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51例药物性肝衰竭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以加深对药物性肝衰竭的认识.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51例药物性肝衰竭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窜检查、并发症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51例患者中,引起肝衰竭的药物主要是中药(28例次,54.9%)和抗结核药(13例,25.5%),肝衰竭类型以急性(13.7%)、亚急性(78.4%)为主;并发症以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和腹水为主;总治愈好转率为29.4%,无效组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的发病率均高于好转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对实验室指标分析表明,凝血酶原活动度在好转组与无效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总胆红素、胆碱酯酶和总胆固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药物性肝衰竭的致病药物主要是中药(包括成药及汤剂)和抗结核药,其治愈好转率低下,预后不良,用药过程中应予以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2.
王丽君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1068-1069,1071
目的:分析61例药物性肝衰竭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以提高对药物性肝衰竭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61例药物性肝衰竭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引起肝衰竭的前3名的药物主要是中药(16例,26.2%)和抗结核药(13例,21.3%),抗肿瘤药(6例,9.8%);肝衰竭类型以急性(28例,45.9%)、亚急性(25例,41%)为主;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腹水、肝性脑病和腹腔感染,而病死率最高的前2位并发症分别为腹水、肝肾综合征,腹腔感染和消化道出血并列第3位;总治愈好转率为26.2%;实验室指标分析表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γ-GG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在好转组与无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性肝衰竭的致病药物主要是中药和抗结核药,其治愈好转率低下,预后不良,用药过程中应予以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激素及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药物性肝衰竭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进行药物诱因、是否合并HBV感染、病死率等方面进行临床分析;并将其分为基础治疗组和人工肝支持组两组分别治疗,观察其不同的临床疗效.[结果]抗结核药尤其是抗结核药联合应用时较易发生药物性肝衰竭.HBsAg阳性者及HBV DNA含量高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肝衰竭(P<0.05).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加MARS或/和PE人工肝支持治疗,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延长了病死患者的生存时间.[结论]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加人工肝支持治疗药物性肝衰竭值得临床推广.对于有HBV感染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可致肝损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与临床表现.方法 对124例药物性肝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引起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前三类药物依次是中草药(59.68%)、抗结核药(16.94%)和抗肿瘤药(5.65%).结论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多,停用肝损伤药物,经保肝降酶、退黄等综合治疗,轻度药物性肝炎多数能短期内康复,对肝损害严重或发生肝衰竭者,应按肝衰竭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药物性肝衰竭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所致肝衰竭的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选择2011-2013年北京佑安医院确诊为DILI的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3例DILI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肝衰竭27例(4.9%),平均年龄(49.2±20.7)岁,女性占81.5% (22/27),高于非肝衰竭DILI患者中女性比例(65.8%,P=0.092).17例(63.0%)存在基础疾病.由单一药物引起者17例(63.0%),最常见的是中药(51.9%)、抗结核药(18.5%)和解热镇痛药(11.1%).肝衰竭患者中,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和混合性肝损伤分别为10例(37.0%)、10例(37.0%)和7例(25.9%);急性肝衰竭9例(33.3%),以肝细胞性和混合性肝损伤为主;亚急性肝衰竭18例(66.7%),以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为主.所有肝衰竭患者均出现并发症,最常见的是腹水、细菌感染和肝性脑病.肝衰竭患者中,13例(48.1%)经治疗后顺利恢复,但其中4例发展为慢性DILI;1例(3.7%)经肝移植后存活,6例(22.2%)院内死亡,7例(25.9%)未愈出院.结论 北京地区药物性肝衰竭女性比例高,主要由中草药和抗结核药引起,多表现为亚急性肝衰竭,总体预后不良,仅不足半数的患者可顺利恢复,临床工作中应注意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96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37.5%),其次为中药(26.1%);临床以急性肝炎最常见(83.3%),其中4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2%);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其次为黄疸,临床治愈54例(67.5%),好转23例(28.8%),死亡3例(3.75%)、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6%,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原因、分型和临床特点等,提高对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老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率、病因、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肝损害患者平均年龄为70.37±8.46岁。引起老年人药物性肝损的药物排名前3位的是:抗结核药(42.55%)、中药和中成药(20.21%)和降血脂药(10.64%)。药物性肝损类型分别为:肝细胞型61例(64.89%)、胆汁淤积型24例(25.53%)和混合型9例(9.58%)。肝损伤程度:0级无,1级11例(11.70%),2级32例(34.04%),3级49例(52.13%),4级2例(2.13%),5级无。中度和重度肝损伤男女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防治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聂明英 《大家健康》2016,(1):154-15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肾损害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药物性肾损害患者25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组25例患者中 ,药物性肾损害发生原因分别为:抗生素类7例、非甾体类消炎药6例、造影剂类4例、免疫抑制剂2例、利尿剂和抗肿瘤类及中草药各2例 ;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和血液透析治疗后 ,有22例痊愈、3例好转.结论: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原因十分复杂 ,掌握不同药物性肾损害临床特征 ,结合实验室检查和肾活检 ,是药物性肾损害诊断和对症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董火林 《海南医学》2006,17(7):92-93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58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肝病的药物依次是:抗结核药、中成药、抗生素类、解热镇痛消炎药物;58例中无临床症状者19例(32.8%);潜伏期在3个月内者54例(93.1%),1月内治愈者53例(91.4%).结论致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应加强对药物性肝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改善药物性肝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有1100多种,药物性肝病也是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总结和研究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对预防药物性肝病的发生及减少不良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在阅读了大量的医疗文献基础上,对药物性肝病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