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是引起人畜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体。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病,也即由鼠、猪、犬等动物及患者的尿液污染周环境或疫水而传播的接触性传染病。由于本病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因此而误诊或观察不及时而延误抢救导致患者死亡,故钩端螺旋体病在临床观察和护理十分重要。2008年5月~2008年8月,我科收治了2例钩体病患者,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林冰 《卫生职业教育》2003,21(7):127-128
目的 探讨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率,降低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7月至2002年7月住院病人36例的临床诊治情况。结果 36例病人中误诊ll例,误诊率30.6%,死亡3例,死亡率8.3%。结论 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早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给早期确诊带来困难,导致误诊率高而延迟治疗和抢救。因此,应加强对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率,并及时给予正确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兰小媛 《右江医学》2009,37(3):365-366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早期的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的各器官损害及功能紊乱、以及病程后期的各种变态反应性并发症,重症患者可发生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常危及患者生命。临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等,由于钩端螺旋体毒力的大小及侵入数量不同,人体免疫力和反应性不同,因而临床表现较复杂,病情轻重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眼结合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和肝、肾功能损害。其预后与是否早期诊断、早期休息,正确的治疗及良好的护理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近几年来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诊断的新进展,方法:对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方法的弊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因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各种实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结论:PCR快速检测法对钩螺旋体病的早期诊断具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曾维诚 《黑龙江医学》2010,34(6):427-431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全球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目前已发现有18个血清群75个血清型,遍布31个省份,自1955年以来病例数超过250万人,平均病死率约为1%。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多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分为:流感伤寒型、黄疸出血型、肺大出血型、脑膜炎型、肾功衰竭型。其中以肺大出血型的死亡率为最高,因此临床观察、抢救及护理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是迄今散布较广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性疾病,对劳动人民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大搞群防群治,寻找早期诊断方法,以期减少钩体病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钩端螺旋体通过皮肤或粘膜侵入机体,引起浅表淋巴结肿大,伴有压痛,早已为许多临床医生诊断要点之一,第四军医大,统计50例早期钩体病中,淋巴结肿痛66%,徐州医学院报告,经实验室证实154例流感伤寒型钩体病,淋巴结肿大占29.9%,但根据广东东莞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和流行规律的影响及有效防治策略。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应用apsall.O分析软件统计数据,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结果 1960~2002年湖北省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2.61/10万,病死率2.90%,发病时间以8月份为主,占调查总数68.69%。野外鼠类、放养的猪和牛为受灾地区主要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型为13群20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57.29%,波摩那群28.60%,乳山型钩体抗体在我国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中首次发现。将仙桃市、枝江县近10年气温、降雨量资料与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只有仙桃市8月降雨量与钩体病发病率相关有显著性。经8万余例人群接种双价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未发现严重副反应和异常反应,安全性良好。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1针注射后1年内,对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保护效果达95.57%,血清抗体阳性率和GMT均在6个月时达到最高峰,其黄疸出血群(赖型)和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抗体阳转率分别达96.2%和95.7%,其C,MI’分别为1:87.72和1:47.48。1年时黄疸出血群的赖型和七日热群的七日热型仍分别有53.8%和29.0%的阳性率,基本达到保护所需的抗体水平,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结论 洪涝灾害可以影响钩端螺旋体的流行,但不是决定因素。不同洪涝灾害类型对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影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在可能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病的地区,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豚鼠钩端螺旋体病肺瀰漫性出血实验模型的肝组织作了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大量钩端螺旋体分布在血窦壁附近,并通过肝血窦内皮细胞窗孔进入组织间隙,同时观察到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窗孔进入组织间隙,在扩大的内皮细胞窗孔可见血小板聚集和粘着。作者认为红细胞通过结构完整的肝血窦内皮细胞窗孔进入组织间隙的漏出性出血(Diapedesis)是早期钩端螺旋体病肝出血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