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硬膜外冷却对脊髓缺血性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硬膜外冷却对脊髓缺血性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将健康杂种犬14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只,实验组6只。将两组犬的胸主动脉双重夹闭40min造成脊髓缺血。仅对实验组犬在动脉阻断前行硬膜外冷却使脑脊液温度维持于30℃±1℃直至主动脉开放后5min。术后3d进行后肢神经运动功能评分(Tarlov评分)及脊髓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组8只犬中Tarlov评分0级6只,其余2只1级;实验组6只犬Tarlov评分4级4只,3级1只,2级1只,其神经运动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H=10.68,P=0.001)。病理学检查显示,截瘫犬T10至S段脊髓灰质出血,神经元变性、坏死,有髓神经纤维严重脱髓鞘,而无截瘫犬脊髓组织学改变轻微。结论硬膜外冷却所致的脊髓局部低温对犬脊髓缺血性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截瘫后截瘫平面以下健存低级中枢所支配的周围神经及低级中枢损毁后其支配的周围神经是否会发生变性。方法第1组:将大白兔的脊髓自T10~11椎间隙平面完全横断;第2组:用重物下落打击法损伤T10平面以下脊髓段,致完全截瘫;第3组:不作任何处理,作对照组。分别于第21天、42天切取于胫神经腓总神经分支近端切取坐骨神经1.0mm,测定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活性,并在三组之间作比较:即1脊髓横断组,2低级中枢毁损组,3正常对照组。术后42天取第1、2、3组大白兔坐骨神经做切片,染色,光镜下观察神经纤维形态学变化。结果组织学显示脊髓横断组坐骨神经有大量有髓纤维存在,低级中枢毁损组坐骨神经未见明显有髓纤维。脊髓横断组坐骨神经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明显高于低级中枢毁损组。结论截瘫平面以下健存低级中枢所属周围神经无明显变性,毁损的低级中枢所属周围神经发生变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探讨神经丝蛋白在成年型脊肌萎缩症患者活检取材的腓肠神经中的免疫组化特性是否能够提供可信赖和有用的病理诊断信息,以期发现该病在腓肠神经中相应的病理改变特征。方法:对临床与电生理诊断的4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患者行腓肠神经活检,标本经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经HE,坚牢蓝,银浸染和神经丝蛋白单克隆抗体的ABC法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观察。结果:常规染色与神经特染的镜下主要特点为腓肠神经的轴索变性而髓鞘和许旺氏细胞相对保持完整,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轴索中神经丝蛋白明显减少,残留的神经丝呈细丝状或断裂状。结论:成年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的病理特点不仅只表现为脊髓前角神经元的缺失等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表现,而且可以累及周围感觉神经,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患者的腓肠神经活检病理检查也有相应的特征性改变,即腓肠神经的轴索变性和神经丝蛋白的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
大鼠脊髓T11段全横断损伤模型的建立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备大鼠脊髓T11全横断动物模型,模拟脊髓损伤,为后期的干细胞移植治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6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8)及脊髓损伤组(SCI组,n=8)。SCI组咬除T9-T10棘突及相应椎板,横切断暴露的脊髓T11,夹除约0.3-0.5cm脊髓,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术后1,3,7,14,21d分别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对模型进行人工排尿、排便、悬吊鼠尾等护理措施。结果 SCI组所有动物在术后均表现出典型的脊髓截瘫症状,BBB运动功能评分很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护理措施降低了截瘫大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建立了大鼠脊髓T11段全横断损伤模型,并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截瘫模型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侯春林  王金武  陈爱民  张伟  卢宁  曹银祥 《上海医学》2003,26(2):102-104,I003
目的 研究利用腹壁反射建立“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神经传导通路,探讨躯体运动神经纤维长入副交感神经纤维后支配膀胱平滑肌产生控制性排尿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SD大鼠右侧“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人工膀胱反射弧以左侧为对照侧,通过刺激右侧下腹壁反射激发截瘫动物排尿。神经缝合术后8个月;(1)在破坏L5-S4脊髓节段前后,观察神经电生理,进行膀胱测压;(2)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标记技术,观察大鼠T11-L1及L4-S4节段脊髓冰冻切片内HRP标记细胞的形态及分布情况。结果 (1)在破坏L5-S4脊髓节段造成截瘫前后,单相方波(3mA,0.3ms)刺激实验侧T13后根可记录到实验侧动作电位,膀胱平滑肌复合股肉动作电位及膀胱平均内压,其形态及波幅与对照侧相似。(2)实验侧T13脊髓前角及双侧L6-S4节段脊髓中间带外侧核区有HRP标记阳性细胞,而对照侧T13脊髓前角未发现HRP标记细胞。结论 体神经的运动传出支经自体神经移植,其轴突能再生长入膀胱平滑肌内副交感神经节细胞,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利用截瘫平面以上的体反射,通过硬膜囊内神经根自体神经移植缝合的方法,可建立新的人工膀胱反射弧,使截瘫患者可控制性排尿。  相似文献   

6.
带血管肋间神经转位重建截瘫患者的部分感觉功能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重建胸腰段脊柱骨折所致感觉平面位于T9 ̄11脊髓节段安全性截瘫患者的臀、股外侧和外阴、股内侧区皮肤感觉功能。方法:6例截瘫患者均为男性,磁共振检查证实脊髓损伤达T10 ̄11。切除截瘫平面以上1 ̄2个节段的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一般为第7/8或8/9肋间神经),带肋间动静脉转位经皮下隧道引至腹壁外侧,与切断的髂腹股沟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远端用移植的腓肠神经桥接吻合。结果:6例均恢复了大粗隆及臀、股外  相似文献   

7.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由于Vit 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及周围神经病变等。以往SCD诊断主要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近年来磁共振(MRI)的广泛应用为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现将我院1994年至今收治的19例SCD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干燥综合征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累及神经系统的pSS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10例均行自身抗体、脑脊液、唇黏膜滤纸试验和唇黏膜活检。6例周围神经系统病变(PNS·pSS)患者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及腓肠神经活检,4例中枢神经系统病变(CNS—pSS)患者行头颅MRI、脑或脊髓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PNS—pSS患者表现为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对称性感觉性周围神经病,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提示不同程度的髓鞘及轴索损伤;腓肠神经活检示典型血管炎性改变及以轴索和髓鞘变性为特征的非血管炎性改变。CNS—pSS患者表现为多发性硬化、亚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脑炎、垂体卒中及急性脑膜炎,头颅MRI显示多发脑白质病变、脊髓病变及垂体异常信号,病理可见脑及脊髓白质脱髓鞘及静脉周围淋巴套、典型血管炎性改变及垂体炎伴出血坏死。结论pSS可累及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复杂,电生理、脑脊液检查及组织病理活检有助于诊断,以细胞免疫为主的血管或组织炎性反应及非血管炎性神经损伤可能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后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神经坏死和组织变性,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直至截瘫。损伤后由于血运破坏,脊髓可继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多种细胞及分子机制发生改变并介导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组织破坏过程。脊髓损伤后,形态学改变包括轴突颗粒状变性,髓磷脂泡样改变、降解并被吞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的理论依据以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12组(每组10只),各对照组分别行胸10椎板切除,不损伤硬膜及脊髓后0、1、2、3、7和11周,实验组分别于胸10椎板切除后行Allen's法(60gcm)损伤脊髓(导致截瘫)后0、1、2、3、、7和11周,检测血钙(Ca)、血磷(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肱骨外科颈部、股骨粗隆部、胫骨平台部松质骨骨密度(BMD)改变情况。 结果:实验组( ALP术后1及3周低于对照组(P<0.05);7周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血磷(P)术后1、2周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血钙(Ca)术后1~3周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然后逐渐降至略高于正常。实验组肱骨 BMD术后3、7及11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以3周时最低;实验组股骨BMD术后7周时低于对照组(P<0.05),11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胫骨BMD术后 7及11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术后7与11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截瘫后血液生化指标改变,损伤平面上下均继发骨质疏松,损伤平面上骨密度恢复较早。  相似文献   

11.
颈脊髓压迫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探索、建立颈脊髓压迫损伤的动物模型 ,并观察、研究其病理学改变过程 ,为临床治疗颈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在犬C4 、C5椎间孔置入不锈钢螺钉压迫脊髓 ,成功建立起一种新型不完全性颈脊髓压迫损伤的动物模型 ,并通过光镜和电镜研究创伤后不同时间脊髓的病理改变。 结果 :损伤后动物表现为不完全性瘫痪 ,随时间的推移运动功能逐渐恢复。病理改变结果可分三期 :早期脊髓内出血、水肿及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变性 ;中期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变性达到高峰 ,胶质细胞增生 ;晚期出现机化和修复 ,部分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恢复正常形态。 结论 :颈脊髓不完全性压迫损伤后脊髓功能有恢复的可能 ,临床应进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 (paraneoplas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PN) 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9例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上下肢运动、感觉神经电生理特点.测定指标包括: (1) 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末端运动潜伏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 (2) 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浅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 (3) 正中神经、胫神经F波.结果 (1) 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上下肢感觉运动神经均受损, 波幅总异常率高于神经传导速度总异常率 (P<0.05) , 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异常率 (P<0.05) ,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 神经传导检测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 (P<0.05) ; (3) F波异常率低于神经传导检测异常率 (P<0.05) .结论 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神经电生理表现为感觉运动神经病多见, 远端损害重, 下肢比上肢损害明显, 以感觉神经轴突损害为主, 运动和感觉神经脱髓鞘程度相似.分析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能为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治疗42例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2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0)5例、糖尿病足14例、下肢狼疮性动脉炎1例。术前多数患肢有轻重不同的静息痛,踝肱指数(ABI)均在0.6以下。随访时检查跛行距离、ABI、双下肢放射性核素扫描等客观指标。结果:患者手术1个月后开始随访,其中显著有效11例(26%)、有效16例(38%)、无效15例(36%),总有效率64%。糖尿病足、TAO、下肢狼疮性动脉炎3种疾病总有效率80%,ASO有效率50%,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能够增加患肢血流灌注,改善某些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针极肌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XY  Zhang T  Li J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7):2632-263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观察脑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患者针极肌电图的表现。选取50例脑卒中患者行双侧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双侧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肌电图检查,其中30例为临床确诊脑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患者,另外20例非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各波波幅、潜伏期及自发肌电活动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非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组比较,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组患侧上肢运动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降低(非 RSD 组为13.2mV±4.6 mV;RSD 组8.6 mV±2.9 mV);患侧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自发电位发生率(RSD 组为100%;非 RSD 组为65%)及自发电位数量明显增高,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侧上肢运动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电生理检查无明显异常。结论脑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患者患侧上肢远端运动神经纤维存在部分轴突变性,原因可能与中枢损伤后继发的周围神经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介入溶栓治疗在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9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行动脉内导管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肢体血管复通情况。结果:治疗后复查DSA造影,患者24h内即获完全复通15例,48h内完全溶通7例,部分溶通7例,但造影证实血栓平面均有所下降,病人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肢体动脉血栓定位准确、疗效肯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78岁,主因"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8个月"于2006年12月20日收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既往有脑血栓及间断血压升高史;自服阿司匹林5~6年,入院前2个月停用.查体:双上肢肌力为~Ⅴ级,四肢腱反射活跃;双上肢Hoffmann征( )、Rossolimo征( ),双下肢Babinski征( ).入院查凝血功能正常.术前颈椎核磁共振(MRI)示颈椎退变,椎管狭窄,C3~C7椎间盘突出.诊断为颈椎病脊髓型.于2006年12月26日在全麻下行颈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中出血约300 mL.手术结束患者安返病房,给予激素、营养神经等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原因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73例85条肢体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同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以评估下肢静脉功能,并根据不同的复发原因选择相应的术式。结果复发的原因有:大隐静脉主干残留及大隐静脉剥脱不全15条,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未纠正44例,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21条,血栓形成后遗症5条。本组采用手术方式: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15例,股静脉缩窄术44例,内镜下交通支离断术21例,腘静脉肌襻成行术5例。同时施行腔内激光治疗和环行缝扎术。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主要原因是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术前全面的检查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防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各节段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 年4 月-2011 年1 月手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T10-L3) 椎间盘突出59 例,其中T10-T11 组5 例,T11-T12 组19 例,T12-L1 组12 例,L1-L2 组13 例,L2-L3 组10 例.结果 各个节段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根性放射痛(44/59,74.6%),行走障碍(40/59,67.8%),下肢麻木(37/59,62.7%) 下肢无力(35/59,59.3%) 腰背痛(29/59,49.2%) ;T10-T11 组和T11-T12 组以下肢麻木无力表现为主,主要表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体征;T12-L1 组多伴有腹股沟区域感觉平面(6/12,50.0%) 和鞍区感觉障碍(4/12,33.3%),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和混合型损害体征为主;L1-L2 组和L2-L3 组表现为神经根症状,累及范围主要在大腿前外侧,主要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体征.不同节段腰背痛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位节段腰背痛发生率高于上位节段.结论 T10-T11 组和T11-T12 组表现为上神经元受损,T12-L1 组表现为明显感觉平面和广泛下肢力弱,L1-L2 组和L2-L3组表现根性感觉和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陀螺旋转式60钴放射治疗系统治疗恶性肿瘤并发的下肢深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 11例并发下肢深静脉癌栓的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了陀螺旋转式60钴放射治疗系统(以下简称陀螺刀)治疗,放疗剂量为3.5 Gy/次,放疗8~10次,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经陀螺刀治疗后1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肿瘤缩小或者消失者9例,无变化者2例.结论 陀螺旋转式60钴放射治疗系统治疗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癌栓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小腿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和材料8例糖尿病患者经临床诊断患糖尿病足11肢体(Wagner分级0-V),CTA提示有2条以上小腿主要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伴有股、动脉闭塞;所有病例经下肢动脉DSA造影明确病变血管的部位和长度后,利用"路途"技术将再通导线穿过动脉狭窄或闭塞段,沿导丝送入专用的高顺应性小球囊导管(deep,INVAtec)进行扩张成形,对伴有股、动脉病变同时行扩张成形或投放支架。结果 8例患者共11支糖尿病足经10次介入治疗,其中9个肢体血流恢复,症状改善,3个月内有效率(90.91%);1例无效(9.09%);并发足背动脉急性血栓形成1例并在3月后因足背动脉复发性闭塞行截肢(9.09%),保肢率81.82%,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小腿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安全有效,保肢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