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方案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疼痛控制及早期功能康复效果。方法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共60例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多模式的镇痛方案,对照组患者手术结束后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方案。分别记录术后不同时间静息、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度。结果 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静息、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VAS结果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度结果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模式镇痛方案对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控制效果满意,且能有效促进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硬膜外单次注射吗啡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的患者400例。随机分为两组,把硬膜外单次注射吗啡镇痛与PCEA镇痛进行比较。结果:PCEA组疼痛轻,排气早,WHO疼痛Ⅳ级标准评定有效率明显高于单次注射吗啡组(P0.01),药物副作用小、程度轻。结论:PCEA为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措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术后镇痛方法用于剖宫产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60例足月妊娠产妇,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A组多模式镇痛组-硬膜外单次注射小剂量吗啡与皮下自控镇痛(PCSA)相结合;B组(对照组)静脉自控镇痛(PCIA),观察术后镇痛效果、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术后4、8 hVAS评分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单次注射小剂量吗啡与皮下自控镇痛(PCSA)相结合的多模式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作用完善确切,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严重膝关节疾患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关节疼痛难以避免,疼痛控制不佳将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围手术期镇痛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运用较多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法有:关节周围注射药物镇痛、股神经阻滞、硬膜外镇痛、超前镇痛、多模式镇痛。本文对以上五种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镇痛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多模式联合镇痛对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后疼痛控制效果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8例初次行单侧膝关节单髁置换患者,按随机序列法分为2组:观察组14例,以鸡尾酒(酮咯酸氨丁三醇30 mg+吗啡5 mg+肾上腺素0.3 mg+利多卡因200 mg混悬液)注射于假体周围关节囊、肌腱起止点及深筋膜等组织;对照组14例,以生理盐水注射在以上相同区域,比较2组术后6,12,24,48 h静息痛程度以及术后24,48 h的运动痛程度;比较术后24,48 h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6,12,24,48 h静息痛程度以及术后24,48 h的运动痛程度,观察组均较对照组疼痛评分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24,48 h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镇痛可使UKA术后早期静息痛和活动痛得到明显减轻,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提示围术期多模式镇痛能有效缓解UKA术后疼痛,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为骨科术后疼痛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刘伟  肖占元  李立光 《黑龙江医学》2002,26(10):742-744
目的 比较硬膜外与静脉自控镇痛 (PCEA、PCIA)在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6 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妇科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硬膜外注射吗啡病人自控镇痛 (PCEA)组和静脉注射吗啡病人自控镇痛(PCIA)组。PCEA组在手术结束时 ,经硬膜外导管注入负荷量 (吗啡 1mg + 0 9%生理盐水至 5ml) ,然后连接镇痛泵在术后患者感到疼痛时自行给药镇痛 ,给药剂量每次吗啡 0 2mg ,锁定时间为 2 0min ;PCIA组在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入负荷量 (吗啡 0 5~ 1mg)然后连接镇痛泵在术后患者感到疼痛时自行给药镇痛 ,给药剂量每次吗啡 1mg ,锁定时间为 5min。术后 4、8、12、2 4h进行观察 ,并记录吗啡用药量、疼痛评分 (VAPS)、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镇静程度和恶心、呕吐等情况。结果 术后 2 4h用药总量PCIA组明显高于PCEA组 ;术后疼痛评分PCIA组在术后 4、8、12h高于PCEA组 ;PCIA组术后镇静程度明显高于PCEA组 ;PCI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程度明显高于PCEA组 ;患者对术后镇痛总体满意度评估PCEA组略高于PCIA组 ,但无统计学差异 ;2组患者术后各时相呼吸频率及平均动脉压都在正常范围 ,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CEA、PCIA均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 ,减轻术后应激反应。PCI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 ,且易发生明显镇静。对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单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在连续硬膜外注射吗啡加术后静点帕瑞昔布钠基础上使用口服依托考昔片对患者早期镇痛及活动度提高的效果,探索较为有效、规范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方法6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术后均使用连硬外注射吗啡与术后48 h 内静点帕瑞昔布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口服依托考昔片,对照组不使用口服镇痛药物。记录并比较术后24、48、72 h 静息和活动时VAS 评分,以及术后第2、3天膝关节最大活动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24、48 h 静息 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72 h 静息 VAS 评分及术后24、48、72 h 活动时 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第2、3天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硬膜外和静脉镇痛方式基础上使用口服依托考昔片可有效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疼痛,同时可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从而有效提升患者术后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硬膜外、静脉和关节腔内3种镇痛方法,对减轻全膝置换术后疼痛和调控炎性细胞因子反应趋向平衡的效果差异。方法: 将60例择期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硬膜外组:硬膜外腔推注负荷量吗啡,术毕接硬膜外镇痛泵;静脉组:静脉滴注负荷量曲马朵,术毕接静脉镇痛泵;关节腔组:关节腔内注射镇痛混合液,回病房后,按需静脉滴注阿片类镇痛药。记录3组患者术后6,18,24 h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值。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麻醉开始即刻,术后6 h,18 h,24 h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IL-8的浓度。结果: 硬膜外组术后6,18 h的 VAS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而静脉组又低于关节腔组。术后各组TNF-α、IL-1β、IL-6和IL-8浓度均升高,但术后6、18 h硬膜外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且静脉组又明显低于关节腔组。术后24 h上述指标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3种镇痛方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控制和炎性因子反应的调控均有一定效果,其中硬膜外镇痛较其他两组效果更明显,静脉镇痛优于关节腔内镇痛。  相似文献   

9.
周岩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0):1240-1241
目的 评估超前镇痛、术中及术后多模式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7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对照组患者术后传统配置镇痛泵,术后辅以止痛药物.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6、12、24、48、72 h及14d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同时记录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1、2、3、12日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治疗组患膝疼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明显下降,患膝关节ROM明显增加,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多模式超前镇痛可以明显消除患者的术后疼痛,可以促进关节早期无痛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0.
我们通过150例病人硬膜外注射吗啡对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及并发症的观察。结果表明硬膜外吗啡对术后疼痛有确切的镇痛效果(P<0.05),但同时也有一些并发症。考虑到镇痛效果和并发症与吗啡用量的相关关系,我们认为硬膜外注射吗啡2mg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1.
杨晨  游建军  石光英  王利  袁宏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35(8):1073-1077,1081
目的 探讨使用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泵留置膝关节腔连续镇痛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疼痛疗效及对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1月-2011年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3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5例.试验组采用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导管留置于膝关节腔连续镇痛,对照组采用常规硬膜外镇痛泵硬膜外腔连续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72 h内的术后平均静息痛VAS评分记录以及TKA术后1、2、3 、7、14、40 d的术后平均运动痛程度VAS评分、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ROM)以及膝关节术后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和患者的总体满意度来比较2种镇痛方式的效果.结果 试验组TKA术后72 h内的术后平均静息痛VAS评分和术后的平均运动痛程度VAS评分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膝关节活动度ROM与膝关节术后KSS平均评分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硬膜外镇痛泵膝关节腔连续镇痛的方法 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镇痛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手术后疼痛,减少局部组织挛缩粘连,预防关节活动度受限,最大限度提高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CFNB)与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镇痛的效果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ASA分级Ⅰ~Ⅱ级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60例.根据术后采用的镇痛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CFNB组(治疗组),PCIA组(对照组),其中CFNB组30例,PCIA组30例.观察指标包括:术后患侧膝关节静息痛及运动痛VAS评分;术后患侧膝关节活动度(ROM值)及患肢股四头肌肌力;术后7 d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前与术后的3个月HSS评分;术后出院时间.结果 术后CFNB组的静息痛及活动痛疼痛程度平均小于PCIA组;术后1、2、3、5、7 d,CFNB组患侧膝关节活动度(ROM值)及患肢股四头肌肌力明显大于PCIA组;术后7 d内不良反应的比率,PCIA组明显大于CFNB组;术后3个月HSS评分,CFNB组大于PCIA组;术后出院时间,CFNB组明显小于PCI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PCIA镇痛,术后CFNB镇痛临床效果比较明显,可以减轻TKA术后早期膝关节疼痛,增加关节运动活动度,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关节锻炼利于功能康复,并且不增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全膝置换手术逐年增多,在手术技术日趋完善的同时,术后康复逐渐被广大骨科医师所重视,而影响术后康复的种种问题中,镇痛尤为重要.现阶段全膝置换围术期的镇痛措施有很多,例如传统的口服镇痛药物、对膝关节周围支配神经进行神经阻滞以及一些物理疗法等.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方法也在不断涌现,无论何种方法都各有利弊,但均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静脉血栓栓塞(VTE)的主要危险因素及D二聚体(D-Dimer)对VT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实施单侧髋关节置换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共954例,其中术后发生肺栓塞(PE)或深静脉血栓(DVT)的患者47例为VTE组,其余907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病例资料和术后48 h的D-Dimer。结果VTE组患者吸烟史比例、手术时间、术后48 h的D-Dimer显著高于对照组,在VTE组使用硬膜外麻醉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吸烟史、全身麻醉、手术时间和术后48 h D-Dimer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VTE的风险因素,术后48 h D-Dimer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当D-Dimer水平为 2.175 mg/L时,其灵敏度为88.8%,特异度为84.6%。结论吸烟、全身麻醉、手术时间和术后的48 h D-Dimer水平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VTE发生的高危因素的风险因素,术后的48 h D-Dimer水平对术后VTE的发生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强铭 《中外医疗》2016,(5):49-51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外科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48例,采用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与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术后6、24、48 h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下肢血流信号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与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与心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显著改善术后镇痛效果,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麻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股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86例接受全麻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观察组给予术前股神经阻滞+全身麻醉,对照组给予单纯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 h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物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使用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48 h镇痛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8%(P<0.01)。结论:术前股神经阻滞用于全麻下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超前镇痛,能够更加有效的缓解患者围手术期疼痛程度,减少镇痛药物使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手术中连续股神经镇痛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0月~2009年10月12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坐骨神经联合腰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用止血带。麻醉完成后30min内进行手术,手术时间30~90min。记录患者术中切口疼痛、止血带反应及麻醉持续时间。术后关节腔内注射0.1%吗啡注射液20ml保留12h。结果:98.3%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3例(2.5%)患者因止血带反应需加用静脉麻醉或笑气(N2O)吸入麻醉。所有患者不需术后持续镇痛,麻醉失效后5~14h内感到切口疼痛,平均8.1h。所有患者对麻醉效果满意。结论:神经阻滞麻醉对下肢关节镜手术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术中及术后处理简单,是一种优良的关节镜手术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8.
张培俊 《中外医疗》2014,(28):49-50
目的比较局部麻醉和脊椎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这两种麻醉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1—2013年间来该院进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4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的原则分成局麻组和脊椎组。对局麻组患者实施局部麻醉的方法,对脊椎组的患者实施脊椎麻醉的方法,手术结束后询问患者的术中疼痛情况、术后疼痛情况,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对患者进行VAS评分法评价患者对于手术过程的满意度。结果局麻组20例患者中3例患者感到手术中疼痛,5例感到手术后疼痛,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脊椎组中有2例患者感到手术中疼痛,有2例患者出现术后疼痛,有9例出现了术后并发症。局麻组和脊椎组之间血压下降这一术后并发症差异(P〈0.05)。两组手术中、手术后感到疼痛的患者例数和其它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患者例数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膝关节镜短小手术中建议采用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术后并发症少,在膝关节大手术中建议采用脊椎麻醉,其镇痛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子宫切除术后皮下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子宫全切术后芬太尼用于病人自控皮下镇痛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全麻下子宫全切术病人60例,术后病人行自控皮下镇痛(PCSA)和硬膜外镇痛(PCEA),并根据不同的镇痛方法随机分为两组:皮下镇痛组(S组)和硬膜外镇痛(E组),每组30例。S组配方为芬太尼1mg+利多卡因150mg,E组为芬太尼0.5mg+布比卡因150mg,两组均加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术后48h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PCA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评分来观察各组镇痛效应,并记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术后48h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PCA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组恶心呕吐、尿潴留和局部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组(P〈0.05)。镇痛期间无呼吸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病人自控皮下镇痛与硬膜外镇痛用于子宫全切术后均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而皮下镇痛实际应用时更为方便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下肢截肢术后静脉镇痛和硬膜外镇痛的镇痛效果、安全性和不良反应,为术后镇痛方法选择提供参考。方法40例腰硬麻醉下行下肢截肢手术患者,以术后镇痛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记录两组术后2、6、24、48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总体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果的总体满意度两组相似,两组之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下负荷剂量吗啡联合芬太尼+罗哌卡因或舒芬太尼+氯诺昔康用于下肢截肢手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