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血管内介入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2003年6月至2007年3月46例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结果 ①TCD诊断颅内大血管狭窄的阳性预测值为84.8%;②对46例患者的50支狭窄血管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大脑中动脉(MCA)狭窄26支,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19支,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1支,大脑前动脉狭窄2支,椎动脉颅内段狭窄2支;③46例患者支架成形术成功44例(95.7%),术后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0%~5%,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3例(6.8%);40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缺血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 TCD在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治中有重要价值;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成功率较高,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狭窄的检查方法有经颅多普勒(TCD)、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TCD和MRA均为颅内血管狭窄性病变无创性检测手段,尤其是TCD技术具有简便、经济及可重复的特征,已成为我国民众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筛查的重要检测手段,其临床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就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齐齐哈尔市社区人群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患病率、分布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统计,为脑血管病的一级、二级预防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齐齐哈尔市铁锋区站前街道建工社区、新木社区整群抽样调查,病史问卷、测量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血压,检测空腹血糖、血脂、血流变、凝血四项,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动脉颅内段(VA)和基底动脉(BA)狭窄情况。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社区人群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患病率44.38%,其中男性53.09%、女性32.89%。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多因素中的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LDL-C)、性别、年龄、肥胖、血糖为社区人群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及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是社区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危险因子,在临床上应当作为干预和防控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血管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振伟 《医学争鸣》2008,29(6):481-483
0 引言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即卒中(stroke),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其中缺血性卒为80%~85%,而出血性卒仅为15%~20%,因此,缺血性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重要因素之一[1]. 缺血性卒中可以由很多疾病导致,如血液系统疾病和心源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栓子,颈部血管闭塞或者斑块脱落,颅内血管病变形成栓塞或者,最终引起脑组织的血流的减少或者中断,使供应区域的脑组织发生了可逆或者不可逆的改变,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4].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人群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筛查程序相互比较及标准化方面做一探讨。方法:根据现场调查结果,采用决策树数学模型对目前主要4种调查数据进行评价。结果:显示B方案与A方案的调查结果相同,且工作量较小;C方案的调查结果与A方案相比约有50%的差距,D方案适用于患病率为主的调查,但不适用于感染率为主的耐调查,如流行区划分及防治效果评价等。结论:目前主要的4种人群包虫平流行病学调查筛查程序的结果有较大差异,应尽快统一调查筛查程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大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阐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21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RI+MRA检查、NIHSS评分,同时记录出现进展性脑卒中的情况.分析颅内大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以及其对进展性卒中发生的影响.结果 MRA显示:21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65例存在颅...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了解海口地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 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63例消化道疾病住院患者和494 体检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按不同年龄组取523例住院患者、23例体检者做胃肠纤维镜、B超影像检查,检出阳性者,均取组织活检做病理切片予以确诊。结果 发现住院患者患消化道恶性肿瘤111例,占21.2%;体检者3例,占13%。结论 加强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环境致病因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和颅内外血管狭窄关系密切,而颅内外血管狭窄又与高血压息息相关。因此,如何诊治伴发高血压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医生们面对的难题。高血压能引起脑自动调节功能下降,那么降压能否引起脑灌注不足进而引发脑缺血?迄今为止,尚无国际指南和共识指出颅内外血管狭窄伴发高血压患者应采用何种降压标准和方案。为此,2013年天坛会的辩论场就“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患者降压应该达标吗”这一辩题,正反两方从循证医学和临床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该问题的终极结论。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人口的逐年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我院在1995年6~8月对本单位2089名职工及离退休人员进行了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调查资料1.一般资料:参加调查者均为本单位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共2089人,...  相似文献   

10.
11.
苗书斋  曲青山  蔡文利  邢利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72-73,76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3例TRAS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经彩超检查,10例明确诊断为TRAS,3例可疑诊断,特异性为76.9%,DSA诊断特异性为100%,全部行经皮穿刺移植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PTRA)或/和内支架术(IAST)后治愈。结论肾移植术后出现不明原因高血压,尿量减少和血肌肝升高,应考虑是否有移植肾动脉狭窄,彩超可作为筛选及随访手段,移植肾动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PTRA可作为TRAS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腔梗)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的血管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30~45岁青年急性腔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头颅血管检查分为狭窄组和无狭窄组,比较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45例青年急性腔梗患者中有28例狭窄,17例无狭窄。狭窄组的三酰甘油(T 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斑块形成与无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中15例为单发狭窄,13例为多发狭窄,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前循环狭窄12例,单纯后循环狭窄8例,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青年急性腔梗患者容易出现进展性卒中,应对青年腔梗患者脑血管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7月—2010年12月,采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狭窄28例。结果治疗狭窄颅内动脉28支,其中置入冠脉球扩式支架16枚,Wingspan支架6枚,apollo支架6枚,支架不能到位,放弃手术1例。27支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9.36±5.63)%下降至(4.23±1.57)%,无死亡病倒,术后27例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1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出现一侧肢体麻木的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脑栓塞表现,3 d后恢复正常,其他26例患者无并发症,随访2~12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随访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果显示,原狭窄血管近端、远端血流速度和支架置入后24 h的TCD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适应证的正确选择、术中熟练的导管导丝技术和围术期的专业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方法对16例颅内外脑血管狭窄的患者,由多学科参加进行术前评估后,行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患者症状即刻消失或好转,术后残余狭窄率小于20%。其中1例因血管严重迂曲,支架无法到位,手术失败。1例因血压控制欠佳于术后48h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继发颅内出血,经治疗后恢复良好。1例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出现持续低血压。经升压及补液对症治疗5d后血压正常。对15例患者术后随访3~14个月,无患者发生再狭窄。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创伤小、疗效好,但风险高,应注重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并发症防治、围手术期监护及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将9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和药物组,各48例。支架组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药物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性脑梗死或短暂脑缺血的发生率。结果支架组6个月内、6个月~1年和1~2年的症状性脑梗死或短暂脑缺血发生率分别为2.1%、0和0;药物组分别为18.8%、14.6%和12.5%。支架组均低于药物组(P<0.05或P<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减少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狭窄的DSA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加深对颈动脉狭窄DSA表现特征的认识 ,探讨DS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4 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选择性DSA造影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由 2名医生共同对其DSA表现进行动态观察、分析 ,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 颈动脉造影显示全部患者颈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其中狭窄程度≤ 5 0 %者 2 6例 ,>5 0 %而≤ 70 %者 66例 ,狭窄程度 >70 %者 5 0例。狭窄部位位于颈总动脉 14例 ,颈内动脉 12 8例 ;狭窄段长度 8~ 65mm ,平均 (14 .5± 2 .5 )mm。结论 DSA检查是颈动脉狭窄诊断的金标准 ,有利于估计其预后并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地尔硫卓和尼莫通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术后预防和治疗血管痉挛以及对血压调控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间经全脑血管造影后明确颅内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需进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84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地尔硫卓组和尼莫通组,术中及术后24 h给予上述两种药物微量泵入,术中若出现血管痉挛,地尔硫卓组给予微导管注射地尔硫卓缓解痉挛,而尼莫通组则加大尼莫通泵入量,若术中出现血压升高,地尔硫卓组给予静脉注射地尔硫卓,尼莫通组给予加大尼莫通泵入量。记录两组药物对于血管痉挛的预防效果,以及出现血管痉挛后的治疗效果及痉挛缓解的时间,出现血压升高后,两组的降压效果及血压下降的时间,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术前始至术后24 h给予持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测。结果:两组患者在预防血管痉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中出现血管痉挛及血压升高时,地尔硫卓组在解除血管痉挛及降压效果及时间方面优于尼莫通组。结论:地尔硫卓可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及术后预防血管痉挛。地尔硫卓在术中解除血管痉挛及迅速控制血压方面疗效优于尼莫通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和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临床护理问题。方法回顾和分析34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工作。结果34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行38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成功置入37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7.37%;术中1例出现血管痉挛,1例出现造影剂过敏;术后2例手术穿刺点血肿,1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全部病例经治疗痊愈出院。结论术前认真做好相关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和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细致的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