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病人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的调查,为缺血性中风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长期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调查研究,共收集14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量表,按住院后1d、10d,出院后1个月、3个月,共4个时点进行信息采集,结合病例的基线资料,观察各证候的分布及演变规律。结果:痰证、风证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主要的证候;进入恢复期后,则以气虚证、血瘀证为其主要证候。结论:提示临床对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要分期针对不同的病理因素有目的的进行施治,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通过收集近十年国内外医学期刊中的中风病医案,挖掘中风病各期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中风病医案,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统计中风病各期用药特点,分析证候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共收集医案292例,出现药物249味,用药总频数为3 692次,用药频率在25次以上的药物共有40味,总的用药频率达到69.47%,292例医案中能够具体分期的医案共有279例,用药总频率3 236次,其中,急性期169例,出现药物215味,恢复期68例,出现药物203味,后遗症期42例,出现药物185味.结论 中风病存在证候动态演化规律,痰瘀两种证候几乎贯穿整个病程,始终占有很高的比例,成为中风发病的主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动态采集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发病第1、7和14天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阴虚)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发病第14天的NIHSS评分作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价指标,并依据评分进行分组(发病第14天NIHSS评分≥7作为近期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7分为预后良好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与近期预后的关系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的结果,进一步应用两样本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比较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发病第1、7和14天的NIHSS评分。结果:发病第14天的血瘀证(比值比为2.924,95%置信区间为1.231~6.946,P=0.015)和发病第1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值比为1.956,95%置信区间为1.701~2.250,P=0.000)是预测缺血性中风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从重复测量均数变化趋势图可看出,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血瘀证患者重,且其NIHSS分值在疾病过程中持续高于非血瘀证组。结论:血瘀证为缺血性中风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积极采取活血化瘀治疗将有助于改善疾病的近期预后。本研究还为实施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动态证候干预提供了循证依据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15年关于中风病急性期证候学研究文献的复习回顾,探讨中风病急性期证候分布、兼夹组合、演变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以期进一步完善中风病急性期的证候规范,为中风病的辨证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数据分析方法在出血性中风证候分析中的效果差异。方法:基于临床采集的499例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四诊信息数据,比较因子分析、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Fisher判别分析在证候分类及归纳、挖掘证候潜在规律的差异。结果: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出血性中风的证候分类较为模糊,公因子和聚类组中见多个证候要素夹杂。Logistic回归分析、Fisher判别分析在部分证候表现较好,受先验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结论: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各有优势,单一的数据分析方法不能同时满足证候研究中的多种需求,应结合运用,或者引入新的数据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动态变化规律,并分析依据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所建立的中风证类判别函数式的辨证效果。 方法:针刺干预264例发病30d内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咨询,制定统一的证候调查表,患者发病的0~3d、4~10d和11~30d各时间段任一天调查1次,共调查3次,研究中风病基本证型的动态多时点评价结果及相关因素。建立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4个证型的贝叶斯判别函数式,并采用自身检验法和交叉核实法分别计算4个证型判别函数式的误判概率,检验其判别效果。结果:急性缺血性中风病6个基本证型30d内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风证80.7%、痰证68.9%、火热证52.7%、气虚证50.8%、血瘀证29.2%和阴虚阳亢证25.0%。3个时点内各证型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均表现出逐渐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其中血瘀证发生概率的下降速度最快。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证型表现以二证、三证、四证的组合形式为主,其中三证组合最多。发病3d内没有单证形式的病例。两两复合证主要表现为风痰证54.5%、风火证42.8%、气虚中风证40.9%、气虚痰阻证39.4%和痰热证35.6%,血瘀合并阴虚阳亢证的发生率最低,仅为3.8%。缺血性中风病发病30d内,高年龄组痰证和气虚证得分均值高于低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气虚证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痰证得分均值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的21项中风病证候要素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判别法建立面红、便难、苔黄、短气、面色白光白或晦暗、耳鸣、手足心热、苔少等8个条目的判别函数式,精简后的判别函数式判别效能基本与精简前相同,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缺血性中风病发病30d内以风证、痰证贯穿始终,证的组合形式复杂,以三证组合为多。随着针刺治疗时间的积累,风、痰、火热、气虚、血瘀、阴虚阳亢等基本证候要素均逐渐减少,证的组合形式由复杂趋向简单。面红、便难、苔黄、短气、面色自光白或晦暗、耳鸣、手足心热、苔少等8个证候要素条目,在辨证过程中对于区分阴证或阳证、实证或虚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风火上扰清窍证的证候规范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首次将风火上扰清窍证列为中风中脏腑病类的证候之一提出以来,对本证进行的专题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在中风急症工作中深感本证不仅是中风中脏腑病类中最多见的证候,而且常是中风病中脏腑早期出现的证候,也是救治取效的关键证候,同时还是利用中医药治疗能够取得确切疗效的证候之一。如能积极正确诊治本证,常可截断病情恶化的病理环节,使风火平熄,神志转清,病情由中脏腑转中经络,由危转安,由重转轻,有效地降低中表1证侯诊所调查表作.A此为改良革丁堡与极慎的孤胜了研有困扰准风危重证的病…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及其虚实证候的耳穴电阻抗非线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中风病及其虚实证候的耳穴电阻抗非线性特征,为中风病证候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采集中风病例与健康人群相关耳穴电学特征数据,采用量化积分表方法量化中风病证候,判断证候虚实,并通过研究耳穴非线性面积、弛豫面积和平衡系数在中风病例与健康人群中的异同,以及中风虚实证候间的差异,分析中风病及中风病虚实证候与耳穴电学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中风病人相关耳穴的电学特征参数不同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耳穴肝、脾具有非常显著的辅助诊断意义,其次是内分泌、脑干,再次是肾、肾上腺,最后是交感、皮质下和心;中风病虚实证候相关耳穴的电学特征参数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耳穴交感、肾可较明确地诊断中风病虚实证候,其次是内分泌,再次是神门和肾上腺。 结论:在所观察的耳穴中,初步筛选出了对中风病诊断和中风病虚实证候诊断有价值的特异性耳穴,为中风病及其虚实证候诊断客观化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建立中风病血瘀证宏观辨证量化标准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试采用非条件和kli:k2i 配对的条件logistic 回归的分析方法, 对221 例中风病人的临床中医证候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建立急性期中风病血瘀证的证候预测模型, 并采用临床调查的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 以探讨建立中风病血瘀证宏观辨证量化标准的方法。结果: 非条件与条件logistic 回归均提示口唇紫暗或面色晦暗、舌有瘀点或舌有瘀斑、舌背脉络瘀张青紫、舌紫暗是鉴别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的重要指标, 且4 项指标与急性期中风病血瘀证发生概率均呈正相关。将另外的一组与本研究无关、但研究对象的选择相似的临床数据作为检验样本代入模型得到的诊断准确率达99 .06% (105/106)。结论: 模型对急性期中风病血瘀证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条件和非条件logistic 统计模型以及k1i:k2i 的配对方法用于急性期中风病血瘀证的研究有助于宏观辨证量化标准的建立, 并且这些方法可以推广应用到非急性期中风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血瘀证或其他证候的量化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医中风病的证候诊断,是根据医生对患者望、闻、问、切的四诊信息,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1994年)所规定的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量化评分表(以下简称证候量表)给以评分,给出包括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个主要证候的分值进行判断的。而对每个患者的施治原则则根据医生的经验对患者整体的症状进行判断后给出[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探究在中医发展历程中中风方剂蕴含的症药规律,深度挖掘历史时间线上中风的症状与用药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对中医古籍中中风症药关系的认识。  方法  以中医古籍中中风方剂的症药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序列相似性分析方法,通过筛选中风相关方剂,对症状和中药进行提取,形成标准化数据,自编R语言程序实现症状、中药的形态相似距离(MSD)计算,分别对症状间、中药间、症状与中药间MSD进行相关性与聚类分析。  结果  中风症药时间序列的症症相关性分析表明中风症状形成了真中风、类中风与急中风三类症状群;中药交集分析表明从公元600年(隋开皇二十年)开始,中风的核心中药群已经初步形成;症药相关性分析得出了一些相关性显著的症药关系,表明三类症药群的形成。  结论  中医古籍对中风的认识其实隐藏着真中风、类中风与急中风三种不同的认知,这是在当今科学时代借助科学方法对中医古籍进行挖掘与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ing,CM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脑微出血亚临床状态与中风病血瘀证的相关性,探索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方法。方法:共收集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83例,记录患者症状及舌脉象,依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证候评分,对入组患者行头颅MRI的GRE-T2*WI扫描,分成合并及不合并CMB组,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对比分析。结果 :183例急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候以实证为主,最多见的证型为痰证、火热证及血瘀证(35.5%、31.1%及30.1%)。合并CMB的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候主要表现为一证独见或二证相兼(54.0%及41%)。中风合并CMB与无CMB组相比,血瘀症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3),其它证候两组之间无差异。合并CMB组出现痰证及血瘀证的频率最高(40.4%及39.4%),而无CMB组出现痰证及风证频率最高(29.8%及28.6%)。合并CMB的中风患者与性别的关系,男性血瘀证的比例高,女性气虚证的比例较高。结论:合并CMB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以单一证候或二证相兼多见,以实证为主,痰证与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合并CMB的缺血性中风患者,CMB与血瘀证存在相关性。CMB患者中,男性血瘀证的比例高,女性气虚证的比例高,建议对于合并CMB的缺血中风患者进行活血化瘀的二级预防治疗,减少中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多元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收集了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病人,进行了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指标内部可靠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和揭示中风急性期的证候特点及其与相关症状,舌象,脉象的关系。从聚类分析结果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本组病例症状,舌象和脉象等指标可归属于火证,痰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四类证候,上述结果结果有助于完善中风急性期证侯诊断规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中药已成为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然而,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多味中药的配伍应用致使其发挥药效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质量标准以及安全性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药的现代化进程。蛋白质组学是一门研究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现代科学,其注重研究的整体性和动态性,与中医药理论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内涵高度契合。文章综述了近年来蛋白质组学在中药植物学、中药药性、方剂配伍、中药作用靶点及其作用机制、中药安全性等研究中的应用,为中药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中医证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中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提供辨证依据。方法:对在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求治的病人进行神经功能、影像学、生化及神经心理学检查。根据脑卒中后抑郁症诊断标准,分为脑卒中后抑郁组、抑郁症组和脑卒中组,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评价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相对危险度,以及中医证候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组气滞血瘀证、肝气郁结证及气郁化火证积分显著高于脑卒中组(P〈0.05,P〈0.01)。脑卒中组主要以单证居多,而脑卒中后抑郁组和抑郁症组患者中,以3证及以上的复合证居多,其中肝气郁结证合并气郁化火或阴虚火旺证的比例较高,脑卒中后抑郁组和抑郁症组患者肝气郁结证的比例显著高于脑卒中组(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脑卒中后抑郁症相关的最危险的中医证候是气滞血瘀证,脑卒中组心脾两虚证积分与年龄呈正相关。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和抑郁症的主要证候特征是气滞血瘀、肝气郁结及气郁化火,其中脑卒中患者心脾两虚证具有年龄依赖性,而气滞血瘀证可以作为脑卒中后抑郁症独立的危险因素,证候越复杂,患者的抑郁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6.
运用频数、决策树和神经网络等统计学方法,对发放于全国六大地区临床第一线专家大样本的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的主要证候要素为寒、痰、气、瘀、虚等,其中“气滞”这一证候要素贯穿冠心病病变的始终,说明“气滞”在冠心病发病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观察缺血中风急性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证候要素相关性。方法 以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对60例缺血中风急性期患者各时点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测CGRP、ET的含量,同时采集中医临床四诊信息并确定其证候要素。结果 各时点患者血浆ET的动态水平都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呈逐步下降趋势;第1、2时点患者血浆CGRP的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第3时点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呈逐步上升趋势。各时点血瘀证患者CGRP含量高于其他证型组,而ET含量低于其他证型组,并符合血浆CGRP、ET的动态变化。结论 CGRP和ET参与缺血中风的急性过程,与血瘀证密切相关;CGRP和ET含量测定可能对缺血中风血瘀证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摘要: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多发、常见疾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病”的范畴,经过千百年的历练,中医家已经总结出一整套系统科学的辨证、防治方法。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和特色,采取中医分型,辨证施护,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再结合西医常规护理方法,对促进冠心病患者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为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缺血中风急性期CGRP,ET动态变化及其与证候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缺血中风急性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证候要素相关性。方法以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对60例缺血中风急性期患者各时点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测CGRP,ET的含量,同时采集中医临床四诊信息并确定其证候要素。结果各时点患者血浆ET的动态水平都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呈逐步下降趋势;第3、7患者血浆CGRP的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第14天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呈逐步上升趋势。第7、14天血瘀证患者CGRP含量低于其他证型组,而第3、7天ET含量高于其他证型组,并符合血浆CGRP,ET的动态变化。结论CGRP和ET参与缺血中风的急性过程,与血瘀证密切相关;CGRP和ET含量测定可能对缺血中风血瘀证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