚占比高于低危胸腺瘤组、高危胸腺瘤组(P <0.05),高危胸腺瘤组边界不清楚占比高于低危胸腺瘤组(P <0.05);胸腺癌组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均低于低危胸腺瘤组、高危胸腺瘤组(P <0.05),高危胸腺瘤组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ADC值低于低危胸腺瘤组(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ADC值及三者联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胸腺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VD)与胸腺瘤螺旋CT(S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84例胸腺瘤经SCT检查,重点观察肿瘤的形态密度、边缘与周围心脏、大血管及纵隔的关系,有无肺转移及胸膜种植;其中40例行增强扫描。所有84例胸腺瘤标本均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VEGF及MVD表达,并分析其与SCT征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胸腺瘤组织CT强化幅度随VEGF表达水平和MVD计数的增高有增加的趋势(P〈0.01)。VEGF表达水平和MVD计数与胸腺瘤CT征象中的分叶征、尖角征/锯齿征、胸膜、心包及大血管侵犯有相关性(P〈0.05)。而纵隔脂肪线、病灶大小、密度均匀与否及肺内转移等征象与其表达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T征象与VEGF表达及MVD相关,这有利于术前无创性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13,他引: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在颌面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颌面骨折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层厚1mm或2mm,在此基础上进行骨密度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不同角度骨折的三维病变图像,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分析并与X线平片对照。结果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再现了颌面骨折的病理解剖全貌,38例均能清晰直观地显示颌面骨折的部位、骨折线走向及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据此分别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治疗方案,其中33例行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5例采用保守疗法,治疗后咬合功能及面部外形均恢复正常。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有助于理解颌面骨折的三维立体形态和复杂的病理解剖关系,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包括恶性淋巴瘤15例,胸骨后甲状腺肿11例,胸腺瘤8例,神经源性肿瘤7例,生殖细胞肿瘤4例,心包囊肿2例,淋巴管瘤1例。结果不同类型的纵隔肿瘤有其好发部位及特殊CT表现,术前CT诊断准确率达95.83%(46/48)。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熟悉其征象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细胞角蛋白(广谱)(CK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胸腺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VD)与胸腺瘤螺旋CT(S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84例胸腺瘤标本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分析CKP、VEGF及MVD表达水平与其SCT征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胸腺瘤组织CT强化幅度随VEGF表达水平和MVD计数的增高而增加;VEGF表达水平和MVD计数与胸腺瘤CT征象中的分叶征、尖角征/锯齿征、胸膜、心包及大血管侵犯有相关性;CKP与SCT个别征象有相关性,但与SCT恶性征象并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SCT征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胸腺瘤的病理学特点,有利于术前无创性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放疗后早期复发CT诊断价值及影像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放疗后早期复发CT影像表现。方法收集78例NPC放疗后早期复发CT检查资料。全部病例行CT平扫,其中58例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结果78例患者中,有40例咽旁颈动脉鞘区出现复发,肿瘤主要在咽旁、颈动脉鞘区生长;30例颅底海绵窦复发;4例咽旁和咽隐窝复发;4例在咽壁处复发。有62例CT平扫可以确诊,另有16例需增强扫描后才能确诊为复发。结论NPC放疗后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诊断NPC早期复发有重要意义,能为临床尽早治疗提供依据。但对存在于咽旁微小肿块的复发,CT扫描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多层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行常规腹部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后,分别进行肠系膜动脉和静脉成像,成像方法常规采用MIP和VR,需要时加MPR或CPR,描述肠系膜血管病变的表现。结果17例患者中8例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1例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肠系膜下动脉(IMA)中断;3例SMA见局限性狭窄,其中1例并侧支血管形成;1例见SMA近端动脉瘤。3例SMV血栓形成,其中2例表现为SMV不显影,1例表现为SMV内充盈缺损。结论多层CT肠系膜血管成像是肠系膜血管病变的一种无创、准确、快捷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巨脑回畸形及伴发病变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巨脑回畸形及伴发病变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巨脑回畸形的CT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5个月3.5岁,其中1岁以下8例。结果CT表现为脑回宽大、平坦,脑皮质增厚,皮质内表面光滑,脑白质变薄。广泛型9例,局限型2例(1例位于右侧顶叶,1例位于左侧额叶)。8例伴胼胝体发育异常,3例伴有脑裂畸形,1例伴TORCH感染并发交通性脑积水,仅1例未见明确伴发畸形。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巨脑回畸形及伴发病变。  相似文献   

19.
CT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对亚急性甲状腺炎(SAT)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SAT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cT表现。评估内容包括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增强程度、腺体边缘及颈部淋巴结情况。结果依病变形态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弥漫型5例,分布于两侧甲状腺,同时累及峡部4例。呈弥漫不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局限型3例,其中一侧单发结节1例,两侧多发结节2例,累及峡部1例。结节大小0.7-2.2cm,密度多低于骨骼肌,边缘模糊。增强扫描均呈明显或轻度不均匀强化,强化边缘不清。局限与弥漫型并存1例。所有甲状腺体积均增大,腺体边缘清晰,颈部未发现增大淋巴结。结论SA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4例冠状动脉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用平扫图像行钙化积分测定,利用增强扫描重建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及容积再现技术重建(VRT),其中11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总结CT冠状动脉造影的评价方法和显示情况,分析影响冠状动脉成像的原因。结果16层螺旋CT平扫可测定钙化积分,增强扫描MPR、MIP及VRT重建像能多角度各向同性地显示冠状动脉的所有1级、绝大部分2、3级以及部分4级分支。MPR及MIP图像对冠状动脉分支的显示优于VRT图像。VRT重建像图像质量的优良率:优75.0%(78/104),良14.4%(15/104),差10.6%(11/104),优良率为89.4%。图像质量影响因素有主动脉根部造影剂浓度、心率、有无心律不齐和患者屏气等。发现冠状动脉管壁欠光滑53例,管壁钙化斑块50例,非钙化斑块24例,管腔狭窄36例,管腔闭塞1例,搭桥血管2例,血管内支架6例。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患的筛选手段及冠状动脉术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