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各种超声造影表现在胰腺实质性病变(SL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4例已确诊病例的各种超声造影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不同病例的实质始增时间、病灶始增时间和增强峰值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病灶达峰时间有较大差异(P<0.05)。以增强速度快慢诊断胰腺癌和肿瘤性胰腺炎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2.3%、73.3%、87.0%和77.8%、97.8%、94.4%;以增强模式诊断胰腺癌和肿瘤性胰腺炎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2.3%、86.7%、90.7%和77.8%、100%、96.3%。增强模式的诊断价值最高。结论不同SLP具有不同的超声造影表现,增强速度和增强模式的差异对于SLP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特征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86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病灶始增时间及始退时间,并观察分析病灶增强方式。结果良恶性病变的始增时间均可小于30秒;始退时间小于90秒全部为恶性病灶,大于180秒消退者主要是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组与良性组始增时间及消退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原发性肝癌主要呈整体均匀增强或不均匀增强;肝转移癌呈周边环状增强或整体增强;肝血管瘤主要呈周边节结状增强;FNH主要呈自中央轮辐状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肝脏局灶性病变动态灌注过程,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陈亮  胡兵  吴齐英  丁凌  杨莹 《海南医学》2013,24(3):377-37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中的显像特点.方法 对22例疑为子宫肌层病变的患者进行超声造影,分析病灶内灌注特征,并运用TIC曲线来分析不同病变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及峰值强度.结果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子宫腺肌瘤病灶表现为多支短线样强信号自病灶周边进入内部,未见周边环状强化,达峰时间及消退时间与周边肌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例子宫肌瘤中18个病灶表现为瘤体周边首先增强,呈环状或半环状,然后内部快速增强,最后瘤体全部增强,达到峰值强度后,瘤体强度明显.强于子宫肌层,在消退时,瘤体中央先消退.结论 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的超声造影灌注特点及二者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及峰值强度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肝脏良恶性肿瘤在超声造影各期相的灌注特点,评价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对36例常规超声检查中发现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肝脏良恶性肿瘤病变增强的动态时相变化如下:1.恶性肿瘤患者病灶增强开始时间、减退时间均早于良性肿瘤患者(P<0.05);2.肝脏良恶性肿瘤造影后3个时相增强方式有所不同;3.肝脏恶性肿瘤表现为快进快出,良性肿瘤表现为慢进慢出.结论 超声造影能够准确地反映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揭示不同肿瘤的增强特征,有助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正常肝、肝硬化及脂肪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定量分析3种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血流灌注特征。 方法: 选择13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37个原发病灶,依据肝背景不同分为正常肝背景组(45例)、肝硬化背景组(51例)和脂肪肝背景组(41例)。观察3种肝背景下病灶的超声造影特征;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种肝背景组原发性肝癌的灌注参数,包括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和灌注期曲线下面积。 结果: 本组137个病灶均表现为动脉相快速高增强,绝大多数病灶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退"增强模式;但在正常肝背景组有6.7%、肝硬化背景组有31.4%的病灶表现为门脉相和延迟相呈等增强,甚至部分病灶内出现局部高增强的表现,即呈"快进慢退"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组肝背景下任2组病灶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及灌注期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3种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存在差异,但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异,应用时间-强度曲线能够客观准确地分析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的灌注参数,对病灶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胆囊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病理为标准,对97例胆囊肿瘤样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其中良性组68例,恶性组29例,观察胆囊肿瘤的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对胆囊肿瘤进行时间-强度(TIC)曲线分析,记录以下定量指标:始增时间AT、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廓清起始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半洗出时间、半降支斜率、上升时间。结果 29例胆囊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多表现为动脉早期快速不均匀增强,病灶基底部增宽,外形不规则,胆囊壁增厚,部分囊壁可见连续性中断,动脉中晚期或静脉早期快速廓清,呈"快进快退"。除6例胆泥表现为始终无增强,62例良性肿瘤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多表现为动脉早期快速均匀性增强,形态多规则,胆囊壁呈连续性增强,病灶基底部较窄或无基底部,静脉期缓慢廓清,呈"快进慢出"或"快进同出"。恶性组TIC曲线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半降支斜率绝对值均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半洗出时间均小于良性组(P<0.05)。结论胆囊肿瘤的超声造影模式及TIC曲线定量参数在胆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对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68例患者的87个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病灶的增强时相、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增强模式、消退时间及峰值强度,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诊断.[结果]恶性病变38个(包括肝细胞性肝癌19个,转移性肝癌14个,肝内胆管细胞癌3个,肝母细胞瘤1个,恶性淋巴瘤1个),良性病变49个(包括血管瘤26个,局灶性增生结节10个,肝硬化增生结节5个,低脂灶7个,错构瘤1个).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8.6%,特异性为89.9%,准确性为76.8%,常规超声检查的敏感性为67.6%,特异性为63.8%,准确性为59.4%.[结论]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对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右江医学》2019,(8):604-607
目的探求常规超声与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实时超声造影检查,且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常规超声与实时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价值,并比较不同类型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各项参数。结果 98例患者经病理学诊断出110个病灶,其中67个为恶性病灶,43个为良性病灶;实时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灵敏度(91.04%)、特异度(90.67%)及准确度(90.91%)均高于常规超声诊断结果(68.66%、72.09%、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灶峰值强度较良性病灶高,峰值消退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增强时间较良性病灶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相较于常规超声,实时超声造影采用时间-强度曲线获取各项参数变化特征,可有效反映肝肿瘤微小血管灌注量及血流分布情况,对临床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静脉超声造影在诊断宫腔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宫腔占位性病变的患者中选取病例24例,先行常规超声检查,再采用造影剂SonoVue静脉注射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不同病变造影模式的差异,利用造影软件绘制病变与肌层的时间强度曲线并得到造影参数值,最后将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结果分别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宫腔占位性病变的造影表现各不相同,造影参数中基础强度无显著性差异,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及增强强度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静脉超声造影对宫腔占位性病变有良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实时超声造影对乳腺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燕  陈亚青  李文英 《上海医学》2007,30(10):748-750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乳腺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59个乳腺病灶进行实时超声造影,通过目测分析造影增强方式和借助软件分析时间强度曲线参数,比较良、恶性乳腺病灶的增强特征。结果良、恶性病灶增强程度和均匀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4.026、9.032,P值均<0.05)。良、恶性病灶间高灌注部分的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和曲线尖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曲线下面积、病灶整体的峰值强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以明显增强、不均匀增强、达峰时间<30s、高灌注部分的峰值强度(PI_高)>50作为恶性指标,满足其中满足2项或3项(当明显增强与PI_高>50同时出现时必须具备3项)及以上即诊断为恶性病灶,实时超声造影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3.1%、83.3%和88.1%。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有助于良、恶性乳腺病灶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胰腺癌的在体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 H-MRS)特征,探讨代谢物定量分析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获得知情同意后,27例胰腺癌患者、11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被纳入研究。通过单体素1 H-MRS检查,对胰腺癌的脂质相对含量(relative lipid,rLip)和胆碱类代谢物/谷氨酸盐复合物比值胆碱类代谢物/谷氨酸盐复合物比值(choline-containing metabolites,CCM/Glumate+Gluta-mine,Glx;CCM/Glx)进行定量分析,并与肿块型胰腺炎和正常胰腺比较。结果胰腺癌CCM/Glx比值(0.367±0.094)低于肿块型慢性胰腺炎(0.446±0.039;P=0.011)和正常胰腺(0.592±0.233;P=0.007);胰腺癌rLip值(0.420±0.164)也低于正常胰腺(0.645±0.096)和肿块型慢性胰腺炎(0.725±0.059),两两比较P值均小于0.001;rLip以0.647作为截点值来鉴别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9%和92.6%。结论 1 H-MRS代谢物定量分析对胰腺癌的定性诊断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戴慧华  范小明  胡巧洪  徐海珊 《浙江医学》2007,29(7):653-654,657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病变(FLL)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及模式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1例FLL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将其超声表现进行整理与归纳,分析其造影增强时间(开始时间、峰值时间、消退时间)及增强模式。结果121例FLL患者中,肝细胞性肝癌(HCC)表现为“快进快出”,整体增强者82.5%(52/63),大部分增强11.1%(7/63),消退缓慢6.3%(4/63);肝血管瘤表现为向心性增强85.7%(18/21),快速增强14.3%(3/21,瘤体直径≤20mm);转移性肿瘤(MLC)呈快速环形边周增强,快速消退72.7%(8/11),瘤体始终不增强27.3%(3/11);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表现为中央至整个瘤体的增强75.0%(3/4);肝脓肿和肝内胆管癌全部表现为环形增强;肝硬化增生结节和局灶性脂肪肝均表现为与肝组织同时增强及消退,且强度一致。结论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及模式与肿瘤的血供特点关系密切,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桥本甲状腺炎(HT)背景下超声造影(CEUS)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8例HT患者共62个结节的CEUS特征,计算增强模式及增强程度对HT背景下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 增强程度(P=0.002)和增强模式(P<0.001)在HT背景下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均匀增强诊断HT背景下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7.6%、85.7%、93.0%、94.7%和93.5%。低增强诊断HT背景下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5.4%、52.4%、77.8%、64.7%和74.2%。结论 不均匀增强对于HT背景下甲状腺恶性结节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对于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甲状腺结节,CEUS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增强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评价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浙江舟山医院超声科,应用微泡造影剂SonoVue及对比脉冲序列(CPS)造影成像技术对122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行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35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结果 35灶甲状腺乳头状癌造影后增强表现可分为3种模式:模式Ⅰ,病灶呈环状不规则缓慢向心性填充(23灶),但中心部分未见造影剂充填;模式Ⅱ,整体均匀性增强(5灶);模式Ⅲ,整体不均匀性增强(7灶).甲状腺良、恶性病灶灌注时间曲线相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相比较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和开始消退时间(WT)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腺瘤相比较仅WT一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甲状腺癌超声造影后根据其典型增强模式,多数可作出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唐仕军  刘莹 《西部医学》2010,22(5):937-938
目的探讨胰腺边缘的超声表现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62例急性胰腺炎早期的超声图像特征,并与60例正常胰腺的超声图像特征对比。结果超声检查对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以胰腺边缘的清晰度为依据,其诊断的敏感性最高达88.7%(55/62),特异性86.7%(52/60),与正常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急性胰腺炎早期的超声诊断中,可将胰腺边缘的清晰度作为最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此外,超声动态观察胰腺病情变化,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也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树寰 《海南医学》2012,23(9):84-86
目的总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和相关病变检查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对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定位诊断灵敏性、特异性、正确率分别为100%(6/6)、0%(0/1)、85.7%(6/7);超声定性诊断全部错误(7/7,100%);6例误诊为胰头癌,1例误诊为Vater壶腹周围癌。对胰头部肿块伴随病变胆囊肿大、胆总管和主胰管扩张诊断全部正确(7/7,100%);主胰管结石诊断正确率为75%(3/4);胆囊结石诊断正确率为10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定位诊断正确率较高,定性诊断困难,容易误诊为胰头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磁共振T1W/WATS/FFE(T1加权选择性水激励快速梯度回波成像)三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并探讨其对胰腺癌定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方法:①胰腺癌组: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胰腺癌患者37例(其中胰头癌28例,胰腺颈部癌3例,胰腺体尾部癌6例)。②对照组:健康志愿者32例。两组均采用1.5T磁共振成像仪,行T1W/WATS/FFE三期增强扫描。计算胰腺癌及正常胰腺各期(动脉期、实质期、门脉期)的强化率。绘制ROC曲线,确定最佳诊断阈值,判断其诊断价值,得出该试验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胰腺癌强化呈逐渐上升型,动脉期及实质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率最大;正常胰腺强化呈速升速降型,实质期强化率最大。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的三期强化率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实质期最佳阈值(强化率=28.253%)诊断胰腺癌,其灵敏度为94.59%、特异度为93.75%、准确度为94.20%;门脉期则最低。结论:①T1W/WATS/FFE增强扫描能够反映胰腺癌及正常胰腺的强化方式,测量各期强化率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②应用T1W/WATS/FFE增强扫描的三期强化率进行最佳阈值诊断胰腺癌均具有较好诊断价值,以实质期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及磁共振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101例肿块型胰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腹部增强CT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增强CT诊断肿块型胰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CT表现差异,分析病灶的大小、部位、形态(强化情况、钙化、假囊肿形成、胰胆管扩张)、肾周筋膜增厚、对胰周大血管的侵犯、是否合并转移等指标,明确鉴别诊断要点。总结所有患者胰腺磁共振DWI序列(b值800 s/mm2)图像特点,测量每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与正常胰腺组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1例患者中,病理诊断胰腺癌59例,肿块型胰腺炎42例,CT诊断的敏感性94.9%,特异性88.1%,准确率92.1%,阳性预测值91.8%,阴性预测值92.5%。增强前后的CT值、胰腺及胰管钙化、假囊肿、胰胆管扩张、胰周血管的侵犯及是否合并转移对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有价值(P<0.05)。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与正常胰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诊断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MRI DWI序列对肿块型胰腺炎及胰腺癌鉴别诊断可能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诊断价值,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37例Ⅰ期子宫内膜癌的超声造影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判断其肌层浸润程度,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及文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超声造影示Ⅰa期4例,Ⅰb期20例,Ⅰc期13例。以病例结果为金标准,超声造影判断Ⅰa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93.9%、91.9%、60.0%、96.9%;Ⅰb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0%、82.4%、83.8%、85.0%、82.4%;Ⅰc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95.8%、91.9%、91.7%、92.0%。结论:正确认识超声造影表现有利于正确诊断,超声造影对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诊断及术前分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