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学生吸烟、饮酒现状,了解吸烟、饮酒与其他健康危险行为的聚集现象。方法:采用分阶段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结合的方法,对全国22个省/直辖市内44所高等院校的非毕业年级学生7 979人进行横断面调查,内容主要为吸烟、饮酒等健康危险行为,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学生目前吸烟与饮酒率分别为19.6%、42.2%。大学生吸烟率在不同性别(男生34.1%vs.女生6.1%)、地域(东部地区15.7%vs.中部地区19.0%vs.西部地区29.8%)、高校类型(部属重点大学17.9%vs.职业技术学院21.2%)以及专业间(文科15.4%vs.理工科2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生饮酒率在不同性别(男生58.6%vs.女生26.9%)、地域(东部地区37.9%vs.中部地区42.8%vs.西部地区50.8%)以及专业间(文科36.4%vs.理工科4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饮酒的大学生其不健康饮食行为、不良个人卫生习惯、物质滥用以及易导致伤害行为的自我报告率均高于不吸烟与不饮酒者。结论: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在我国高校的流行状况并不乐观,与其他健康危险行为存在聚集现象,应根据大学生的不同人群特征采取综合性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学生健康相关行为的现状及其特点,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医科大学的学生进行健康相关行为调查与分析。结果在危害医学生健康的行为因素中,吸烟占21.10%,饮酒占75.00%,每天睡眠时间少于6个小时占24.24%。多种行为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三个专业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不良行为对医学生的健康影响很大,应针对不同的专业、性别给予医学生不同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指导。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与美国中学生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社会因素对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流行特征的影响。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无记名方式对安徽省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美国资料来源于CDC1991年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监测,结果:安徽省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低于美国,安徽省和美国中学生攻击行为男生高于女生,自杀行为女生高于男生,吸烟和饮酒行为报告率安徽省男生高于女性,美国男,女生差异无显著性,吸烟和饮酒行为以12年级学生最高,与安徽省一致,故障伤害行为安徽省以初三学生最高,高中各年级产差异无显著性,而美国为12级学生最低,9-11年级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干预应针对相关社会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4.
金鹏 《热带医学杂志》2015,15(1):99-100,110
目的了解南京市大学生饮酒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南京市4所高校的8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南京市大学生总饮酒率为52.88%(441/834),男女生饮酒率分别为64.68%和39.95%,男生饮酒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来自城市的学生饮酒率(61.86%)高于农村学生(42.71%),理工类学生(60.93%)高于文史类(45.20%),毕业生(75.56%)高于非毕业生(46.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生饮酒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男生、吸烟、父亲喝酒、校外居住、同学喝酒是大学生饮酒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南京市大学生饮酒行为较为普遍,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宣传饮酒的危害及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会因素对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流行特征的影响。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无记名方式对安徽省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美国资料来源于CDC1991年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监测。结果安徽省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低于美国,安徽省和美国中学生攻击行为男生高于女生,自杀行为女生高于男生,吸烟和饮酒行为报告率安徽省男生高于女性,美国男、女生差异无显著性;吸烟和饮酒行为美国以12年级学生最高,与安徽省一致;故意伤害行为安徽省以初三学生最高,高中各年级间差异无显著性,而美国为12级学生最低,9~11年级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干预应针对相关社会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和健康危险行为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探讨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与健康危险行为的相关性。方法方便抽取3所大学在校学生6176名(男生3285名,女生2891名),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亚健康状态和健康危险行为,数据分析采用Pearson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的报告率为10.2%;躯体亚健康状态的报告率为11.7%,其中三个维度躯体活力不足、生理功能低下和抵抗力下降状态的报告率分别为21.7%、13.9%和15.0%;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报告率为10.5%,其中3个维度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状态的报告率分别为14.7%、22.6%和7.3%;睡眠时间短、缺乏运动、吃早餐频率低、偏食、吸烟和饮酒频率高行为均为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报告率较高;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及时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蚌埠市不同专业大学生吸烟行为的流行状况、吸烟危害认知相关态度,探讨大学生不同吸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蚌埠市各高校更好地开展控烟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以整群随机抽样法调查蚌埠市1所医科院校和1所非医科院校,共计163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尝试吸烟行为、现在吸烟行为和曾经吸烟行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专业男生的尝试吸烟行为、现在吸烟行为和曾经吸烟行为均明显高于女生(P<0.01);非医学专业男生的尝试吸烟行为、现在吸烟行为和曾经吸烟行为均明显高于女生(P<0.01).结论:两所高校大学生的现在吸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生吸烟率明显高于女生.虽然医学专业大学生较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吸烟危害相关知识知晓程度高,但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吸烟危害知识的掌握情况仍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青海大学生性相关行为状况,为有效促进该地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取1 807名大学生,匿名自填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曾发生过性行为率为14.9%,其中男生22.9%、女生7.4%,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期有过性行为的为7.2%,其中男生11.3%、女生3.5%,各年级之间、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性伴行为、被迫性行为、意外妊娠发生率分别为28.8%、14.2%、16.5%。安全套的使用率仅47.8%。结论青海省大学生性行为的发生率与国内报告近似,存在多性伴行为、被迫性行为、意外妊娠等不安全因素,应开展正规、系统、科学的性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2):175-177
目的:研究大学生不同行为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睡眠、体育锻炼)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皖南某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结果:共调查2721人,其中男生951人,女生1770人。饮酒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低于不饮酒大学生;睡眠充足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在自我维度得分高于睡眠不足大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高于体育锻炼不足大学生。结论: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导致生活满意度较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睡眠充足可以提高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应采取吸烟、饮酒行为干预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提醒学生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为提高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提供相关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某医学院校大学生性观念及性行为现状调查分析,为性教育模式和内容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编《大学生性行为调查问卷》对某医学院学生37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该校医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男生接受率为71.9%,高于女生的52.6%(P〈0.001);对爱情与性行为关系的态度,64.1%的学生认同"先有爱后有性",性别间有差异(P〈0.001);对同居的态度,女生不赞成的构成比为88.6%,高于男生的43.4%(P〈0.001);12.1%的学生有过性经历,第1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平均为(19.7±2.5)岁。结论:大学生的性观念、性态度已存在严重的自由思想和行为倾向,性别间差异较大,需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性行为的教育及干预。  相似文献   

11.
郑军  邓青  郑卫红  沈晶 《医学与社会》2011,24(12):87-89
目的:了解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非医学生基本医学知识现状,探讨在综合性大学开展基本医学知识普及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宜昌市某综合性大学1-3年级不同专业的非医学生进行间卷调查。结果:73.6%的学生能正确回答H1N1甲流感的有效预防措施;96.7%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多数学生在遇到严重的意外伤害时不能有效的自救和救助;9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基本医学知识和必要的急救技能。结论:在综合性大学对非医学生开展基本医学知识和必要急救技能的普及教育十分必要,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意识和自我救助水平,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减少意外发生时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了解医科大学本科生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和对院前急救的态度,探讨适合医科大学本科生的急救知识教育方法.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等比例抽样调查方法,抽取医科大学共1 219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年级院前急救愿意施救的人数占各年级调查人数的百分比:2013级83.72%,2012级80.57%,2011级81.54,2010级74.75%,2009级88.46%,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不同年级一般院前急救知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级创伤救治要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2),心肺复苏技术要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结论 目前医科大学本科学生基本上掌握院前急救知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医科大学本科学生院前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学生适应能力的现状.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适应性诊断量表(APAS)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吉林省某综合性大学分层整群抽取的406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中,有14.04%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差;有63.80%的医学生存在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情况;不同年级学生在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校应转变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医学生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分析医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科学素质教育.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1835名医科大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度等进行调查,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1690份,其中52.1%同学能正确回答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attitudes of both medical and non-medical students towards the do-not-resuscitate (DNR) decision in a university in Hong Kong,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attitudes. METHODS: A questionnaire-based survey conducted in the campus of a university in Hong Kong. Preferences and priorities of participant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various situations and case scenarios, experience of death and dying, prior knowledge of DNR and basic demographic data were evaluated. RESULTS: A total of 766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DNR decisions in various situations between medical and non-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and preclinical students, and between students who had previously experienced death and dying and those who had not. A prior knowledge of DNR significantly affected DNR decision, although 66.4% of non-medical students and 18.7% of medical students had never heard of DNR. 74% of participants from both medical and non-medical fields considered the patient's own wish 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the healthcare team should consider when making DNR decisions. Family wishes might not be decisive on the choice of DNR. CONCLUSIONS: Students in medical and non-medical fields held different views on DNR. A majority of participants considered the patient's own wish as most important in DNR decisions. Family wishes were considered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patient's own wish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某医科大学七年制硕士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七年制医学生硕士阶段360名学生进行测试,并将结果与全国常模、七年制医学生本科阶段、统招硕士SCL-90因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9.17%的七年制医学生硕士阶段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本硕硕士阶段在人际敏感方面均高于统招硕士和本硕本科阶段。3.女性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4个因子上与男性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学校、社会、家庭应采取广泛措施,完善健全心理健康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未婚大学生性行为和避孕节育现状与需求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中国未婚大学生避孕节育教育与服务的现状及需求,为高校开展避孕节育服务和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根据知情同意原则选择80 000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共回收74 258份有效问卷,避孕相关知识知晓率总体水平偏低,女生高于男生,医学类学生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0%以上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及未婚同居持宽容态度,但认为有必要学习更多避孕知识的达87.2%;未婚性交发生率为14.4%;性交中每次都采取避孕措施的只有28.7%;未婚性交中导致意外妊娠的比例达25.2%,男生高于女生,本科生高于博士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科普读物或报刊杂志(70.1%)、网络(54.6%)及同学朋友(41.6%)是大学生获取避孕节育知识的3种最主要途径,大学生最推崇的3种避孕节育知识获取方式是科普读物或报刊杂志(69.2%)、课程教育或专题讲座(61.4%)及网络(48.5%);有性行为史的大学生中57.3%从超市、药店购买避孕药具,只有5.9%通过校医院、保健科获得,而其中51.7%最希望通过超市或药店购买避孕药具,只有9.9%最希望通过学校医院/保健科免费提供而获得;90.1%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有必要开展避孕节育相关知识教育,39.7%的学生希望以课程教育的形式开展避孕节育教育,64.5%的学生认为大学避孕节育教育应该从大一即开展,越早越好.结论 大学生性观念开放,避孕节育相关知识知晓率低,性行为中意外妊娠发生比例高;大学生对避孕节育知识和方法有迫切的需求,希望通过课程教育等多种形式获得,但如何保障大学生隐秘,使其方便地获取避孕节育服务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医科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医科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医科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了某医科大学2006年入学的新生,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受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总检出率为39.15%,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分析表明有8.47%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76.72%的学生有轻度的心理问题;医科大学新生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r=0.401)。对医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是交谈困扰,其次是交际交友困扰。结论改善医科大学新生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状,探讨其相关因素,旨在为缓解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提供相关对策。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分层随机选取的新乡医学院471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医学院校大学生中,学习倦怠总体平均分男生高于女生(P<0.05);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医学院校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体平均分及其各维度的得分上,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庭所在地、不同学习成绩的医学院校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体平均分上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其中男生、城镇学生和学习成绩差的大学生,其倦怠程度更高,应对其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及睡眠状况,分析二者间的关联性,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以广州某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330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调查表,对其就业心理和睡眠质量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问卷回收率为94.8%。接受调查的330名本科生中,84.2% 的学生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80.6% 的学生担心工作不能满足家人期望。男生比女生存在更大的家庭压力(P=0.027)和经济压力(P=0.000)。52名毕业班学生中,临毕业前只有7.7% 的学生找到工作,20.3%的学生睡眠较差。在毕业班学生中,就业压力与睡眠质量相关性显著(P=0.033)。结论 目前本科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的普遍存在导致学生睡眠质量下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实行相关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