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48例诊断为失眠症需行SGB治疗且无禁忌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下穿刺组(n=24)应用超声引导定位SGB,常规穿刺组(n=24)应用传统盲探穿刺SGB治疗.评价失眠改善情况,观察手术操作时间、霍纳征发生率、穿刺针误入血管率、气胸发生率、穿刺点疼痛率、臂丛神经阻滞和喉返神经阻滞等不良反应.结果 超声引导穿刺组治疗失眠症有效率为95.83%,常规穿刺组为83.33%,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穿刺组霍纳征出现率98.6%,高于常规穿刺组83.5%(P<0.05).超声引导穿刺组穿刺针误入血管(0%)、穿刺点疼痛(1.3%)、气胸发生(0%)、臂丛神经阻滞(0%)和喉返神经阻滞(0.2%)均低于常规穿刺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定位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症疗效确切可靠,比传统盲探法更安全,不良反应少,可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100例分为2组,每组50例.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传统找异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注入1.5%利多卡因15 ml,0.33%左布比卡因15 ml.观察记录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完全阻滞、不全阻滞、未阻滞发生例数,操作时间,出现气胸、血肿、局麻药中毒、霍纳氏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操作时间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浓度、剂量、注药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尺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大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盲探法操作时间缩短、臂丛神经阻滞完善、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浅筋膜颈浅丛或者肌间隙颈浅丛联合臂丛上干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60例锁骨手术患者,年龄18~55岁,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隙颈浅丛联合臂丛上干阻滞,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浅筋膜颈浅丛联合臂丛上干阻滞。比较两组患者切皮时浅部及切皮后深部麻醉效果,及膈神经阻滞、霍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反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浅部阻滞完善25例明显多于对照组17例,阻滞完善率83.3%明显高于对照组56.7%,追加局部麻醉观察组5例明显少于对照组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1例喉返神经阻滞、1例膈神经阻滞,对照组发生1例膈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隙颈浅丛联合臂丛上干阻滞,穿刺操作简单,阻滞完善,并发症发生少,能满足锁骨手术的需要,是安全有效的神经阻滞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在超声引导下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自广东省惠州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疼痛门诊2018年1月—8月需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80例患者,按照入院治疗先后顺序均分成A组(n=40)和B组(n=40),其中A组行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B组用盲探法进行星状神经阻滞,比较分析两种方式的效果及安全性等情况。结果 A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霍纳综合征发生率维持时间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效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喉返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喉上神经阻滞,穿刺发生不适反应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在超声引导下的有效性优于盲探法,且一次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经皮肤电刺激引导定位用于臂丛N阻滞(肌间沟)的效果.方法 60例在臂丛N阻滞下行上肢或手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n=30),Ⅰ组:经皮肤神经刺激定位组;Ⅱ组:常规体表肌间沟定位.两组均使用0.375%罗哌卡因,用量1 mg·kg-1.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能满足手术的定位穿刺成功率.结果 Ⅰ组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定位穿刺成功率明显短于Ⅱ组.与Ⅱ组相比,Ⅰ组穿刺一次性成功率高,出现不适的患者比例低.结论 经皮神经刺激定位行肌间沟臂丛N阻滞可缩短麻醉完成时间,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体表定位的肌间沟臂丛N阻滞,且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定位和传统解剖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对比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8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解剖定位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两种麻醉方式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中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霍纳综合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出现霍纳综合征,有2例出现刺破血管状况,发生率为12.5%,两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超声引导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疗效显著,且麻醉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王峰 《中国医疗前沿》2012,(12):23+9-23,9
目的 评价腋路臂丛、肋间臂神经阻滞在肱骨上段止血带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腋动脉下缘行单针法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基础上加用肋间臂神经阻滞.观察麻醉效果、止血带反应,局麻药中毒、血管刺伤及喉返神经阻滞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36 例中出现止血带反应5 例(13.89%),对照组36 例中出现止血带反应19 例(52.78%),观察组止血带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36 例中神经阻滞效果评级达Ⅰ级的33 例,占91.7%,Ⅱ级2 例,占5.6%,Ⅲ级1例,占2.8%,Ⅳ级0 例,占0%.对照组36 例中神经阻滞效果评级达Ⅰ级的32 例,占88.9%,Ⅱ级3例,占8.3%,Ⅲ级1例,占2.8%,Ⅳ级0例,占0%,两组神经阻滞效果相当(P 〉0.05).无1 例出现局麻药中毒反应,未发生喉返神经阻滞,有2 例出现误穿血管,但无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在需要止血带的上肢手术中,腋路臂丛神经阻加用肋间臂神经阻滞操作简单,能明显改善止血带反应,减轻患者痛苦,为手术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支架手术联合应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喉罩下全麻麻醉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需接受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患者90例,按照数字表发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麻醉,研究组应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喉罩下全麻麻醉,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阻滞操作时间。结果研究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阻滞操作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喉罩下全麻麻醉并不会明显延长患者阻滞操作时间,并且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以在临床中进行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肋间臂神经阻滞联合臂丛、锁骨上神经阻滞在肱骨近端手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肱骨近端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超声引导组)和常规手法神经阻滞组(对照组),每组50例,超声引导组患者麻醉方式选择超声引导肋间臂神经阻滞联合臂丛、锁骨上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行解剖标志定位的臂丛神经阻滞和颈浅丛阻滞,记录两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持续时间,麻醉完善例数、不完善例数,麻醉方式更改例数,麻醉并发症。结果:两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无明显差异,超声引导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异;麻醉完善例数超声引导组96%,对照组60%,对照组40%需辅助静脉麻醉或切口区域局部麻醉,两组均无麻醉更改例数;超声引导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肱骨近端手术,超声引导肋间臂神经阻滞联合臂丛、锁骨上神经阻麻醉效果完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0.5%及1%利多卡因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对SGB用药的浓度选择进行评价。方法需要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患者54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7例,A组用0.5%利多卡因,B组用I%利多卡因分别行星状神经节阻滞,观察两组霍纳征出现率、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对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霍纳征出现率A组为90.8Yoo(369/406例次),B组为91.6%(351/383例次);持续时间A组为(34.5±5.0)rain,B组为(37.0±5.O)min,两组无统计学差异;0.5%利多卡因出现喉返神经阻滞仅为1%。臂丛神经阻滞为2.9%,少于1%利多卡因。结论0.5%利多卡因的霍纳征出现率与持续时间与1%利多卡因相当,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以0.5%利多卡因为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上肢手术中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合并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GB )后对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的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40例ASAⅠ~Ⅱ级的行上肢臂丛神经阻滞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A组(试验组)为星状神经节阻滞(SGB)组,B组(对照组)为非星状神经节阻滞组。 A组患者手术开始前行臂丛神经合并星状神经节阻滞,待出现霍纳氏征并且手术区域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均完善后开始手术。 B组患者行单纯臂丛神经阻滞,待手术区域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均完善,但没有霍纳氏综合征出现后开始手术。所有患者均用局麻药:0.33%罗哌卡因+1.33%利多卡因30 mL混合液行臂丛阻滞,术中均异丙酚镇静。术后患者行3个月随访,观察比较A、B两组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的发病情况。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的诊断标准以2007年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修订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结果3个月观察结果对比,A组仅2例出现CRPS,总发病率为2.85%;而B组12例,总发病率为17.14%。 A组CRPS发病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上肢手术患者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大大降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的发病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术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节约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2.
2420例20000次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治疗疼痛性与一些非疼痛性慢性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患者2 420例,全部采用气管旁入路,注入1%利多卡因7 ml,10次为1疗程,隔日1次,疗程全部结束半个月后进行疗效判定,作为最终结果。结果2 420例患者,20 000次星状神经节阻滞,出现霍纳(Horner)综合征19 878次,出现率99.4%。喉返神经阻滞11 49例,占5.7%;背痛(脊神经损伤)1 137次,占5.6%;臂丛神经阻滞344次,占1.7%;膈神经阻滞81例,占0.40%。结论SGB是治疗临床某些疼痛性与非疼痛性慢性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裴芩  李坤 《中国现代医生》2014,(21):147-149
目的 观察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共60例锁骨骨折患者实施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实施颈丛改良法阻滞麻醉,对阻滞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实验组的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为83.3%,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颈丛改良法阻滞麻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4例轻度的霍纳式综合征,1例喉反神经阻滞;对照组出现6例霍纳式综合征,3例喉反神经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膈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 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是一种效果非常理想的麻醉方法,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余昌伟  陈金保 《安徽医学》2018,39(2):182-185
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实行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上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盲探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阻滞效果(优良率),臂丛各神经分支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完善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手术过程中,阻滞效果96.67%,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臂丛各神经起效时间与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阻滞完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上肢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中更安全有效的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手段。方法:将9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3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组(S组),传统方法对照组(C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20 ml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结果:3组的阻滞成功率分别为U组96%,S组94%,C组80%。完全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3组相比,超声引导组和神经刺激仪组优于传统臂丛阻滞组。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穿刺针的穿刺及观测局麻药的扩散可以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Li B  Chen XL  Sun CC  Lü GY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5):334-336
目的 研究对行臂神经丛阻滞的患者丁丙诺啡加入局麻药中与肌肉注射两种镇痛方式对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术后镇痛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天津市天津医院60例拟行上肢、手部手术的患者,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A组(局麻药中无丁丙诺啡组,n=20);B组(局麻药中加丁丙诺啡2μg/kg组,n=20);C组(麻醉前肌肉注射丁丙诺啡2 μg/kg组,n=20).用B/BRAMN-STIMMPLEX-DIG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行腋路臂神经丛阻滞.3组患者记录(1)麻醉起效时间;(2)麻醉维持时间;(3)手术时间;(4)术后4、8、12、24、36、48、72 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6)观察其他副作用.结果 3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手术时间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起效时间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维持时间:A、C组明显短于B组(P<0.01);疼痛评分4 h时A与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12、24 h时A组极显著高于B、C组(P<0.01),36、48、72 h时A组与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发生率A组为10%,B组20%,C组20%.呕吐发生率A、B组为0,C组30%.结论 丁丙诺啡加入局麻药中进行臂神经丛阻滞或阻滞前肌肉注射丁丙诺啡都可以取得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丁丙诺啡加入局麻药中进行臂神经丛阻滞麻醉可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对术后镇痛有明显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esthetic effect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by adding buprenorphine in local anesthetics and patients with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 and observe the anesthesia effects, the anesthesia maintenance time,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effects. Methods 60 cases of upper limb to line, hand surgery patients from Sep. 2009 to Dec. 2009 in Tianjin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groups. A (local anesthetics without buprenorphine, n = 20); B group (plus 2 μg/kg buprenorphine in local anesthetics, n = 20); C group (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2 μg/kg buprenorphine before anesthesia ,n =20). With B/ BRAMN-STIMMPLEX-DIG nerve stimulator guided positioning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of axillary line. 3 groups of patients recorded ( 1 )the onset time of narcotic; (2) the duration of anesthesia;(3)the surgery time; (4)the pain score of postoperative 4, 8, 12, 24, 36, 48, 72 h; (5)the incidence of nausea and vomiting; (6)observed other side effects. Results the patients' age, weight, sex, operation time of the 3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mparison ( P > 0. 05 ); anesthesia onset time between the 3 group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P > 0. 05). Duration of anesthesia: A, 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B group (P <0. 01 ); pain score at 4 h, A and B, C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 P >0.05 ); 8、12、24 h, whe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B, C group ( P <0. 01 ), 36、48、72 h when the A group and B, C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 P > 0. 05 ); the incidence of nausea A group 10%, B group 20% , C group 20%. Vomiting, the incidence of A, B group was 0, C group 30%. Conclusion Buprenorphine adding local anesthetics in brachial plexus block or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buprenorphine before a block can be to achieve a satisfactory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buprenorphine adding local anesthetics in brachial plexus block Narcotic maintenance of anesthesia time can be extended and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and fewer adverse reactio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确定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量效关系。 方法 选取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肩关节松解术患者100例,年龄43~71岁,病程2个月~5年。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n=20):R1组~R5组。超声引导确定肌间沟臂丛神经根位置,分别注射罗哌卡因0.10%(R1组)、0.15%(R2组)、0.20%(R3组)、0.25%(R4组)、0.30%(R5组)、甲钴胺注射液0.5 mg、复方倍他米松1 ml和0.9%生理盐水的混合液共10 ml,注药后观察5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疗效评价,痛觉消失时间超过10 min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阳性反应。采用probit概率单位法计算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95%可信区间(95%CI)。 结果 5组患者随着罗哌卡因浓度梯度的增加,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治愈+好转)均为100%,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ED50(95%CI)为0.167%(0.153%~0.180%),ED95(95%CI)为0.217%(0.199%~0.251%)。 结论 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其ED50和ED95分别为0.167%和0.217%。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麻醉安全有效的阻滞方法.方法 518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2组,Ⅰ组为单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肌间沟阻滞法,肘以下手术采用腋路阻滞法,1次完全注入局麻药40 mL; Ⅱ组为两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采用肌间沟加颈丛神经阻滞(C4),以肌间沟臂丛阻滞为主,肌间沟注射局麻药25mL,颈丛神经阻滞15 mL,肘以下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臂丛阻滞,以腋路臂丛阻滞为主,腋路注射局麻药混合液25 mL,肌间沟注射15mL,观察麻醉效果、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Ⅰ组神经阻滞成功率86.48%,明显低于Ⅱ组(96.91%),有3例改全麻插管完成手术;Ⅰ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Ⅱ组;Ⅱ组术中血压、心率变化较Ⅰ组平稳(P<0.05).结论 上肢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或肌间沟加颈丛两点阻滞法,能保证麻醉效果,成功率高,并且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复合罗哌卡因腋路臂丛阻滞用于小儿多指手术的比较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小儿多指手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不同剂量Dex组(D1-3组)和对照组(C组).D1-3组腋路臂丛用药分别为Dex 0.25、0.5、0.75μg/kg+0.25%罗哌卡因0.20 mL/kg,C组为0.25%罗哌卡因0.20 mL/kg.记录阻滞完成、起效、维持及术后苏醒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D2组及D3组在起效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上均比C组短,而维持时间长,D3组比D1组在起效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上均缩短,而维持时间长.D1-3组的阻滞成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方面,4组未出现血肿病例,各有1例患儿出现喉返神经阻滞,各有1例呼吸抑制,2或3例霍纳综合征,D3组出现1例患儿心率<70 min,经处理均安全恢复.结论 单纯罗哌卡因或复合Dex臂丛神经阻滞,均可以用于小儿多指手术,中剂量Dex(0.5μg/kg)+0.25%罗哌卡因0.20 mL/kg的配伍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