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目的:对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负荷剂量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0例。负荷剂量组患者给予第1天口服氯吡格雷300mg,之后改为75mg,1次/d,常规治疗组患者从入院起一直给予口服氯吡格雷75mg,持续用药30d。对比两组患者给药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及Barthel评估指数变化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负荷剂量组患者7d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有明显下降,30d时的Barthel评估指数有显著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治疗中应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PCI手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维持剂量75 mg,1次/d,n=35例)和观察组(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 mg,维持剂量90 mg,2次/d,n=37例)。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R)变化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及心源性死亡、卒中事件发生率、再发ACS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对照组(P<0.05);对照组发生ACS事件2例,观察组ACS事件(P<0.05);对照组呼吸困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源性死亡和脑卒中事件(P>0.05)。结论:对择期行PCI的ACS患者,替格瑞洛早期血小板抑制作用更显著,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可更好地降低术后再发心梗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何春  张建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65-3466
目的探讨大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氯吡格雷75 mg/d治疗,治疗组在入院1周内给予大剂量氯吡格雷150 mg/d治疗。治疗1周后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NDS)。结果经过1周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的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更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奥扎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奥扎格雷组)30例和治疗组(氯吡格雷联合奥扎格雷组)30例,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静脉滴注80 mg,2次/d,其他为常规治疗,疗程14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氯吡格雷75 mg,1次/d,疗程14 d.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浆D-二聚体、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NIH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2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过程中均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奥扎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用奥扎格雷,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2例确诊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拜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连续治疗14d.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75mg和拜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连用14d;并给予尿激酶5 000U/kg静脉滴注,1次/d,连用7d.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ND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效率73.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71%(P<0.05).治疗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均明显下降(P<0.05),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且不良反应少.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斯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和阿斯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 mg/d口服,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 d各评分1次。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7、14 d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观察的14 d内对出血情况及各凝血指标变化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治疗进展性脑梗死阿斯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7,(8):1128-112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氯吡格雷对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接受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7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高剂量组予以术后150mg/d氯吡格雷口服,低剂量组予以术后75mg/d口服维持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随访一年期间,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和心源性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剂量组的心绞痛再发率较高剂量组有所增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47.37%,明显高于高剂量组的17.95%(P<0.05)。低剂量组患者发生3例轻度和1例中度出血并发症;而高剂量组患者发生5例轻度和2例中度出血并发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重度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高剂量(150mg/d)氯吡格雷作为药物洗脱支架术后的维持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术后1年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非心源性脑梗死复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连续入选住院的首次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患者224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112例,75 mg/d)、阿司匹林组(112例,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在出院后1,3,6,12个月各随访1次,记录出血、缺血事件及消化道不适症状.主要随访终点指标:再次脑梗死;心肌梗死;CT证实的颅内出血;消化道或牙龈、皮肤出血.结果 氯吡格雷组失访7例,阿司匹林组失访9例.氯吡格雷组脑梗死复发率为5.7%,与阿司匹林组(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9),氯吡格雷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阿司匹林组低(7.6%vs16.5%,P=0.043).结论 氯吡格雷在非心源性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疗效与小剂量的阿司匹林相当,而消化道不良反应较阿司匹林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两种剂量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双盲分配2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两组,以双剂量的氯吡格雷(600mg负荷剂量,1天,以后150mg/日,6天,然后75mg/日)加用阿司匹林100mg,或标准剂量的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75mg/日)加用阿司匹林100mg,随访>3个月,分别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双剂量的氯吡格雷方案和标准剂量的方案,在心血管不良事件中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及其他常规治疗,疗程14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q12h,疗程10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ND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PLT及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用药过程中均无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1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总结该院1999年-2001年间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7例临床经验。结果:合并其他腹部脏器损伤86%(6/7),单纯十二指肠损伤14%(1/7)。损伤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多占71%(5/7),水平部和球部各占14%(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2/7)、病死率14%(1/7)。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早诊断、早手术、术中认真探查,掌握好检查指征,选择合理恰当术式,加强术后管理,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显微手外科技术在各基层医院已得到广泛开展,所收治的此类患者在逐年增加.随机统计了近两年我院20份34指的病例,通过观察认为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但取决于损伤的局部条件、术中的操作和术后的治疗,同时与术前、术后的护理也密不可分.对离断指及伤口的妥善处理,积极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的精心护理,特别是术后对血运的密切观察,同时通过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该疾病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认识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从而使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法乐氏四联症的外科治疗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葳  李韬  周其文  杨东山 《河北医学》2004,10(3):239-242
目的:总结法乐氏四联症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共34例,年龄2~16岁,32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胸部正中切口行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改良B-T分流术,1例行根治术同时行双向Glenn分流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无远期死亡。结论:本症应争取早日行根治术,肺动脉发育差者应行改良B-T分流术,右室发育不良者在行根治术同时行双向Glenn分流术,死亡原因以低心排综合征多见,应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围术期多种方法预防。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77-79
目的探讨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73例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区肿胀消退、术后伤口感染、伤口愈合、牙龈再附着、术后复发、骨质改建、骨质修复等情况随访观察。结果 73例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为1~4 d。7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牙龈再附着情况好,术后均未见复发。术后未见并发症。骨质改建效果好,骨质修复的效果因影像学资料过少,缺乏客观依据,暂不下有效结论。结论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以研究方法LiPA(Line Probe Assay)分析VacA等位基因的表达,了解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的理解。方法从三个不同城市87位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提取DNA,用LiPA方法分析VacA等位基因。结果(1)87位患者以sic(88.5%)和m2a(63.2%)分布为主,未发现s1b和s2;(2)混合菌株感染率为41.4%,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上海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2.5%),与北京(41.0%)和南宁(20.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北京、海、南京三个不同城市s1、m等位基因亚型分布率存在差异;(4)溃疡病和非溃疡病患者m1和m2的分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菌株感染率较高,不同的m基因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