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恒河猴进行遗传同质性分群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建立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中国恒河猴免疫遗传学同质性分群的方法。方法根据已报道的中国恒河猴和印度恒河猴微卫星标记和与MHC基因高度连锁的微卫星遗传标记,对52只恒河猴进行了微卫星检测和遗传同质性分群。结果依据判断标准,可以将检测的恒河猴分为印度恒河猴,中国恒河猴和无法判定来源的恒河猴3个地理类别,并根据MHC附近的微卫星遗传标记将其分为若干MHC基因相同的同质性群体。结论此方法的建立将有利于恒河猴参与的实验分组,也为恒河猴繁殖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不同种群恒河猴(Macaca mulatta)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基因的差异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其作为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清晰了解云南地区恒河猴种群免疫遗传学背景对于运用该种群开展各项研究非常重要.恒河猴基因Mamu(Macaea mulaua)-A*01就被公认与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感染与延缓病程相联系.Mamu-Ⅱ类等位基因Marnu-DRB1*0306、0309有研究表明也与SIV感染后的病程发展有关.方法 针对目前研究热点的Mamu-A*01基因及Ⅱ类Mamu-DRB1*0306、0309基因,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PCR-SSP),对云南地区的140只恒河猴(其中92只来源于云南景东野外自然繁殖群、48只来源于本灵长类中心自繁群)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样本用部分测序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的方法加以验汪.结果 Mamu-A*01检测结果为阴性.Mamu-DRB1*0306、0309基因频率分别为32%及45%.结论 初步显示云南地区恒河猴种群Mamu-A*01基因可能缺失或基因频率很低,但存在Mamu-DRB1*0306、0309基因.初步证明SSCP方法代替大规模测序是可行的,为云南地区恒河猴在AIDS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部分依据,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种群的遗传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云南地区恒河猴MHC—DRB部分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分型方法对云南地区4个恒河猴群进行MHC~DRB部分基因检测,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将有目的片段的部分样品进行测序。结果宁蒗恒河猴群检测出了12个基因,检出率为3.85%-57.69%;昆明自繁恒河猴群检测出了11个基因,检出率为1.63%-42.28%;景东恒河猴群检测出了10个基因,检出率为3.70%~33.33%;镇沅恒河猴群检测出了9个基因,检出率为5.26%-63.16%。测序结果表明,PCR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同源性为92%~99%。卡方检验结果表明,除了MHC—DRB W201基因外(P〈0.05),其余各基因在云南4个恒河猴群体之间的携带率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云南地区恒河猴12个MHC—DRB基因均存在阳性个体,为今后开展具有特定DRB基因的恒河猴群筛选和选育提供了基础,为生物医学相关研究提供合适的具有特定遗传背景的实验动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SIV/SHIV感染的恒河猴是研究艾滋病及艾滋病药物筛选、疫苗评价较理想的动物模型.MHC在细胞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MHC-I类分子的多态性与SIV/SHI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有着明显的关联作用,Mamu-A*01是恒河猴中的一种MHC-I类分子,它可以呈递特定的病毒蛋白片段到细胞的表面,从而激发CTL反应.国外发现Mamu-A*01阳性的猴艾滋病恒河猴会出现疾病进展缓慢,存活时间长等特征.本文就恒河猴Mamu-A*01基因与SIV/SHIV感染相关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进一步加深对MHC在疫苗研究中的作用的了解,并促进更行之有效地对HIV/AIDS疫苗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恒河猴和食蟹猴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确立一种对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个体的遗传鉴别方法.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扩增技术采用15个多态性微卫星DNA位点对50只恒河猴和50只食蟹猴个体进行了DNA多态性的分析,对比两群体间等位基因数目差异.结果 筛选的15个具有显著多态性的微卫星DNA位点对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可以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其等位基因数目均在7个以上,且两群体间有11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 利用这些多态性微卫星DNA位点建立一种有效鉴别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遗传背景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筛查中国恒河猴Mamu-A*01基因,比较中国恒河猴和印度恒河猴的Mamu-A*01基因序列和功能是否相同.方法 PCR方法检测128只中国恒河猴,用特异性引物扩增Mamu-A*01基因,将PCR扩增后的产物克隆测序后与印度恒河猴的Mamu-A*01基因进行同源比对;酶联免疫斑点检测 (ELISPOT) 方法分别检测5只Mamu-A*01基因阳性和5只阴性恒河猴针对SIV、SHIV抗原肽p11C的特异性CTL反应.结果 共筛查出5 只Mamu-A*01基因阳性恒河猴 (3.91%),经测序分析后与印度恒河猴的同源性可达99.1 %.这5只均为SIV/SHIV感染恒河猴,其中四只SIV感染的猴的ELISPOT结果显示针对p11C的高频CTL反应,斑点数在500-1400/106 PBMCs之间,而另1只SHIV感染的恒河猴及5只阴性猴没有斑点出现.结论 中国恒河猴含有Mamu-A*01基因,基因频率有区域性差异,中国恒河猴的Mamu-A*01可提呈特异性抗原肽p11C.  相似文献   

7.
目的获得川西亚种恒河猴的IL-2基因,为常用实验猕猴IL-2的基因工程生产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印度源恒河猴IL-2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从ConA刺激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用RT-PCR方法 ,从总RNA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将该基因片段克隆入表达载体pMD18-T,并对重组质粒进行PCR、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该基因片段经序列分析证实为川西亚种恒河猴的IL-2基因,全长为465bp,与印度源恒河猴IL-2的同源性为99.78%,但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与人及狒狒的IL-2相比,同源性分别为98.71%和99.36%。结论中国的川西亚种恒河猴与印度源恒河猴的IL-2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获得印度尼西亚食蟹猴的干扰素-γ基因,为常用实验猕猴干扰素-γ的基因工程生产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恒河猴干扰素-γ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从印度尼西亚食蟹猴的外周血液中分离单核淋巴细胞,利用Trizol试剂,提取淋巴细胞的总RNA,通过RT-PCR的方法获得干扰素-γ基因片段,并对该片段进行克隆、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扩增到一498bp的目的片段,经序列测定证实为印度尼西亚食蟹猴的干扰素-γ基因,与恒河猴、人及狒狒的干扰素-γ基因相比,同源性分别为100%、96%、99%。结论常用的两种实验猕猴食蟹猴与恒河猴的干扰素-γ基因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恒河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重链的亚细胞分布,建立适于体外研究恒河猴MHCⅠ类分子表达和抗原呈递功能的细胞系。方法将含Mamu-B*1703重链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分别转染K562和B16细胞,细胞收集后以W6/32单克隆抗体或抗Mamu-B*1703抗血清及PE标记二抗染色,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析Mamu-B*1703复合体在细胞内和细胞表面的表达。结果在K562和B16细胞的细胞质内均可观察到与Mamu-B*1703重链基因融合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激发后的绿色荧光,即2种细胞均可表达外源Mamu-B*1703重链分子;但通过藻红蛋白标记的抗MHCⅠ类分子复合体抗体染色显示,Mamu-B*1703复合体仅表达于K562细胞表面,而不表达于B16细胞表面。结论Mamu-B*1703重链可与人K562细胞而不能与小鼠B16细胞内的βm轻链结合组装成复合体,表达于细胞表面,提示研究恒河猴的MHCⅠ分子表达应利用人类的细胞株。  相似文献   

10.
我们设计了两对特异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SIV基因的引物,建设了SIV感染的PCR基因扩增检测法,实验结果表明,PCR方法可检出0.01Pg水平的SIV基因.PCR法、检测与病毒分离相比较,PCR检查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特别是恒河猴实验感染后期,病毒分离多为阴性,而PCR检查均获阳性结果。PCR基因扩增检测法应用于猴艾滋病模型的研究.将有助乎艾滋病药物的体内实验治疗和艾滋病疫苗的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1.
猕猴SPF种群的建立及保持过程中B病毒抗体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建立适合SPF猕猴种群建立与保持所需的B病毒抗体监测模式。方法 采用BV EIA及BVELISA等方法对本中心自繁自育仔猴从断奶开始进行BV感染情况跟踪。结果 从自繁自育猴中随机挑选218只断奶食蟹猴,92只断奶猕猴,经过近两年反复筛选得到25只SPF食蟹猴,9只SPF猕猴,此结果经美国BioReliatnce公司检测得到确认。结论 该模式能有效监测猕猴BV抗体变化,为本中心在国内建立猕猴SPF种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摸清STLV-1感染现状,从而有效地降低STLV-1在猕猴、食蟹猴群中的的感染率。[方法]采用STLV-1ELISA法对猕猴、食蟹猴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本中心送美国BioReliance公司的2455只出口猴血清,103份血清呈STLV-1抗体阳性,19份血清呈STLV-1抗体可疑,其余血清均为STLV-1抗体阴性。[结论]猕猴、食蟹猴群中STLV-1的平均感染率为4.97%,其中猕猴STLV-1感染率为2.7%,食蟹猴STLV-1感染率为5.4%,是猕猴STLV-1感染率的2倍;随着年龄的增长,猕猴(食蟹猴)STLV-1的感染率也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健康成年实验恒河猴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基础参考值.方法分别采用脉冲多普勒及M型超声Teichholtz公式对10只健康成年实验恒河猴(雌性4只,雄性6只)进行心脏血液动力学指标及左室收缩功能指标测量,并比较雌雄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健康成年实验恒河猴心脏血液动力学及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均类似于人类新生儿,雌、雄组间比较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恒河猴心脏血液动力学及左室收缩功能测值可作为相关生理参数的基础正常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猕猴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表达,探讨其意义.方法 通过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眼底彩照情况及糖尿病病程,确定入选3只利用高脂饲料诱导成功且处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的猕猴及3只年龄相当的健康猕猴.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猕猴视网膜内VEGF和PEDF表达情况.结果 处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的猕猴视网膜内VEGF在mRNA表达水平(P<0.05)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猕猴,糖尿病组猕猴视网膜内PEDF mRNA表达量相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PEDF蛋白表达与其mRNA表达趋势一致(P<0.05).结论 猕猴糖尿病视网膜早期,出现VEGF的上调和PEDF的下调,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可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12例(24侧)以硫酸钡是液经髂总动脉灌注的新鲜猕猴膝关节标本,观察猕猴膝关节的血供来源及关节内微血管构筑,并与人类的有关资料作了比较。结果认为,猕猴的膝关节作为临床实验性研究的模型,从血管构筑及血供方面来说,是一种良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重组巴曲酶对猴长期毒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巴曲酶(rBAT)连续iv 30 d对猴的长期毒性.方法:健康恒河猴按体质量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1.5、5.0和15.0 kU/kg)和溶剂对照组(n=6,雌雄各半).连续30 d静注给药.末次给药后处死一半动物做病理解剖,另一半停药后继续观察15 d.观察症状和检测指标包括:(1) 一般症状;(2) 心电图;(3) 凝血时间(CT)等血液学指标;(4)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等血液生化指标;(5) 尿液检查;(6) 骨髓检查;(7) 病理检查;(8)抗体检测.结果:d15及d30给药后30 min采集的血样中,与d0或与溶剂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的Fib明显减少,且有剂量依赖性,但d15及d30给药后24 h 及d45采集的血样中上述指标恢复正常.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d30及d45各剂量组均有部分动物肝肾淤血,细胞轻度水肿,可能是动物隐性感染;d30注射部位皮肤出现局部炎症反应,d45炎症反应基本消失.其余观察指标未见明显异常.d15到d45均可检测到抗rBAT非中和抗体.结论:rBAT对猴血液系统有一定的药理毒理作用,主要表现为使猴低、中、高剂量组Fib呈剂量依赖性降低.rBAT对猴药理毒理作用靶器官为血液系统,其作用均是可逆的.rBAT对猴的安全剂量为1.5 kU/kg.临床使用时应密切注意rBAT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评估恒河猴遗传多样性水平,为建立标准化的恒河猴监测方法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19个微卫星DNA标记对恒河猴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经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用POPGENE1.32软件及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个微卫星座位均呈现出了高度多态性,共检测到了等位基因164个,各座位的观察等位基因数在6—11个之间,平均为8.6316个;各基因座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在3.5727—8.9416个之间,平均为6.0709个;各微卫星座位的观察杂合度在0.2560—0.6364之间,群体平均值为0.4309;期望杂合度在0.7230~0.9010之间,群体平均值为0.8270;多态信息含量在0.6771—0.8874之间,群体平均值为0.7979;香隆信息指数在1.4249~2.2662之间,群体平均值为1.8901;本研究检测的19个微卫星座位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结论所研究的恒河猴群体遗传多态性比较丰富,本实验为今后建立恒河猴质量监测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重组的恒河猴IL-4与变异IL-4在促进外周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转化方面功能的异同。【方法】 利用葡聚糖-泛影葡胺梯度离心法分离恒河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阴性筛选非CD3+细胞,随后贴壁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并进行流式细胞技术确定筛选结果。将所分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IL-4+GM-CSF组和vIL-4+GM-CSF组进行体外培养,收集细胞并表面染色CD14、CD1a、CD11c和CD83进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利用三步分离的方法得到了纯度达90%的未激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后的细胞进行流式分析,结果提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IL-4+GM-CSF组和vIL-4+GM-CSF组细胞的CD14表达明显下降,而CD1a、CD11c和CD83表达明显上调,两实验组间无差别。【结论】 与IL-4相同,vIL-4亦能促进外周血单核细胞转化为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