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60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60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二尖瓣前瓣分裂的处理,58例缝合二尖瓣裂隙,2例行机械二尖瓣置换;原发孔房间隔缺损的修补,53例采用心包片,7例采用绦纶补片;35例采用Kirklin法将冠状静脉窦口隔入左房,25例采用McGoon法将冠状静脉窦口隔入右房;同期处理合并的畸形。结果:共死亡2例,均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率3.3%(2/60);采用Kirklin法和McGoon法手术的患者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分别为8.00%(2/35),6.06%(2/2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月至5年,无晚期死亡,除1例3个月后复查出现二尖瓣中度返流外,余患者未出现轻度以上二尖瓣和/或三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心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针对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合理的手术设计、术中细致操作、避免损伤传导组织以及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均可取得的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PAVSD)外科治疗的近远期疗效和二尖瓣处理的方法。方法我院1990年1月至2008年5月手术治疗PAVSD患者109例,男47例,女62例,年龄7个月至62岁,平均(28.3±12.7)岁。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1~50mm,二尖瓣前瓣均有不同程度的裂隙,轻至重度二尖瓣反流96例,三尖瓣中重度反流47例。二尖瓣前瓣裂隙均予间断缝合,同时行瓣叶交界环缩12例,二尖瓣成形环15例,双孔二尖瓣9例;二尖瓣置换术6例。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修补均采用自体心包片,冠状静脉窦开口隔入左心房91例,留在右心房者18例。同期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7例。左上腔与右心耳吻合1例,左上腔直接结扎3例,将冠状静脉窦开口隔入右心房左上腔未做处理3例。右室流出道拓宽2例,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1.8%。严重并发症包括再次气管插管4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左心辅助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随访96例,随访率90%。随访时间3个月至18年(90.8±23.5)个月。再次手术7例,距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3~18年,平均(11.2±5.1)年。再次手术死亡1例。随访存活的95例患者生活质量和活...  相似文献   

3.
病例 1:男 ,4月龄 ,疑心脏病。超声心动图检查 :左室短轴见二尖瓣呈双孔型 ,扫查二尖瓣结构 ,见两个大小不一的椭圆形开口 ,呈左上右下排列 ,似“眼镜”状 ,右下孔未见瓣叶裂缺 ,左上孔见前叶裂缺 3mm。三尖瓣隔叶紧贴于室间隔 ,未见活动 ,主动脉瓣为二叶 ,开闭好。房间隔下份中断 8mm,室间隔上份中断 4 mm。双房、右室扩大。主动脉右冠状窦呈瘤样改变。彩色多谱勒超声见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Vm ax=1.0 2 m/ s,室水平无明显分流。三尖瓣上探及返流血流 ,Vmax=1.82 m/ s,二尖瓣上仅见少量返流。超声诊断 :1双孔二尖瓣伴一瓣裂缺 ;2部份型房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对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36例在全身麻醉及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矫治。结果:36例患者术后无死亡,均痊愈出院。结论: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避免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妥善修补房间隔缺损和二尖瓣裂。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部分型房室管畸形手术治疗的经验,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5月至2009年7月外科治疗部分型房室管畸形患者51例。均合并二尖瓣大瓣裂,瓣裂修补采用间断缝合并部分连续缝合加固43例,"8"字缝合及单纯连续缝合各1例,反流较轻未处理6例;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修补均采用自体心包连续缝合,其中22例将冠状静脉窦口隔入左心房;合并畸形均予以同期处理。结果无早期死亡病例。术后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7天后恢复窦性心律。术后随访43例,随访时间2月~4 a,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为Ⅰ~Ⅱ级。结论部分型房室管畸形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完善修复二尖瓣关闭不全和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避免房室传导阻滞及合并畸形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AVSD)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8年 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CAVSD患儿74例。所有患者术中行房室瓣成形,同期修补合并畸形。结果 74例CAVSD 患儿中,单片法11例,双片法28例,改良单片法35例。改良单片法与双片法的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驻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单片法短于双片法。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为2.7%。死亡原因:1例因低龄、低体重,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因瓣膜成形效果差,术后出现瓣膜反流、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其余患儿均顺利出院。随访72例,随访时间4~33个月,中期随访结果显示二尖瓣轻度反流13例,轻至中度反流4例,3例有1~2?mm的VSD残余分流。结论 CAVSD肺血管病变较早,应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可以提高手术矫治效果。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妥善处理房室瓣,避免术中房室传导阻滞及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  相似文献   

7.
刘胜利  马杰 《甘肃医药》1995,14(5):244-245
报道手术治疗13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室暗隔缺损(VSD)患儿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3岁,平均7.5岁,除2例死亡外,余均获满意疗效。术后并发症有:低心排综合征(4例),ARDS(3例)肺部感染(4例)气胸肺不张(2例),心律失学(3例),喉头水肿(1例),切口感染(1例)。对影手术疗效的因素、围手术期的处理及手术注意要点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岁,10kg。因易感冒,发现心脏杂音2年多入院。听诊胸骨左缘3—4肋间Ⅲ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左房增大,双室肥厚。超声检查主动脉内径变窄为11mm,肺动脉主干内径增宽。室间隔上部(膜周)回声中断15mm×18mm。主动脉弓降部显影欠佳,大血管及房水平未见确切分流。X线示:双肺血增多呈充血状态,心脏增大。诊断室间隔缺损(VSD),拟在全麻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相似文献   

9.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12例分析李宝英李锋锐徐明权(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136001)自1992年5月至1996年3月,我科共收治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12例,经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直视手术,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相似文献   

10.
张强  远方  侯全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1):1280-128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中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51例,直接缝合7例,6例行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并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果:死亡1例,存活58例,效果满意,无残余瘘和新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结论:对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应补片修补为主,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并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手术治疗先心病室间隔缺损4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告41例先心室缺病人经心内直视修补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其中合并其他畸形发生率为24.4%,其术前确论率为60%,因此强调术前完善诊断,术中仔细检查;同时注意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尽量减少主动脉阻断时间、修补室缺宜采用术者熟练掌握的径路,严密修补并防止损伤传导束和主动脉瓣,修补术后应常规检查修补是否严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肌部型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18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痊愈出院,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1例3mm残余分流,行介入封堵治愈.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无严重心律失常.术后当日拔管5例,术后1天拔管8例,术后2天拔管5例.在ICU时间1~4天,住院时间6~10天.结论:经右心房路径或右心房路径加右室流出道切开修补肌部室间隔缺损可以避免左心室或右心室切口对心室肌的损害,减少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不停跳下外科治疗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方法与安全有效性.方法:12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手术,分析手术方法与效果.结果:全组12例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心功能较术前均有所改善,术后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2例,余病例无二尖瓣反流及狭窄.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其余患者均为窦性心律.结论: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避免二尖瓣反流及房室传导阻滞是矫治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手术的关键,不停跳下外科治疗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AVSD)是心内膜垫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脏畸形,其形态特点是房室间隔消失,仅有1组房室瓣,预后较差,外科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院共对16例CAVSD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并在术中用自体心包行二尖瓣成形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分析18例CAVSD胎儿合并其它部位畸形及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以加深对CAVSD的认识。方法 对18例CAVSD的胎儿尸检报告、彩超报告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进行回顾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CAVSD无伴发其它部位畸形,其中2例严重小于胎龄儿;14例CAVSD伴发心内或心外畸形,共计合并38畸次,包括右室双出口5畸次、肺动脉闭锁或狭窄5畸次、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3畸次、永久性右脐静脉3畸次、永存左上腔3畸次、内脏反位2畸次、右房异构2畸次、主动脉缩窄2畸次及大动脉转位、永存动脉干、双肾增大、足外翻、鼻骨短、小脑蚓部缺失、左肺三叶、淋巴水囊瘤、全身皮肤水肿、唇腭裂、右侧胃泡、右位心及右位主动脉弓各1畸次。73.3%(11/15)病例具有染色体核型异常,其中含7例21-三体,2例女性假两性畸形,1例45X(Turner综合征)及1例47XXX(多X综合征)。12例胎盘送检病理镜下均显示绒毛不同程度的间质水肿及形态不规则,8例伴脐带附着异常。结论 CAVSD常合并心内外多部位畸形,且与染色体核型异常及胎盘发育异常等因素相关,超声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对产前心脏畸形进...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65例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3例,对照组予以外科修补术治疗,研究组予以介入封堵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水平、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视觉模拟(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间LVEF、LV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明显高于治疗前,LVDd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皆无死亡病例。结论:相较于外科修补术,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疼痛程度轻、可改善心功能等优点,且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部分房室管畸形是一种较少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文中分析110例部分房室管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 ,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借鉴. 方法 对110例部分房室管畸形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二尖瓣大瓣裂的处理,108例采用单纯瓣裂缝合,其中另行瓣环成形6例,加瓣叶、乳头肌或腱索成形各3例,机械瓣置换2例;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均以自体心包补片修补,57例采用Kirklin法、53例采用McGoon法;同时纠治三尖瓣关闭不全及其他合并畸形. 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3例,病死率2.7%.发生Ⅲ度传导阻滞2例,Kirklin法、McGoon法各1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9例随访0.5 ~20年,无远期死亡,复查心脏超声二尖瓣关闭不全完全纠正70例,残留轻度关闭不全26例,仍有中度关闭不全3例,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 早期手术矫治部分房室管畸形可取得满意疗效,合理的手术设计、尽可能消除二尖瓣返流及避免损伤传导组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室间隔缺损684例外科治疗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 6 84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VSD)外科治疗的经验、教训及疗效。方法 :自 1988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收治VSD病人 6 84例 ,其中男性 36 3例 ,女性 32 1例 ,年龄 1 5岁~ 5 0岁 (平均年龄 10 4岁 ) ,其中施行补片 2 46例 ,直接缝合 438例 ;术中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施术 85例。结果 :手术后死亡 6例 ,占 0 88% ;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9例 ,术后残余分流7例 ,疗效满意。结论 :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根据VSD缺损的不同位置及大小 ,采取不同的手术径路及缝合修补的方法 ;心脏不停跳下VSD修补手术 ,与心脏停跳下VSD修补手术相比 ,不仅降低和防止术后低心排、残余分流等并发症 ,而且避免了心肌的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 ;为了降低VSD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的死亡率 ,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