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猝死尸检79例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猝死尸检79例,男女之比为2:1,朝鲜族和汉族之间猝死发病率无差异.猝死的两个高峰年龄是21~40岁及10岁以下;12月和1月寒冷季节猝死者22例(28.1%),在22:00~6:00时间内发病者28例(35.4%).致猝死的疾病以心血管系统疾病最多,为34例(43.3%);其中在1965年以前以克山病猝死者为多,而在1966年以后以冠心病猝死者为多.尸检中不能确定死因者13例(16.5%).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中死亡者的死因构成和分布,以及影响院前死亡率的相关因素,了解危害严重的疾病,探讨如何通过预防和急救干预降低院前死亡率,为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收集赤峰市急救中心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院前死亡病例,通过呼救信息和病例资料统计,将所有病例按原发病,不同季节、日时段分组、比较分析死亡相关因素。结果:死亡1035例,男性687例,女性348例,男∶女=1.974:1;前4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猝死、急性创伤。结论:院前死亡以循环、呼吸系统疾病基础的突然死亡为主,急性创伤也是院前死亡不容忽视的原因。死因均与季节,日时段相关性,有显著的高峰时段;要健全医疗急救体系,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院前猝死急救质量;重视居民的健康安全和急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3.
<正> 冠心病病人可因某些因素诱发猝死,尤其是精神及情绪的变化,在猝死诱因中居首位,现将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例1] 女,7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型。入院后第3天晚18:00时连续在3次通电话中,情绪十分激动,于20:50时突然呼吸、心跳停止。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本区域院前急救的特点,以降低急救死亡率和伤残率,为进一步完善急救网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的院前死亡病例。结果:本组男女比率为2.57:1;年龄从3~92岁;死亡率为2.03%;高峰死亡年龄段为80~89岁(15.85%);9:00~12:00和6:00~9:00时间段的死亡病例相对较多;院前急救死亡的常见病因是猝死(25.61%),、交通伤(20.73%)、溺水(8.54%)。结论:普及急救知识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初级急救知识,由第一目击者立即开始CPR,缩短院前反应间期等,均可提高院前急救复苏成功率。应加强对猝死、心血管急症及交通伤等疾病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抓住白金10min和黄金1h的抢救时机是降低院前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猝死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新疆新医司法鉴定所2008-2012年214例猝死尸检病例,分析猝死的死亡原因、年龄、性别、族别差异及影响猝死的相关因素。结果 214例猝死尸检病例中心源性猝死154例(71.96%),其中冠心病猝死140例(65.42%);猝死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高峰为41~50岁组。结论冠心病是引起猝死的最常见的原因。系统尸检可以明确猝死的原因,为医学鉴定和解决医疗纠纷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镇江地区农民自杀的流行情况,为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镇江市急救中心2004~2009年急救调度记录中整理出农民自杀病例,对调查对象按自杀方式、季节、自杀时间和危险因素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324例农民自杀方式以服毒为主要方式;自杀季节以春季为多发;每天以5:00~13:00时间为自杀高峰;因经济原因而自杀的最多.结论 农民自杀发生率较高,主要在于社会预防,建立由国家政府支持、社区介入、各相关学科协同的危机干预体系是一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猝死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猝死的病因、诱因及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防治猝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猝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猝死的病例中心血管病33例,占78%;糖尿病7例,占17.3%;过度肥胖2例,占4.7%.心肺复苏成功4例,成功率9.5%,结论应重视心率变异性研究,预防猝死高危因素,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70例尸体解剖检验病例特点.[方法]对270例尸体解剖检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0例中244例为阳性解剖,26例为阴性解剖;病理性死亡原因中循环系统疾病居首位,非病理性死亡原因中脑血管意外居首位;30~50岁为尸体解剖检验的高峰年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意外死亡多发生在秋冬季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调查分析大庆市西城区2008-2014年期间发生院前猝死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探讨有效提高我院急诊科猝死综合防治能力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大庆市西城区2008-2014年期间院前猝死病例150例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患者发病的年龄、性别、时间、地点、死因、现场心电图表现、反应时间。结果每日多发时段为4:00-8:00(32%)及8:00-12:00(20%);且约3/4发生在家中(74%);现场心电图多为心室停搏(58%)及室颤(22%);猝死年龄多在40岁以上;发生猝死的病例中,既往有明确心脑血管病史者90例(60%),既往有其他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者36例(24%),意外死亡者24例(16%),死因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我院急诊科平均反应时间为8 min。结论院前猝死事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所致比例最大,救治更为重要。对于已有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早期预防与监测,其意义远远大于心肺复苏,这对提高本地区居民院前猝死的综合防治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 ]通过分析近 5年间带状疱疹的发病情况 ,探讨各种因素对病情、治疗效果的影响 .[病例报告 ]5年间的带状疱疹住院病例为 2 2 0例 ,其中男 10 4例 ,女 116例 ;年龄 9~ 75岁 ;病程 3~ 2 0d .[讨论 ]年龄、病程及用药对病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 ,应重视这些因素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疗水平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窦性心动过速猝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猝死的患。从中观察猝死的高发时间,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16例猝死的患均有猝死的诱因,发作时间多为0:00~8:00。结论了解窦速猝死发作的昼夜节律,对这一时段内上述多个触发因素进行干预,在治疗中按照严格的医疗常规去做,就可避免不必要的死亡。  相似文献   

12.
对猝死病例进行尸检和法医学检验,以确定死亡原因,在医学、法医学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告经尸检及其它检验的猝死病例100例。93例(93%)能找到猝死原因,包括心脏疾病47例(47%);消化系统疾病21例(2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6例(16%);呼吸系统疾病6例(6%);所谓胸腺淋巴体质3例(3%)。未找到死因7例(7%)。由于心脏疾病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应引起临床医师、病理医师及法医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因素,为预防-tD源性猝死及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解放军72433部队门诊部ACS并发SCD患者100例为研究组及同期住院的非SCD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行一般资料统计,统计其危险因素分布,针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再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危险因素分布结果显示,左室射血分数(EF)〈30.00%、脑钠肽(BNP)〉30000U/L、持续性高血压、持续性心律失常、情绪刺激、过度劳累在两组中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相关因素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低EF值、持续性心律失常、持续性高血压、过度劳累、情绪刺激等对患者有影响(均P〈0.05),尤其是低EF值(OR=9.07,P〈0.01)、持续性心律失常(OR=6.12,P〈0.01)对患者的影响更为显著。结论针对相关危险因素,早期预防至关重要,应给予及时、有效的相应的护理干预,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2型糖尿病( D M)的猝死情况,作者将17例死于猝死者与同期住院的2型 D M 非死亡病例17例行配对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猝死占2型 D M 死亡者的13.08% 。猝死组的病程较长, D M 慢性并发症较多,血压较高。猝死的病因中,心源性占76.47% ,非心源猝死的病因有脑溢血、 D M 肾病肾衰高血钾及肺部感染致呼吸道梗阻等。猝死的诱因有进餐、解大便、肺部感染、活动、低血糖及手术等。该研究提示,减少2型 D M 猝死发生率应积极有效地治疗 D M ,对高危者应努力预防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发生心源性猝死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心脏骤停(心室颤动),自发性持续性室速,猝死家族史(≤40岁的一级亲属),晕厥(≥2次/年),左室厚度≥30mm,负荷或运动后收缩压反应异常(无变化或降低>10mmHg或升高<25mmHg),非持续性室速,左室流出道梗阻(压力差>30mmHg)等因素为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心脏骤停(心室颤动),自发性持续性室速,猝死家族史及晕厥≥2次/年是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危险因素与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应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Underlying diseases have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sudden death. However, sudden unexplained death (SUD) is different from sudden death, as there is no clinical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sudden death due to the original underlying disease, nor a lethal pathological basis to be found during autopsy. In addition, SUD are more common in young, previously healthy individuals, usually without any signs of disease, with no positive lesions found after autopsy. Therefore,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D and the underlying disease nee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role that common underlying diseases play in patients with SUD and to reve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Methods  The medical records, history and case information of 208 patients with SUD were collected for the survey. All these SUD occurred in the emergency room of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09. The patients were stratified by with and without common underlying diseases. To examine possibl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underlying diseases and the cause of unexplained sudden death, the chi-squared and Fisher’s exact tests were used.
Results  Among the 208 patients, 65 were diagnosed with common underlying diseases while 143 were not. Within these two groups, there were 45 patients for whom the clear cause of death was determined. However,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r strong associations (x2=1.238, P >0.05) between the 11 patients with (16.90%) and 34 without (23.78%) common underlying disease among these 45 patients. We also found that occurrence of the common underlying diseases, such as neurological system,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system diseases, a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SUD.
Conclusion  Common underlying diseases make no obvious contributions to SUD and are not useful in diagnosing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death.
  相似文献   

17.
少儿突发性耳聋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少儿突发性聋(突聋)的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34耳)15岁以下的少儿突聋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等,并与74例(76耳)青年突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8.1%的患者发病前有明显的病毒感染史,冬春季发病占51.6%。发病至初诊时间、治疗前起始听力曲线水平以及听力图形与疗效及预后极为相关。入院时少儿组听力受损平均89.4dB,对照组71.1d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治疗后少儿组听力平均提高13.7dB,对照组提高30.3d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少儿突聋耳聋损害程度重,预后较成人差。病毒感染可能是少儿突聋的主要病因,少儿突聋的治疗应针对病因以及进行改善微循环的综合方法治疗,并按急症处理。  相似文献   

18.
119例猝死尸体的法医病理学检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猝死的死亡原因、年龄、性别差异和诱因等特点。方法对郑州大学法医学教研室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法医病理检案中的119例猝死尸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猝死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高峰为20~59岁;(2)导致猝死的疾病由高到低依次分布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3)猝死诱因以死前有纠纷、轻微外伤和夜间睡眠中死亡为多。结论猝死事件的法医学鉴定要根据其发生特征和变化规律,作出客观、全面、准确的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室近30年尸体解剖所遇到的心血管系统疾病造成的急死26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心血管系统疾病占急死病例的第一位。其中又以冠心病和肪肪心占的比率最大。我们对这部分急死病例的病理特点及病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