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ICU常规治疗与ICU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脑复苏情况的影响。方法将96例PCAS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ICU常规治疗、ICU优化治疗。比较2组患者意识恢复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心脏指数、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第1、3、7天意识恢复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心脏指数及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ICU常规治疗,ICU优化治疗可明显改善PCAS患者的意识和神经功能,并能提高其心脏功能。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96-100
目的探讨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9年6月在ICU发生心脏骤停的106例患者,根据心肺复苏结果分为复苏成功组(n=76)和复苏失败组(n=30)。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通过χ2检验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再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结果入组的ICU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71.69%,心肺复苏成功组和心肺复苏失败组在性别、吸烟、饮酒、心脏骤停前乳酸水平、心肺复苏时机、除颤时机、是否气管插管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于复苏成功组,复苏失败组患者年龄≥60岁比例更高(P=0.043),存在心血管并发症多(P=0.032),APACHEⅡ评分高(P=0.025),心脏骤停类型为不可电复律心律比例高(P=0.014),复苏时间≥30 min比例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合并心血管疾病(P=0.001,OR=9.252,95%CI=2.502~34.202)、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评分高(P=0.006,OR=3.931,95%CI=1.475~10.475),心脏骤停类型为不可除颤心律(P=0.020,OR=0.153,95%CI=0.031~0.745)是心肺复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心血管疾病、基础疾病严重以及心脏骤停类型为不可除颤心律是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炳今 《吉林医学》2012,33(15):3272-3273
目的:对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从文献数据库收集ICU心脏骤停进行心脏复苏抢救的患者98例,并将其分成自主循环恢复组和未恢复组,对两组患的临床资料以及对自主循环恢复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分析比较得知,对自主循环恢复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原发病、心脏骤停的形式以及目击觉察等。结论:对于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实施电除颤是进行抢救的一项重要措施,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麝香配伍冰片治疗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7月期间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CA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患者60例.采用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采取重症监护病房优化治疗对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重症监护病房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引进优化治疗方案,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指标、心功能改善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内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和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脏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监护病房优化治疗能明显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心功能和神经功能,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8月所有院内外心脏骤停后、成功复苏且复苏时间小于30min并于6h之内进入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成年患者入选行PCAS优化治疗。与之相比较的是2005年7月~2007年6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入ICU的符合相同条件的PCAS患者。研究两组患者在ICU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神经功能及死亡率等情况。结果干预组共人选48例患者,其中伴有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为23例(48%),与对照组(11例,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CU治疗期间,肺炎、脓毒症、心律失常和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AS优化治疗方案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患者急救时使用心肺复苏和心肺脑复苏方式的效果。方法:择取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共150例,根据患者入院就诊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心肺复苏手段,观察组患者则行心肺脑复苏手段。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以及救治成功后不同时间段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为97.33%,对照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为85.33%,前者显著优于后者,数据差异较大,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救治成功患者救治次日、救治3 d及救治7 d时,GC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显著更高,数据差异较大,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脑复苏手段的应用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更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以及GCS评分,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具有积极影响,因此,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
<正>心脏骤停后心肺脑复苏中脑功能的恢复是衡量复苏成功的关键。我科自2006年6月-2010年4月对20例心脏骤停后经心肺复苏心跳恢复的患者施行了脑复苏,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博  王学云  于淼  穆炜  尹红 《吉林医学》2009,30(12):1140-1141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最严重的心脏急症之一.无论心源性或是非心源性,其病死率都非常高。如何提高脑复苏成功率成为当今急救医学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对心脑复苏成功的患者,需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此过程中临床护理工作亦至关重要。我科自2007年8月~2008年9月间共对16例心脏骤停后经心肺复苏心跳恢复的患者施行了脑复苏并获得了较高的成功率(68.8%),本文对该过程中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后生活质量的干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本院急诊科经心肺脑复苏抢救的116例心脏骤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给予心肺脑复苏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及复苏后24 h存活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分的差异。结果:经山莨菪碱药物干预治疗后,复苏后24 h存活率明显提高至32.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79%(P0.05),而ROSC率稍提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方面,身体健康、心理社会功能累积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物质生活累积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莨菪碱干预治疗可改善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后的存活状况、神经功能情况及身体健康、心理社会功能相关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心脏骤停后脑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约50%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给予心肺复苏术能恢复自主循环。然而,在复苏后期,仍有很多患者由于全脑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而死亡。因此,心脏骤停后恢复和保护脑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亚低温疗法是第一种应用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改善存活率和神经功能的治疗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多种方法正在处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研究当中。主要有溶栓治疗、特殊灌注液治疗和抗凋亡药物。该文就心脏骤停后大脑的病理生理改变和脑复苏的不同治疗措施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王炳今 《中外医疗》2016,(23):97-99
目的:对比心肺复苏机及徒手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抢救中的疗效,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时的抢救意义。方法整群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46例心肺复苏后患者资料,其中22例采用心肺复苏机予以心肺复苏,为研究组;其余24例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及24 h存活率。结果研究组自主恢复时间(16.32±5.23)min、平均动脉压(76.8±4.76)mmHg、血氧分压(53.74±3.31)mmHg、复苏成功率(63.64)%均高于对照组(29.41±15.82)min、(72.49±3.17)mmHg、(43.06±12.32)mmHg、45.83%,组间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24 h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虽未能明显改善其预后及存活率,但是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优于徒手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纳络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作用机理及实用价值.方法将急诊室抢救或院内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二组纳洛酮复苏组与常规复苏组.前者在常规复苏基础上给予纳洛酮2.0mg+NS 20ml静推,且可在间隔半小时后重复使用;常规复苏组则行常规心肺脑复苏.结果纳洛酮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复苏组(其二组的复苏成功率依次为42.9%、14.3%、P<0.05).结论在常规复苏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能显著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早期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在院外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综合征中的意义。方法急救中心就诊的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共4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入选。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成活组,成活组定义为康复出院者。采用GEMPremier3000血气分析仪检测乳酸值。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在年龄、肾上腺素用量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心脏骤停即刻、12、24h乳酸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APACHEⅡ评分、12及24h乳酸清除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院外发生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患者,早期乳酸水平越低,乳酸清除率越高,生存率越高。以上结果提示心脏骤停后早期组织灌注与患者总体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心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及脑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搏骤停后为全脑缺血状态,脑损伤机制复杂不仅要渡过急性期的各种并发症,还要面对未来长期病残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和经济负担,因而对脑缺血进行积极有效的脑保护和脑复苏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脑复苏是后成败的关键,国际复苏委员会将心肺复苏的概念扩展到心肺脑复苏,将脑复苏提到与心肺复苏同等重要的地位。脑功能恢复的关键是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改善脑灌注,终极目标为最大程度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近年脑复苏已经成为研究热点,该文着重于对心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及脑复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全身炎征反应的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等方法,对收入ICU的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昏迷患者(≥18岁)共4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Z组:20例)和综合治疗+乌司他丁组(U组:20例),乌司他丁30万U/d,连续3d,两组均行心脏骤停后综合治疗,并于ROSC后1(使用乌司他丁前)、6、24、48、72 h各时间点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APACHEⅡ评分、INF-α、IL-6.结果 两组患者在使用乌司他丁治疗前的临床资料、APACHEⅡ评分、INF-α、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6、24、48、72 h的INF-α、IL-6浓度比较,U组均明显优于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72 h时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干预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全身炎征反应有积极作用,所选用的治疗剂量和给药方法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急诊科接诊并进行心肺复苏的106例院前心脏停搏患者按照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进行分组,其中成功组55例、失败组5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心脏停搏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因素主要有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等。其中危险因素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OR=1.342,95%CI 1.124~1.741)和气管插管时间(>2 min)(OR=1.998,95%CI 1.342~2.685);保护因素为:电击除颤开始时间(≤5 min)(OR=1.532,95%CI 1.357~1.699)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标准量)(OR=2.142,95%CI 2.012~3.969)。结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院前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心搏骤停患者119例心肺脑复苏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我院心搏骤停患者的院内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5月—2007年5月院内急救的119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复苏结果及预后。结果119例心搏骤停患者中,初步复苏成功32例,最终复苏成功7例,心肺复苏成功率为26.1%,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为5.9%。结论院内较高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并不能有相应的最终复苏成功率。后者的成功率与复苏开始时间、能否在第一目击现场打开气道、即刻给予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患者原发病是否可逆等因素密切相关。打开气道和即刻给予的胸外按压,能满足脑及其他重要脏器最低代谢要求,不仅与心搏骤停患者初步复苏成功率关系密切,而且也是决定高级复苏术后心搏骤停患者能否最终康复出院的决定性环节。除颤只是有条件下的恢复心搏骤停患者心搏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对我院心跳呼吸骤停后重建较稳定的自主心律70例的脑复苏作回顾性分析。≤5分钟重建自主循环、呼吸者脑复苏率分别为84.4%、95.8%,5分钟后重建循环、呼吸者脑复苏率均下降,0.01<P<0.05。首次骤停发生在现场(含急诊科)的脑复苏率为34.9%,院内(含CCU)者为81.5%;出院时存活率分别为32.6%、63.0%(0.01<P<0.05),本文分析了骤停前、后内环境诸因素对脑复苏率的影响并提出提高脑复苏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大鼠脑神经元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室颤法心脏骤停模型,缺血组心跳停止15 min,不行心肺复苏,复苏组心跳停止10 min,行5 min心肺复苏.15 min末处死动物,分离提取海马脑组织线粒体,用Clark氧电极法检测线粒体呼吸功能,线粒体内、外膜试剂盒测定线粒体膜完整性,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心脏骤停后,缺血组和复苏组的线粒体外膜完整率、内膜膜电位、呼吸控制率均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复苏组结果高于缺血组(P<0.01),形态学比较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心脏骤停早期,神经元线粒体损伤以功能性为主,形态学改变不明显,心肺复苏可改善缺血神经元的线粒体功能,减轻脑线粒体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