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藿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对藿香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 从藿香茎中鉴定了10个化合物,占茎中挥发性成分的96.88%;从藿香叶中鉴定了20个化合物,占叶中挥发性成分的98.12%;从藿香果实中鉴定了15个化合物,占果实中挥发性成分的97.86%。结论 对甲氧基苯丙烯是藿香茎、叶和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桃金娘根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乙酸乙酯吸收提取到的桃金娘根挥发性成分。采用GC-MS分析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确定了27种桃金娘根挥发油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6.8%。结论桃金娘根挥发性成分中主要含有脂肪酸及烯醇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道地与非道地当归药材气味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道地与非道地当归药材挥发性气味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顶空吹扫法收集不同产地当归头香的挥发性组合,以气相色谱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检测,检索并加以鉴定。结果:检出的100们个成分中,30余种共有成分中含量相差2倍以上的有15种化合物,相差5倍以上的有4种化合物,而其余的成分则不相同。结论:道地与非道地当归药材相同的气味成分相对含量不同,且有许多不相同的组分,这说明中医用药强调道地性有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不同方法提取的三七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分别采用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静态顶空法提取三七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运用NIST11.0质谱数据库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已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并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从回流提取、超声提取、静态顶空法提取的三七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60、50、24个挥发性成分。在静态顶空法中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是香桧烯,占挥发性成分的24.97%;在回流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中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都是聚炔类物质环氧十三烷-4,11-二炔,分别占挥发性成分的9.97%和14.75%。首次从三七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3个聚炔类化合物和2个甾体类化合物。结论 三七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烷烃类、烯烃类、醛类、酸类、酯类、萜类、聚炔类、甾体类和杂环类物质。3种方法的补充利用可较全面地提取出三七中的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测定三七挥发性成分的可行性.[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三七挥发性成分的化学成分组成.[结果]三七挥发性成分经气相色谱分离得到离子峰93个,鉴定得到83个化合物,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95.83%.[结论]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具有简便、环保、快速、灵敏的优点,可应用于三七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鉴定丹蒌片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EM)提取丹蒌片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KI)对其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丹蒌片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44个组分,占总挥发性组分的72.46%。其中相对含量超过5%的成分有蒿本内酯(17.49%),β-榄香烯(11.07%),(-)斯巴醇(8.95%),3-丁烯基-1(3H)-异苯并呋喃酮(5.50%)等6个化合物。[结论]丹蒌片中的挥发性成分得到全面分析,根据其相对含量,丹蒌片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来源于川芎、郁金、泽泻,为丹蒌片的质量控制和进一步药效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SPMC-GC-MS)探讨炮制对酸枣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装置萃取生枣仁、炒枣仁、蜜枣仁中的挥发性成分,运用GC-MS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通过NIST05质谱数据库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分析生、制酸枣仁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酸枣仁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较大,酸枣仁经炒制后,二酚基丙烷等成分的含量明显降低,在加热过程中会生成壬醛等新化合物,蜜炙后苯酚等成分明显增加。结论:酸枣仁饮片在炮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部分损失,同时在加热过程中分解产生新的挥发性成分,蜜炙后受辅料影响也会产生新挥发性物质,推测该类成分与酸枣仁炮制过程中的特殊香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GC-MS分析技术鉴定雪峰虫草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 采用Rxi-5MS(30 m×0.25 mm,0.25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以高纯He气(纯度99.999%)为载气,进行程序升温;质谱定性以EI电离方式采集数据;根据NIST质谱数据库推测雪峰虫草的物质成分.结果 分别从雪峰虫草的石油醚部位中鉴定了44个化合物;从雪峰虫草的乙酸乙酯部位中鉴定了28个化合物.两部位的主要化合物类型为酸类、酯类以及甾醇类,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的相对含量分别占78.5%和77.36%.结论 首次采用GC-MS方法对雪峰虫草两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雪峰虫草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地桃花茎和叶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从地桃花的茎和叶中提取挥发油,对得到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分析鉴定,以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中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结果]从地桃花的茎和叶挥发油中分别分离出18个和23个色谱峰,通过NIST08谱库分别鉴定了其中15种和19种化合物。地桃花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正十七烷、β-蒎烯、1,3,3-三甲基三环[2.2.1.0(2,6)]庚烷等;地桃花茎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β-蒎烯、反式石竹烯、2-(7-十七炔)-四氢化-2H-吡喃等。[结论]地桃花茎和叶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类衍生物,且地桃花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及含量都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超甜蜜本南瓜肉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首次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超甜蜜本南瓜的肉中鉴定出22个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2.59%。结论研究表明其挥发性成分中吡喃酮含量最高(14.87%),其次为棕榈酸(13.20%)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并合成新型的吡咯并吡啶类整合酶抑制剂。方法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和分子对接方法,以已上市药物雷特格韦作为前体设计了一系列吡咯并吡啶类整合酶抑制剂(6a~6t),通过全合成方法得到目标产物,并测定这些化合物对整合酶3′加工抑制活性。结果成功合成了所设计的吡咯并吡啶类化合物,产物结构经过1H NMR、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确证。部分化合物都显示出一定的整合酶3′加工抑制活性,同时对特定化合物进行了分子对接及结合能量的分析。结论通过分子对接的方法对目标产物进行了构效关系的分析,阐明了该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并为该类化合物的继续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不同果龄的化橘红化学成分比较分析,确定化橘红的适宜采收期。方法: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化橘红中亲脂性成分检出率随果龄的增长而降低,共鉴定出13个成分,其中共有成分十六酸的相对含量随果龄的增长而基本成下降趋势。结论:果龄对化橘红中亲脂性成分及其含量存在影响,鉴定出多种成分。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不同产地单叶蔓荆子挥发油GC-MS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 (GC- MS)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山东六个不同产地的单叶蔓荆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 ,对分离出的成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不同产地单叶蔓荆子挥发油的成分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荣成产者分离出 4 2个峰 ,确认了其中 2 8种化合物 ;蓬莱产者分离出 2 6个峰 ,确认了其中 17种化合物 ;牟平产者分离出 36个峰 ,确认了其中 13种化合物 ;大汶河产者分离出 2 3个峰 ,确认了其中 13种化合物 ;滨州产者分离出 34个峰 ,确认了其中 2 0种化合物 ;崂山产者分离出 36个峰 ,确认了其中 14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合成3个目标化合物,并测试其对单子叶植物玉米、双子叶植物萝卜的生长调节作用。方法:以三异丙醇胺和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原料,通过硅烷化、酰化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将目标化合物分别用蒸馏水配制成浓度为2O、5O和100 ppm的溶液,采用平皿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单子叶植物玉米和双子叶植物萝卜的生长调节作用。结果:合成目标化合物;且结构经IR、MS、1H-NMR及元素分析确证;目标化合物在3个浓度下对单子叶植物玉米和双子叶植物萝都表现出一定的生长调节活性,在50 ppm时促进生长作用较为明显。结论:目标化合物对玉米种子和萝卜种子有一定的生长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化合物4-甲氧基-1,3-苯二甲酸二苯酯(PO1)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13个4-甲氧基-1,3-苯二甲酸二苯酯类化合物(PO1~PO13),其中8个化合物(PO6~PO13)未见文献报道。目标化合物结构已经由1H NMR,IR,MS确证,并对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实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以上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在4个引入-NO的化合物中,有3个化合物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明显增强;苯基上引入-CH3的位置和个数对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先导化合物对于药物研发具有深远影响,可以提高药物上市的成功率。利用传统方法发现先导化合物存在成本高且耗时的问题,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可以高效发现良好的先导化合物。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通过人工智能的筛选模型与生成模型获得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按照输入信息的类型归纳整理不同的模型,重点介绍了利用筛选模型实现药物重定位和利用生成模型实现多目标药物设计,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先导化合物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为人工智能在先导化合物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合成2个阿魏酰哌啶类化合物,并对其体外清除羟自由基(.OH)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阿魏酸及其类似物为原料,经乙酰化保护酚羟基、与哌啶酰化、脱乙酰保护基,制得阿魏酰哌啶类化合物;用邻二氮菲-Fe2+氧化法测定目标化合物清除·OH的活性。结果:在试验条件下,所合成的2个阿魏酰哌啶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清除·OH的能力。结论:2个阿魏酰哌啶类化合物清除·OH的能力接近于抗坏血酸(Vc),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N1-(芳)烷氧酰基烷酰基-5-氟尿嘧啶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合成有适当脂溶性的N1-(芳)烷氧酰基取代的5-氟尿嘧啶衍生物。方法将5-氟尿嘧啶用六甲基二硅烷胺进行硅醚化,然后再与不同的二酸单苄酯酰氯反应,得目标物(Ⅰ);(Ⅰ)经氢化脱苄,得目标物(Ⅱ);随后与卤代烃发生酯化反应,得目标物(Ⅲ)。结果合成了12个5-氟尿嘧啶衍生物。结论合成的12个5-氟尿嘧啶衍生物经^1H-NMR、IR、MS所确证为实验的设计产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银杏叶提取物β-环糊精包合物,以增加银杏叶提取物的水溶性,便于制剂应用。方法: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银杏叶提取物包合物,并尝试采用显微镜下观察所用物料显微性状变化的方法对制备的包合物进行了验证。结果:制备了浅棕色粉末状银杏叶提取物包合物,通过显微镜观察,验证了包合物的形成。结论:β-环糊精能很好的包合黄酮类有效成分;显微镜法为一方便、直观的包合物验证方法,能够对包合物的形成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传统中药材茵陈蒿的化学成分,以期从中发现具有药理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等柱色谱与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对茵陈蒿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此外,采用MTT法和ELISA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抗肝癌以及抗HBV活性测试。结果 从采自山西的茵陈蒿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10个单体化合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上述化合物未显示抗肝癌以及抗HBV活性。结论 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3,4为烯炔类化合物,化合物2和10为脂肪酸类化合物,化合物5-9为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