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蔡志伟  陈兵 《吉林医学》2012,33(18):3829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脑低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脑低级星形细胞瘤病例进行MRI平扫加DWI检查。在病灶部位及对侧相应正常脑组织分别进行ADC值测量,比较两侧部位的ADC值大小,探讨脑低级星形细胞瘤病灶部位的与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的差异。结果:脑低级星形细胞瘤病灶ADC值较对侧相应正常区域明显升高。结论:DWI能为常规MRI检查提供补充信息,对脑星形细胞瘤其临床诊疗和评估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 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病毒性脑炎和脑低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8例病毒性脑炎和27例脑低级星形细胞瘤在治疗前或手术前接受了常规MR I、DW I检查。病毒性脑炎经临床及治疗随访证实,脑低级星形细胞瘤病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测量并计算两组病例DW 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结果病毒性脑炎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07±0.19)×10-3mm2/s和(1.26±0.21)×10-3mm2/s,脑低级星形细胞瘤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60±0.28)×10-3mm2/s和(2.04±0.41)×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W I的ADC值和rADC值能较好地鉴别病毒性脑炎和脑低级星形细胞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病毒性脑炎和脑低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8例病毒性脑炎和27例脑低级星形细胞瘤在治疗前或手术前接受了常规MRI、DWI检查。病毒性脑炎经临床及治疗随访证实,脑低级星形细胞瘤病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测量并计算两组病例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结果病毒性脑炎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07±0.19)×10^-3mm^-2/s和(1.26±0.21)×10^-3mm^-2/s,脑低级星形细胞瘤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60±0.28)×10^-3mm^-2/s和(2.04±0.41)×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WI的ADC值和rADC值能较好地鉴别病毒性脑炎和脑低级星形细胞瘤。  相似文献   

4.
线性回归和叠代排除法在脑星形细胞瘤2D1H MRS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Cho/NAA线性模型和叠代排除法区分脑星形细胞瘤的PROBE VOI内正常(参照)体素群、病变(排除)体素群的可行性,探讨星形细胞瘤中Cho/NAA残差Z积分分布图的意义。方法得出正常对照组和星形细胞瘤中正常(参照)体素群的Cho/HAA、Cho/Cr:得出星形细胞瘤和健康志愿者中病变(排除)体素群各体素的残差Z积分。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星形细胞瘤的正常(参照)体素群的Cho/NAA、Cho/Cr没有统计学差异;得出了Z-积分分布图。结论 Cho/NAA线性模型和叠代排除法能区分脑星形细胞瘤的正常(参照)体素群及病变(排除)体素群、Z积分图可获得生化代谢的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评价1H - MRS及DWI两种磁共振功能成像对脑星形细胞瘤放疗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低级星形细胞瘤(WHO Ⅰ~Ⅱ级)12例、高级(WHOⅢ~Ⅳ级)8例,均在手术后2~4wk内放疗.先行T1 WI、T2WI、DWI及增强扫描,增强后48h行1H -MRS检查.病灶实体区及正常区的Cho、NAA、Cr、ADC相除分别得到rCho、rNAA、rCr、rADC.放疗前(1wk内)、放疗后1mo和3mo分别测量rCho/rCr、rCho/rNAA、rADC.并计算rCho/rCr,rCho/rNAA和rADC放疗后1mo和3mo与放疗前的平均差值分别为1和2.两组病人分别进行.结果:1、低级别组:rCho/rCr、rCho/rNAA、rADC放疗后3mo与放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 <0.05);rCho/rCr、rCho/rNAA放疗后3mo与放疗后1mo有统计学差异(P<0.05).rCho/rCr、rCho/rNAA、rADC平均差值1及平均差值2有统计学差异(P<0.05).2、高级别组无一定的规律.结论:对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1H -MRS、DWI可了解肿瘤内部代谢情况,早于常规形态学发现肿瘤对放疗的反应,有助于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本组高级别星形细胞瘤资料差异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陶光举  张明光 《河北医学》2016,(9):1433-1435
目的::对比分析脊髓内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I特征,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脊髓内室管膜下瘤和20例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比较二者病变部位、累及范围、生长方式、信号特点、有无强化、边界是否清楚、有无囊变及瘤周情况等。结果:脊髓内室管膜下瘤位于颈段5例、颈胸段8例、胸段2例及胸腰段1例,星形细胞瘤位于颈段7例、颈胸段5例、胸段6例及胸腰段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管膜下瘤纵轴长度(88.30±23.47)mm、瘤椎体数目(4.67±1.26)个,星形细胞瘤纵轴长度(55.16±19.56)mm、椎体数目(3.41±1.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室管膜下瘤多呈偏心性生长、水肿不明显或仅轻微水肿、边界清楚、较少囊变,与星形细胞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室管膜下瘤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14例、混杂信号2例;T2WI呈均匀高信号14例、混杂高信号2例;增强扫描示病变无强化11例、部分轻度强化或点片状轻度强化5例。星形细胞瘤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11例、混杂信号9例;T2WI呈高信号12例、稍高信号6例和混杂信号2例;增强扫描无强化4例、轻度强化7例、明显强化9例。结论:脊髓内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在生长方式、边界、形态、瘤周水肿及强化程度等存在差异,有助于二者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MRI定量参数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阐明MRI定量参数与星形细胞瘤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33例,计算MRI定量分析指标水肿指数(EI)、T1WI增强后相对信号强度(RSIGd)及信号强度增加百分率(EP)。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I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低级别星形细胞瘤(WHO Ⅰ-Ⅱ级)的平均RSIGd值、 EP值均低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WHO Ⅲ-Ⅳ级)(均P<0.01)。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平均EI值低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P<0.01);正常脑组织中未见HIF-1α表达,各级星形细胞瘤中均有HIF-1α表达,其表达强度随星形细胞瘤病理级别增高而加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平均HIF-1α表达水平低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P<0.001);HIF-1α表达水平与RSIGd和EP值呈正相关关系(r=0.431,P<0.05;r=0.651,P<0.001),HIF-1α表达水平与EI值无明显相关性(r=0.317,P>0.05)。结论:RSLGd、EP可以较好地反映脑星形细胞瘤新生血管的通透性和病理分级,病理级别高的肿瘤易伴瘤周水肿,但瘤周水肿不能用单一一种理论解释。
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星形细胞胶质瘤生长过程中起的作用 ,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实验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对不同恶性程度星形细胞瘤及正常脑组织中VEGF和第八因子相关抗原 (FⅧRAg)进行检测 ,同时行电镜观察 ,找出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与VEGF分泌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1 )不同恶性程度肿瘤之间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 ,肿瘤级别高脑水肿程度重 (F =1 5 95 ,P <0 0 5)。(2 )正常脑组织、血管及神经胶质细胞均无VEGF表达 ,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VEGF表达逐渐增强 ,Ⅲ、Ⅳ级最为显著 (F =1 2 0 8,P <0 0 5)。 (3)不同恶性程度肿瘤微血管密度均有差异 (F =1 6 65 ,P <0 0 5)。 (4)电镜下见星形细胞瘤Ⅰ、Ⅱ级胶质细胞核异型性不大 ,血管内皮细胞均匀 ;Ⅲ级以上肿瘤血管内皮细胞间隙扩张、形状不规则、核大 ,有的变性坏死、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基膜肿胀疏松、部分中断缺损 ,血管壁厚薄不均 ,血管周围间质水肿明显。结论 :VEGF通过刺激肿瘤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来促进肿瘤的生长、转移 ,引起肿瘤周围脑水肿 ;人脑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与VEGF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MMP-9表达与瘤周水肿及病理级别的相关性。方法对48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石蜡标本进行MMP-9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其表达程度与瘤周水肿、肿瘤级别的关系。结果星形细胞瘤MMP-9表达与瘤周水肿、病理级别明显相关(P<0.001)。随着MMP-9表达增高,瘤周水肿范围增大,MMP-9表达与瘤周水肿呈明显正相关(rs=0.757,P<0.001)。结论脑星形细胞瘤MMP-9表达与瘤周水肿、病理级别密切相关。术前分析瘤周水肿与MMP-9表达的关系,可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评估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星形细胞瘤周围水肿区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 weighted imaging,DW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 MRS)检查,探讨周围水肿区的DWI和1H- MRS表现在星形细胞瘤术前分级的应用价值.[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围产期缺氧缺血性损伤后脑病(HIE)可以通过不同的诊断技术评价,本研究的目的是结合常规磁共振与氢质子波谱成像诊断HIE和评估它们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观察研究84名足月新生HIE患儿(轻至中度组StageI-II和严重组StageIII),10名正常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两位影像诊断医生采用双盲法给MRI征象评分,对比分析两组间常规磁共振成像(MRI)信号差异及1H-MRS脑代谢物胆碱复合物(Cho) /肌酸(Cr)、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Cr、乳酸(Lac)/Cr结果的差异。 结果 ①征象分析:StageI-II组(n = 53)和StageIII组(n = 31)在T1加权成像( T1WI)上点状高信号损伤灶(punctate white matter lesions, PWML)、T2加权成像( T2WI)上脑水肿信号均表现相似;在研究中仅StageIII组有15例基底节、丘脑、胼胝体或脑干的MRI、DWI信号异常,提示基底节和丘脑病变与重度HIE有关。②PWML多位于大脑髓静脉附近,在DWI序列上多呈高信号; StageI-II组脑内斑点状白质病变(PWML)中位数是5.5 (数目1-13),StageIII组PWML中位数是22.5 (数目4-59),两组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 ③StageI-II组MRI评分平均值是6.20±1.75,StageIII组MRI评分平均值是9.78±3.64,两组MR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④ 基底节和丘脑区波谱分析NAA/ Cr、Cho/ Cr和Lac/ Cr比值在对照组与HIE组、StageI-II组和StageIII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NAA/ Cr、Cho/ Cr比值StageI-II组和StageIII组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Lac/Cr比值StageIII组较StageI-II组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⑤诊断效能分析:得到MRI联合1H-MRS的ROC曲线下面积0.905,MRI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0.837;综合诊断效能优于MRI评分,两者联合后ROC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有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联合MRI和1H-MRS能准确地反映HIE脑内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及其脑代谢物的变化,对估计病情严重程度、判定预后有很大帮助,两者联合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早期脑梗死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表现。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8 只,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12只,全脑缺血组8只,病理组8只。前3组每只实验动物均于手术后0.5h、1h、2 h、4h、6h、8h、12h和24h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1H MRS检查,测量氮 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 (Cho)、肌酸(Cr)、乳酸(Lac)含量及梗死体积。病理组MCAO后对应于前3组MRS检查的时点取标本分别行光 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对照组手术前后各时点Naa、Cho和Cr含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检出Lac 峰。MCAO组术后0.5hNaa即开始下降,随后6h内Naa在此较低水平保持相对稳定;MCAO后6hNaa再次明显下 降。Cho和Cr在MCAO后24h内也趋于下降,MCAO后0.5h开始出现Lac峰,随梗死时间的延长,Lac持续升高,其 含量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98,P<0.01)。Cho和Lac含量于全脑梗死后24h内无明显变化,而Naa和Cr含量 于全脑梗死后均呈线性持续下降,均与病理学结果相符合。结论:1H MRS可无创性地反映脑梗死后多种代谢物的动 态演变,可用于脑梗死后脑代谢的监测和早期脑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标化ADC值在诊断前列腺癌恶性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4例前列腺癌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结果。测量患者49个癌灶及外周带正常区域的ADC值,计算癌灶标化 ADC值。根据病理Gleason评分,49个癌灶分为:≤6分(低危组)、7分(中危组)、≥8分(高危组)共3组。对各组ADC值之间和标化ADC值之间的差别及ADC值和标化ADC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列腺癌 ADC值及标化ADC值3组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两比较ADC值在中危组与高危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标化ADC值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DC值( r=-0.546,P=0.000)和标化 ADC 值( r=-0.575,P=0.000)与Gleason评分均呈负相关。在比较前列腺癌各组的ROC曲线下面积时,标化ADC值与ADC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当特异性调整至100%时,标化ADC值在区别低危组与中危组、低危组与高危组时较ADC值具有更高的灵敏性(47.5% vs .5.6%、78.2% vs .50.9%)。结论 ADC值和标化ADC值与Gleason评分均呈负相关,但标化ADC值在诊断前列腺癌恶性程度方面可能具有更高的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表面弥散系数在脑梗死演变进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脑梗死患者125次DWI,观察病变DWI信号强度、T2WI信号强度和ADC值变化规律。结果脑梗死进程中DWI信号强度变化和ADC值变化具有两个时相。结论表面弥散系数的变化是判定脑梗死发生后脑细胞坏死情况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兔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后早期脑内肌酸含量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其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之间的关系。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实验组12只,对照组8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分别在模型建立前和建立后0.5h、1h、2h、4h、6h、8h、12h和24h进行DWI和1H-MRS检查。结果:兔MCAO后0.5hADC值开始下降,随时间延长,ADC值迅速下降,至8h左右降至最低点,随后,ADC值略有回升但仍低于正常。Cr在MCAO后24h内趋向于持续下降。梗死后8h内,Cr含量与ADC值之间明显相关。结论:脑梗死后8h内,Cr含量与ADC值下降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均为缺血所致的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急性期脑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IP)的诊断价值。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8只,对照组7只。实验组经眶内入路电凝右侧大脑中动脉,对照组仅暴露 同侧大脑中动脉,不予电凝。术后0.5h、1h、2h、4h、6h、8h和12h行DWI检查后处死取脑组织行TTC染色、光 镜和电镜检查。比较ADC图和TTC染色梗死体积,分析ADC图异常信号中心区和周边区ADC值及rADC值的变 化。结果:实验组0.5h基底节首先出现高信号,ADC图异常信号中心区ADC值下降至(4.43±0.77)×10-4 mm2/s,rADC为(61.5±11.1)%;随时间延长,ADC值迅速下降,8h降至最低(3.24±0.30)×10-4mm2/s,rADC 值为(45.5±5.5)%;随后,ADC值略有回升但仍低于正常,12hADC值为(4.06±0.63)×10-4mm2/s,rADC值为 (57.3±10.3)%。0.5h时ADC图异常信号周边区ADC值为(6.43±0.46)×10-4mm2/s,rADC值为(88.9± 7.2)%,至6h降至最低点,其ADC值为(5.46±0.30)×10-4mm2/s,rADC值为(75.4±4.3)%。梗死体积随时间 延长逐渐增大,0.5hDWI为(44.7±5.7)mm3,12h为(261.7±2.9)mm3。对照组未见异常。结论:ADC图上梗 死核心和IP的ADC值不同,利用ADC值可推断IP的有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阐明弥散张量成像(DTI)的部分各项异性(FA值)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胶质瘤分级中应用的意义,为胶质瘤治疗方案的选择与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手工检索神经外科学杂志、神经影像学杂志和有关神经外科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回溯检索综述性论文的参考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病例系列研究、评价研究质量,采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所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9篇文献入选。低级别胶质瘤(LGG)肿瘤实质区的FA值低于高级别胶质瘤(HGG)肿瘤实质区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4,df=8,P=0.15;I2=33%,Z=2.78,P=0.005;WMDFA值=-0.02,95%CI:-0.03~-0.01);LGG肿瘤实质区的ADC值高于HGG肿瘤实质区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df=4,P=0.26;I2=24%,Z=2.19,P=0.03;WMDADC值=0.15,95%CI:0.02~0.28)。结论:胶质瘤实质区FA值越大,ADC值越低,胶质瘤的级别越高;DTI的 FA值和ADC值有助于确定胶质瘤的分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定量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脑白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av)值,分析年龄因素对正常脑白质ADCav值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具有正常MRI表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年龄段分为4组:第1组(16~30岁,n=13),第2组(31~45岁,n=12),第3组(46~60,n=14)及第4组(>60岁,n=11);所有病人均行常规MR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扩散加权成像序列采用扩散梯度加在3个正交方向上的扩散追踪加权成像(trace-weighted diffu-sion imaging),定量测量白质区ADCav值,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ADCav值特性。结果脑白质ADCav值为(0.71±0.08)×10-3 mm2/s;不同年龄段4组ADCav值分别为:(0.69±0.06)×10-3 mm2/s,(0.71±0.07)×10-3 mm2/s,(0.71±0.09)×10-3 mm2/s,(0.73±0.10)×10-3 mm2/s;第1组ADC值与第4组ADC值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4);年龄大于60岁与年龄小于或等于60岁两组ADCav值分别为(0.73±0.10)×10-3 mm2/s、(0.70±0.07)×10-3 mm2/s,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6)。结论随年龄的增长,正常脑白质ADCav值呈现微弱增长趋势,其原因可能为正常的年龄变化所致的脑内超微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不同分化程度的直肠癌患者行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探讨直肠癌ADC值与肿瘤分化程度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5例直肠癌患者以高、中、低度分化程度分为三组,分别行同一b值的扩散加权成像,统计各分化程度的直肠癌的ADC值,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不同分化程度的ADC值分别为低分化ADC=0.87±0.15;中分化ADC=0.96±0.15;高分化ADC=1.17±0.13;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化程度的直肠癌的ADC值均随着肿瘤的分化程度下降而减低,两者具有相关性;临床可作为判断直肠癌的恶性程度及术后监测复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