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陆东东 《右江医学》1998,26(4):215-216
为研究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黄曲霉毒素水平与肝癌发生的关系,对604名HBsAg阳性的肝癌高危人群进行5年的队列研究。结果肝癌组血清AFB1-白蛋白加合物阳性检出率为73.5%,平均水平为1.65pmol/mg白蛋白;对照组阳性检出率为50.0%,平均水平为1.45pmol/mg白蛋白,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加合物阳性者肝癌相对危险度估计值(OR)为2.8。显示HBsAg阳性患者中黄曲霉毒素与肝癌的发生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蝎毒抗癌多肽(antineoplasticpolypeptidefromButhusmartensivenom,APBMV)对肝癌H22带瘤小鼠NK细胞活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增殖,迟发型超敏反应和血清溶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接种H22细胞24h后的带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5Fu组(5Fu10mg·kg-1),APBMV组(APBMV003mg·kg-1,腹腔注射),APBMV+5Fu组(APBMV003mg·kg-1+5Fu10mg·kg-1,腹腔注射),连续给药5d。给药期间及给药后对带瘤小鼠进行相应的处理,观察经治疗后H22带瘤小鼠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APBMV组及APBMV+5Fu组带瘤小鼠的NK细胞活性和DNCB诱导的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明显增强,淋巴细胞转化指数明显增高,与对照组及单用5Fu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或P<0.001);APBMV单独应用使带瘤小鼠白细胞计数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P<001),5Fu组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相比P<001),APBMV与5Fu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sAg,HBeAg,抗-HBe,抗-HBc和抗-HBs;PCR检测血清HBVDNA.结果:37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sAg,HBeAg,抗-HBe和抗-HBc阳性者分别为17例(45.95%),4例(10.81%),16例(43.24%)和9例(24.32%),而抗-HBs全部阴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HBVDNA,18例(48.69%)阳性,非常显著地高于HBeAg检出率(P<0.01).抗-HBe阳性中有7例PCR-HBVDNA阳性.HBV总感染率89.19%.结论:提示原发性肝癌发生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4.
随机取50例乙肝血清学指标阳性母亲产后2~3d内的初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初乳中HBVDNA。结果:抗原阳性组乙肝病毒(HBVDNA)的检出率为50%,抗体阳性组HBVDNA检出率为77%。抗原阳性组中,HBsAg,HBeAg及抗HBc3项阳性者和HBsAg,HBeAg2项阳性者乳汁中HBVDNA检出率为100%,说明该类乳汁具有极强传染性,不宜哺乳。抗体阳性组中单纯抗HBs阳性,母乳HBVDNA检出率为0,说明此种母乳不具传染性,可以哺乳。提示:乳汁中检测出HBVDNA为其具有传染性最可靠的指标,该乳汁不宜哺乳。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患者HBsAg、抗HCV调查袁锦丽(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桂林市541002)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抗HCV;HBsAg本文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以了解本地区肝病...  相似文献   

6.
树接种以人乙肝病毒(HBV)后,过半数动物获感染。HBV感染量可低于1CID/ml。HBV阳性树血清能连续传代感染,并可用乙肝疫苗预防。用此动物模型进行HBV及(或)黄曲霉毒素B1(AFB1)诱癌研究。结果,肝癌及癌前病变诱发率在感染HBV并摄入AFB1的树显著高于单暴露MFB1或HBV者;感染者肝组织及(或)肝癌中检出HBVDNA并可整合于宿主肝基因中。提示HBV和AFB1有协同致癌作用并支持HBV与肝癌的病因学联系。  相似文献   

7.
对41例肝硬化病人,40例肝癌病人及41例非肝炎、非肝硬化及非肝癌病人(对照组)因清乙肝5项(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血清抗HCV及血清HCVRNA检测。结果:肝硬化组、肝癌组和对照组乙肝5项检出率分别为:92.7%95.0%6 31.7%;抗HCV检出率分别为31.7%12.5、和9.7%;HCVRNA检 分别为:36.6%、27.5%和14.6%。通过比较分析认  相似文献   

8.
以肝细胞场(HCC)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组织中的黄曲霉毒素B1(AFB1),嵌套式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组织中的HBVDNA和HCVRNA。在69.2%(18/26例)的HCC患者中检出了3.65-89.06ng不等的AFB1/g肝组织;HBVDNA和HCVRNA检出率分别为90.5%(57/63例)和12.7%(8/63例)。其中,AFB1和HBVDNA重叠检出率为61.5%(16/26例),HBVDNA和HCVRNA重叠检出率为7.9%(5/63例),4例HCC患者重叠检出了AFB1、HBVDNA和HCVRNA;同步检测对照组5例,无1例出现这种情况。结果表明,上述3种因素均与人类肝癌密切相关,并且可能存在协同致癌效应。  相似文献   

9.
干扰灵联合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肝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肝26例,并与18例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结束时,HBsAg转阴率154%(4/26),HBeAg转阴率772%(17/22),HBVDNA转阴率577%(15/2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一年1例患者HBeAg、HBVDNA转阴,2例患者HBsAg、HBeAg、HBVDNA转阴后变阳,其有效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上述结果表明: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疗法能明显抑制HBV复制,提高抗病毒疗效。本文并对影响抗病毒疗效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对65例成人无症状HBsAg携带者进行连续3年随访观察。结果:HBsAg阴转率77%(5/65),HBeAg阳性率37%(24/65),HBeAg阴转率333%(8/24),抗HBe阳性率215%(14/65),临床转归ALT异常154%(10/65),TTT或CCFT(++)以上123%(8//65),肝大(05~15cm)4例,其中有急性肝炎经过3例,慢性迁延性肝炎8例,慢性活动性肝炎8例,发现肝硬化2例,肝癌1例。  相似文献   

11.
黄曲霉毒素B1人工抗原及抗体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arboxymethyloxime of aflatoxin B1 (AFB1) was synthesized by refluxing AF B1 with carboxymethoxylamine hemihydrochloride for 4 hours in the presence of pyridine. AF B1-BSA (antigen) was made successfully by coupling AF B1-oxime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in the presence of a water soluble carbodiimide. The rabbits were immunized with the artificial immunogen which had been purified by dialysis. The titers of antisera were determined by 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hich was developed by ourselves. The highest titer was 1:100,0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黄曲霉毒素(AF)暴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在肝癌高发现场,对515例感染HBV的肝癌高危人群进行了21年定群纵向研究.结果 (1)观察人群肝癌人年发生率为1437.25/10万,极显著地高于相应自然人群的184.53/10万(P=0.000,RR=7.79),其他肿瘤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2)定期观察人群中发现的肝癌患者平均年龄较相应自然人群提前了1.4年,治后平均生存期延长了6.42个月.(3)AF暴露对象的肝癌人年发生率为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非暴露人群的1251.02/10万(P=0.008,RR=2.23),其他肿瘤的发生率与AF暴露与否无关.(4)AF暴露人群肝癌发生率随着尿中AFM1排出量增加而上升,当24 h尿中AFM1排出量>100 ng时,肝癌的人年发生率高达4717.82/10万.尿中AFM1排出量与肝功能异常明显相关(P=0.035),与HBeAg无明显相关性(P=0.812).(5)HBV感染同时伴有AF暴露人群的人年肝癌发病率(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观察人群(P=0.001)和相应自然人群(P=0.000,RR=15.09).(6)诊断乙肝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14.65年,中位时间13.68年;诊断肝硬化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7.38年,中位时间6.40年.结论 HBV是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因因素,AF暴露在肝癌的发生中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定期观察肝癌高危人群能有效地实现早诊早治,提高疗效;防治肝炎和AF污染是预防肝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黄曲霉毒素(AF)暴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在肝癌高发现场,对515例感染HBV的肝癌高危人群进行了21年定群纵向研究.结果 (1)观察人群肝癌人年发生率为1437.25/10万,极显著地高于相应自然人群的184.53/10万(P=0.000,RR=7.79),其他肿瘤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2)定期观察人群中发现的肝癌患者平均年龄较相应自然人群提前了1.4年,治后平均生存期延长了6.42个月.(3)AF暴露对象的肝癌人年发生率为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非暴露人群的1251.02/10万(P=0.008,RR=2.23),其他肿瘤的发生率与AF暴露与否无关.(4)AF暴露人群肝癌发生率随着尿中AFM1排出量增加而上升,当24 h尿中AFM1排出量>100 ng时,肝癌的人年发生率高达4717.82/10万.尿中AFM1排出量与肝功能异常明显相关(P=0.035),与HBeAg无明显相关性(P=0.812).(5)HBV感染同时伴有AF暴露人群的人年肝癌发病率(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观察人群(P=0.001)和相应自然人群(P=0.000,RR=15.09).(6)诊断乙肝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14.65年,中位时间13.68年;诊断肝硬化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7.38年,中位时间6.40年.结论 HBV是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因因素,AF暴露在肝癌的发生中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定期观察肝癌高危人群能有效地实现早诊早治,提高疗效;防治肝炎和AF污染是预防肝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Lu PX  Wang JB  Zhang QN  Wu Y  Sun Y  Chen T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4):1665-1669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黄曲霉毒素(AF)暴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在肝癌高发现场,对515例感染HBV的肝癌高危人群进行了21年定群纵向研究.结果 (1)观察人群肝癌人年发生率为1437.25/10万,极显著地高于相应自然人群的184.53/10万(P=0.000,RR=7.79),其他肿瘤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2)定期观察人群中发现的肝癌患者平均年龄较相应自然人群提前了1.4年,治后平均生存期延长了6.42个月.(3)AF暴露对象的肝癌人年发生率为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非暴露人群的1251.02/10万(P=0.008,RR=2.23),其他肿瘤的发生率与AF暴露与否无关.(4)AF暴露人群肝癌发生率随着尿中AFM1排出量增加而上升,当24 h尿中AFM1排出量>100 ng时,肝癌的人年发生率高达4717.82/10万.尿中AFM1排出量与肝功能异常明显相关(P=0.035),与HBeAg无明显相关性(P=0.812).(5)HBV感染同时伴有AF暴露人群的人年肝癌发病率(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观察人群(P=0.001)和相应自然人群(P=0.000,RR=15.09).(6)诊断乙肝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14.65年,中位时间13.68年;诊断肝硬化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7.38年,中位时间6.40年.结论 HBV是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因因素,AF暴露在肝癌的发生中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定期观察肝癌高危人群能有效地实现早诊早治,提高疗效;防治肝炎和AF污染是预防肝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沈阳地区不同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情况。方法:对6974例在我院住院的病人分为14岁以下、15岁以上和孕妇3组,用ELISA法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比较各组间HBV的感染情况。结果:14岁以下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15岁以上组(P〈0.05),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阳性率高于15岁以上组,孕妇HBV感染率与普通人群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沈阳地区儿童HBsAg阳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EIA法检测了84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和336名“健康”对照血清中的Pre-S_2蛋白,并初步分析了Pre-S_2蛋白与HBV其它复制标志物问的关系。结果显示:(1)HCC患者血清Pre-S_2蛋白及其它HBV感染、复制标志物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1);HBsAg阳性HCC患者中HBV复制标志物的检出率均高于HBsAg阴性者;提示HBV复制标志物可能与HCC有着更密切的病因学联系。(2)HCC患者血清Pre-S_2蛋白的检出率与HB_eAg、HBV-DNA的检出率差异显著,说明Pre-S_2蛋白是反映HBV复制极为敏感的标志,值得用于HBV与HCC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乙肝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的对比分析,进而对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临床意义的探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和乙肝病毒前S1抗原测定,并与HBV-DNA做对比分析.结果 对HBV血清标志物不同组合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的模式中,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出率高,与HBVDNA符合率也高,分别为86%与88%,HBsAg抗HBe抗HBc阳性的模式中与前S1抗原和HBV-DNA符合率分别为39%和41%,HBSAg抗HBC阳性组中与前S1抗原和HBVDNA符合率分别为26%和28%.结论 前S1抗原较HBV血清标志物更为敏感,尤其可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可作为一种新的HBV血清标志物和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HBV-DNA的含量与宫内感染的关联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及造成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用ELISA方法筛选HBsAg阳性孕妇228例,并用定量PCR技术检测HBsAg阳性孕妇血清以及脐血中HBV—DNA.新生儿根据有无HBV感染分为胎儿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对照组),调查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HBsAg,HBeAg、抗HBc阳性孕妇的新生儿脐血HBV—DNA捡出率21%(14/68);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为1.7%(2/117);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为20%(3/15);HBsAg和抗HBc阳性者为11%(2/19);HBsAg单一抗原阳性者脐血中未捡出HBV—DNA.胎儿总感染率为9,2%(21/228).胎儿宫内感染率随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增加而升高,宫内感染的危险性越大.胎儿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多种临床相关因素中先兆早产孕妇胎儿感染者多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孕妇不同的感染状态影响宫内HBV感染率,HBeAg与HBV—DNA高滴度是胎儿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孕妇出现先兆早产使胎儿的感染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采用ELISA法检测1440名献血员的ALT、抗-HCVIgG和HBVM。结果显示:抗-HCV阳性率为5.5%,其中职业或定期献血员抗-HCV阳性率为6.6%,抗-HCV阳性率与献血员的ALT,年龄和献血次数有显著相关,且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和郊区。HB-sAg阳性率为1.5%,初次献血员HBsAg阳性率为3.3%,明显高于职业献血员。抗-HBc阳性率为3.2%,抗-HBe单项的阳性为1.2%。建议将抗-HBc作为筛选献血员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