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①目的 探讨椎间盘不同组织细胞对外源性基因的敏感性 ,为椎间盘组织退变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②方法 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 5只 ,将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 β1基因直接注射于L3~ 4椎间隙 ,术后 1周取出相应椎间盘组织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细胞对转化生长因子基因产物的表达情况。应用VIDA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免疫阳性细胞半定量分析。③结果 注射转化生长因子基因的椎间盘 ,在髓核、纤维环及两者之间的过渡区 ,都能够观察到转化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 ,其中以髓核中央区细胞染色最深 ,纤维环细胞次之 ,过渡区细胞表达较弱 ,测得三者各 5 0个阳性细胞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 0 .4 72 3± 0 .0 4 32 ,0 .4 16 3± 0 .0 75 6和 0 .3982±0 .0 76 1,髓核区与纤维环区、过渡区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F =97,q =6 .374 ,8.4 2 3,P <0 .0 1)。 ④结论 椎间盘不同的组织细胞都能够被外源性基因转染 ,但以髓核细胞的表达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杆状病毒转染正常与退变的椎间盘髓核细胞的效率以及杆状病毒介导的GFP基因(Ac/CMV/GFP)在正常与退变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的髓核细胞进行离体培养,第1组:健康幼兔;第2组:椎间盘退变模型兔;第3组:椎间盘发生自然退变的成年兔。以200MOI杆状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转染离体培养的细胞,于第48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同时采用HPIAS2000图像分析软件半定量分析外源性GFP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3组细胞被转染的百分率分别为84.4±3.4,82.9±5.7,81.8±5.5(P>0.05)。外源性基因表达荧光蛋白的光密度值分别为0.0054±0.0029,0.0052±0.0032,0.0056±0.0031(P>0.05)。结论:杆状病毒转染椎间盘髓核细胞的效率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无关,杆状病毒介导的外源性基因能在正常与退变的髓核细胞中高水平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探究体内转染腺病毒载体转化生长因子β1(Ad/CMV-hTGF-β1)对椎间盘组织退变的保护作用机制.②方法纯种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采取腹部手术入路,暴露腰椎间盘,取20 μL本院骨科实验室构建的以腺病毒为载体的Ad/CMV-hTGF-β1,其滴度为6×106 pfu,注射于腰3、4椎间盘髓核内;对照组仅进行相应的外围手术操作,椎间盘未做任何处理.手术后3周取出椎间盘,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髓核组织细胞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髓核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表达;并用VIDA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③结果普通HE染色结果显示,2组椎间盘髓核组织形态基本相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椎间盘髓核细胞FGF的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5).④结论体内转染腺病毒载体Ad/CMV-hTGF-β1具有提高椎间盘髓核细胞FGF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兔腰椎间盘内多点注射医用臭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医用臭氧不同注射方式对兔腰椎间盘正常髓核的作用以及安全性.方法:家兔20只,于透视下用20 G儿童穿刺针刺入家兔腰椎间盘中心部,抽取5 ml浓度为40 μg/ml臭氧,经穿刺针注入3 ml,在椎间孔处将剩余气体注入椎旁组织.其中L4~5为椎间盘内单点注射,L5~6为椎间盘内多点注射,以L3~4椎间盘作为正常对照.20只兔注射臭氧1次,分别在术后1、2、3、4周后处死取标本,将实验和正常对照标本中椎间盘髓核作大体、光镜下观察,并对光镜下髓核内细胞计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实验动物均无严重的行为异常.各手术腰椎间盘术后1周腰椎间盘髓核水分明显减少,外形萎缩,4周髓核干涸,完全呈灰白色干酪样.多点注射组髓核内细胞计数比较单点注射组明显减少,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本研究显示椎间盘内40 μg/ml臭氧注射安全性较好,臭氧对髓核缓慢萎缩作用多点注射强于单点注射方式,为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腺病毒介导的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β1)基因在兔髓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蛋白多糖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髓核细胞,以腺病毒为载体将TGF-β1基因转染至髓核细胞内,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β1的表达,并检测其对髓核细胞基质中蛋白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兔髓核细胞贴壁及生长的速度均十分缓慢,Ad-TGF-β1转染的髓核细胞内可检测到TGF-β1基因的表达,并且可持续到8周,Ad-TGF-β1转染后的髓核细胞合成蛋白多糖的量增加.结论腺病毒介导的TGF-β1基因可以在髓核细胞内得到持续的表达,并且产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椎间盘退变是引起腰背痛的主要原因。将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介导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 1,TIMP1) 双基因体外联合转染兔椎间盘髓核细胞后,再移植于退变椎间盘内,观察椎间高度、II型胶原和蛋白多糖合成的变化,以探讨体外延缓或逆转椎间盘细胞退变的方法。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应用CT引导下的微创穿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以rAAV2-CTGF-IRES-TIMP1体外转染培养的兔髓核细胞,再将其显微注射于退变椎间盘内作为细胞移植组;退变椎间盘内注入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退变对照组;正常椎间盘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6、10、14周行X线和MRI检查观察椎间高度的变化及椎间盘信号的改变,Western-blot鉴定细胞因子CTGF和TIMP1在椎间盘内的表达,35S整合法测定兔髓核组织蛋白多糖合成率,RT-PCR检测II型胶原及蛋白多糖mRNA的表达。结果 MRI证实CT引导下经皮微创穿刺2周后椎间盘开始退变。与退变对照组相比,MRI显示细胞移植组椎间盘退变明显减轻,转基因兔髓核细胞移植可减缓椎间高度(DHI)下降的发生率,转基因细胞移植组较退变对照组相比,Ⅱ型胶原含量和蛋白多糖的生物合成明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CT 引导下穿刺可成功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转双基因CTGF和TIMP1 髓核细胞移植可有助于椎间高度的维持,促进椎间盘内蛋白多糖和II型胶原的生物合成,明显延缓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正常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培养方法以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取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腰椎间盘髓核组织,用胰酶、胶原酶序贯消化法消化细胞,并用甲苯胺蓝、番红-O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分别检测糖胺多糖、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表达,分别用20μg/L和200μg/L重组人IL-1β刺激髓核细胞24 h,检测其凋亡率。结果:用酶消化法可成功分离培养人椎间盘髓核细胞,检测所培养细胞可表达糖胺多糖、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IL-1β20μg/L组中细胞凋亡率(8.46%)和IL-1β200μg/L组(19.00%)分别为空白对照组(2.86%)的2.95倍和6.63倍(P〈0.05),IL-1β200μg/L组是IL-1β20μg/L组的2.24倍(P〈0.05)。结论:用酶消化法可成功培养人椎间盘髓核细胞,IL-1β可以诱导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并且随着浓度升高凋亡率增加,提示炎症因子IL-1β在退变椎间盘细胞凋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重组BMP7腺病毒 (Ad -BMP7)转染兔髓核细胞后BMP7的表达。方法 :实验组将Ad -BMP7注射入兔椎间盘 ,注射量是每个椎间盘 6× 10 6 PFU ,实验对照组注射Ad -GFP ,另设空白对照组。通过RT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MP7的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能高效表达BMP7基因 ,且表达时间长达 4周。结论 :Ad -BMP7在兔髓核细胞的表达 ,为BMP7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紫草素对IL-1β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椎间盘髓核细胞,采用CCK-8检测紫草素对髓核细胞毒性及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活性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IL-1β处理组和IL-1β+紫草素处理组,hoche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 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髓核细胞的凋亡水平,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髓核细胞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 3和Bax、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及各组髓核细胞PI3K和AK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紫草素浓度在5、10、15 μM时对髓核细胞活性没有毒性,且10μM时对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活性增加最明显,因此,选择浓度为10 μM的紫草素进行后续实验。紫草素可明显降低IL 1β诱导的髓核细胞凋亡水平;降低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的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 3和Bax,增加抗凋亡蛋白Bcl 2的表达;亦能明显增加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内p PI3K和p-AKT蛋白表达。结论紫草素能抑制IL-1β诱导的人髓核细胞凋亡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PI3K/AKT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胃癌细胞凋亡、增殖和p53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胃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状态的变化以及p5 3基因蛋白表达 ,探讨其在胃癌恶性转化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分别检测 5 8例胃癌及癌旁粘膜组织凋亡和增殖状态及 p5 3基因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癌旁对照组织 (2 .8± 0 .8、6 .9± 0 .3,P <0 .0 1) ;前者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后者 (6 5± 16 .2、11± 1.0 1、P<0 .0 1) ,且凋亡 /增殖比率呈递减趋势 (0 .0 5±0 .0 1、0 .6 4± 0 .0 3,P <0 .0 1)。胃癌p5 3基因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凋亡指数AI分别为 1.6 1± 0 .4和4 .15± 0 .7;PI分别为 72± 6 .5、5 4± 8.1,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在胃癌组织中癌细胞凋亡明显受到抑制 ,细胞凋亡、增殖状态和 p5 3基因表达的改变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用200例(男124、女76)长春市郊出土的干燥成人下颌骨进行了下颌孔定位的研究。所测得的数据,均通过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下颌孔的位置是变化的,但下颌孔主要位于冠突最高点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五分之三与下五分之二交界处。同时进行了男、女性别之间及同一性别两侧之间的对比研究。从研究结果看,除下颌孔至下颌角的距离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明显性别差异以外,其余各项未看出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成年猫8只,向直肠壁浆膜下层和肌层内多点注入10%HRP溶液200微升,研究结果证明①猫直肠初级传入神经来自双侧(?)_1至腰_5和骶_1至尾_1的脊神经节,其高峰节段是腰_2和骶_2节段。②脊神经节内直肠的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少数是梭形和不规则形。③直肠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突经李氏束深面进入骶髓_(13)节段,围绕后角形成较大的外侧束和较小的内侧束。两束沿后角外侧阳内侧缘行向腹侧,其终末均终止于灰质Ⅱ,Ⅲ层和Ⅴ、Ⅶ层.④直肠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位于双侧骶_1至尾_1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并在网状核、侧素、后外侧核、中界核和前角后外侧核也见到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和分析测量了139具尸体的小肠长度。成年男性54例,均长414.30±9.60厘米;成年女性47例,均长345.87±8.19厘米;男女两性小肠均长382.48±6.40厘米,且两性小肠长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性胎儿13例,均长218.46±8.76厘米;女性胎儿25例,均长211.60±7.31厘米;胎儿两性小肠均长213.95±5.68厘米,两性间无差异。求相关系数表明,r=0.039,小肠长度与身高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报导了83例119眼弱视治疗及随访情况,其中经随访一个月以上的93眼中,56眼(60%)视力恢复三排以上或达1.0以上。 视力恢复与开始治疗的年龄有明显的关系,5岁以前开始治疗者疗效较5岁以后开始治疗者显然好得多。非中心凹注视者疗效不一定比中心凹注视者差,而大多数非中心凹注视眼视力提高者转变为中心凹注视。定期随访,严格认真地遮盖健眼,及强迫多使用弱视眼是治疗弱视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6.
17.
18.
血液灌流时机与中间综合征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时机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预后的关系。方法:40例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患者血液灌流时分为两组,中毒后24h内行血液灌流20例为洽疗组,24h以后行血液灌流20例为对照组,通过观察阿托品用量、脱机时间及死亡率等指标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阿托品用量、脱机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死亡率15%,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血液灌流能清除体内有机磷农药,配合常规治疗可提高中间综合征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在162例成年尸体上观察的结果如下:腹腔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Th_(12)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上1/3上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L_1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中1/3下部。肠系膜下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3下1/3者最多,平L_3中1/3者次之,平均在L_3下1/3上部。腹腔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0.1~0.5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0.41厘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5.0~7.0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6.36厘米。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角顶之间的距离,分别以在12.0~14.0厘米、10.0~13.0厘米和3.0~5.0厘米之间者最多,它们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03厘米、11.28厘米和4.21厘米。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68例12岁以下的远视性屈光参差弱视及合并屈光参差的斜视性弱视,以探讨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的关系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病的机制及临床意义。远视性中心注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中,弱视深度与屈光参差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弱视深度与引起弱视时的屈光参差程度、发生年龄及其他因素有关,屈光参差程度的增加为伴随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