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OMT)对二硝基氟苯(DNFB)所致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及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建立DNFB所致小鼠ACD模型,以不同剂量的OMT、PBS、氢化可的松(HCT)进行腹腔注射,检测小鼠耳廓肿胀度变化;利用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FDA-SE)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OMT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OMT对DNFB所致小鼠ACD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且与同等剂量HCT作用效果相似,但副作用明显减小;体外实验证明,在500、125和31 μg/mL组OMT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结论 OMT对DNFB所致小鼠ACD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OMT是一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2.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药效学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3.
氧化苦参碱对小鼠的中枢抑制作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行为药理学方法观察并测定氧化苦参碱对阈剂量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纳催眠作用的影响,对小鼠外观活动和自发活动的影响及对戊四氮和最大电惊厥的影响。结果:ip氧化苦参碱50、100、200mg/kg小鼠自发活动抑制率分别为54.3%、43.0%、71.0%,戊巴比妥钠入睡时间分别缩短32.9%、32.9%、43.8%,而睡眠时间分别延长209.8%、421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对体外培养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淋巴细胞内[Ca2+]的影响.方法:分离ACD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培养48 h后,分IP-10低、中、高浓度组和对照组,利用荧光发光法对[Ca2+]进行检测.结果:IP-10各组及对照组细胞在培养的60 min内,细胞内[Ca2+]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升高,而IP-10各组间细胞内[Ca2+]变化差异细微.结论:IP-10可以升高ACD小鼠淋巴细胞内[Ca2+],但不同浓度的IP-10对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雷公藤内酯酮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大、T和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脾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的影响。发现雷公藤内酯酮1、2、5mg/kg腹腔注射(ip,qd×5d)能显着抑制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而对脾细胞IL-2分泌活性无显着影响。体外试验表明,0.02、0.10、0.50mg/L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酮能显着抑制刀豆素A(ConA)及脂多糖(LPS)诱导的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雷公藤内酯酮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大、T和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脾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的影响。发现雷公藤内酯酮1、2、5mg/kg腹腔注射(ip,qd×5d)能显著抑制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而对脾细胞IL-2分泌活性无显著影响。体外试验表明,0.02、0.10、0.50mg/L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酮能显著抑制刀豆素A(ConA)及脂多糖(LPS)诱导的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曲尼司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体外法测定曲尼司特各剂量对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结果:曲尼司特给药浓度大于等于30μg/mL各组可剂量依赖性抑制上清液中IL-2、IFN-γ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曲尼司特可能通过抑制IL-2、IFN-γ水平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Wen C  Yang R  Hu J  Jiao Z  Yang Y  Yang J  Li H  Zhao H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4):569-572
目的研究芥菜籽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芥菜籽组、正常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喂养普通饲料,芥菜籽组喂养含5%芥菜籽饲料。3周后,以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小鼠ACD模型,耳部激发24 h后,观察芥菜籽对小鼠耳肿胀度,组织病理改变,皮损处朗格汉斯细胞(LC)浸润、局部促炎细胞因子及血清IFN-γ等因子的水平。结果芥菜籽能抑制ACD小鼠的耳肿胀度、降低皮损处LC浸润、降低IL-1β、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P<0.05),但对血清IFN-γ、IL-4、IL-17水平没有影响(P>0.05)。结论芥菜籽对小鼠ACD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LC的迁移及降低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的评价指标.方法 首先用DNFB致敏小鼠,分别于激发后24、48、72 h及96 h检测激发后耳肿度、双侧耳重量之差、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耳双面距离之差、组织切片中浸润细胞种类及数量、双侧耳引流淋巴结细胞数目及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观察各指标与激发后耳肿度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与激发后耳肿度一样,其他各指标均显示出一致的随时间变化趋势,即:24 h及48 h时炎症程度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弱,至96 h时已减弱至一半左右.结论 除激发后耳肿度之外,激发后双侧耳重量之差、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耳双面距离、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局部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等亦可反映炎症的程度,且更客观.从而丰富了该模型的评价指标,便于我们从多方面客观地评价药物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药苦参中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治疗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小鼠的药效作用和初步作用机制.方法(1)将KM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氧化苦参碱低、高剂量(50、100 mg/kg)组,每日给药2次,连续给药7次,末次给药后10 min,于小鼠左后足脚垫内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s,MTs)在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用二硝基氟苯(dinitrofluorobenzene,JNFB)致敏金属硫蛋白基因敲除小鼠(metallothionein-null mouse,MT-/-,不表达MT-I及MT-Ⅱ)及基因同源对照野生型鼠(MT+/+,正常表达MTs),并在小鼠右耳激发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分别对比两组小鼠激发后耳肿胀度。结果:野生型鼠(MT+/+)耳肿胀度明显高于基因敲除鼠(MT-/-),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t检验)。结论:MTs在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T-/-小鼠不能完全表达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炎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皮肤科2005年7月~2006年7月1 129例疑诊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CD)患者斑贴试验结果,明确临床常见变应原及各种变应原和性别的关系,为本地区ACD的防治及斑贴试验变应原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用改良的欧洲标准变应原系列对疑诊ACD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处理。结果:1 129例受试者中,阳性反应747例,阳性反应率较高的变应原依次是:硫酸镍、硫柳汞、重铬酸钾、芳香混合物、甲醛,阳性反应率较低的变应原有:秋兰姆混合物、硫氢基混合物、咪唑烷基尿素、溴硝丙二醇。女性患者对硫酸镍的阳性反应比男性患者高,而男性患者对卡巴混合物的阳性反应比女性患者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硫酸镍、硫柳汞、重铬酸钾、芳香混合物、甲醛是本地区ACD的常见变应原。男女患者对硫酸镍和卡巴混合物的反应存在差异。斑贴试验用于寻找ACD患者的可疑致病原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沙棘油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的治疗作用。方法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高中低3个剂量沙棘油外用组(100%,50%和25%)及阳性药对照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每组10只。以2,4-二硝基氯苯(DNCB)致敏和激发建立小鼠ACD模型,耳部皮损情况评分作为模型建立成功与否的指标,在激发后48 h测定各试验组小鼠的耳廓肿胀度和脾指数,并以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小鼠耳部皮肤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情况。结果小鼠耳肿胀度测定结果表明沙棘油高剂量组(9 m L/kg,外用)可明显抑制DNCB诱发的小鼠耳廓肿胀,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小鼠脾指数测定结果表明沙棘油各剂量组可能通过促进免疫器官发育来发挥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沙棘油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耳组织表皮增厚程度减小,表皮及真皮水肿明显减轻,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真皮血管扩张充血现象缓解,抑制炎性细胞浸润。结论沙棘油对DNCB诱发的小鼠ACD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14.
探究脂肪移植治疗2,4- 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小鼠的效果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DNCB 复制ACD小鼠模型,随机分成A(脂肪移植治疗组)、B(假手术治疗组)、C(药物治疗组)、D 组(自然修复组),观察脂肪移植对ACD 小鼠的治疗效果。2 周后处死小鼠,取背部皮损处全层皮肤组织,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皮肤组织病理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皮损中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结果A、C 组可以观察到表皮厚度恢复正常,角质层变薄;B、D 组无明显改变。RT-PCR 检测发现A、C组皮肤组织中IL-10 和IL-17 mRNA 水平低于D 组,IFN-γ mRNA 较D 组升高(p <0.05),而B 与D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脂肪移植可降低皮损中IL-10 和IL-17 的表达,促进IFN-γ产生,减轻皮损炎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四物消风颗粒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小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及其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完全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ACD模型对照组,氢化可的松阳性对照组及四物消风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观测各组小鼠耳肿胀程度、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以及丝裂原诱导的脾T、B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结果与模型对照组小鼠耳肿胀程度比较,氢化可的松组,四物消风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耳肿胀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四物消风颗粒中、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比较,氢化可的松阳性对照组、四物消风颗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均显著减低(P0.05),四物消风颗粒高、中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P0.05),四物消风颗粒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脾脏T、B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比较,氢化可的松阳性对照组、四物消风颗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两比较显示四物消风颗粒中、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四物消风颗粒防治小鼠ACD的药理机制可能与其调节T、B淋巴细胞功能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是迟发型变态反应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病,涉及多种炎症介质和瘙痒介质。ACD的发生机制及其免疫反应机制在国内外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有关ACD伴发的瘙痒机制研究甚少,瘙痒介质也不明确。评价ACD的方法有多种,可归纳为炎症评价和瘙痒评价。目前公认的被用于评价实验动物瘙痒程度和作为临床观察瘙痒的客观指标为动物的搔抓行为。  相似文献   

17.
李圆圆  阎春林  徐薇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4):3153-3156
目的 研究广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抑制剂Z-VAD-FMK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Franz垂直扩散池进行Z-VAD-FMK的体外透皮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检测其透皮量.建立ACD小鼠模型;实验组分别以0.1、0.5、2.5及5 mmol/L 4种浓度的Z-VAD-FMK溶液外涂于ACD模型小鼠一侧耳背部;阴性对照组以磷酸盐缓冲液(PBS)或含二甲基亚砜(DMSO)的PBS外涂,每组6只小鼠.以耳肿度、双侧耳重量之差及组织切片中双侧耳双面距离之差为指标,观察Z-VAD-FMK对小鼠ACD的抑制作用;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耳皮损中自细胞介素2(IL-2)及γ-干扰素(INF-γ)的含量.结果 在供给池为5 mmol/L Z-VAD-FMK 200μl、接收池容积为4 ml、有效扩散面积为1 cm2的条件下,Z-VAD-FMK6、12及24 h的透皮率分别为2.15%、9.62%及12.85%.2.5 mmol/L Z-VAD-FMK组小鼠耳肿度为(12.5±1.4)×10-2mm,重量差为(3.2±0.3)mg,镜下距离差为(11.8±1.3)×10-2mm,均低于阴性对照组[(19.1±2.0)×10-2mm,(4.3±0.4)mg,(16.8±1.7)×10-2mm,q=4.76,4.34,4.87,均P<0.05].2.5mmol/L Z-VAD-FMK组小鼠耳皮损中IL-2及INF-γ的表达均低于阴性对照组[IL-2:(148±10)pg/mlvs(205±18)pg/ml,t=2.205,P<0.05;INF-γ:(650±45)pg/ml vs(1030±58)pg/ml,t=2.375,P<0.05].结论 广谱caspase抑制剂Z-VAD-FMK能够透过皮肤,并抑制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抑制ACD.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3):153-157
目的分析232例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及临床资料。方法应用标准化妆品斑贴试剂盒检测2018年1月~2020年3月我科232例诊断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的过敏原,分析致敏原及不同致敏部位临床表现之间关联。结果斑贴试验结果显示183例呈现阳性反应,阳性率为78.88%,面部过敏及一般护肤类化妆品引起的过敏最为多见。居前8位的致敏原依次为:甲基异噻唑啉酮、CL+Me-异噻唑、山梨糖醇酐倍半油酸酯、虫胶、硫柳汞、叔丁基氢醌、山梨坦油酸酯和没食子酸辛酯,强阳性反应例数居前两位的是甲基异噻唑啉酮和CL+Me-异噻唑。结论化妆品中防腐剂、乳化剂、抗氧化剂、抗菌剂、香料类等是主要的变应原,斑贴试验可以给过敏人群提供购买化妆品的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