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微量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原发性肝癌(PHC)组45、例、肝硬化组26例、慢性肝炎组58例,采用预装有耦联小扁豆凝集素(LCA)的琼脂糖微量离心柱分离血清AFP-L3,化学发光法检测址甲和AFP-L3,并计算AFP-L3在AFP中的含量比例[AFP-L3(%)],以[AFP-L3(%)]≥10%作为阳性判断标准,分析AFP-L3(%)升高者与良恶性肝病的关系。结果PHC患者血清中AFP-L3(%)明显高于其它肝病患者(均P〈0.01),以AFP-L3(%)≥10%作为诊断标准,在已经确诊为肝癌的患者中灵敏度是91.1%,与慢性肝病的鉴别诊断的特异性为92.8%;AFP-L3含量与血清AFP浓度及原发性肝癌癌灶大小无关。结论微量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在PHC诊断,尤其是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和与低AFP含量肝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微量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探讨AFP-L3在肝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预装有偶联小扁豆凝集素(LCA)的琼脂糖微量离心柱分离AFP-L3,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AFP和AFP-L3,并计算AFP-L3值。以AFP〉20ng/L,AFP-L3〉10%作为阳性判断标准。结果: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AFP、AFP-L3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肝病患者(P〈0.01)。结论:微量离心柱法测定AFP-L3(%)在AFP阳性时的良、恶性肝病的鉴别及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浩  李家军  马怀幸  高仁焘  孟水平 《安徽医学》2016,37(10):1211-1214
目的 系统评价甲胎蛋白(AFP)联合甲胎蛋白异质体L3(AFP-L3)在原发性肝癌(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国内外重要数据库,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运用诊断试验准确性质量评价工具(QUADAS)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数据采用Meta-DiSc 1.4和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AFP联合AFP-L3检测原发性肝癌的合并敏感度(SEN)、合并特异度(SPE)、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优势比(DOR)分别为:0.697(0.663,0.731),0.813(0.792,0.832),4.891(3.219,7.432),0.276(0.171,0.447),20.953(10.233,42.900)。汇总受试者工作曲线(S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7,Q指数为0.8214。结论 AFP联合AFP-L3检测原发性肝癌有一定诊断价值,可作为重要的筛选指标,但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4.
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抗人小扁豆凝集素结合型甲胎蛋白异质体单克隆抗体,建立单克隆抗体“双位点夹心”ELISA血清学检测方法。通过对69例原发性肝细胞癌、67例良性肝病、30例妊娠妇女和30例健康成人血清检测结果分析,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不仅假阳性率低,并适用于低浓度甲胎蛋白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使良、恶性肝病的鉴别诊断率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端叶  于丽梅  封建凯  盛丽 《当代医学》2011,17(36):113-114
目的应用微量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分析AFP-L3在肝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70例临床检测AFP为阳性的肝病患者血清,应用微量离心柱法分离洗脱获的AFP-L3,采用配套试剂罗氏E17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分离前AFP和分离后AFP(AFP-L3),计算AFP-L3在AFP中的含量百分比。结果以AFP-L3≥10作为阳性判断标准,HCC患者血清中AFP-L3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P〈0.01)。结论新微量离心柱法测定AFP-L3(%)对肝癌的诊断具有高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人甲胎蛋白异质体肽链和寡糖成分差异与肝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甲胎蛋白异质体预测肝癌发生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肝病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和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占总AFP的百分比(AFP-L3/AFP%),探讨两项指标单独及联合运用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依据病理学和影像诊断,将72例患者分为HCC组30例和良性肝病组 42例;对照组26名为体检正常者。使用美国雅培公司i-2000型全自动免疫发光分析仪检测3组血清AFP和AFP-L3水平,计算AFP-L3/AFP%。结果:HCC组患者血清AFP水平和AFP-L3/AFP%均显著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对照组(P<0.01)。通过受体者工作特征曲线发现AFP-L3/AFP%的曲线下面积大于AFP。AFP-L3/AFP%和AFP作为独立指标诊断HCC的Youden指数分别为0.504和0.450。联合应用两项指标,当血清AFP水平>42.0 ng/ml、AFP-L3/AFP%>14.1%,诊断HCC的敏感性为75.4%,特异度为89.1%,此时的Youden指数最高,为0.645。结论:AFP-L3/AFP%是比AFP诊断HCC更好的指标。联合应用AFP与AFP-L3/AFP%更有利于HC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6):4-6
目的研究甲胎蛋白异质体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例肝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作为A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作为B、C组,各30例,并将三组患者的甲胎蛋白(AFP)总含量和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在AFP的比例及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肝癌患者的AFP总含量为(537.52±36.11)ng/m L,其AFP-L3在AFP的比例为(0.521±0.071)%,与B、C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A组肝癌患者的AFP阳性率为86.67%,AFP-L3阳性率为70.00%,与B、C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等检测指标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显著,临床中可依据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等检测指标,以此为肝癌的确诊,为临床中制定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国产扁豆凝集素(LCA)作亲和交叉免疫电泳,检测24例肝脏病人血清AFP糖链异质体,并与AFP 放免法测定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22例经手术病理或B 超和CT 证实为原发性肝癌患者,AFP 放免法测定的阳性率为81.8%,而亲和交叉免疫电泳法测定的阳性率为90.9%。本组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AFP 放免法测定为阴性,而AFP 的异质体检测为阳性。因此认为AFP 的异质体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为AFP 轻度升高的肝癌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及治疗时机,并可鉴别诊断AFP 浓度升高的良性肝病患者。  相似文献   

11.
以生物素标记不同的植物凝集素,用抗生物素-生物素酶标法(ABC法)了解它们与正常结肠及结肠癌粘液结合情况并与萤光标记法作了比较。发现花生凝集素(PNA)能与几乎所有的癌性粘液结合(19/20),而仅与少数正常杯状细胞内粘液结合(3/20),双花扁豆凝集素(DBA)适相反。而邻近结肠癌的移行区粘膜上皮粘液的结合情况则介于二者之间。作者认为利用这种检查方法有助于结肠癌的诊断,并认为 ABC 法较FITC萤光标记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CA199、γ谷氨酰转移酶(GGT)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4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癌组)、40例慢性肝炎患者(慢性肝炎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3组受试者血清中AFP、AFU、CA199、GGT的水平,比较检测阳性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AFP、AFU、CA199、GGT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肝癌组患者血清AFP、AFU、CA199、GGT检测阳性率分别是87.5%、82.5%、60.0%和87.5%,均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FP、AFU、CA199、GGT对PHC的诊断临界点分别为0.025 mg/L、32 U/L、37 U/ml、40 U/L,PHC患者的AFP、AFU、CA199、GGT检测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3、0.966、0.754和0.948.结论 通过ROC曲线评价,各指标诊断PHC的效能如下:AFP>AFU>GGT>CA19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伴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与AFP-L3%相关性。方法将治疗前15天内完成多排螺旋CT(MSCT)检查和AFP-L3%检测的HCC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FP-L3%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10%)和阴性组(<10%)。PVTT诊断和累及范围通过多排螺旋CT增强3期检查。根据PVTT累及范围分为Ⅳ级:Ⅰ级为门静脉一级分支,即门静脉左或右干(LPV、RPV)有瘤栓;Ⅱ级LPV或RPV加门静脉主干(TPV)被侵犯;Ⅲ级LPV、RPV和TPV均受累;Ⅳ级PVTT加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被累及,合并肝外转移;并计算各级癌栓AFP-L3%均值。AFP-L3采用装有偶联了小扁豆凝集素(LCA)的微量离心柱分离甲胎蛋白,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和AFP-L3,并计算AFP-L3占AFP含量的百分比。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00例HCC患者中,阳性组71例(71%),其中合并PVTT 41例(57.7%);阴性组29例(29%),合并PVTT 8例(27.6%)。阳性组较阴性组易侵犯门静脉形成PVTT(P<0.01)。根据PVTT累及范围分级,Ⅰ级16例、Ⅱ级13例、Ⅲ级11例及Ⅳ级9例。Ⅰ~Ⅳ级AFP-L3%均值分别为14.5、18.3、20.1、26.3。PVTT各级间的AFP-L3%均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P-L3%阳性HCC患者易侵犯门静脉形成PVTT,并且AFP-L3%越高PVTT累及范围越广。  相似文献   

14.
ERα和ERβ在不同类型乳腺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乳腺正常组织经良性病变至癌变过程中雌激素受体(ER)亚型ERα和ERβ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94例女性浸润性乳腺癌、乳腺原位癌、良性病变和正常乳腺组织的雌激素受体亚型表达.结果 ERα局限表达于乳腺腺上皮细胞核,相反ERβ广泛表达于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肌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淋巴细胞,且多见细胞质、细胞核同时表达.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上皮细胞ERα、ERβ染色结果相似;浸润性乳腺癌和乳腺原位癌的ERα表达明显降低;浸润性乳腺癌ERβ表达明显降低;浸润性乳腺癌和乳腺原位癌ERα、ERβ的共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ERβ广泛表达于间质细胞可能与其旁分泌作用有关.ERβ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而在乳腺癌中ERβ可能减弱对ERα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肝移植治疗乙肝肝硬化伴肝癌的经验体会。方法: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对4例(本院1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3例)乙肝肝硬化伴肝癌患者行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术。结果:随访1—12月,4例全部存活。2例曾出现轻度急性排异反应,经激素冲击治疗后治愈。结论:肝移植治疗肝硬化伴肝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顾勇  段炜  吴秀华  何丽红 《医学争鸣》2006,27(6):518-520
目的:探讨AFP,CEA,CA19-9和CA12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确诊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20例,其中肝癌36例,胃癌32例,胰腺癌28例,结肠癌24例.选消化系统良性病变119例作对照,其中肝硬化35例,消化性溃疡40例,胰腺炎23例,溃疡性结肠炎2l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研究对象血中AFP,CEA,CA19-9和CA125含量并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肝癌患者血清AFP,CEA和CA19-9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组(P〈0.05,P〈0.01),而CA125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胰腺癌和结肠癌患者血清CEA,CA19-9和CA125水平明显升高,而AFP无明显差异(P〉0.05).AFP,CEA,CA19-9和CA125联合检测其敏感性在肝癌91.7%,胰腺癌89.3%,结肠癌83.3%,胃癌78.1%,总敏感性达85.8%;准确性分别是83.1%,79.2%,82.4%和82.2%,总准确性81.6%.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用AFP,CEA,CA19-9和CA125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a_1-抗胰蛋白酶异质体的检测方法(小扁豆凝集素亲合交叉免疫电泳法)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方法操作流程短、成本低、结果清晰、操作简便、不需预测a_1-抗胰蛋白酶总浓度,适合于临床广泛应用。本文用该法对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其它器官癌肿、肝硬化及正常人血清中的a_1-抗胰蛋白酶异质体进行分析,发现小扁豆凝集素结合型a_1-抗胰蛋白酶百分比(LCA-R-AAT%)原发性肝癌组明显高于其它各组,以LCA-R-AAT(%)>25%为阳性标准,则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6%、86.2%和84.3%,与小扁豆凝集素结合型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可使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提高至100%(P<0.05),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2.8%和89.9%(P均>0.05),表明LCA-R-AAT(%)的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老年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老年肝癌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与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老年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为32.6%,因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病死率为1.6%。单因素分析显示肝门阻断、术中出血、术中输血量及肿瘤大小与术后肝功能损伤有关。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肝门阻断是决定术后肝功损伤的独立因素。结论老年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肝门阻断和术中大出血,提高手术技能,缩短肝门阻断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是预防老年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损伤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及肝外转移瘤的125I粒子植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Zhang FJ  Li CX  Wu PH  Li K  Huang JH  Fan WJ  Zhang L  Gu YK  Lu MJ  Wu YX  Wang J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4):956-959
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及肝外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及肝外转移瘤患者11例行^125I粒子植入术共33人次,年龄35—68岁,中位年龄56岁。所有患者病灶总数为45个,平均每人4.09个病灶,病灶平均直径为2.5cm。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布源,术中将活度为30MBq的^125I粒子在CT导向下植入肿瘤病灶内。粒子按照0.5—1.0cm平面插植。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PD)100—150Gy,每个患者植入粒子数10—100颗不等。结果45个病灶,完全缓解(CR)17个;部分缓解(PR)20个;无变化(NC)7个;进展(PD)1个。总有效率为82.2%。术中1例出现气胸,肺压缩在30%以内,经保守治疗好转,手术中少量出血者3例;术后1周痰中带血,体温升高者5例。2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生粒子移位2例;白细胞下降2例,程度较轻。未见大出血、胆汁瘘、胰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及转移瘤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