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下颌骨方块切除和保留完整下颌骨这两种不同术式在舌癌联合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行舌鳞状细胞癌联合根治术27例,其中采用下颌骨方块切除15例,采用保留完整牙列及下颌骨的术式12例,比较两种下颌骨处理方式对术后肿瘤复发率和口腔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随访12个月,27例舌癌患者中,局部复发6例,颈淋巴结转移1例,远处转移0例,下颌骨不同的术式与舌癌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关系,但保留完整下颌骨的患者术后口腔功能恢复较好,均保留良好的咬合关系,满意度高于下颌骨方块切除患者。结论:在舌癌病灶与下颌骨无明显粘连情况下,选择保留完整牙列及下颌骨的术式既可以达到手术根治的目的,又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三种不同的下颌骨处理方式在舌癌联合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并随访2011年1月-2012年12月的37例舌癌病例,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9例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B组15例行下颌骨矩形切除术和C组13例行保留完整牙列及下颌骨术式。评价舌癌联合根治术中不同下颌骨处理方式的可行性,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37例舌癌患者中,局部复发5例,颈部淋巴结转移7例,远处转移1例,同侧下颌骨颊舌侧龈黏膜切口和保留的下颌骨均无肿瘤复发,下颌骨不同的处理方式与舌癌术后复发率及复发部位无明显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口腔功能恢复最好。结论:对于舌癌原发灶未侵犯下颌骨及舌侧黏骨膜时,下颌骨矩形切除术式优于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保留完整牙列及下颌骨术式临床评价优于下颌骨矩形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后在手术术中保留牙列和下颌骨的舌癌联合根治术,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术前行诱导化疗DFB方案(顺铂、5-氟尿嘧腚、平阳霉素)两疗程,诱导化疗后体息1周再行舌癌手术.结果 16例均保存下颌骨及牙槽突的完整性,全部患者术后均无咬合错乱,语言、咀嚼功能良好,面部对称无畸形.结论 诱导化疗可最大限度使瘤体缩小,减少术中、术后微小转移病灶的发生,在提高口腔癌患者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同时,还具有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夏超  张纲 《重庆医学》2015,(2):215-217
目的:评价保留下颌骨及牙列的舌癌根治术对舌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口腔科舌癌手术患者64例。失访7例,纳入研究对象57例。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保留下颌骨及牙列的舌癌根治术(保留下颌骨及牙列组,n=30)与下颌骨矩形切除的舌癌根治术患者(下颌骨矩形切除组,n=27)的临床资料: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及术后生存质量,采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量表第4版(UW‐QOL)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保留下颌骨及牙列的舌癌根治术患者与下颌骨矩形切除的舌癌根治术患者在生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不同颌骨处理的术式与舌癌的复发率无关(P>0.05);保留下颌骨及牙列的舌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明显高于下颌骨矩形切除组(P<0.05)。结论在严格的手术适应证选择下,保留下颌骨及牙列的舌癌根治术既可以达到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又能明显的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保留下颌骨与牙列的舌癌根治术在患者预后中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口腔科接收并应用手术进行治疗的舌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保留下颌骨与牙列)与对照组(矩形切除下颌骨),每组25例,对患者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左右面型、咬合关系与术前一致,对照组术后面型出现了明显的塌陷现象,咬合缺失,且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舌癌患者的治疗中,临床上应该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尽量应用保留下颌骨与牙列的舌癌根治术进行治疗,以保证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舌癌的治疗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00年8月至2005年8月于我院就诊且术后定期按时随访的68例舌癌患者,收集他们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舌体癌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舌根癌;临床分期高者其术后生存率较低;存在淋巴结转移者的预后较未转移者差;舌癌患者的下颌骨切除与否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舌癌原发灶切除术增加手术安全缘可减少术后复发。结论无论是否存在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舌癌手术都应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早期发现和治疗舌癌对提高舌癌患者的生存率有显著的意义;舌癌患者应尽可能的保留下颌骨的连续性,及时行皮瓣移植修复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Zhang B  Huang HZ  Pan CB  Wang JG  Chen WL  Yang Z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6):2578-2580
目的 探索一种既保证早期舌癌根治性手术的彻底性,又最大限度保存或恢复患者术后的机体功能和面颈部美观的最佳手术方式,以提高生存质量。方法6例早期舌癌患者采用颈部隐蔽性切口、保留颈外静脉、胸锁乳突肌、副神经、耳大神经的颈淋巴清扫联合口内半侧舌、口底扩大切除并行前臂皮瓣即刻修复术式,并对该术式的根治效果、术后功能的保护、口腔功能和面颈部外观等进行评价。结果与常规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相比,颈部切口隐蔽、美观、暴露充分。保留颈外静脉、胸锁乳突肌、副神经和耳大神经可减轻术后面部水肿、保持颈部外观、保存肩功能及耳廓和/或耳后区皮肤感觉功能,而术后颈部控制效果较好,未见复发转移。与常规半舌切除不修复相比,口内半侧舌、口底扩大切除并行前臂皮瓣即刻修复术的根治程度更彻底,舌体的外观以及言语、吞咽、咀嚼等口腔功能均较理想。结论颈部隐蔽性切口、保留颈外静脉、胸锁乳突肌、副神经和耳大神经的颈淋巴清扫联合口内半侧舌、口底扩大切除并行前臂皮瓣即刻修复术是一种治疗早期舌癌比较合理的术式,可在保证舌部病灶和颈部淋巴结根治效果的前提下,减轻和避免了术后面颈部外形的破坏、肩功能损伤、耳部感觉障碍以及言语、吞咽、咀嚼功能障碍,提高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行根治术后常引起较大面积的组织缺损 ,后遗的面部畸形及语言、吞咽、咀嚼等生理功能障碍均非常明显。为恢复这类患者的面部外形与口腔生理功能 ,提高生存质量 ,我们对 2 0 0 1~ 2 0 0 2年收治的 6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根治术并同期行游离前臂皮瓣进行整复 ,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 男 5例 ,女 1例。年龄 35~ 5 6岁 ,平均 4 6岁。其中口底鳞癌 1例 ,舌下腺腺样囊性癌术后复发 1例 ,腭部恶性黑色素瘤 1例 ,舌癌 3例。 3例舌癌患者行舌颈联合根治术 ,保留了下颌骨的完整性及省略了下唇正中切口 ;1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龈牙联合夹构对牙槽骨骨折及简单颌骨骨折复位固定的疗效.方法:选择23例牙列完整、牙周健康的牙槽骨骨折或颌骨不超过两处骨折,且手法可基本复位的外伤患者,利用龈牙联合夹板进行复位、固定.结果:23例患者中21例戴用夹板4周后咬合关系良好,面形恢复正常;1例下颌骨两处骨折和1例上下颌骨联合骨折去除夹板后有咬合干扰,经调合后恢复正常咬合关系.结论:应用龈牙联合夹板治疗牙槽骨折和简单的颌骨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薛国初  艾伟健 《广东医学》1998,19(2):123-124
近几年来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大面积组织缺损的立即修复日益受到重视。我科于1995年8月以来应用肌蒂型胸大肌肌皮瓣及复合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及骨组织缺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P、。72岁,其中50岁以上的病人较多。本组舌癌12例,颇癌3例(其中2例累及颊部全层),口底癌4例,下牙龈癌豆例(累及须粘膜及下颌骨),下颌骨癌1例(累及牙龈、口底、颊粘膜)。12例舌癌患者有3例保留下颌骨,有9例行下颌骨矩形切除。用于修复舌一口底缺损16例,修复颊…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在卵巢癌、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与这3种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卵巢浆液性癌、宫颈鳞癌及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OX-2 mRNA表达,并与相应组织比较。结果各种癌组织中COX-2 mRNA表达率及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相应的癌前病变或交界性肿瘤组织(P〈0.01),且与良性肿瘤、慢性炎症或正常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鳞癌组织中,COX-2 mRNA相对含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在中、低分化及有深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OX-2 mRNA相对含量高于高分化及浅肌层浸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卵巢浆液性癌组织中COX-2 mRNA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有无腹水及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COX-2可能在卵巢癌、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其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减少和预防肾盂癌术后输尿管残端癌及输尿管口附近膀胱肿瘤发生。方法 肾盂癌行肾及输尿管全长切除、包括输尿管开口部位的膀胱壁部分切除、输尿管残端癌行输尿管残端及膀胱部分切除,术后膀胱灌注化疗。结果 本组29例全部随访,2年内均未见复发,均存活5年以上。结论 肾孟癌必须行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部分切除,术中及术后膀胱灌注化疗,可减少和预防输尿管残端癌及膀胱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s one of the 10 most common tumours, and the most common primary liver malignancy, in the world.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it occurs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hepatitis B or C viral infection and/or liver cirrhosi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dismal prognosis of a few months. Current treatments in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 are surgical resection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but these therapies are applicable to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patients and prolongation of survival is restricted. Other treatment options include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sation,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cryotherapy, thermotherapy, proton therapy, or a wide range of their possible combinations. The current lack of definitive data, however, limits the use of these therapies. Another option is gene therapy, which although in its infancy at the present time, may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to play in the future 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