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纳入115名护理人员进行中医操作技术能力掌握和培训需求问卷调查。职称较高者对于中医操作技术掌握优于较低者(P<0.05)。对于中医能力培训的需求,职称较低者对于方法、技术等需求较高,而职称较高者则对理论、辨证施护、发展动向等需求较高。需进一步针对不同职称等护理人员分层次和重点进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从护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现代培训理论为指导,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和开展访谈等方法,对油田总医院护理人员的培训现状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找出目前护理人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探讨我院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体系奠定基础,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研究分析浙江省各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开展现状及护理管理层对中医护理工作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的认识。[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自设问卷对浙江省80家中医院95名医院护理管理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各级中医院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辨证施护、中医护理文件书写的开展率分别为78.8%、77.5%、46.2%、21.1%。开展率排在前7位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是中药灌肠法、中药雾化吸入法、穴位按摩法、药物熏洗法、中药湿敷法、水针法、刮痧法和拔罐法。[结论]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知识缺乏、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等是影响临床中医护理开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7.
中医等级医院的评审促使我国医院管理工作摆脱了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医院护理人员“三基”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医院护理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上等达标中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为此我院在创建“三级乙等”中医院的过程中,护理部紧紧围绕“三级乙等”中医护理等级评审标准,针对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实施计划管理、目标管理和组织管理,特别是强化护理人员“三基”训练过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中西医护理理论学习班和中西医护理技术操…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 ,护理工作也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新的护理模式。推进整体护理的过程中 ,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转变护理观念、提高个人素质 ,不断调整自身护理行为。为此 ,我们通过抓好护理人员培训 ,使广大护理人员明确实施整体护理的目的和方法 ,真正“以病人为中心” ,满足病人需求 ,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民族地区中医院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现状,为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黔南地区各级中医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资料处理使用SPPS11.0统计学软件.结果①年龄、学历、工龄、职称不同的护理人员希望得到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年龄不同的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护理人员最希望的继续教育方式是短期培训,其次是专题讲座.④年龄、工龄、职称不同的护理人员认为影响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因素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学历不同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继续教育培训是当务之急,采取灵活多样的在职教育形式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途径,把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体系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0.
管玉香  郑静  张瑛  许娟  王超  邹冉 《安徽医学》2023,44(5):590-594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中医医院中医护理质量管理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中医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相关管理办法的制订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于2022年4~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安徽省内55所中医医院护理部主任作为调查对象,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相关标准及目前中医医院临床实际情况,自制中医护理质量管理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中医医院基本情况、中医护理开展及护理质量管理情况等。结果 共55所中医医院参与调查,均已成立中医护理质量管理组织且定期开展护理质量评价,47所医院(85.45%)已建立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标准,14所医院(25.45%)未定期开展病例讨论,2所医院(3.64%)未进行中医特色护理查房,29所医院(56.86%)护理文书及20所医院(39.22%)辨证施术效果评价未体现专科特色,5所中医医院均实施中医护理方案,以定期优化为主(74.55%),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较好(中医护理操作项目)开展达18(13,23)种,但5所医院(9.09%)未按中医院感标准处理中医护理用物。中医护理不良事件以烫伤居多(79.03%),不同等级医院在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院管理人员的培圳需求,为开展培训提供依据。方法:发放调查问卷,应用Galdslein分析模型和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从组织、任务和个人层耐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结果:组织层面分析揭示了该院管理人员培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任务层面分析确定了15项亟待通过培训提升的岗位胜任力;个人层面分析表明,96.8%的管理人员认为需要进行培训,认同率较高的培训内容为医院义化、创新意识、医院战略与目标管理、团队建设、细节管理、沟通技巧、医疗质量管理,认同率较高的培洲方式为单位间学习交流、授课、经验交流和案例分析,普遍认同的培训形式为短期集中强化培训与定期计划性培训。结论:培训需求分析为医院管理人员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肿瘤医院技术人员在职培训需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北京肿瘤院技术人员在职培训的现状及需求,特对技术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并对不同学历、不同工龄、不同职称、不同聘用形式和不同所属系统的技术人员希望达到的培训目的、得到的培训内容、影响培训的因素、培训采取的方式等进行X2检验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医院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并针对此种情况提出培训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14.
卓强  王润娟 《西部医学》2012,24(10):2041-2042
目的了解高校医务人员对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方法对成都市大中专院校医务人员174名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紧急止血法(止血、包扎、固定及搬运)和心肺复苏术,将对培训前后急救技能水平考核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培训前医务人员紧急止血法平均分数为(61.51±12.71)分,培训后分数为(88.59±6.56)分;培训前心肺复苏平均为(58.01±14.17)分,培训后为(88.47±8.18)分,医务人员经培训后紧急止血和心肺复苏能力显著提高(P〈0.05)。结论高校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急救知识培训,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5.
16.
开展医院管理人员培训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医院管理者职业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之际,医院管理人员的培训也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更好地开展医院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本文从树立先进的培训理念、遵循适宜的培训原则、构建系统的培训体系、实施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完善相应的培训机制五方面对医院管理人员培训的有效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某医院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基本特征,为提高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调查表,随机抽取某医院175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资料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心理阳性症状检出率为48.6%,除在恐怖因子上与全国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项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2)除强迫症状、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因子分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3)除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外,中、初级职称人员各项因子分显著高于高级职称人员(P〈0.05),初级职称人员在强迫症状因子分上显著高于中级职称人员(P〈0.05)。结论影响该院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和职称。该院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应当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了解医疗场所医务人员遭受攻击事件的发生频率及其分布特征,分析攻击事件发生的起因及应对措施。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天津市4所医院的500名医务人员作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采用描述性方法了解这些医务人员在1年内是否遇到患者及其家属攻击,如果遇到,说明具体情况。结果:本次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75份,应答率95%。调查对象中有332人(69.89%)表示在工作场所遇到过攻击事件。按人口社会学特征对调查对象进行分组比较,发现30岁以下、本科及以下学历、工作年限小于5年、护理岗位人员遭受攻击事件的发生率较高(P<0.05),性别和医院级别因素对是否遭受攻击事件影响不大(?字2=0.97/1.69,P =0.528/0.430>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工作年限超过10年、博士学历、行政及其他岗位的医务人员遭受更少的攻击事件(P<0.05)。攻击事件常表现为辱骂、威胁、推搡等语言及肢体暴力,主要原因是医患沟通低效、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不满。结论:医疗场所医务人员中,年轻医师和护士遭受攻击的发生率较高,需进一步完善在职培训制度,提高年轻医生和护士的业务水平和医患沟通能力,加强医学职业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20.
作者随机抽取1670名全市不同级别医院的医务职工进行“医院文化与医院和医院职工相关性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找出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因素,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其正相关因素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加以阐述,同时对副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试提出遏制它产生和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