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预后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DAI)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DAI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1)90例DM患者恢复良好42例(46.7%),中残14例(15.6%),重残5例(5.6%),持续植物状态11例(12.2%).死亡18例(20.0%).(2)DAI的预后相关因素:入院时GCS评分越低则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差.CT微出血灶累及中线区者及伴有弥漫性脑肿胀者预后较差.结论 DM患者入院时GCS评分、DAI病灶的部位及是否伴弥漫性脑肿胀是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CT影像特点与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将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9例早期DAI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例随访过程中失联脱落研究。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与CT影像特点,并于入院后6个月随访预后情况,按照预后效果分为预后良好组(37例)、预后不良组(40例),对两组病例资料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DAI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结果 CT影像分析显示,77例患者中58例患者有病灶检出,19例患者未检出病灶;其中27例出现微出血病灶,24例检出水肿灶,另7例为非出血性病灶;11例出现中间微出血低信号、外围水肿高信号影像。24例患者的出血灶位于大脑皮质、白质、灰白质交界处、胼胝体、脑干、小脑、基底节等组织界面,直径均在2mm以下。18例患者急性期合并脑肿胀、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散性脑萎缩等非典型表现。因素分析显示瞳孔变化、入院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CT病灶个数、昏迷时间为影响DA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微出血灶、水肿灶的形成为DAI患者的典型CT影像特征,瞳孔变化、入院GCS评分、CT病灶个数、昏迷时间为影响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可为DAI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nal illjury,DAI)自1982年Adams等正式命名以来,DAI尽管未被正式归类,但作为一个独立特殊的颅脑损伤类型,逐渐被神经外科学界所接受。多数学认为DAI可能是导致颅脑损伤患死亡、植物生存或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是外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最严重的损伤之一,研究发现颅脑损伤伤情与轴索损伤程度有关,伤情越重轴索损伤越严重。随着人们对DAI越来越重视,对其致伤机制、致伤原因、病理特征等诸多方面都作了深入的研究,本将这些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弥漫性轴索损伤84例的临床观察,发现均伴原发性意识障碍,CT表现以弥漫性脑肿胀,灰白质交界部位多发性小出血灶,脑干小脑挫裂伤和脑干环池周围积血为常见。死亡率为51.2%,重残率为20.2%。提示临床过程严重预后不佳,应积极处理继发病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属原发性闭合性颅脑外伤,是在特殊外力(主要是旋转暴力)作用下,脑组织间发生剪切力,造成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意识障碍是典型的临床表现,其程度常与CT影像不一致。DAI致残、致死率极高,预后极差。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DAI52例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何强 《吉林医学》2011,(30):6409-6409
目的: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DAI的致病原因、临床特点、CT征象、GCS评分与预后关系。结果:46例DAI患者痊愈6例(13.0%),轻残10例(21.7%),重残7例(15.2%),植物生存6例(13.0%),死亡17例(37.0%)。结论:DAI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高。GCS评分对判断DAI患者的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5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患者的治疗及疗效分析。以探讨对DAI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致残及致死率。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1999-2005年收治50例DAI患者的治疗经过及预后转归。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死亡18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8例,轻残7例,良好14例。结论对DAI患者经过及时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即去大骨瓣减压术、大剂量脱水、冬眠疗法、高压氧治疗、早期预防各种并发症、后期康复治疗等综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弥漫性轴索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涛 《吉林医学》2005,26(5):545-548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 AI)是在特殊外力机制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1],是导致颅脑伤患者死亡、植物生存和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其诊断和治疗困难,预后极差,日益受到临床重视,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予以综述。1历史发展概况1899年,R osenblath报道了1例患者闭合性颅脑外伤后处于睡眠状态达8个月之久,病理改变为广泛的白质变性[2]。1956年,Strich报道了15例因头部外伤持续昏迷5~15个月后死亡的病例,病理检查发现无颅内占位性病变,以大脑半球…  相似文献   

9.
李文刚  武强 《当代医学》2011,17(24):97-98
目的分析总结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治疗特点。方法对近五年来收治4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受伤方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死亡18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9例,轻残9例,恢复良好3例。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意识障碍严重,诊断和治疗困难,预后差,其致残率、植物生存率及死亡率极高等特点,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其预后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探讨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检查、治疗要点.方法 非手术综合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颅内压、改善微循环、早期冬眠治疗、早期高压氧治疗及肢体康复训练.结果 恢复良好4例(33.3%),能胜任日常工作及生活;中5例(占41.7%),生活能自理;重残1例,生活需照顾(占8.3%);植物生存1例(占8.3%),呈去大脑强直状态;1例死亡,病死率为8.3%.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处理好各种并发症,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残死率.  相似文献   

11.
刘继东  陈杰  肖祥东 《吉林医学》2012,33(16):3377-3378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74例弥漫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4例患者中,恢复良好22例,重残12例,死亡34例,植物生存状态6例。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毛峰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0):346-347
目的探讨弥散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情况、影像学表现、临床诊断及处理,以及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最近6年来我科收治的52例DA1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52例DAI患者,死亡12例,病死率为23.1%,其中23例高颅压型DAI患者死亡9例,病死率为39.1%,颅内压高的DAI患者预后差。结论DAI的诊断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CT/MRI资料,早期诊断与治疗能够提高疗效,需重视DAI的早期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13.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表现及CT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 分析 6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本病的临床表现 :①头部受加速旋转性外伤 ;②伤后立即昏迷 ;③生命体征紊乱 ;④无明确神经定位体征。CT表现 :①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和 /或大脑中轴多发小出血灶 ;②弥漫性脑肿胀 ;③脑室、脑池受压变小或消失 ;④中线无移位或轻度移位 (<0 5cm) ;⑤合并其它颅脑损伤。结论 临床和CT表现二者结合 ,可对本病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弥温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7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颅内压监控、血糖监测,其中40例给予亚低温治疗,其余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3个月后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判断预后。结果 70例患者不同程度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血糖增高,MRI较CT具有更高的诊断率,亚低温治疗组血糖、颅内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MRI有利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亚低温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弥漫性轴突损伤(DAI)大鼠的神经行为学改变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的影响. 方法 采用重物撞击法致伤大鼠.bFGF治疗组(n=60)大鼠硬膜下及皮层下注射bFGF,另设正常对照组(n=20)和致伤对照组(n=60).用感觉运动整合试验、高杆爬行试验、抓握悬吊试验和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颅骨内电极植入术后行类P3检测. 结果 大鼠DAI后感觉运动整合试验、高杆爬行试验、抓握悬吊试验及水迷宫试验成绩均有不同程度下降,bFGF治疗组早期成绩较佳.大鼠DAI 后P3a潜伏期延长,致伤对照组P3a潜伏期长于bFGF治疗组(P<0.05). 结论 大鼠DAI后学习记忆和运动能力下降,伴类P3潜伏期延长;事件相关电位(ERP)有希望用于DAI监测;bFGF脑内局灶应用能减轻大鼠DAI.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研究弥漫性脑损伤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损害及奥拉西坦的保护作用。②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脑损伤组(12只)和药物干预组(12只)。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假手术组仅进行头皮切开缝合处理;脑损伤组和药物干预组均制作Marrnarou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其中药物干预组在制作模型后定期给予奥拉西坦(200mg/kg/d)。观察14天后,采用Molris水迷宫试验比较各组大鼠搜索安全岛的次数。③结果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损伤组和药物干预组大鼠搜索安全岛的次数分别为(10.1±1.9)次、(10.3±1.8)次、(3.8±2.3)次和(6.3±1.3)次,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搜索安全岛的次数无统计学差异;脑损伤组和药物干预组大鼠搜索安全岛次数低于前两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组大鼠搜索安全岛次数高于脑损伤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结论弥漫性脑损伤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一定影响,奥拉西坦可改善太鼠脑损伤后学习记忆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弥漫性轴突损伤(DAI)大鼠的神经行为学改变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重物撞击法致伤大鼠。bFGF治疗组(n=60)大鼠硬膜下及皮层下注射bFGF,另设正常对照组(n=20)和致伤对照组(n=60)。用感觉运动整合试验、高杆爬行试验、抓握悬吊试验和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颅骨内电极植入术后行类P3检测。结果大鼠DAI后感觉运动整合试验、高杆爬行试验、抓握悬吊试验及水迷宫试验成绩均有不同程度下降,bFGF治疗组早期成绩较佳。大鼠DAI后P3 a潜伏期延长,致伤对照组P3 a潜伏期长于bFGF治疗组(P<0.05)。结论大鼠DAI后学习记忆和运动能力下降,伴类P3潜伏期延长;事件相关电位(ERP)有希望用于DAI监测;bFGF脑内局灶应用能减轻大鼠DAI。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18例临床诊断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而CT无异常改变或轻微改变的病例早期行MRI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检查均在72h内完成。结果 MRI显示具有DAI损伤表现的共91例,阳性率77.1%。阳性表现的结果中FLAIR表现阳性率占91.2%,T2表现阳性率占69.2%。结论早期头颅MRI能够为DAI提供有效的影像学诊断依据,并能为DAI伤情和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冲剂结合西医常规方法 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弥漫生轴索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脱水降颅内压、止血、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护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冲剂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显效率以及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加速颅内血肿吸收、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CT和MRI扫描与结果的关系,从而提高对DAI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1例DAI伤者为交通事故。CT扫描发现脑不同部位有点状高密度影43例(66%),CT阴性而行MRI者发现病变者19例。3例CT及MRI扫描均无异常发现。共死亡15例,植物生存11例,残疾15例,预后良好24例。结论脑外伤后持续昏迷时间超过6 h,临床表现重,而影像学检查有多发散在点状出血灶或无明显脑损伤情况,又无明显占位效应者,即可诊断为DAI。治疗方面,DAI一般都不需要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在昏迷期间主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各种并发症,改善脑微循环及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GCS评分及原发昏迷时间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