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胃肠内镜     
介入超声内镜引导的胆管造影:一项新技术评估;药物性放大内镜:利用微血管对肾上腺素刺激的反应辨别早期胃癌;EUS评估上皮下病变组织取样的诊断效率:钳夹活检与内镜黏膜下切除的比较;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用新式双通道进行抓取钳辅助的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胃癌的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其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腹腔镜下早期胃癌局部切除术、外科根治性手术、基因治疗和化疗等。现综合近年来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早期胃癌治疗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早期胃癌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及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开腹切除术近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冰 《中国厂矿医学》2008,21(5):537-538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开腹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近期效果。方法38例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2例,开腹切除手术1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止痛药使用率、切口感染及胃穿孔、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的差别。结果早期胃癌内镜黏膜切除术组和开腹切除术组比较,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止痛药使用率、切口感染及胃穿孔、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在早期胃癌的治疗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较开腹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黏膜壁无瘢痕、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早期胃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对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收集2012-01~2013-06间在我院消化内科收治并怀疑早期胃癌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49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将其余49例行胃镜下单纯活检的患者分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病理检出结果,以此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对Ⅰ型和Ⅱ型病变检出率分别为91.84%和85.7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921 6,P=0.337 0);实验组对前病变和早期胃癌检出率为62.22%,明显高于对照组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21.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4.799,P=0.000 1)。结论对怀疑有早期胃癌的患者行内镜黏膜切除术,能够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治疗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Ⅱc型早期胃癌内镜下形态、部位和病理特点,探讨其对凹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30例Ⅱc型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形态特点,对其中19例内镜下活检和术后病理类型、浸润深度进行对比.结果Ⅱc型早期胃癌分化型以凹陷发红伴隆起多见;未分化型的凹陷表面褪色和结节多.内镜下活检与术后病理类型、浸润深度符合率在70%以上.结论Ⅱc型早期胃癌内镜下形态特征和活检对诊断及临床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开展无痛胃镜下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2月进行无痛胃镜检查,对可疑病变内镜下直视取活检3~5块,经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重度不典型组增生、中度不典型组增生的患者共6例,均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果无痛内镜技术使患者在整个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处于睡眠状态.更加有利于治疗操作,6例中直接圈套器切除5例,透明帽切除1例,均为一次性完全切除,未发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内镜分型隆起型4,其中亚蒂型3个,无蒂型1个,平坦型2个。早期癌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结论采用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内镜下治疗已经成为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内镜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被发现并在内镜下进行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较之前的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具有可切除较大病变、避免分块EMR复发率高以及可获得完整的病理组织学判断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例早期胃癌病人均行内镜检查、粘膜染色、病理检查、小探头超声检查,证实为早期胃癌后,行粘膜切除术。结果:10例患者均得到完全切除,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小探头超声对病变深度的判断以及无淋巴结转移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早期胃癌(EGC)是指无论病灶大小,有无转移,癌肿仅侵犯胃粘膜、粘膜下层而未侵犯及固有肌层者.目的:探讨内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例早期胃癌病人均行内镜检查、粘膜染色、病理检查和小探头超声检查,证实为早期胃癌后,行粘膜切除术.结果 12例患者均得到完全切除,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小探头超声对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病变深度的判断具有重大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早期胃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居我国各类恶性肿瘤之首,其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去瘤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早期胃癌是指癌肿的浸润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而不论其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生存期的长短紧密相关。超声内镜在确定胃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方面有很大的价值,色素内镜和放大胃镜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简便有效的手段。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经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或胃腔粘膜癌灶切除术都有其适应证,外科治疗有所谓根治性手术向限制性手术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内镜微创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其衍生术式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经口牵引辅助下ESD (DFC-ESD)、基于前哨淋巴结导航的腹腔镜与内镜联合手术(LECS)、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等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本文就ESD在早期胃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早期胃癌临床筛选的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部分医疗中心早期胃癌手术率已达15%~20%,但与日本等国尚存明显差距。日本早期胃癌中约40%无临床症状,而我国单从临床症状人群中筛选早期胃癌显然不够,必须放宽胃镜及胃X线钡餐检查指证,并适时开展胃癌普查工作。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包括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内镜下有确切病灶者,可予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治疗。放大内镜、共聚焦内镜及经内镜固有荧光光谱检测等新技术有助于诊断早期胃癌。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科群,是增进各科合作及共同提高我国早期胃癌手术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超声内镜(EUS)检查与早期胃癌病理组织学相关性的研究,评估EUS对早期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胃镜诊断34例早期胃癌患者行EUS检查,给予手术切除,结果与组织病理相对应。结果 34例患者中,EUS检查与病理组织结果分期基本一致。同时EUS发现隆起性病变多为分化型腺癌,占100%,淋巴结转移率为7.1%;凹陷性病变多为未分化型腺癌,占86.9%,淋巴结转移率为30.0%。结论 EUS检查隆起性胃癌多为分化型腺癌,早期不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手术后预后好;凹陷性胃癌多为未分化型腺癌,早期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前新型内镜以及内镜下各种新技术的运用,使胃黏膜和黏膜下结构更直观、清晰,早期胃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有实现的可能。该文就现阶段内镜下早期胃癌诊断现状及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方法:选择开展内镜以来,20年间胃镜发现并行外科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的病例187例,对病理组织学特点及随访结果加以分析.结果:早期胃癌切除占胃癌切除的4.99%;电子内镜检查活检证实为早期胃癌的阳性率为93.1%(174/187);部位以胃窦居多占49.2%;Ⅰ型、Ⅱ型、Ⅲ型早期胃癌检出率分别为25.7%、54.0%及20.3%.结论:早期胃癌临床无特征性症状,诊断主要靠内镜医师认真细致观察和识别早期胃癌的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探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同时伴发上消化道肿物的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自2010 年 1月至 2021 年7月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18例上消化道肿物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包括早期食管癌4例,早期胃癌6例,胃增生性息肉8例。静脉曲张应用LDRf分型方法进行诊断,食管静脉曲张采用套扎术或硬化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采用栓塞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物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总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内镜下治疗方法、病理结果、随访等情况。 结果 18例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5例,B级3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均小于1.5,所有病例中消化道肿物位于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之上或临近部位4例,8例患者曾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进行了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其中5例患者先行内镜下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在治疗后1~6个月择期复查胃镜,观察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好转后,对上消化道肿物采用EMR或ESD治疗,随访观察内镜下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治疗、EMR或ESD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显示切缘干净,在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无患者死亡。结论 EMR、ESD对于肝硬化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发上消化道早癌、息肉等肿物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干预,可降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非治愈性切除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治的早期胃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对切除的治愈性进行评估,计算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47例早期胃癌病变,其中非治愈性切除病变66例,非治愈性切除率为19.02%(66/347)。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病变直径≥20 mm(OR=3.248,95%CI:1.451~7.272,P=0.004)、病变浸润至黏膜下层(OR=26.549,95%CI:10.087~69.875,P<0.001)及病理类型为未分化型早期胃癌(OR=18.021,95%CI:6.664~48.736,P<0.001)是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对于病变直径≥20 mm、术前病理提示浸润至黏膜下层和/或未分化型早期胃癌者,应经充分评估后,慎重选择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收治早期胃癌且行ESD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病理特征、术后情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术后生存患者出血因素。结果80例患者中5例(6.25%)发生术后出血(出血组),75例未发生术后出血(未出血组);术后出血组氯吡格雷服药史和病变大小≥2 cm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未出血组(χ2/P=9.454/0.002,4.866/0.027);有氯吡格雷服药史和病变大小≥2 cm是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2(1.31~3.42)、5.07(2.75~9.11)];有氯吡格雷服药史和病变大小≥2 cm的患者,在行ESD术后的出血风险显著增高(χ2/P=13.783/0.000、24.721/0.000)。结论有氯吡格雷服药史和病变大小≥2 cm与早期胃癌患者行ESD术后出血密切相关,应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9.
龚慧 《中外医疗》2016,(4):55-57
目的:探讨青年人胃癌的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的76例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内镜下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青年人胃癌早期无特殊症状,以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主。44例经内镜检查的患者内镜下形态:BorrmannⅠ型6例(7.89%﹚,Ⅱ型9例(11.84%﹚,Ⅲ型20例(26.32%﹚,Ⅳ型9例(11.84%﹚。早期胃癌7例(9.21%﹚,进展期69例(90.79%﹚。组织学类型:高分化腺癌7例(9.21%),中分化腺癌12例(15.79%),低分化腺癌35例(46.05%),未分化癌10例(13.16%),黏液腺癌12例(15.79%)。结论预防胃癌需要从增强青年人防范意识入手,配合及时检查、及时就医,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的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早期胃癌病灶在白光内镜下的主要特征及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医师行白光胃镜初步筛查提供合理建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年4 月至2017 年6 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或外科手术切除病理学诊断证实为早期胃癌的患者,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症状、家族史、查体结果等临床资料,分析普通白光内镜下病灶的内镜下长径、部位分布、病灶质地、自发性出血、伴随黏膜色泽和形态等内镜特征,总结早期胃癌病灶的病理下长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结果: 共纳入271 例早期胃癌患者共279处病灶。在271 例患者中,男性190 例,女性81 例,平均年龄为(63.7±12.4)岁。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88 例(32.5%)和腹部不适61 例(22.5%)。胃癌家族史阳性患者20 例(7.4%)。腹部查体正常的患者居多,占86.0%(233/27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检出率为34.2%(79/231),2011年检出率最高为45.5%(10/22),2014年检出率最低为28.1%(9/32)。在279 处早期胃癌病灶中,内镜下长径的均值为(2.01±1.20) cm,以单发病灶为主,占97.0%(263/271),主要受累部位为胃窦114 处(40.9%)、角切迹62 处(22.2%)和贲门54 处(19.4%)。病灶质地以质脆居多,占45.5%(56/123),多有自发性出血,占52.3%(146/279),伴随黏膜色泽以正常居多,占72.8%(203/279)。病灶形态以Ⅱa+Ⅱc型居多,为100 处(35.8%),有糜烂和浅溃疡等黏膜破损者152 处(54.5%)。在279 处早期胃癌病灶中,病理下长径的均值为(2.05±1.48) cm,黏膜内癌占61.6%(172/279),中分化型胃癌占52.8%(131/248)。结论: 在普通白光内镜下应注意平坦型病灶的浅表隆起和凹陷,注意有无黏膜破损,有利于发现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