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体外构建重组质粒pEGFP-N1-apoJ,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检测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通过脂质体介导重组质粒pEGFP-N1-apoJ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确定转染效率,并通过Real-time PCR、免疫细胞化学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载脂蛋白-J(apoJ)的表达。结果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瞬时转染效率达35%。转染后Real-time PCR、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证实重组质粒pEGFP-N1-apoJ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结论 重组质粒pEGFP-N1-apoJ成功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得到表达,有助于应用apoJ行基因治疗,为进一步研究apoJ作为新的脑出血治疗措施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激光血管重建术(TMR)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下肢后血管密度变化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方法:健康新西兰兔12只,随机分为TMR组、TMR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间充质干细胞组,缺血组为对照组。结扎并切除股动脉及其属只,缺血30分钟后行激光打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孔隙内或直接注射到肌肉内。结果:TMR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4周,缺血区血管密度显著高于TMR组。结论:TMR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下肢后的血管密度和侧支循环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杨关林  李峥  陈岩  张哲 《医学综述》2009,15(1):34-3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分化为各种组织的能力。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病中最常见、最危重的病症之一,在全世界有很高的发病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胰腺癌基因治疗载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胰腺癌的聚集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Transwell共培养体系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腺癌细胞PNAC-1的迁移;建立裸鼠胰腺癌移植瘤模型,经尾静脉回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荷瘤鼠体内,荧光显微镜动态观察肿瘤组织及其他脏器组织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布及含量。结果:通过贴壁培养获得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CD44+CD45-、CD90+CD45-细胞均占细胞总数90%以上;Transwell共培养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腺癌细胞PANC-1迁移,且随着肿瘤细胞数的增多,细胞迁移的数量增多(P<0.05);体内实验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腺癌组织特异性地靶向聚集,10 d内随着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胰腺癌组织中逐渐增多(P<0.05),10 d后增加不明显。结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胰腺癌细胞迁移,体内向胰腺癌组织靶向聚集。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之表面标记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兼具间充质、内皮细胞、肌肉细胞的特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表达多种表面标记物,如黏附分子、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与整合素,但是迄今为止未发现独特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之潜能,因而相关表达的阳性CD分子及相应基因表达可间接作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检测指标。目前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对应的表面标记物被广泛应用,可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的有相应的表面标记物、反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因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阳性CD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骨髓瘤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潜能的影响,探讨骨髓瘤细胞在骨髓瘤骨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生物学特性。采用midiMACs阳性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分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CD138+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Transwell成骨共培养,两周后进行定时定量PCR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ALP)和Cbfa1的mRNA表达量,Von Kossa染色鉴定其钙质沉积程度改变。结果骨髓CD138+细胞可以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LP和Cbfa1的mRNA表达量,间充质干细胞钙质沉积也相应减少。结论骨髓瘤细胞可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潜能,这种抑制作用可能参与了骨髓瘤骨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兔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结扎左前降支建立兔心梗模型.抽取骨髓进行干细胞分离和培养.培养基对照组的心肌瘢痕区注入培养基;间充质干细胞组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个核细胞组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4周后观察各组心功能、病理变化及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单个核细胞组移植4周后,超声检查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均较对照组改善(P<0.05);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区有细胞存活.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梗可改善心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心肌内存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及条件,为淋巴管再生和重建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 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31、CD14、CD29和CD90.将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50 ng/mL诱导培养10 d,Western-blot法与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中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Prox-1和LYVE-1的表达.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典型的梭形和旋涡状排列;经VEGF-C诱导后,细胞变短、呈多边形.流式细胞学显示,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90呈阳性表达,CD31、CD14呈阴性表达;Western-blot检测显示,经VEGF-C培养诱导后,细胞明显表达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Prox-1和LYVE-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后细胞均明显表达Prox-1和LYVE-1,而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rox-1和LYVE-1均不表达.结论 VEGF-C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淋巴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促进其向淋巴管内皮转化.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功能分化潜能细胞,在损伤组织修复重构中具有显著的"明星"效果,但临床应用仍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伴随微小RNA(miRNA)在国际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逐渐升温,大量文献指出,miRNA在BMSCs中重要的调控机制,能够微观促使BMSCs性能发生改变,一定程度上规避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的实际限制因素。本文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miRNA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作以归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5例恶性血液病.结果 5例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与采集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共同回输.WBC和Plt低谷时间分别为4~7 d和4~9 d,造血重建(ANC≥0.5×109/L和Plt≥20×109/L)时间分别为8~11 d(中位时间9 d)和7~10 d(中位时间8.3 d).除口腔、咽部轻度感染外,无其他严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 体外无血清培养体系可以培养扩增临床规模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移植后造血重建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