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异丙酚与氯胺酮联合应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异丙酚(propofol,P)和氯胺酮(ketamine,K)的相互作用。方法:观察P对K引起的小鼠入睡率及睡眠时间的影响;研究P对K镇痛效应的影响;以序贯法研究不同剂量的P对小鼠静脉注射K的半数致死量(LD50)的影响,并探讨P对清醒家兔静注K的呼吸循环效应的影响。结果:P可增大K引起的小鼠入睡率(P<0.01);延长小鼠睡眠时间(P<0.01),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种测痛方法均显示P增强K的镇痛作用(P<0.05);P可拮抗兔静注K所致的血压高和心率增快效应(P<0.01),而加重K的呼吸抑制作用(P<0.01)。在所用剂量范围内P对小鼠静注K的LD50无明显影响。结论:P可增强K的催眠和镇痛作用,拮抗K的循环兴奋作用,而不减小K的LD50。提示二者合用于临床静脉复合全麻是合理的,但需注意呼吸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阿托品(atropine,At)于氯胺酮(ketamine,Ket)麻醉前用药对小鼠催眠、镇痛、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用催眠法观察阿托品于氯胺酮麻醉前对小鼠催眠作用的影响,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其对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跳台法和避暗法观察其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 催眠实验结果表明,阿托品明显缩短了催眠剂量氯胺酮所致的小鼠催眠时间(P〈0.05).镇痛和学习记忆实验结果表明,阿托品对氯胺酮的镇痛、学习记忆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阿托品于氯胺酮麻醉前对小鼠的镇痛、学习记忆无明显影响,但可缩短氯胺酮的催眠时间.阿托品本身并无催眠、镇痛、影响小鼠学习记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乙醇对氯胺酮催眠作用和镇痛ED50的影响。方法采用翻正反射实验,观察乙醇对氯胺酮催眠小鼠入睡率的影响;用序贯法观察乙醇对氯胺酮镇痛ED50的影响。结果乙醇增加氯胺酮催眠小鼠的入睡率(P<0.01),降低氯胺酮的镇痛ED50(P<0.01)。结论乙醇能增强氯胺酮对小鼠的催眠和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对异氟烷镇痛、催眠作用的影响。方法用热板法和扭体法建立镇痛模型,观察咪达唑仑对异氟烷镇痛作用的影响,用翻正反射法观察咪达唑仑对异氟烷催眠作用的影响。结果热板法和扭体法实验结果表明:单片用咪达唑仑对小鼠无镇痛作用,单用异氟烷可提高小鼠的痛阈,两药合用时咪达唑仑可增强异氟烷的镇痛作用(P〈0.01)。在催眠实验中,单用咪达唑仑对小鼠无催眠作用,异氟烷可以使部分小鼠入睡,两药合用时小鼠全部入睡并日.睡眠时间延长(P〈O.01)。结论咪达唑仑可明显增强异氟烷的镇痛、催眠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时辰对小鼠腹腔注射异氟烷催眠半数有效量(ED50)和半数致死量(LD50)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9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ED50组和LD50组,每组再分为3个亚组。分别于8∶00、14∶00和20∶00腹腔注射异氟烷,应用序贯法实验,测定并计算各时间点的催眠ED50和LD50。结果异氟烷在14∶00的催眠ED50低于8∶00和20∶00(P〈0.05,P〈0.01),8∶00和20∶00的催眠ED50相似(P〉0.05);异氟烷各时间点的LD50相似(P〉0.05)。结论异氟烷的催眠ED50具有时辰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东莨菪碱对氯胺酮镇痛、催眠作用及其半数致死量(LD50)的影响.方法 40只昆明种小鼠分为空白组、S+NS组(氢溴酸东莨菪碱注射液4.5 mg/kg+0.9%氯化钠溶液0.04 mg/10g)、K+NS组(盐酸氯胺酮注射液20 mg/kg+0.9%氯化钠溶液0.15 mL/10 g)、S+K组(盐酸氯胺酮注射液4.5 mg/kg+氢溴酸东莨菪碱注射液20 mg/kg),每组10只.采用小鼠热板法、热甩尾法及扭体法观察氢溴酸东莨菪碱对盐酸氯胺酮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同样给药方法,盐酸氯胺酮剂量增至60 mg/kg,观察氢溴酸东莨菪碱对氯胺酮小鼠催眠作用的影响.尾静脉注射4.5 mg/kg氢溴酸东莨菪碱3 min后,腹腔注射盐酸氯胺酮,采用序贯法测定和研究东莨菪碱对小鼠氯胺酮LD50的影响作用并计算95%可信区间(CI).结果 热板法、甩尾法实验中,S+NS组与空白组间5、10、20、30 min时的HPP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这两组在5、10 min时的HPPT均显著低于S+K组(P值分别<0.05、0.01).扭体法实验中,空白组、S+NS、K+NS的扭体次数分别为(56±11)、(60±6)、(33±5)次,均显著高于S+K组的(8±5)次(P值均<0.01).催眠实验中,S+NS组与空白组的潜伏期、睡眠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空白组、S+NS组相比,S+K组的潜伏期显著缩短(P值均<0.01),睡眠时间显著延长(P值均<0.01).NS+K组的LD50、95%CI分别为259.9、195.7~345.5 mg/kg,S+K组的LD50、95%CI分别为320.1、214.1~478.0 mg/kg,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东莨菪碱可增强氯胺酮的镇痛、催眠作用并且不增加其毒性.  相似文献   

7.
时辰对丙泊酚、羟丁酸钠、依托咪酯催眠ED50和LD50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时辰对丙泊酚、羟丁酸钠和依托咪酯催眠半数有效量(ED50)和半数致死量(LD50)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27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丙泊酚组、羟丁酸钠组和依托咪酯组3大组,每大组再分为ED50组和LD50组,分别于8:00、14:00和21:00静脉注射丙泊酚、羟丁酸钠或依托咪酯,应用序贯法实验,测定并计算各药物催眠ED50和LD50。结果丙泊酚在14:00的催眠ED50和LD50高于8:00和21:00(P〈0.05),8:00和21:00的催眠ED50和LD50均相似(P〉0.05);羟丁酸钠和依托咪酯在14:00的催眠ED50低于8:00与21:00(P〈0.01),而8:00和21:00的催眠ED50相似(P〉0.05),羟丁酸钠和依托咪酯的各时间点的LD50均相似(P〉0.05)。结论丙泊酚、羟丁酸钠和依托咪酯的催眠作用以及丙泊酚的LD50均具有时辰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羟丁酸钠(sodium oxybate,SO)对氯胺酮(ketamine,Ket)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和催眠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的影响。方法生理盐水组(NS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1,羟丁酸钠组(SO组)腹腔注射羟丁酸钠200mg·kg,20min后再分别腹腔注射等比剂量的氯胺酮溶液,用序贯法测定氯胺酮的LD50和催眠ED50。结果羟丁酸钠使氯胺酮LD50增高(P〈0.01),催眠ED50降低(P〈0.01)。结论羟丁酸钠能够降低氯胺酮的毒性,并可增强其催眠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异丙嗪对丙泊酚镇痛效应的影响,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实验小鼠80只随机分为2组(n=40),分别采用扭体法和热板法观察异丙嗪和丙泊酚镇痛小鼠热板法痛阈(HPPT)和扭体次数的改变。结果与其他各组相比,异丙嗪+丙泊酚组的痛阈提高(P〈0.05),扭体次数减少(P〈0.01)。结论异丙嗪和丙泊酚合用能够对小鼠产生协同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七氟醚(svoflurance,Sev)与氯胺酮(ketamine,KT)合用对小鼠的镇痛、催眠作用。方法120只小鼠随机分为3大组(n=40),每大组再随机分为4小组(n=10):生理盐水组(NS组)、七氟醚组(Sev组)、氯胺酮组(KT组)、七氟醚和氯胺酮合用组(Sev+KT组)。通过热板法和扭体法、催眠实验观察小鼠给药后的热板痛阈值(pain threshold in hot-plate test,HPPT)和扭体次数(writhing times,WT)、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sleeping time,ST)的变化。结果七氟醚与氯胺酮合用能增大HPPT,减少WT,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ST。结论七氟醚与氯胺酮合用对小鼠能产生协同镇痛及催眠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异丙嗪对大鼠急性前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的影响,并从分子水平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再开放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 异丙嗪组(治疗组),假手术 异丙嗪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 NS(模型组);术前1 h静注不同浓度异丙嗪(5,15,45 mg/kg),术后6 h 3组均分离前脑线粒体,用分光光度法检测MPT值。结果:模型组分别与治疗组(异丙嗪浓度为5 mg/kg时)和假手术组(异丙嗪浓度为5,15 mg/kg时)比较,模型组MPT值减小更为明显(P<0.01);组内比较,异丙嗪浓度为5,15 mg/kg时比浓度为45 mg/kg时抑制MPT值减小的作用更为显著(P<0.05)。结论:异丙嗪能抑制缺血再灌注所致的MPT值的改变,因而可以通过阻止神经细胞线粒体的损伤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哌替啶配伍异丙嗪在鼻窦内窥镜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须行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在局部麻醉完成后手术开始时肌注哌替啶100mg 异丙嗪50mg;对照组不用哌替啶 异丙嗪,病变严重程度及手术范围两组相同。结果:术中镇痛、镇静观察组效果较好,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术中、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有差异(P<0.05)。结论:哌替啶配伍异丙嗪在鼻内窥镜手术中有良好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手术耐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对肝硬化行肝部分切除术病人镇痛效果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肝硬化病人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烷吸入麻醉组(七氟烷组,n=40)和丙泊酚泵注麻醉组(丙泊酚组,n=40),对2组病人的血清ALT、AST水平及镇痛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七氟烷组病人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丙泊酚组(P<0.01),术中麻醉药每小时耗量、术中维持费用、麻醉药物费用均明显低于丙泊酚组(P<0.01);术后2组病人的血清ALT、AS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降低(P<0.01);七氟烷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丙泊酚组(P<0.01)。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不会在极大程度上提升肝硬化病人行肝部分切除术病人血清ALT、AST水平,不会造成显著肝损害,节省费用,同时镇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滇西乌头中分离的二萜生物碱草乌甲素、黑乌弱碱和滇乌碱抗炎镇痛活性和急性毒性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灌胃给药后, 通过小鼠醋酸扭体和二甲苯耳肿胀实验, 考察3种生物碱的抗炎镇痛效果, 并比较3者的急性毒性.结果 (1) 草乌甲素、滇乌碱和黑乌弱碱的LD50分别为:4.06 mg/kg、2.81 mg/kg、12.00mg/kg; (2) 3种生物碱单次灌胃给药, 对醋酸致小鼠扭体性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0 mg/kg的草乌甲素作用最强, 抑制率高于相同剂量的滇乌碱和黑乌弱碱, 与同剂量的黑乌弱碱组比较,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草乌甲素、滇乌碱对二甲苯致耳廓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 与溶媒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等剂量的黑乌弱碱抗炎作用不明显;0.4 mg/kg滇乌碱抗炎作用最强, 与同剂量的草乌甲素和黑乌弱碱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1) 急性毒性比较:滇乌碱>草乌甲素>黑乌弱碱; (2) 3种生物碱都有不同程度的镇痛作用, 草乌甲素镇痛作用最强; (3) 滇乌碱抗炎作用优于同浓度的草乌甲素和黑乌弱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丙酚与氯胺酮间的相互作用。方法用小鼠热板法、电刺激法观察异丙酚对氯胺酮的影响。结果异丙酚可增大氯胺酮引起的小鼠入睡率,延长小鼠睡眠时间,增强氯胺酮的镇痛作用,并能拮抗氯胺酮的升压效应。异丙酚可加重氯胺对兔的呼吸抑制,对小鼠静注氯胺酮之LD50无明显影响。结论异丙酚与氯胺酮组成静脉复合麻醉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比较低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组与单纯吗啡组硬膜外自控镇痛术(PCEA)用于晚期癌痛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晚期癌痛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单纯组,分别给予配制100mg氯胺酮,10mg吗啡的100ml镇痛液和单纯20mg吗啡的100ml镇痛液,背景剂量2ml/h,单次按压剂量2ml,锁定时间15min。分别记录1,3,6,12,24,48h的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并运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治疗前后的抑郁情绪评估。结果:联合组镇痛效果、抑郁情绪评估优于单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按压次数、吗啡用量皆低于单纯组(P<0.05)。结论:低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术在镇痛效果、减少吗啡用量、降低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静脉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2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组(n=60)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n=60),观察患儿术前、术中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SpO2)、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手术开始即刻,氯胺酮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与术前比较明显升高(P<0.01),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仅收缩压比术前升高(P<0.01),2组比较仅舒张压有显著差异(P<0.01);术中各时点氯胺酮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比术前明显上升(P<0.01),2组比较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差异(P<0.01)。2组术中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呼吸频率、SpO2均无显著差异(P>0.05)。2组苏醒时间和苏醒期躁动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2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静脉麻醉,术中循环功能稳定,术后苏醒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丙泊酚、氨胺酮、利多卡因(PKL)合剂用于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需行肠镜检查的患者分为两组,P组丙泊酚用量为3 mg/kg;PKL组以丙泊酚用量计算,为0.6 mg/kg。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丙泊酚的用量、对呼吸及循环的影响和苏醒时间的差异。结果PKL组镇痛效果强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L组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P组(P<0.05),且苏醒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PKL组的BP、HR与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5 min内SpO2降低较P组明显(P<0.05)。结论PKL用于肠镜检查,镇静镇痛效果好,丙泊酚的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缩短,对循环有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平衡麻醉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手术的麻醉效果,从中筛选最佳平衡麻醉药物的组合方案。方法 150例拟施唇腭裂修复手术的婴幼儿在同样条件下诱导插管后,随机分为氯胺酮复合异氟烷和维库溴铵维持组(K组,50例),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异氟烷和维库溴铵维持组(K+P组,50例),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异氟烷和维库溴铵维持组(K+M组,50例)。观察记录麻醉前、气管插管后、手术结束时和气管拔管后的心率、呼吸、呼气末CO2分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术中和苏醒期的并发症,记录苏醒时间。结果 K组在麻醉后各时段的心率明显快于K+P组和K+M组(P〈0.01)。K+P组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K组和K+M组(P〈0.01)。K+P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K组和K+P组(P〈0.01)。K组气管拔管后早期缺氧的发生率较高。结论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异氟烷和维库溴铵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手术的平衡麻醉效果好,心血管功能稳定,苏醒快。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异丙嗪是否具有超前镇痛作用。方法将小鼠按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分成3组:异丙嗪(5mg.kg-1)+哌替啶(20 mg.kg-1)组(P+D组)、哌替啶(40 mg.kg-1)组(D组)、生理盐水组(NS组),每组10只。以甲醛法分别观察各组小鼠注射甲醛后5 min内的舔足时间。结果 P+D组和D组小鼠舔足时间均显著低于NS组(P〈0.01),而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嗪具有超前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