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鲜当归分别采用热风和传统熏干2种方法进行干燥,采用性状、薄层色谱进行定性鉴别,以挥发油、阿魏酸、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为观察指标,按照2010版《中国药典》的方法,分别测定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挥发油、阿魏酸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醇溶性浸出物的差异不明显。综合评价热风干燥优于传统熏干法。结论 当归的产地加工干燥以热风干燥为佳,既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干燥时间,又可减少有效成分含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大黄的炮制方法与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黄所含有效成分复杂,炮制方法多样,炮制方法的不同,对其有效成分的影响也不一样。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正确使用不同的大黄炮制品。  相似文献   

3.
大黄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4.
目的 确定湘蕾金银花最佳采收时间和干燥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湘蕾金银花花蕾的绿原酸含量。结果 不同时间采收的湘蕾金银花花蕾绿原酸的含量,随着花蕾增长而下降;一天中不同时间采收的花蕾绿原酸含量以清晨为高;不同干燥方法湘蕾金银花花蕾绿原酸的舍量,手工炒干最高,直接烘干法最低。结论 湘蕾金银花最佳采收时问宜在6月27日左右;一天中不同采收时间以清晨采收为佳;最佳干燥方法为杀青烘干法。  相似文献   

5.
大黄作为—种常用的中药,在中国用于医药历史悠久,它是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的干燥根及根茎.研究发现,其化学成分主要为蒽醌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鞣质及少量的土大黄苷和苷元.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中的葸醌类成分有泻下、保肝利胆、抗菌和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保护胰岛的作用[1];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胆石症、急性扁桃体炎和急性胰腺炎等[2].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干燥条件会影响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及样品的吸湿性,进而影响制剂的质量和临床应用.为此,本文针对干燥工艺这一因素对蒽醌类成分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蛇床子有效成分提取物制成干燥粉末的方法 ,以作为各种剂型的原料。方法 :设计三因素 -三水平正交试验来优选蛇床子有效成分提取物干燥的工艺。结果 :以L9(3 4)正交表来安排试验 ,结果A1B2C2为最佳干燥工艺条件。结论 :干燥品在室温放置 3个月后仍呈疏松粉末 ,说明该干燥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7.
大黄的炮制方法与其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又名黄良、将军、川军等,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故又称北大黄;药用大黄主产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又称南大黄.大黄性寒味苦,入胃、大肠、肝经,其泻下通腑、破积行瘀之功为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大黄具有祛瘀、导泻、消炎及利湿等功效,近年来,我院肾脏科通过一系列临床及实验证实,大黄中的活性成分蒽醌类衍生物在延缓慢性肾衰进展中有确切的疗效,并且初步阐明了其作用机理〔1〕。目前,国内外分离提纯的大黄中的有效成分包括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荟...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荧光法测定大黄及其煎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对大黄煎煮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在煎出量进行了跟踪分析.方法:用岛津RF-5000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测量波λex=440nm,λem=515nm.测量时的最佳pHλ=7.结果:几种主要成分的混合液平均浓度在0.4~2.5μg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6,文火煎煮大黄至20min时,汤中有效成分的煎出量达到高峰.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可直接用于大黄及其煎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炮制方法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方法:选取96只SD雄性健康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煎煮实验四组包括A组(生理盐水煎煮)、B组(5 min生大黄煎煮)、C组(10 min生大黄煎煮)、D组(30 min生大黄煎煮)和炮制实验四组包括E组(生理盐水炮制)、F组(生大黄炮制)、G组(醋大黄炮制)、H组(酒大黄炮制)。比较各组大鼠的小肠推进率和胃残留率。结果:B组胃残留率明显低于A、C和D三组(P<0.05),小肠推进率明显高于A组、C组和D组(P<0.05);G组和H组胃残留率明显低于E、F两组(P<0.05),F、G和H组小肠推进率明显高于E组(P<0.05)。结论:生大黄煎煮5 min时沉降药性最佳,醋及酒能影响大黄沉降药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参芦头多糖的组成与质量分数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方法 采用紫外光谱扫描法分析人参芦头多糖的质量分数,采用TLC法分析其单糖组成,采用HPLC-HPSEC法测定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用硫酸-咔唑法测定多糖的量。结果 紫外光谱扫描未发现在260和280 nm附近有特征吸收,经TLC分析,芦头多糖水解后的单糖成分为葡萄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及葡萄糖醛酸,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1×103~1×106,提取的人参芦头粗多糖含多糖按半乳糖醛酸计为12.2%(RSD=0.6%,n=6)。结论 经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人参芦头多糖中蛋白质及核酸等杂质较少,不影响后续的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测定,采用硫酸-咔唑法定量测定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导致半夏干燥过程中发生褐变的机制。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干燥过程中半夏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使用色彩色差计测量半夏表面颜色的变化值,考察酶促反应是否是发生褐变的唯一机制。采用HPLC-ELSD法检测半夏中还原性糖的种类及含量,分析半夏中的氨基酸种类,判断其发生羰氨反应的可能性。结果 导致半夏褐变的反应并不唯一,酶促反应对其颜色变化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干燥前期,羰氨反应对半夏褐变也有影响。结论 导致半夏干燥过程中发生褐变的机制并不单一,酶促反应和羰氨反应都对其颜色变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药配伍中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使疗效降低,而“十八反”是重要的配伍禁忌,也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且至今尚未形成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结论。主要介绍了“十八反”中有关海藻、芫花反甘草的毒性和机制研究,探讨了影响“十八反”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确定其特定部位的安全药理实验内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测定丹参中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一测多评法。方法 采用HPLC法,以丹参酮IIA为对照品,外标法测定其在丹参中的量,同时测定丹参酮IIA与丹参酮I、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的相对校正因子,用获得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后3种成分的量,实现一测多评;用外标法测定丹参中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的量,比较其与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各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各成分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的量值与外标法测定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一测多评法在丹参中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测定中具有适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HPLC-DAD-MS多种分析手段的联用,建立大黄药材成分分析方法,确认各个特征峰的归属,从而定性定量的评价药材质量,预测不同道地产区大黄药材的药效,为谱效学研究提供基础研究。方法 以全国各道地产区大黄药材为研究对象,采用Agilent Zorbox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乙睛–0.1%磷酸水二元梯度洗脱模式,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建立了20批来自四川、青海、甘肃地区的大黄药材的HPLC图谱,并通过HPLC-DAD-MS联用技术对其中30个特征峰进行了归属分类,同时进行了各类指纹成分比较研究。结果 各地区间游离蒽醌量差异较小,而其他成分差异明显,表现出可能存在的质量差异。结论 本实验全面阐明了大黄药材的各主要化学成分及地区间差异,方法样品处理简单,建立的大黄分析方法稳定性、重复性好,为大黄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较为充实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甘草配伍应用减毒增效、调和诸药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多组分物质基础体外相互影响以及药效学/毒效学方面,而且表现在对药物体内过程的相互影响上。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与总结,针对甘草皂苷、甘草黄酮两类主要活性成分,探究甘草吸收和代谢的特征,及其在复方配伍时对其他活性成分吸收与代谢的影响,揭示甘草复方配伍的合理性和科学内涵,为甘草配伍研究提供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丹参药材HPLC方法同时用于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测定。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在280 nm波长下,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测定了19批丹参药材的指纹图谱和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及丹参酮ⅡA 4个指标成分,对指纹图谱共有峰和相似度进行分析,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得到19批丹参药材的指纹图谱,标定了12个共有峰,并建立了丹参药材的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相似度在0.808~0.997。聚类分析结果将19批丹参药材分为两大类,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及药材测定结果相一致。结论 不同产地丹参药材色谱峰的数目差别不大,但各指标成分量差别较大。该方法准确、可靠,为有效地评价丹参药材的综合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一种微波加压萃取装置提取大黄饮片,并优化其工艺。方法 以浸膏得率和蒽醌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大黄在微波加压条件下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并与常压煎煮法、加压提取法、常压微波提取法进行比较。结果 微波加压提取大黄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6,操作压力0.20 MPa,提取时间20 min,浸膏得率达到44.37%、蒽醌提取率达2.44%。结论 微波加压提取大黄饮片浸膏得率和蒽醌提取率明显优于常压煎煮法、加压提取法、微波提取法。  相似文献   

19.
张琴  刘莉 《医学教育探索》2010,41(11):1796-1799
目的 研究超微粉碎前后川芎的粉体学性质,为超微粉碎对含挥发油类药材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粉末粒径及粒度分布;生物显微镜进行显微学研究;测定粉体休止角和堆密度,测定25 ℃相对湿度为75%条件下粉体的吸湿性。结果 川芎超微粉和普通粉的D50分别为14.58、58.54 μm,且超微粉粒度分布均匀性较好;显微镜下可见超微粉和普通粉在显微特征上都有较大的区别,油滴显著减小;超微粉碎对川芎粉体的流动性、堆密度和吸湿性没有显著的影响。结论 超微粉碎后细胞破壁率显著增大,均匀度得到改善,其中油滴的显著减小为挥发油类药材超微粉碎形成“乳化结构”的证实提供了初步的依据和借鉴。流动性、堆密度和吸湿性无显著变化,说明富含挥发油的川芎在粉体学性质上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市售骨碎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为骨碎补的品种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方法对购自全国各地共33批骨碎补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利用LC-MS指认特征色谱峰,并结合药材性状特征探讨品种鉴别方法。结果 建立了33批市售骨碎补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7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5个色谱峰。将化学组成与药材性状特征进行了关联,骨碎补药材分为4大类,其中包括正品槲蕨与常用混淆品种大叶骨碎补,另外两类药材的原植物尚待鉴定。结论 建立的HPLC方法可应用于骨碎补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