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是五脏六腑之本,为四脏提供“动能”、“养料”,运送部分“废料”,脾胃运化正常,则气血化生有源,脏腑功能强健,邪无所伤,脾胃衰则四脏俱衰,百病丛生,脏腑功能紊乱亦多影响脾胃运化,致使疾病缠绵难愈.因此,中医”治未病”当注重脾胃,未痛先防在于不伤脾胃,已病防变在于复脾健运,瘥后防复在于补益脾胃.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瘟疫”的范畴,根据“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中医可以将其定名为“肺毒疫”。肺毒疫的病因为“疫疠肆虐”、“正气不足”;病理因素有:疫疠、热毒、湿浊、瘀血、正气虚等;病机演变由肺卫表证→肺及半表半里→肺及脾胃→疫毒闭肺→肺及营血→逆传心包→肺气阴两虚等。根据本病的临床证候,适时辨证,制定防治原则。l、控制传染源;2、减少易感人群;3;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4、重视“辨证”与“辨质”相结合;5、抓住主要病变部位:6、寻找传变规律;7、掌握变化,注重轻重;8、重视恢复期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岭南地区1911年以前瘟疫流行的特点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岭南地区1911 年以前瘟疫流行主要有以下特点: 疫情尤其是大疫主要集中在清代光绪、宣统年间;主要发生于春夏两季; 疫情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疫种以鼠疫、霍乱、天花为主; 疫情总体上与旱、饥、兵灾关系最密切; 鼠疫与地震、霍乱与旱灾的伴发次数较高  相似文献   

4.
脾胃病能致呕吐已为人们所熟知 ,笔者认为五脏六腑均可导致呕吐。今不揣浅陋 ,试述如下 ,请同道指正。1 心肺受损生呕吐心主血 ,五行属火。“火郁之发 ,民病呕逆”(《素问·六元正气大论》)。心经郁热 ,心火亢盛 ,内燔足阴明胃 ,可使胃气上逆而呕吐。如温病热入营卫之呕吐证 ,即是心火亢盛、灼伤胃络之故。心阳虚弱 ,心气不足 ,亦可影响胃气的和降而出现呕吐。“少阴病 ,欲吐不止 ,心烦 ,但欲寐”(《伤寒论》) ,即为心阳虚损 ,寒邪上逆之证。由心脏导致的呕吐 ,属实证热证者 ,呕吐物多夹有血液 ,伴发热、神昏、谵语等症状 ,治疗可用犀角地…  相似文献   

5.
“毒瘀与正虚并存”是慢性重型肝炎的病理基础.正气虚损是慢性重型肝炎的内因,外因则为湿热疫毒侵袭人体所致.正虚与毒瘀并存的病理机制,决定了在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中不但要祛邪,更要顾护正气.扶正为基本之法,时时顾护脾胃,使气血化生有源.  相似文献   

6.
李亚飞 《中医学报》2020,35(9):1812-1816
《温疫论》认为瘟疫以疫气化热为主,热邪与正气交争于内,使身体出现一片热象。疫气虽有半表半里、传表或传里、表里分传等传变,但治法皆以驱邪外出为本,分别用疏利法、散法、吐法、泻下法、表中里三消等法,邪去则诸兼症自然平复。针对虚实夹杂者,灵活采用攻补兼施法,鼓舞正气祛邪。达原饮、白虎汤、托里举斑汤、大承气汤、三消饮是最常用的方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既有表证发热、浑身酸痛,又有里证腹胀便秘、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重症则"化热、变燥、伤阴、致瘀、闭脱",这符合《温疫论》中疫邪多表里分传,邪气郁结化热、伤阴、致瘀、表里之气阻隔的进程。汗法、下法作为"导引其邪打门户而出"的治本法也被一线普遍使用。《温疫论》强调忌用大剂量的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寒凉药,一则妄伐脾胃之生气,二则犹"扬汤止沸"。故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不可过用苦寒性滞之药。  相似文献   

7.
肖天保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结直肠癌工作,在中医防治直肠癌术后出现排便异常如大便次数增多、便意频繁、便质稀等方面有着丰富临床经验,认为直肠癌多因脾胃虚弱、湿毒蕴结及先天禀赋不足导致,术后放化疗多为寒凉之毒,且术后多伤及正气,正气不足则迁延不愈,脾胃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致大便次数增多、便意频繁、便质稀等。治疗上谨守病机,抓住后天之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健脾扶正化湿,或兼以驱邪,达到减少排便次数、降低便意感及实大便(促使大便成形)的目的,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凡用调理气机的药物,组成治疗各种气机不畅证候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气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由此可见因气而导致的疾病较多,因而理气剂的内容也较为广泛,概据起来,可分为行气,降气与补气三方面。补气方剂将在补益剂中介绍,本讲仅论述行气,降气两类。气病一般有气滞,气逆、气虚三种类型。其原因多由气机阻滞、升降失调,脏腑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中常见有肺气上逆,脾胃气滞,肝气郁结,胃气上逆等证。治疗上气滞应行气,气逆应降气,气虚则宜补气。但使用理气剂时要辨清证侯的虚实,若虚中夹滞者,又当补气与行气并用;而阴亏兼气  相似文献   

9.
石志忠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4):113-113
湿温的病因,是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能否发病,还取决于脾胃阳气的胜衰。如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过食生冷而损伤脾胃,则易内湿停聚。特别是在夏秋之节湿盛之季,脾胃之机多较呆滞,尤易导致湿邪内困,在此情况下,外界湿热之邪便易乘虚而入,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10.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并且本方为该书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李东垣将该方定名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与他本人的学术思想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而饮食不节则伤胃,劳倦过度则伤脾,脾胃受损使受纳运化失职,元气不足,终致阳气下陷,阴火上乘。故东垣以补脾胃,泻阴火,升下陷之阳气为法,创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于方名中之“阴火”二字,历代医家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一般大热烦渴宜用寒凉的实火;有人认为是常见阴虚发热而用滋阴的虚火;尚有医者认为是“阴盛格阳”的假火。我们更推崇如下一种观点:即阴火为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致伤脾胃,脾胃中元气下陷所导致肾肝的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所以谓之阴火;手足厥阴经脉上下相连,故又称“包络之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