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钉联合关闭曲法和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38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9例。对照组使用微型种植支抗钉联合关闭曲法治疗,研究组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钉联合滑动法治疗。比较两组ANB角、Wits值、Z角、眼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MA)、下中切牙-眼耳平面角(FMIA)和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MPA)、前后牙消耗支抗、矫治时间。结果:矫治后,两组ANB角、Wits值、Z角、FMA、FMIA和IMPA均优于矫治前,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前后牙消耗支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矫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微型种植体支抗钉联合滑动法治疗效果确切,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微型种植体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颊后牙槽骨区种植体支抗配合镍钛推簧,对12例安氏Ⅱ类1分类轻中度牙列拥挤患儿进行推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并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Ptm-6和SN-6测量结果 变化,评价磨牙向远中移动的疗效. 结果 12例患者治疗4-6个月后,与矫治前相比,Ptm-6值显著下降(P<0.01),SN-6值明显升高(P<0.01),上颌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4.38±0.21)mm.结论 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推磨牙向远中,获得了强支抗,非拔牙矫治Ⅱ类1分类轻中度牙列拥挤的病例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weed-Merrifield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取自太和医院口腔正畸科2009年以来诊治的5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检查、模型分析、头影测量分析、Tweed分析之后拔除上颌两个第一前磨牙、下颌两个第二前磨牙,采用Tweed-Merrifield固定矫治技术,观察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及侧貌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48例患者双侧上下牙列排列整齐,覆覆盖正常,双侧磨牙关系中性,侧貌改善,患者本人及家长对矫治效果满意。结论:方丝弓是一种有效的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固定矫治器,在治疗中应用Tweed技术时应掌握好力的使用及支抗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黄俊强 《中国医学工程》2005,13(5):545-546,552
目的通过评估安氏Ⅱ错(牙合)及双颌前突拔牙矫治病例硬组织垂直向的变化,探讨Ⅱ类错(牙合)及双颌前突的治疗机制,探讨Tweed-Merriffield矫治技术特点及其在具体病例中的具体表现.方法Ⅱ类错(牙合)及双颌前突患者15例.男2例,女13例;年龄12~24岁,平均17.4岁.拔牙4/4|4/4或84/84|48/48,采用Tweed-Merrifield技术矫治,并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颌骨垂直生长型未改变,SN-MP、FH-MP、PP-MP角有轻微减少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下颌磨牙高度得到控制,表现为FH-OP角SN-OP角略有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矫治结果没有出现不利于Ⅱ类错(牙合)及双颌前突错颌侧貌的垂直生长;ANB角减少,并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有效的垂直控制,有利于矢状方向的改善.结论Tweed-Merrifield技术通过定向力系统的施行,促使下颌平面、颌平面向逆时针旋转,有利于突侧貌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常规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技术对安氏Ⅱ类拔牙矫治病例垂直向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常规使用两颗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的28例安氏Ⅱ类正畸减数拔牙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的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发现垂直向指标中,下颌平面角 SN-MP平均减小1.40°±1.45°,FMA平均减小1.58°±1.32°;后前面高比(S-Go/N-Me)平均减小 1.42%±1.43%;Y轴角平均减小1.03°±0.99°,面角平均增大1.37° ±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颌磨牙平均压低(0.68±1.40) mm,上前牙平均压低(1.07±1.55)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治疗后有一定的上磨牙压低,产生了一定的下颌平面逆时针前旋,对侧貌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结论: 常规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有一定的垂直向控制能力,可以产生一定的下颌逆时针旋转,可更好地改善安氏Ⅱ类患者的侧貌。  相似文献   

6.
李伟  杨岚 《海南医学》2012,23(11):33-34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在矫治成人骨性双颌前突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收治的45例成人骨性双颌前突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不行微种植体支抗矫治,实验组24例行微种植体支抗矫治。随访3~4个月,测量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间比较,治疗后实验组上下颌切牙切缘平均内收和磨牙平均前移变化均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9%,高于对照组的8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骨性双颌前突,有利于上下前牙内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唐情 《当代医学》2014,(31):54-55
目的观察在口腔正畸中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邵东县中医医院进行口腔正畸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47例,按照常规正畸方案进行矫治,在正畸过程中使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差别,并评估临床效果。结果头影测量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上下唇缘点与审美平面距离明显降低,U 1-SN、L 1-MP角度治疗后明显减少,而U 1-L 1角度治疗后明显增加,相比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中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对患者牙齿具有理想的移动能力,能够使患者侧貌更贴近审美平面,达到更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轻力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快速矫治安氏Ⅱ类错的效果。方法将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口腔科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30例上颌前突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组先后顺序采用单双号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Roth直丝弓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观察组采用轻力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比较两组患者的矫治治疗时间,矫治前及矫治后的SNA角、SNB角、ANB角、U1-SN角、U1-NA角、L1-NB角、L1-MP角及U1-NA、L1-NB、L1-MP、L6-MP距离。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为(20.6±1.6)个月,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5.6±1.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U1-NA角[(25.16±3.84)° vs (28.94±4.72)°]、L1-MP角[(99.41±3.56)°vs (103.46±3.22)°]、L1-NB角[(23.71±6.19)° vs (28.62±6.09)°]、L1-MP [(34.69±2.21) mm vs (36.84±2.49) mm]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L6-MP为(32.19±2.86) 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46±2.3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力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快速矫治与Roth直丝弓托合微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其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内收上前牙及控制上前牙的唇倾程度,增加下颌的顺时针旋转程度、后牙升高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在矫治成人深覆合病例中整体压低下前牙段的应用。方法选择9例成人深覆合患者,不拔牙矫治,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辅以微种植体支抗同时整体压低下前牙段,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观察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下颌平面角轻度增大,但变化不明显;下切牙平均压低6 mm,唇倾约10°,上下切牙角减少约25°,下切牙切端唇向移动4 mm,显示下切牙压低的同时伴有明显的唇倾,但上下后牙没有出现合向升长,下颌并未出现后下旋转。结论微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支抗,同时整体压低下前牙段,最大限度避免后牙的升高,改善下唇部形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微螺钉种植体支抗钉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本院进行口腔正畸矫正的错畸形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支抗组和微螺钉种植体组,各56例。强支抗组给予传统强支抗治疗,微螺钉种植体组给予微螺钉种植体支抗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及效果;用X线测量分析两组患者的口腔正畸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唇部软组织指标、牙列指标、上颌骨指标差值,并比较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微螺钉种植体组治疗时间短于强支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强支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螺钉种植体组治疗前后上唇突度、下唇突度、上唇-E线、下唇-E线差值均大于强支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螺钉种植体组治疗前后上切牙宽度、下切牙宽度、上中切牙角、下中切牙角差值均大于强支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螺钉种植体组治疗前后上颌宽度、下颌宽度、SNA角、SNB角差值均大于强支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螺钉种植体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强支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钉进行口腔正畸治疗能够缩短治疗时间,改善唇部软组织、牙列、牙槽突的美学形态,具有较好的正畸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